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金融心理学》看去年股灾

红与绿 红与绿 2020-09-23


编者简介:

本文为红与绿.读享会投资专栏文章,作者姚禹,神农投资交易员红与绿群友之一。自3月份红与绿.读享会成立以来,发表了数十篇原创文章,均为群友们多年点滴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深受投资者认同。我们坚信:唯有多阅读、勤思考,才能不断发掘机会,静心投资。此心可安住,红绿任逍遥。今天将群友姚禹这篇《从<金融心理学>看去年股灾》分享给大家,欢迎留言。



从《金融心理学》看去年股灾



《金融心理学》是一本优秀的入门教材,无论是对于金融市场、心理学还是技术分析。


书中首先给出了金融市场的四项基本原理,虽然未必全面,但每一项都能够引起共鸣。


第一项是:市场走在前面。就如同昨天的中国铁建,大涨的走势之后公司公布了中标大额项目的新闻。新闻可能并不会成为驱动股价上涨的因素,而更多的成为了对于股价上涨这一行为的解释,市场走在了前面。对于单一个股或许可以解释为有人提前知道了内幕消息而提前采取的行动。但对于宏观事件,市场的表现或许就更加有说服力了。上周二的下跌就仿佛是提前知道了英国公投的结果而预先做出的提前反应,而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个体会知道英国最终会公投脱欧,市场又一次走在了前面。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并不是消息带来价格波动,而是价格波动带来了消息。市场拥有比任何人更多的信息,因此市场的行为也往往具有了提前性。


第二项是:市场是非理性的。书中罗列了荷兰郁金香泡沫和英国南海公司泡沫等例子。然而更近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巅峰时期的中国中车达到万亿市值,成为了“中国神车”。市值远超营收数倍于它的波音,甚至波音再加上一个通用汽车也难以媲美中国中车的市值。而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中国神车”成为了“中国灵车”,到今天中国中车的股价距高点已经打了近两折。

第三项是:混沌支配。提到混沌这个词,很多人的理解其实也是混混沌沌的。混沌其实可以解释为处在临界点上,这也就导致了任何细微的扰动都会对结果造成显著的变化。这对于金融市场是再适合不过的。因为金融市场其实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下,这也就导致了它也处在临界点上,任何细微的扰动都可能打破这个平衡而造成巨大的影响。就如同沙堆模型,让沙子一次一粒均匀地落在桌上,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小堆,初始阶段,沙子下落对沙堆整体的影响不大,当沙堆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一颗沙子的落下可能引发整个沙堆的崩塌。


第四项是:技术图形自我实现。这是易于理解的。技术指标都是正向指标,用的人越多它就越有效。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价格向上突破二十日均线就会继续上涨,那么在价格到达二十日均线甚至接近二十日均线的时候便会没有人卖,而买的人将推动价格一路上涨,又再度验证了股价会继续上涨的观点。但这里面也存在两个问题。一、当所有人都这么做时便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在价格刚好突破时,按预期数量买到该股票就会变得很困难。二、当人们知道别人也会这么做时,他们可能就会刻意去制造突破的假象,当他们想要卖的时候不是直接去卖,而是把价格拉升到二十日均线之上,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出货价格。


在介绍了这几项基本原理之后,便是研究市场中的心理变化了。书中对趋势市、平衡市、转势和崩盘时的心理变化、表现和影响都进行了探讨。有了教材,不如照着教材来回顾一下去年股灾中市场及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


每一次的崩盘一定是由于一次疯狂的牛市引起的,而每一次疯狂的牛市之前则是漫长的平衡市。我倾向于认为这次疯狂的牛市是从2014年5月21日开始的,在这一天指数地量探底1991之后上证指数一路上行并在7月28日突破了前期的震荡平台。而这个平台便是疯狂的牛市前维持了半年多的平衡市。这段时间里上证指数形成了一个2000点到2150点的矩形震荡区间。在这个区间里人们并不打算买卖股票,成交量下降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人们只在到达指数上沿2150点的时候抛售,在指数下沿2000点的时候才会买进,这时才能带来成交量的放大。而到了后期成交量到了指数下沿时不再放大,而是缩小,因为人们在意识到指数几次都没有跌破时,这个价位已经没有人卖了。


5月21日的探底便是没有人卖的情况,探底之后指数一路上行到了2087点让没入场的人们感到后悔,他们感觉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其实1991点的时候,我也想买进的。紧接着的调整给了他们改过的机会,从6月17日开始连续三天的阴线成交量不断放大,不断有人入场,到了6月20日时2010点已经没有人卖了。指数再度开始上行,这之后5日均线上穿了10日均线、20日均线、60日均线,均线进入了多头排列,MACD指标出现了金叉,越来越多的技术图形发出了买入信号。人们不断的买入推动指数不断上涨,而不断上涨的指数也让人们觉得趋势已经形成便进行了更多的买入。从5月到11月不断买入的人们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而获得收益之后也让他们觉得这些钱都是股票里赚来的,可以拿来冒更大的风险赚更多的钱,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板块和个股在炒作下不断上涨,指数也一路上行。


到了十一月人们开始第一次感受到了牛市的疯狂,市场开始炒作券商股。牛市的活跃已经让券商的业绩出现了显著改善,而券商股的活跃进一步带动了全市场的活跃,同时给券商带去了更多的收益。券商股在戴维斯双击的作用下猛烈上涨。市值两千亿的中信证券可以在三连板之后继续上涨出现连板,而市值较小的西部证券则在短短的9个交易日内便出现了翻倍。巨大的赚钱效应如梦似幻一般,伴随着“中国梦”的呼喊,指数继续一路上行。4000点,人民日报喊出了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之后在不断加大的杠杆下,指数加速赶顶。终于到了5000点,时任证监会主席肖某“5000点是基石,改革牛不差钱”的表态也成了疯狂牛市的最后绝唱。


牛市中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环形成了庞氏骗局一般的巨大泡沫。而更加有趣的是这个正反馈环的顺序都是一致的。从2014年5月21日到2015年6月12日,就如书中描述的一样,市场一步步的从事后偏见和后悔、技术图形发出买入信号、代表性效应、玩庄家的钱、自我验证、媒体合理化、经纪商增加证券交易、日益增加的金融流动性、错误的舆论效应一步步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唯一缺失的是由于缺乏卖空机制而没有出现的卖空者的止损买进指令。但这一项也在股灾最后阶段杠杆资金的疯狂止损中显现了出来。到现在我都会吹嘘在股灾见底前一天我满仓抄底了,因为当时一个几乎空仓净值接近1块的分级基金已经被卖到了8毛,而在最疯狂的时候甚至被卖到过7毛,由此可见最后时刻资金止损时的疯狂与不顾一切。而书中对疯狂牛市每一步发展的准确描述,也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如同人民日报遭人广泛诟病的“4000点是牛市起点”,其实书中就有提到媒体的唱多是市场风险的显著指标。


讲了这么多,要说的股灾才刚刚开始。从疯狂的牛市到崩盘需要出现趋势反转,而趋势反转需要伴随着书中说的派发行为。就如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说的,之前的减持就是在提醒风险。无论这句话的真假,但进入2015年5月之后上市公司的集中减持无疑是大规模的派发行为。当6月8日创出天量时也显示出了这种派发行为在紧锣密布的进行,虽然天量不言顶,但当天量的时候可能顶就已经近了。趋势的反转也是有明显的技术信号的,事后还是可以看出6月股灾的时候是走了一个颈线下斜的头肩顶。也是因为它颈线下斜,这个头肩顶并不标准,让很多人在错误的位置进行了“抄底”,其中就包括我。


之后迎来的便是崩盘,千股跌停。与疯狂的牛市刚好相反,这时进入了一个自我毁灭的负反馈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不安和焦虑。注意力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注意力的影响。这或许就是路边一个人抬头很多人都会跟着抬头的原理。而当崩盘时所有人都开始注意风险,这种注意开始让我们不安,最终成为了焦虑,焦虑造成的高度神经紧张让人们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导致了人们会在8毛钱的时候疯狂抛售净值接近1块且难有波动的分级基金。书中讲到的崩盘的例子远比去年的股灾要恐怖。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7小时内跌去23%。如果见过那个场面,相信看到千股跌停的时候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书中还讲到了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弄清这些心理现象,明白自己操作时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我们在投资的路上走得更远。


附录:

——可能对解释金融市场群体和个体错误有益的心理学现象:

主要流派

有关现象

简单描述

行为主义

奇幻思维

认为某种行为会达到我们所需的效果,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没有解释而且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解释

确定效应

情愿选择小的确定性的收益,而不愿选择大得多的可能的收益,尽管后者的统计值更高

预期理论

非理性的趋势,不太愿意赌赢,而愿赌输

格式塔理论

说服效应

更愿意相信可靠的来源,而不愿相信可靠的推理

自我说服

当现实与态度冲突时,更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不愿接受现实

代表性效应

愿意认为观察到的趋势会延续下去

自我实现态度

做某些事情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是人物

知识态度

将数据分成可管理的块,每一块都当成一种简单的态度来处理

错误舆论效应

一般过分重视那些与自己持有相同态度的人的意见

自我防御态度

改变态度,以符合自己所做的决策

身体标志理论

强烈的威胁导致身体反应,加重了焦虑和恐惧

主要流派

有关现象

简单描述

认知心理学

感觉综合征

过分看重自己个人的选择

后悔理论

力图避免那些证明自己错了的举动

认知失调

当证据表明自己的假设错了的时候,出现认知失调。我们试图回避这种信息或者曲解它,而且试图避免那些使得这种失调更为明显的举动

参照点

我们的决策受到那些看起来像正确答案的输入信息的影响

精神隔离

将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并且试图优化每一类而不是整体

成本积淀谬误

试图在自己亏损的项目上头更多的钱以图挽回损失,这说明我们总是将决策建立在对过去的记忆而非对未来的期望基础上

析取

除非得到新的信息,我们避免做出决策,即使这些信息与要做的决策没有丝毫联系

同化错误

曲解得到的信息,使它看起来可以验证我们所做的

选择性暴露

我们只是试图暴露对我们行为和态度有利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

曲解信息,使它看起来可以验证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过分自信行为

过分相信自己的决策能力

事后聪明偏见

过分相信自己预测过去已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后果的可能性

验证性偏见

结论过分受到我们想要相信的事情的影响

心理分析

妄想型人格障碍

过分关心上当受骗或犯错误

虚伪型人格障碍

过分专注于自己的决策,不能放松

自恋型人格障碍

都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极度关心,想取得成功

回避型人格障碍

对自己做错的事念念不忘,总想报复或挽回它

强迫型/冲动型人格障碍

过分看重细节

抑郁型人格障碍

无论自己过得好或坏,总是感到失望和担心

社会心理学

自适应态度

发展与自己交往的朋友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

对于自己难以理解的事情,用别人的行为作为一种信息来源


红与绿 ∣让投资多姿多彩

红与绿与您分享资本市场投资玩家的市场观点、投资理念、心路历程、研究发现,分享群内小伙伴们推荐的优秀投资类文章。我们专注于发掘二级市场的机会,静心投资。我们信奉:此心可安住,红绿任逍遥。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关注和推荐给您的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红与绿(investre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