9月4日,李汉威个展“新绘画”与“新传播”于没顶画廊和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分别展出全新创作的绘画和装置作品。在与画廊的文字对谈中,李汉威剖析两个展览创作逻辑的异同。展期:2022.9.4-10.23
地点:没顶画廊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展览现场,“李汉威:新绘画”,没顶画廊,上海,2022.9.4-10.23Q: 这次画廊展览标题是“新绘画”。为什么这些作品是绘画?为什么它们是新的?
A: 画廊墙上的不是画,是展示页而已,或者说是看向画的本体的渲染视图,而绘画的本体存在于虚拟空间中。展墙上的手机里播放着渲染动画,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看见我的绘画。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01》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06》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新”有两个含义。第一,绘画方式是新的:我画了很多单独的笔触,这些是物质性的,然后我利用摄像头将他们转化成一种非物质的形式,再拖拽到虚拟空间中,利用虚拟工具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我可以拉伸、压缩、扭曲、破坏、任意分配等等,并且所有这些都是反复可逆的。
第二,在上述过程中,绘画又产生了新的意义:我特意去除画面中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部分,专注于工具本身的结构。这些虚拟工具不再是作为处理效果图的工具而存在,相反,这种处理的结果正是绘画本身的意义所在。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10》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13》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我通过这些“练习”,试图探究数字时代绘画在形式上的可能性,回应绘画如何在虚拟和现实交叠的世界中继续存在。
A: 我有意拒绝绘画对象的所谓意义,既摈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削弱艺术史叙事。这是因为,在我目前阶段,有“意义”的图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观念上的干扰。我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新的绘画存在方式,所选取的形体、纹理、颜色都是不同的试验或“练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目标。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14》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新传播”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展览现场,“李汉威:新传播”,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2.9.4-10.3
Q: 装置展览“新传播”看上去由各种现成品组成,是从哪里取材的?
A: 装置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互联网给我倾倒的各种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淘宝、微博等平台上大数据算法自动根据我的浏览记录所推荐的内容。具体来说,我这次选取的都是一些通过科技对人的身体与生活进行改造的物件。
李汉威《与卡戴珊同行》2022,纸、麻布、木材、不锈钢、现成品模型,尺寸可变
李汉威《过滤99.99%》2022,玻璃钢、纤维织物、树脂、漆,200 x 140 x 45 cm
Q: 你怎样处理这些原材料?为什么展厅最终的呈现效果给人“混乱”的感觉?
A: 我习惯在虚拟空间中处理各种信息与数据。对我来说,每一种空间经验就像五线谱上的一条线,我的工作就是在这个五线谱上划一个个音符,贯穿不同的空间经验。
在展厅最终的呈现效果中,我留下了整个展览在实施过程中的痕迹,让作品的界限变得没那么清晰,它们是散乱的,流溢到他处,有意制造一种“离谱”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去营造一种当下的人被动经历和处理大量倾倒下来的数据信息后,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与崩溃的情绪。
李汉威《办公的秘密》2022(局部),木材、树脂、LED灯、不锈钢、塑料、色卡、UV打印、瑜伽柱、布料,尺寸可变
Q: 你同时开幕的个展“新传播”和“新绘画”分别展出装置和绘画作品,如何理解你过往以影像为主的创作与这次新作的关系?
A: 影像的创作培养了我不会从一个静止物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影像中用到的蒙太奇、灯光、镜头调度等等,都是在锻炼我对感光元件中图像的理解和处理方式。这种工作方法在我这里从图像转移到了对信息的编辑中来。这次的装置和绘画可以理解为过往的思路方法发展至不同层面的结果。李汉威《奶油般化开》2022,树脂、儿童椅、不锈钢、木材,尺寸可变
Q: “新绘画”和“新传播”两个展览,在价值取向和判断上有何异同?A: 如果要说几个系列创作的关系的话,那就是新技术、新工具带来了不同的使用方法、观察视角,它们又引起了新的意义。其中,“新传播”的现实指向比较明确,是我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次介入和反思;“新绘画”则有意模糊这种内容指向性,剔除价值判断,从形式和理论的维度,试图拓展绘画的定义。
李汉威,1994年生于江苏,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的形式进行隐喻,展示了图像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针对互联网经济的各种特征,描述身份与品牌之间的复杂关系,拒绝让算法制造广告。李汉威于2020年获得Dior迪奥新秀摄影和视觉艺术奖提名奖,于2019年入围ART POWER 100艺术发现单元。近期展览包括,个展:“液态健康”,歌德开放空间,上海,2019;群展:“春天狂想曲”,金杜艺术中心,北京,2022;“浪潮与浪潮”,chi K11 Shanghai,上海,2021;“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1;“USB 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上海,2021;“Generation Now”,第三届魏玛文化论坛群展,Galerie Eigenheim Weimar,魏玛,德国,2021;“过去的未来主义”,北京当代艺述单元,北京,2021;“循环播放”,CHAO艺术中心,北京,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Undefined未定义”,Kiyoshi Art,东京,日本,2020;“空间领导者”,APSMUSEUM,上海,2020;“幻象颗粒”,没顶画廊,上海,2020;“唐人街到红色国际主义”,OCAT,深圳,2020;“机构的推荐”,盒子空间,深圳,2020;“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前哨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9;“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变量与供养”,没顶画廊,上海,2019;“环形狩猎”,没顶公园,上海,2018;“眼界拦大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8;“上海热六人斩”,要空间,上海,2018;“BABEL7”,Babelsberger Strasse 52,柏林,德国,2018;“多样性”,尼斯维拉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尼斯,法国,2016等。此外,李汉威还与艺术家方阳、刘树臻、善良共同运营虚拟当代艺术空间“史莱姆引擎” ,参与构思并制作了平台上的数场展览。
没顶画廊成立于2014年上海,由当代艺术创作及策划平台没顶公司所发起创办,公司创始人徐震是一位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没顶画廊致力于推广优秀的艺术家和项目活动,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交流。自成立至今,画廊已为新锐艺术家和知名艺术家举办了众多具有策划性的、高品质的个展与群展,成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平台。没顶画廊善于挖掘和培育具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活跃于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
没顶画廊代理艺术家包括:蔡坚、陈英、丁力、傅斯特、何岸、李汉威、刘成瑞、陆平原、苗颖、莫少龙、佩恩恩、商亮、沈莘、史莱姆引擎、苏予昕、汪建伟、王思顺、王梓全、徐震®、杨深、杨扬、尭、郑源、周子曦。
没顶画廊合作艺术家包括:陈冷、艾略特·多德(Elliot Dodd)、方阳、冯至炫、葛辉、龚剑、刘娃、郎港澳、陆博宇、蒲英玮、善良、宋琨、王新一、夏诚安、夏云飞、徐大卫、张联、张珂、钟慰、张文怡。
madeingallery.com
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