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分钟就业服务圈”夯实民生之本


上海切实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各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


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基层就业服务融入党建、党建引领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民生部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夯实基层服务力量,强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精准送达各项就业政策和服务,提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传递党的关心和城市温度的重要阵地。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事关总体就业局势。公共就业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举措。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科学筹划、提前部署,打造全周期就业服务链,通过推进“1+2+15+保障”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载体建设为目标,聚焦高质量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基石,让广大劳动者就业在上海、乐业更放心。




“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生成逻辑



一是新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在2023年考察上海时进一步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我们开展“服务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就业事业发展的要求。去年以来,人社部多次在工作部署中提出,要强化基层治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好基础保障;要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依托城乡基层党组织,将基层就业服务融入党建;要优化便民高效新布局,实施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网格。去年3月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也从地方性法规的层面,对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布局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并明确区、街镇要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力量,每个居村安排至少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上述顶层设计为开展“服务圈”建设明确了定位。

三是基层实际的需要。当前,就业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市民就近获取面对面就业服务的需求比较迫切,而基层服务网络密度不足,服务阵地和服务队伍下沉深度不足,基层就业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使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与市民期望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四是基层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我市各区在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创新,结合区域实际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站点,如浦东新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虹口区“乐业虹口”、杨浦区“乐业空间”等。有的组建专门队伍,提供专业化服务;有的融入基层网格,共用共享资源开展服务;有的购买市场化服务,丰富基层就业服务空间功能。这些举措夯实了社区就业、培训、创业等各项基础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了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活动的可及性和实效性,为基层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开展“服务圈”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切实织密高效便捷就业服务网



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市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赴社区基层以及兄弟省市调研基层就业服务工作情况,提出推进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市人社部门通过基层走访、调研、座谈等,全面排摸、梳理各区家门口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结合工作基础较为成熟的虹口、杨浦、浦东、徐汇、宝山等区的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经验,推动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主题教育期间,市人社局与民政局领导班子围绕“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在基层就业服务站点现场开展联组学习,形成了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共商共建等工作思路。

二是联手制订指引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人社局和民政局联合印发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引,提出了“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的指导思想,并就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建强站点服务功能、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市人社局会同规划资源局印发了《上海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指导标准》,就服务站点的功能定位、场所布局、设施配备、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以及运行保障等具体事项标准作了规范。

三是科学布点赋能基层。要求各区全面排摸重点群体分布区域,精准锁定重点人群多、就业帮扶需求大的片区,科学合理确定站点选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社工站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内部共享空间,嵌入式设立多元化就业服务平台,聚焦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者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创业指导服务等服务功能,为基层就业服务赋能。

四是明确站点配置要求。站点标识上,使用全市统一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标识和宣传标语要素,形成品牌合力;对于已形成区域品牌的区,鼓励保持自身个性,在统一标识后加挂自有具体名称标识,继续发挥特色服务功能作用。人员配备上,通过统筹安排辖区内就业服务专员队伍,每个就业服务站点安排至少1名就业服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就业服务工作标准,了解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事项和服务内容,具备协调解决服务对象的相关服务诉求的能力,为辖区居村开展就业工作提供支持。鼓励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配备志愿者协助就业服务人员工作。加强业务培训,确保配备的人员熟练掌握就业相关政策和相关协办业务,发挥专业作用。硬件设施上,配备与指导接待、自助办事等服务相适应的空间场地和设施,并结合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一网通办”等服务平台系统,配备具备岗位信息查询、政策查询等自助就业服务功能的终端设备。

五是聚焦重点群体需求。围绕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需求,由就业服务人员上门排摸服务需求,推送就业政策服务,全面推动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充分发挥“服务圈”家门口服务阵地作用。提供主动服务,加强调查排摸,做到重点群体底数清、需求明。就近举办就业服务活动,针对性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提供个性服务,推行一人一表、精准画像,因人施策,帮助服务对象尽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满意服务,注重服务对象在“服务圈”的感受体验,要求站点与服务对象保持良好沟通,带着感情持续跟进服务,传递“服务圈”的温度。

六是优化服务流程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持续完善线下线上工作机制,在需求排摸、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跟踪反馈等各个关键节点做实做细。线下服务方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举措、活动安排中凸显“服务圈”作用,做实“服务圈”服务功能,真正做到服务重心下沉、服务阵地前移。线上服务方面,持续强化数字化保障。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完善“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优化“一网通办”等数字化经办渠道,部分区也自行开发了线上服务平台,如浦东新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小程序,闵行区“易就业”和宝山区“宝就业”平台等,提供岗位信息和职业指导预约等线上服务,应用智能终端为就业服务提供信息化保障,在好办、快办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是强化政府主导推进。2024年,我市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列入“上海市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高质量推进“建成350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将全年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区推进落实,同时将年末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区稳就业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压紧压实各区责任。此外,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规划资源局印发通知,明确“建成350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实事项目建设目标、职责分工、申报和验收标准等,并通过定期督导、申报验收等工作安排,确保站点建设有序推进。截至5月底,全市已建成就业服务站点261个,这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点已成为广大社区居民就业路上的“加油站”“指导站”。‍‍‍‍‍‍‍‍‍‍‍‍‍‍‍‍‍‍‍‍‍‍‍‍



让劳动者就业在上海、乐业更放心



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加强基层就业服务,是夯实就业工作基础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有重要意义。

一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品牌。虹口区在区、街道、社区基础上,将触角延伸至园区、商圈和校区,形成“1+8+30+N”的“15分钟智慧就业服务圈”服务网络,即1个区就促中心+8个街道+30个工作站+N个就业站点(园区商务楼宇校区)。杨浦区通过区校融合,联合复旦、同济、上财等高校构建“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将就业服务不止送到“家门口”,更送进“校门里”。闵行区开发“易就业”人力资源共享平台、“易就业”社区智能服务终端等平台,推进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为基层就业服务站点数字赋能。

二是营造了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上海“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探索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基层就业服务融入党建,实施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织密基层服务网络,确保了就业政策举措及时落地见效,切实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传递了党的关怀和城市温度。

三是更充分地摸清了重点群体服务需求。“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按需求布局服务、安排力量、夯实服务。结合基层实际因地制宜,立足社区服务阵地,线上线下服务手段并举,对各类重点群体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服务,通过对服务群体的全链条跟踪,切实感知服务对象需求动态,及时提供针对性、精准性服务举措。

四是更高效地响应居民个性化服务诉求。就业服务站点提供“15分钟就业服务圈”6项核心服务功能,岗位信息一键应聘、就业政策一步获取、就业服务一站帮办,居民大大缩短了获取就业服务的路程时间,提高了办理效率,切实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五是更加增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带动涌现更多群众身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依托全市就业服务站点,2023年全市帮扶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0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67万人、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1.23万人,创业帮扶1.52万户。联系服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2.2万人,其中帮助2.1万人实现就业,帮扶就业率达93.5%。



社区就业服务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海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是在高密度人口和公共事务环境下对基层就业服务的探索,可供城市中心城、中心镇居住地区开展社区基层就业服务提供借鉴。

一是党建引领。认真开展主题教育,以切实举措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千万工程”经验,不仅为形成工作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准备,还通过人社、民政跨部门联组学习的形式,就加强基层就业服务、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和充分的沟通交流,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见效创造了坚实基础。在工作跟进方面,注重需求引导和供给优化协同,注重数字赋能和机制构建并举,完善服务措施、扩大服务供给,推动基层就业服务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二是制度保障。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市修订发布《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责,提出了合理分配就业补助资金、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力量等规定,这些条款为基层就业服务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城市规划面层,我市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明确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的“宜业”功能定位,在总结提炼社区就业站点建设运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梳理细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功能标准,根据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建设目标,建立“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建设标准。在工作机制方面,上海着眼稳就业工作实际需要,多年来持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市、区、街镇、居村四级网络体系。“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不拘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为,采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内部嵌入式站点的做法,为“服务圈”建设顺利落地创造了较好条件。

三是队伍建设。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服务力量建设,持续指导各区做好对街镇、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成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推广员和宣讲员。同时,积极整合各类市级资源,为全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提升专业能力提供平台,下一步,将实施“职业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分类开展人员培训工作,促进职业指导师梯队化建设;组织实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业务竞赛(上海地区)评选活动,以赛赋能、以赛促建;开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培训课件和平台,提升基层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赋能,强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功能落地、见效。

四是数字赋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服务的痛点难点。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基层减负增效。数字化是为基层赋能的重要手段。此次开展“服务圈”建设过程中,将数字赋能纳入人社数字化建设基本单元。在就业服务站点建设中,逐步推广“智慧就业”信息化终端设备,实现“不出社区”就能检索岗位信息、投递简历、进行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持续推进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优化完善,通过技术力量支持,方便劳动者第一时间关注使用新平台。新平台的持续优化升级将进一步为就业服务站点赋能,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编辑:琦斐

来源:文汇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