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严晓捷:为何A股不爱回购?

红与绿 红与绿 2020-09-23

编者简介:本文为红与绿投资专栏文章,作者严晓捷,某私募股权集团董事总经理。我们坚信:唯有多阅读、勤思考,才能不断发掘机会,静心投资。此心可安住,红绿任逍遥。今天将严晓捷这篇《为何A股不爱回购?》分享给大家,欢迎留言。 


一、 问题描述


从我统计的数据看,国内A股自2009年1月起至2016年12月31日,共发生回购数量342起,也就是8年间3000家上市公司每年平均回购数量不足42起,这个数量是很低的,甚至市场上刚出现私募可交换债的2014年,私募可交换债数量都达到了40多起。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回购发生在2015年6月15号股灾之后,监管层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运动式”回购、增持,维护股价,许多上市公司被迫采取“牛不喝水强摁头”式回购,有的象征性回购几万到十几万元,有的发了回购公告没有回购,大多数回购集中金额在1000万元以内,这样的数量共有270起。也就是说,在2009年之后的正常年份,国内A股回购数量仅为72起,平均每年9起。从数量上看,回购作为资本运作的一项手段,根本不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主流选项,更谈不上主要选择了。


数据也与A股的直观印象相符,徐翔、王亚伟等人有很高的姿势水平,高送配、赌重组、股权转让、举牌、停牌、定向增发、抓涨停板、股票质押、市值管理,这些动作他们玩得很溜,市场也很买账,只要这些动作一做,市场往往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会有条件反射般的反应。但曾有听他们说过要回购吗?并没有,连想都懒得想。再看看市场上大家吹得股价增长很棒的一些公司,格力电器、云南白药、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白云山,他们有回购过吗?一次都没有。那再看看,2016年的明星股呢,玩回购吗?比如说四川双马,三江购物,金科娱乐?答案是,呵呵。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A股市场对于回购既无实施的动力,也无吹捧的兴趣。


那么,为何A股不爱回购,反而卡尔伊坎买了苹果之后就要求回购?为什么这和我们在《商界局外人》中看到的不一样呢?汤姆墨菲,亨利辛格尔顿,比尔安德斯,约翰马龙,凯瑟琳格雷厄姆,比尔斯蒂利兹,迪克史密斯为何如此频繁大规模地回购?而巴菲特为何不回购?下面是我的答案。



二、 问题解答


1、 回购的本质



回购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减资。好的回购是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买断其他股东股份让其出局,完成减资,使剩余的股东得到每股价值的溢价,且持股比例得以上升。从这个角度看,回购本质上是一个重新分配蛋糕的过程,他不仅没有使总蛋糕变大,反而使总蛋糕变小,要害在于分蛋糕的人得到了一块更大的蛋糕。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汤姆墨菲实施回购时,他们并没有扩大生产,购买资产、精简人员、并没有使公司产生正向现金流,并没有使公司产生收益,他们仅仅做的是在市场上对其他股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劫。亨利辛格尔顿,比尔安德斯,约翰马龙在市场上通过回购赚的钱,就是散户韭菜们割的肉,而并不是分享公司增长的收益。


这适合于国内A股情况吗?不太适合。国内A股市场还在处于追求做大蛋糕的过程中,通过做大蛋糕来使自己的蛋糕更多——哪怕蛋糕份额比例小一点。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上市公司骨子里大多有500强情节,公司有了钱大多想去追求更大见效更快的项目,频繁地通过IPO、增发配股、收购、再融资,这些行为的经济学含义是——欢迎你来和我一起分享蛋糕,只要你能帮我把这个蛋糕做大,我不在乎我分的蛋糕比例减少,因为总体来算是赚的。目前的中国,看上去能帮忙把蛋糕做大的厨子太多,比如珠海的钛酸锂电池厂,深圳的地铁上盖啊,甚至赵薇的一颦一笑啊,还有讲星座的微信公众号等等。


出于这个逻辑,很多人在“做大蛋糕,降低蛋糕份额”这条路上一路狂奔,王石如是,董明珠如是,还有贾跃亭,亦如是。他们坚信的这条逻辑如此强大,以至于当蛋糕真得做的很大时,王石、董明珠们发现自己的蛋糕份额太小,已经太晚;他们坚信的这条逻辑如此强大,以至于当蛋糕真的缩水时,贾跃亭们只得再把蛋糕画成大饼,极力招募更多的人来做大蛋糕。


在中国经济整体进入蛋糕再难做大,只能靠抢夺蛋糕份额的年代后,会有人意识到回购的价值。对于已经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这些既得利益者而言,回购这种抢劫行为比举牌隐蔽多了。这一天不会太远。


2、 监管的逻辑



回购行为在国内A股和美股的监管逻辑是不一样的。国内A股要求回购行为必须经过股东会同意,而美股并无此要求,只是推荐召开,实际上美国的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回购股票方便,都不过股东会,董事会通过即可。这是一个巨大的监管差异。前面说了,回购的本质是公司的一批股东对另一批股东的抢劫。如果要求开股东会就意味着:抢劫行为可以,但必须是你们自愿的,只要股东会投票通过,就意味着你们认同被抢劫,愿打愿挨,与监管无关;而不用开股东会意味着,只要有实力,就可以抢劫,监管不会管。前者是温情脉脉的法治社会,后者是达尔文式的丛林法则。


这反映了中美两国监管背后的核心逻辑,中国监管的逻辑出发点是保护中小投资者,而美国监管的逻辑出发点是公平市场,费厄泼赖,大小投资者一视同仁,也许会有法律救助,但那不是监管层的事儿,监管层不承担这个职责。所以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回购方面的规定,还是我们看到的T+1,涨跌停板制度实际上他设计的初衷都是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些监管设计就其目的而言是成功的,因为中国的散户韭菜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A股得以存活,现在仍有80%的市场参与者是散户,全世界没有这么高的比例。所以就保护中小投资者而言,中国证监会是成功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只要这个保护中小投资者监管逻辑还在,A股就还是一个散户市场,会不断出现散户特有的大众羊群效应,暴涨暴跌,无可避免。


再谈深一点,为什么国内A股和美股的监管逻辑不一样呢?这是由五千年的文化决定的。美国的赌场,如果赌客发现另一个赌客出老千,他们之间会大打出手,至死方休。在中国的赌场,如果赌客发现另一个赌客出老千,他们会群体上访,找开赌场的人。所以美国的赌场只用管大家对结果是否接受,有纠纷是你们自己的事儿;而中国的赌场为避免群体上访,必须严打出千。中国习惯了威权社会,需要威权介入,打掉刺头儿;而美国习惯了自己捍卫自由,反感权威,有必要时不惜拿枪决斗。在最反应人性,最多人参与的股票市场,一定反映了该国的文化。对于A股市场来说,很多问题看似是制度,其实是背后的文化,改变并非一朝一夕。


因此,国内A股市场这个规则(回购需股东大会通过)的严格执行,使得卡尔伊坎的出现变得困难,这对中国A股市场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的文化价值观。


3、 负债的约束



回购行为与公司的其他投资行为有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回购的资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有固定的负债或者义务要偿还,而且该约束还比较硬,即使股价再低,你也是不敢去回购股票的,因为这些钱花了就不会再回来。汤姆墨菲敢于借高额债务去进行投资,但从不敢借钱去回购股票,就是这个道理。投资有盈有亏,但总有一天钱会回来,而回购股票的钱不会。亨利辛格尔顿,比尔安德斯,约翰马龙,凯瑟琳格雷厄姆,比尔斯蒂利兹,迪克史密斯也都是用公司闲置的钱才敢回购。


但巴菲特不一样,他用于投资的浮存金不属于其自己,实际上芒格算过,巴菲特用的钱成本是3%,这个成本在美国不算很低了,但巴菲特的本事在于他能投资产生13%的收益。然而这个浮存金是要还的,通过保险赔偿说不定哪天要还。所以巴菲特最关心的是恶劣气候频繁出现会否是常态,这直接影响到他未来资金的偿还。对巴菲特来说,新奥尔良飓风的来袭远比富国银行的股灾可怕。所以,于巴菲特而言,他会尽量避免回购股票这种大额的永不返还的现金支出,即使伯克希尔股票也经常跌个30%;同时,他也非常享受别的公司回购股票,他不用花一文,即可坐享股票升值,何乐而不为?


举个例子,在2015年股灾时,中国的银行股都是净资产的0.7-0.8倍,放任股票低于净资产在市场上流通,这是赤裸裸的国有资产流失。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所有的银行都不敢在二级市场上回购一分钱。相反,他们把巨额的数百亿的资金给中央汇金,让他们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股票。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不管给中央汇金的这笔钱是算贷款还是投资,这笔钱或迟或早、或多或少会回来,可以覆盖自己的资金支出,自己承担的无非是期限错配的风险;而回购了之后,这笔钱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就是背后的经济逻辑。因此,大量的硬性的负债和义务也是很多中国公司进行回购的主要约束。


“如果不信,等宝能上市后,别看他举牌万科、格力、南玻A这么欢,试试叫姚振华回购自家股票?你且看他,敢是不敢?”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如何加入红与绿?

★★★★★

有同学发信息询问如何加入红与绿讨论群组,在这说明一下:

红与绿欢迎在投资方面有兴趣、有专长的投资圈朋友加入,欢迎您分享您的投资经验和故事。如需加入,请您发送您的真实姓名、个人简介、擅长领域、微信号码给红与绿公众号,我们会有专人与您联系邀请您先加入red&green大群,后续会陆续邀请加入分组讨论群,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红与绿 让投资多姿多彩


红与绿与您分享资本市场投资玩家的市场观点、投资理念、心路历程、研究发现,分享群内小伙伴们推荐的优秀投资类文章。我们专注于发掘二级市场的机会,静心投资。我们信奉:此心可安住,红绿任逍遥。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关注和推荐给您的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红与绿(investre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