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数学期末考试如何避免小学生搞错题意,写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雷人答案来!

2017-12-31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语文

作文

数学

英语

法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

音乐

育儿

网校

现在的孩子可比我小时候厉害得多,

就跟小人精似的,

有时候脱口而出第一句话,

就能让人笑疯,

萌萌哒又语出惊人、逻辑新奇,

不信你看!

数学考试中……

老师,我比的这么精准,你竟然不给我分?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老铁!没毛病!666!

老师,你这题出的有瑕疵

孩子,你这气节小编给你满分

但是,咱学点行不行?

老师,我没错?(无辜脸…)

老师,你上辈子糖一定没吃够…

老师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好诗!好诗!你有写诗的功夫,复习复习不就会了

小明啊,人生的路要寄几走!

孩子,你这么勤俭持家

老师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高兴呢?

哈哈哈哈哈…

图画的不错,但是还是没有分

熊孩子的思维,

笑一笑,十年少,

你的孩子呢?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题意呢?

理解题意比分析数量关系更重要——谈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与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每次练习或测试时,有不少学生倒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怎样攻破这个难点?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不少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找出其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找出重难点就是分析数量关系。从理论上说,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未知量。而已知量之间、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把它们一一弄清楚,未知量就会水落石出了。然而,教学实践的结果果真如此吗?

通常我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读题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读题和审题通常很简单,一般都是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重头戏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教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找关键词、画线段图等),对数量关系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甚至画出“方框图”用箭头表示推理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

笔者也教学了十几年的解决问题,通常也是按这种模式教学,表面上看效果还不错,但考试的结果往往令人吃惊:课堂上多次讲过的同类型的试题,考试时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得不对。原因何在?学生是怎样解题的?他们真正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之所以不会解决问题,竟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他们不能把一句话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更不能前后连贯地、系统地全面理解题意。

与大师所见略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

先生也曾指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其实,理解题意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题意不清楚,数量关系从何谈起?题意理解不透,数量关系怎能分析正确?

其实,理解题意的关键就是“审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读一遍,然后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将题目中的有数据的句子找出来也就是已知条件,将有问号句子找出来就是问题,教师也就认为学生“理解”了题意。整个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如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相遇问题”的公开课,在教学完例题后出示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1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60米,乙队每天修70米,甲对先修120米,修完共需几天?在学生做这道题前,教师还是像教学例题一样,让学生进行了“审题”,问了“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一位优等生上台板演,结果这位学生列式是:(1160—120)÷(60+70)=8(天)。显然这位同学所算的时间没有包括甲先修120米

的时间,因而不合题意。这充分说明了能答出“问题”是什么,并不见得就理解了“问题”。正确的应该是(1160—120)÷(60+70)+ 120÷60 = 10(天)。

笔者今年所带五年级两个班,所任教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我在两个班进行实验教学,一班采用理解题意的方法,二班采用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实际问题时,我采用以下教学:

一班:

1. 把题目默读几遍。

2. 不看题目,在脑子里回忆这道题。

3. 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

4. 尽量画一张图来表示题意(只要求画出表示题意就行)。

二班:

1. 把题目读一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重点)。

3. 列式计算并解答。

在教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尝试让学生在对比中(方程法和算术法)理解题意。找出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即区别在哪?联系在哪?哪些题适合用方程解,哪些题适合用算术解?具体如下表:

方 程 法

算 术 法

例1

解:设学校原纪录为x米。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成绩

x +0.06 = 4.21

小明成绩—超出部分=原纪录

4.21—0.06=4.15(米)

例2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块数

2x—4 = 20

(白色皮块数+4)÷2=黑色皮块数

(20+4)÷2 = 12(块)

例3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x + 2.8×2 = 10.4

或(x + 2.8)×2 = 10.4

(总价钱—梨的总价)÷苹果的数量 =苹果的单价

(10.4—2.8×2)÷2 = 2.4(元)

例4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则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x + 2.4x = 5.1

地球表面积÷(1+2.4)=陆地面积

(把陆地面积看成单位“1”)

陆地:5.1 ÷(1+2.4)=1.5(亿平方千米)

海洋:1.5×2.4=3.6(亿平方千米)

或5.1—1.5 =3.6(亿平方千米)

例5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小琳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0.25x + 0.2x = 4.5

总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

4.5÷(0.25 + 0.2)=10(分钟)

教学时,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顺着题的思路去理解,中间过程中有未知量就可以用方程解决,列方程时,等量关系是不变的。在教学完方程后,我特意增加了一节课,专门和学生探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法的区别。如出示一组题:

1.老师买了一支钢笔花了15元,买一本书花了12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老师带了27元,买了一本书后还剩15元,一本书多少元?

我让学生顺着思路去理解,怎么理解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的式子是:1. 12+15 = 27, 15+12 = x。2. 25—15 = 12, 25— x = 15。

在期末测试中,一班的平均成绩明显要比二班平均成绩高,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均分就要高4分。而在最后一道试题第(2)和(3)小题比较难,一班得分率比二班得分率明显高好几个百分点。试题如下:2012年7月1日起

铜陵市实施阶梯电价,收费标准如下:

类别

用电量(千瓦时/户·月)

电价标准(元/千瓦时)

一档

180以内

0.56

二档

180—350

0.61

三档

350以上

0.86

(1)小明家上月用电量为25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2)小丽家上月用电量为40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3)小刚家上月交电费是230.3元,他家上月用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第(1)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二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250—180)×0.61=143.5元;第(2)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三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三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350—180)×0.61 +(400—350)×0.86=247.5元;而第(3)小题则是知道电费算用电量,理解此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电费230.3元的用电量是几级阶梯,那就要先算出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180×0.56 +(350—180)×0.61=204.5元,而230.3元>204.5元,也就是230.3元的用电量是三级阶梯,一档用电量+二档用电量+三档部分,算式为:180+170+(230.3—204.5)÷0.86 = 380(千瓦时)。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一班的孩子大都不需要老师分析数量关系就能解出题目。他们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而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理解题意。

教学实践表明:理解题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重点放在理解题意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内容,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对学生的解题技巧能力进行培养。以下是朴新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到你!

 

积极探索数学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解题的具体思路来进行应用题的解答,并且引导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借助应用题中已知的条件来思考问题,分析有用的解题条件,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三年级一班和四年级一班的教室分别在学校操场的两头,三年级一班离操场有40米,四年级一班离操场有55米,而学校的操场总长为400米,操场宽度为200米,请问三年级一班和四年级一班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在针对这一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小学生对应用题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挖掘应用题中的已知内容,并且对三年级一班和四年级一班的教室位置进行分析和确定,从两个班级的教室在操场长度这边还是在操场宽度那边进行分析,找出解题的方法。这种探索已知条件的应用题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它的解题结果并不是固定的,在确定应用题的题型时,要充分合理的运用已知的条件,找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从多个角度思考小学数学应用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一种应用题类型存在着多样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思考还不是很全面,所以小学生很难充分合理的掌握小学数学应用题内容,并且对应用题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也相对有限

因此,老师在培养小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技巧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发散小学生的大脑思维,引导小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应用题,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多元化的应用题解题技巧中,老师要用多种不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行应用题解答。例如,小学六年级的女生有20人,是六年级全班人数的,请问小学六年级共有多少个男生?老师在讲解这道应用题时,应该带领小学生分析解题方法,进而从多个角度找出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如第一种方法,20(1-)=10(人);第二种方法,20-10=10(人)。对于这一类应用题的解答,老师就要运用多样的解题方法,引导小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综合能力。


增加应用题的拓展训练,对应用题型进行多种转换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应用题的拓展训练,对应用题的题型进行多种转变,将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有效结合,将复杂化的应用题转化成简单的应用题型。并且在分析应用题的内容时,充分挖掘应用题中隐藏的应用条件,将其演变成已知的应用题条件,增加小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找出解题方法,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端正思想,明确任务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任务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小学生升入高年级的学校打好基础,只有教师的指导思想端正,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下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也会有一些学生对应用题不知道怎么着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教师只重视解题训练,而对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随意地提高难度,误认为越难解的题越能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一些难度较大的应用题又会反复的出现。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容易变成一种机械化的做法。教师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所以,端正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可以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创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解应用题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智慧,由于思维能力非常活跃,所以解题方法油然而生。应用题从数字上理解比较抽象,只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解释清楚,但如果创建一些对学生有利的数学学习思维环境,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数学素材是学生熟悉的、自己理解的、感受过的,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学生对这样的方式具有亲近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应用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锻炼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这种方式也会打破纯文字的形式,运用图文并茂,这样既有助于脱离纯文字的形式,也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理念,为以后学习高难度的数学做好铺垫。


重视教学环节,使解题能力提高

解答应用题其实就是导入、分析和综合数量关系,根据已知算出未知的过程,对于应用题的解答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定义、意义、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还要有推理、分析、判断、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应用题不仅可以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认真审题

很多学生在看到应用题之后往往急于寻找其中可用的条件,因此他们往往把目光都集中在一些数据上,而忽视了文字叙述,尤其是在考试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往往在读题目时囫囵吞枣,没有审清题意就急于解答,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因此,要想做好应用题首先就要认真审题,理清题目中所表达的意义,这样,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解题活动。


归纳问题

在读完题目以后,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题目进行归纳,了解清楚所做的题目属于什么类型,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的类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在初中阶段,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应用题类型主要包括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生产问题、营销与策略问题、增长率问题、几何问题等,而我们在读完题目进行分类以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在题目中有目的地寻找需要的条件。例如,在做到路程问题时,我们就要在题目找出路程、速度、时间等数量及其关系,在做到营销与策略的问题时,就要理清楚单价、数量、总价等条件。总之,只有先进行科学的归纳,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之前的知识来进行解题。


找出问题

所谓找出问题,就是要明确在这道应用题中需要我们求出什么,然后从问题中利用逆向思维来推测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这样,我们才能以这些信息为依据回到题目中去努力寻找这些条件,为解题做准备。


确定思路

在对应用题做出正确的归纳分类、找出问题、理清数据信息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最终的解题思路。例如,在遇到路程问题时,我们就要整理出一些相关公式,如路程=速度*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等,这样有了这些公式以后,在对应地找出题目中的对等关系,列出相应的式子,再进行计算,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答案。

4小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不同的解题技巧适用的应用题题目类型不一样,因此在对学生的解题技巧方法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真审题,通过对题意的理解选择对应的解题方法。比如,对于追击相遇这类比较直观化的题目,以及归一、归总这类偏向数字化的题目,就可以采取线段图、圆圈图等手段进行题目的直观化呈现。

而对于和倍、和差、差倍这类题目,则可以使用条件归纳法进行解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实际的题目,让学生从审题开始,确定最优的解题方法。比如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桃树是杏树的3倍,且比杏树多124棵,那么两种树各有多少?通过审题,可以发现这个题目不够直观化,也不是单纯的数字关系,想要建立图形就比较困难,因此适合采取条件归纳的方法解题。归纳条件得出:3倍关系和124的差值关系。可以推出隐藏条件,即桃树比杏树多2倍,那么124÷2=62,即杏树有62棵。62×3=186棵,即桃树有186棵。


2.构建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

不论是对于哪一种解题技巧,其可以构建出实际的数学模型,演示其解题原理和过程。在对学生的解题技巧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模型构建的方法对不同的解题技巧进行演示,让学生对其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针对这样一个应用题:一个池子中现有20方水,还能再装40方水,其下边开口未封闭,每小时要排出4方水,同时有人用水管往池子里加水,每小时能加12方水,那么请问要多少小时才能让池子装满水?这是一个常见的应用题类型,对此教师就可以构建模型,拿一个塑料盒在下方开个小孔,并用防水胶布封住。

然后向学生演示:一边用矿泉水瓶往里边加水,一边扯开胶布让其往外排水。通过这样一个实物模型演示,学生就可以准确把握题目的意思内涵,从而迅速归纳出题目的条件:排出为4,加入为12,则可以得出隐藏条件实际加入为8。40÷8=5小时,即5小时可以装满水。


3.加强实例演练,让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技巧熟练掌握

在教给学生解题技巧方法之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从而形成有效掌握。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注意练习题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要选择比较典型的练习题目,对其进行多样变化,让学生对解题技巧形成彻底掌握。

比如,对于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张桌子的价格是椅子的10倍,而两者的价格差值为270,那么桌子和椅子分别多少钱?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变形,如将价格倍数变化8倍或是7倍,或者是将价格差值变化为260或是290,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述题目,等等。

通过对题目进行变形,其核心架构并未发生变化,学生可以在相似的条件下对一类题目进行解答,实现对相应解题技巧的锻炼,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复制打开网址 www.1ydt.com 下载全册PPT课件及word教案试卷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