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第七单元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通过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生物学知识不但是生产实践的基础,而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了植物常见的无性繁殖。
难点:通过探究,理解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温故知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1、有性生殖: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看书、填表 温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讨论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和分析植物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讨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表述交流 补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过程和技术要点,能够运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嫁接的过程。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 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
备课时间:
教后反思:
授课时间: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通过饲养家蚕等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通过 “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其他昆虫的发育 像家蚕、蜜蜂、蝇、蚊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像蝗虫、蟋蟀、螳螂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对昆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观点。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部分学生表述交流 看书讨论 得出结论 课后实验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 热身:昆虫知识竞赛,蜻蜓点水与生物的哪种行为有关?毛毛虫与蝴蝶有关吗?知了为什么要蜕皮?等引出课题。以蚕为例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质疑:你们听说过丝绸之路的故事吗?悠悠文明史,慢慢丝绸路。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养过家蚕吗?你知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吗? 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对其中的错误不做纠正,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蚕发育过程的录像或幻灯片,看后修正和完整描述蚕发育的一般过程,或者将书上的图片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点拨指导 质疑:蜜蜂、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和蝴蝶一样吗? 组织学生观察蝗虫等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 从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如蝉的一生,黑暗和光亮处的对比;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灯,引导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从昆虫生殖发育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侧面,应该关注和自觉保护昆虫的多样性,保护昆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活环境。 |
备课时间:
教后反思:
授课时间: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一句,请问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诗中所创设的意境吗?一般什么环境下我们能听到蛙鸣?蛙鸣意味着什么呢?可根据课本“身边事”部分引入。提问蛙卵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事,可附加提问“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来提起学生的兴趣。青蛙的生殖、胚胎发育和变态(见图)青蛙的生殖期是在每年的4—5月间。蛙类行体外受精,较鱼类进步之处是具有“抱对”现象。“抱对”持续数小时,甚至多达数日之久,雌蛙在抱对的刺激下,随即排出贮存在子宫里的成熟卵子,与此同时,雄蛙也将精液排出,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抱对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证了卵子和精子的同时排出。观察表明,没有抱对,雌蛙的正常产卵就不能实现。此外,由于雄性在拥抱雌性时,两性的泄殖腔孔紧相靠近,因此精液可直接排在卵上,这就会增加了卵的受精机会。
备课时间:
教后反思:
授课时间:
第四节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鸟类个体发育的过程,区分不同发育类型幼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征。
2、技能培养: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表达能力
3、情感熏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鸟卵的结构。
教学难点:
鸡卵的结构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讨论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鸟清脆的鸣叫声)自古我们就常用“鸟语花香”来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可见人类自古对鸟类就拥有美好的情感(同时播放几张鸟类的精美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鸟类,是否也很喜欢它们呢?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还拥有许多珍稀品种,因此我们更要爱护鸟类,使它们在生物圈中可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播放几种我国珍稀鸟类的图片)。鸟类能够生存和繁衍,离不开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二、新课讲授
鸟类的生殖是比较复杂的,白居易笔下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你认为这与鸟类的繁殖有关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你知道鸟类的繁殖行为还有哪些吗?(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课前布置收集关于鸟类繁殖行为的资料,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再通过视频展示鸟类各种繁殖行为)
总结:绝大多数鸟类具有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行为(配合图片,同时可以适当的扩充一些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1、鸟类拥有这么复杂的繁殖行为有什么意义?(生活能力强的更有机会繁殖自己的后代)2、是不是所有鸟类都具备这些繁殖行为?(不是)3、从鸟类的繁殖过程看,它是否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生环境?为什么?(是的,受精是体内受精,克服缺水环境,还提高受精成功率,产生的卵有外壳保护,有的亲鸟还有育雏的行为,提高后代成活率,适应陆地复杂的生活环境)
【设计想法】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培养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理,通过设置疑问使学生动脑思考,进而理解繁殖行为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动物的行为埋下伏笔。
我们注意到鸟类产生的卵都有卵壳的保护,那么卵壳以内有怎样的结构呢?下面我们以最常见的鸡卵为例,来认识鸟卵的结构。
【实验开展】
看看外观,贯彻卵壳表面有无气孔,想想它的作用
用镊子或剪刀将鸡蛋较圆的一端敲碎,轻轻拨开看到卵壳内有两层膜,撕开后观察卵黄与卵白的关系,把蛋打入培养皿中再进一步的观察,认识卵黄、卵白、胚盘、卵黄膜、卵黄系带的位置及作用(结合课本24页的图进行观察和思考)
思考:1、卵各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卵壳、壳膜:起保护作用
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着卵黄膜。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黄系带:固定卵黄的位置
2、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
3、一个鸡蛋是否就是一个卵细胞?
4、我们实验观察的鸡卵是否已经受精?
如果鸡卵受精了,在雌鸡体内就开始发育了,产出的蛋里已经有胚胎,只是离开母体后,由于外界的温度低于雌鸟的体温,胚胎就暂停发育。你认为爱迪生小时候看到鸡蛋,想自己孵出小鸡可能吗?为什么?(未受精或温度不合适)所以,受精后的鸟卵产出后,要由亲鸟利用体温孵化,使胚胎继续发育,最后雏鸟破壳而出。
【设计想法】
通过对鸡蛋和旺鸡蛋的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也加强了思维训练,培养科学素养,实验中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
合适的条件下,小鸡的孵化时间要用28天,养鸡场规模养殖,对鸡蛋都是进行人工孵化的(配合相关图片介绍孵化过程),小鸡孵出后很快就能独自觅食,可是有的雏鸟需要亲鸟喂养,这样我们就把刚从卵壳中孵化出来的雏鸟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的叫早成鸟,如鸡、鸭、鹅、大雁等。把雏鸟破壳而出后,不能独立生活,要由亲鸟喂养的叫晚成鸟,因为它们发育还不充分,眼还没睁开,羽毛很少,腿、足无力,如燕子、麻雀、家鸽等(配合视频资料),许多晚成鸟是靠成鸟捕捉昆虫来喂养雏鸟的,而雏鸟食量很大,所以可以消灭大量害虫,对维持生态环境是有益的,因此鸟类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成员,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保护鸟类,为鸟类营造一个美好家园的同时,也是在为我们人类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这样我们才能尽情的享受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爱护鸟类的宣传报,在校内展览。
【设计想法】
增强学生爱鸟和护鸟的意识,懂得保护鸟类是每个人的一份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制作小报也可以展示一下学生的创作力。
三、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鸟类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掌握的重点就是能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说出鸟卵的发育过程。
板书设计:
鸟的生殖和发育
鸟繁殖的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
2、卵的结构: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系带、卵黄、卵黄膜、胚盘等
一个细胞
早成鸟和晚成鸟
课堂反馈
1、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四个阶段,顺序是( B )
①受精卵 ②成蛙 ③蝌蚪 ④幼蛙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鱼和青蛙不是同一类动物,但是二者有相似之处是( A )
A生殖和发育需要水 B用肺呼吸
C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D皮肤能扶住呼吸
3、鸟卵中的细胞核位于列哪种结构中( D )
A卵白 B卵黄 C气室 D胚盘
4、未受精的鸡蛋是一个卵细胞,细胞膜位于( D )
A卵壳 B卵壳膜 C卵白 D卵黄膜
5、鸡生的蛋若是受精卵,则蛋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C )
A卵黄 B卵白 C 胚盘 D系带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与意图 |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一、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 | 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 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 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引出课题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 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相对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板书第二个问题,并把第一节的题目补充完整。 让学生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出示转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板书,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投影片,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家长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次写在投影片上)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学生: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都是遗传。
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书第25页。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出示姚明和他的教练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姚明和他的教练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高矮、胖瘦、黑白等。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板书:相对性状)
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教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体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是基因。
(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 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
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与意图 |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染色体、DNA和基因 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 看着像 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 不是 是决定性状的基因 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生殖细胞 蛋白质和DNA 没有 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动手画出来 认真观察、思考 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 学生回报 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 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 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 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 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 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 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 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给学生介绍科学史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 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 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 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46条23对。
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自查近亲结婚的资料。
教学器材:
(1)准备孟德尔生平介绍的资料,做成ppt文件。
(2)准备孟德尔所选的7种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3)准备常见人类隐性遗传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与意图 |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后出此板书)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 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二、禁止近亲结婚 | 画遗传图解 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各种猜测。 认真地听孟德尔的故事 思考问题,找出豌豆闭花授粉的特点和这7种相对性状区别大的特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试着描述子一代中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而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给掩盖了。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并试着统计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 学生能很容易地进行解释原因,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学生思考回答,有可能 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近亲不能结婚。 让学生明白婚姻法的规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学生自身应以身作则,并做好宣传工作。 |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单地画出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 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个单眼皮的孩子,为什么?孩子跟妈妈一样双眼皮,爸爸单眼皮的性状是不是没有遗传给孩子呢? 同学们有很多有道理的推测,但光有推理是不够的,有些现象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的实验。介绍孟德尔的背景资料。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生物,孟德尔为什么要选择豌豆?豌豆有许多的性状,但孟德尔所选的这7种性状有什么特点? 告诉学生认真观察,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的图片和文字,问:“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杂交第二代矮的性状又出现了?” 并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我们把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没有显示出来的那种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板书) 通常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教给学生写基因型和画遗传图解。并板书: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让学生推算隐性性状在第几代杂交后代中可以出现,后代中显隐性的比例是多少? 回到刚上课时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去,让学生自己解释原因。 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 近亲结婚(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 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解达尔文和摩尔根都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他们的后代都出现了遗传病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板书 补充“禁止”两个字)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表示出来就是遗传图解。请同学们画出来。
学生:画遗传图解。
教师:基因的传递、性状的遗传情况都可以用这样的遗传图解来表示。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遗传现象。出示投影片,① 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明却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呢?② 妈妈双眼皮爸爸单眼皮,小强却双眼皮,是不是小强只遗传了妈妈的基因而没有遗传爸爸的?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原因,作出多种猜测。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介绍孟德尔小时侯的故事以及他做的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学生:通过阅读孟德尔的简介,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
教师:孟德尔为什么会选择豌豆?豌豆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找出豌豆的特点:闭花授粉、相对性状区别明显等
教师:做实验时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实验容易成功。
(板书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师:阅读第33页上孟德尔的实验过程,想一想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在哪儿?矮的性状为什么不见了?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把杂种豌豆再种下去,后代却有高有矮,矮的又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矮的基因并没有消失。
教师:是的,也就是杂种豌豆虽然表现出高茎,但其体内含有矮的基因,只是矮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高矮这对相对性状中,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
(板书 1、显性性状和显性基因 2、隐性性状和隐性基因)
(板书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师:通常情况下,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写出产生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遗传图解。
学生:练习画遗传图解。
教师:隐性性状在第几代中才能出现?
学生:在杂交第二代中才出现。
教师:为什么豌豆的后代中高的多矮的少?它们有一定的比例吗?
学生:因为高是显性,只要有一个A在,就表现高,而矮是隐性,只有两个基因都是a时才表现矮。在杂种二代中,高矮的比例是3:1。
教师:现在谁能解释刚才的问题?
学生:看来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第一种情况是爸爸妈妈都是杂合体,都正好把隐性基因传给了小明;第二种情况是妈妈把显性基因传给了小强,所以小强是双眼皮。
教师:说的非常好。双眼皮的父母不一定不生单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但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学生:有可能。
教师:(出示摩尔、达尔文的照片),摩尔根与他的表妹结婚后生下了有病的孩子,达尔文也有类似的不幸。引出第二个问题,(板书 二、近亲结婚 把“禁止”两个字先不写。)
学生:非常感叹。
教师:为什么正常的夫妻会生出有病的孩子呢?
学生:人类的某些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携带同样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教师:说得很好,所以我国的婚姻法规定什么?
学生:近亲不能结婚。
教师:是的,禁止近亲结婚。(板书 补充“禁止”这两个字)
教师: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要自己以身作则,还应该在你的周围做好宣传工作噢。
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别遗传的特点。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分别调查一个小组、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男女学生数。
教学器材:代表精子、卵细胞的卡片,信封,记录表。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与意图 |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概念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 学生讨论热烈,做出推测。 观察比较得出: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较大。 练习写出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进行统计,得出实验数据,算出男女比例,是1:1。 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很荒谬,不可行。 | 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编一个老太太要去泰山为儿媳妇烧香拴一个孙子来的故事。要学生分析烧香拜佛是否能决定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其实性别也是一种性状,它是可以遗传。从而引出课题。(板书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哪些异同,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引导学生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板书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那人产生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并对错误的实验方法进行纠正。 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受精卵的种类及比例;说明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明确人的性别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请学生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征: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板书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由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 这样你是否能判断了前面的老奶奶为了得到孙子而烧香拜佛可行吗?况且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启发学生分析我国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社会原因。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图片上显示,张奶奶对李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张奶奶说: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作出推测和判断。
教师:同学们知道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其实性别就是一种性状,它也是可以遗传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别遗传。(板书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师:请同学们先来看书上第37页的人的染色体排序图,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男性的第1号与女性的第1号差不多,其他的也是,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但没标号的那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很大。
教师:是的,人共有23对染色体,在这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你猜这对染色体跟什么有关?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学生:应该和性别有关吧?
教师:是的,科学家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教师: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教师:你能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吗?性染色体之外的都叫常染色体。
学生:练习写染色体,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教师:(板书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教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学生:练习写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教师:教师巡视检查,有错的进行纠正。
学生: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教师:研究性别时只考虑性染色体就行了,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构成可以简化为用X、Y来表示。男性可以产生哪几种精子?
学生:两种,含有X的和含有Y的。
教师:那卵细胞呢?
学生:只有含X的一种。
教师:那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每两个同学一组,一组的同学有两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另一个信封中装着分别含有X 和Y的两种精子,它们的数量一样多。请同学们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细胞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卵细胞,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同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接近1:1。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画出遗传图解,说明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性别比例接近1:1。(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人的性别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学生: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教师:说得很好,前面提到的那个烧香的老奶奶能改变胎儿的性别吗?
学生:肯定不能。
教师:生男生女是妈妈决定的吗?
学生:不是,它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和从理论上分析都得出男女的比例接近1:1了,那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课前的调查。
学生: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教师:大家会发现,一个小组里男女的比例可能不是1:1,但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同学中男生女生的比例就越来越接近1:1了,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教师: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但我们国家现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活动得出结论,教学效果良好。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
(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与意图 |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 阅读资料 |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
原始地球的形成 |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9~12年级)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课时一: | ||
导入:展示收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菊石和三趾马腿骨化石模型等 | 观察、讨论这些化石和今天的生物的相同和不同处 |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1、地层埋藏顺序;2、过渡类型化石 | 阅读课本资料,分析讨论,将上述化石按照地质年代排列 ,分析始祖鸟具备哪些过渡类型特征 | 提供视频、图片和模型资料,帮助学生分析比较 |
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色素C的差异,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 分析数据,解释表中生物的亲缘关系 | 提供数据,简单讲解细胞色素C的相关知识 |
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的证据。 | 观看视频、图片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 提供资料,简单讲解,帮助学生总结 |
课时二: | ||
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 将教师提供的各种化石图片按照地质年代排列,分析排序中存在的规律,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 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帮助学生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见解 |
制作生物进化历程拼图 | 在纸板上绘制进化树,并剪成十片,制作成拼图 | 提供图例 |
拼图比赛 | 学生交换拼图进行比赛 | 裁判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
2.视频、图片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课时一: | ||
导入: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 | 演出课本剧,其他学生分析桦尺蛾进化的原因 | 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学生分析 |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 按照课本指导进行探究实验,并总结数据 |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
课时二: | ||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 |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的要点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实验要点 |
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 根据长颈鹿的例子,系统地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 帮助学生总结 |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 |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拟态、抗药性等现象 |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一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
学生:不能。要几百万年的时间。
教师: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
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
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
课时二
学生:发布探究活动结果。
教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够的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
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教师:我们把同一种生物,有不同颜色(性状)的现象叫做什么?
学生:变异。(教师板书)
教师: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板书);而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板书)。
最早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的是达尔文。对于达尔文,同学们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达尔文环球旅行,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从小热爱生物,曾经因为抓稀有的甲虫,把甲虫放在嘴里,最后甲虫都跑了;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
教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分析了很多生物现象,雄辩地辨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就让我们看看达尔文是怎么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的吧。
学生:阅读课本62页。
教师: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
学生:必须有生存斗争;必须能繁殖;要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才能别淘汰……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全面。那么,自然选择和我们通常讲“用进废退”的学说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存在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用进废退”认为生物原来都是一样的。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保护色和拟态现象,可竹节虫怎么用自己的身体才能像竹节呢?
……
教师:那些生存斗争的胜者是不是一定是“强者”呢?请看63页第3题。
学生:海岛上常有大风,所以翅膀残缺的不会飞,反而不会被风吹走,是有利变异。
教师:可见,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第八单元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过程与方法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3、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创设情境,导入本章内容。 健康地生活 | 提问:人们珍爱生命,也珍爱健康,什么是健康呢? 讲:评价学生回答,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 讲: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关系。 | 学生回答:身体好、没病。 学生分析:健康概念的三个方面。 结论:身体健康是基础,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综合表现。他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
导入本节新课。 传染病及其预防。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 讨论: 1、每年,特别是春秋季节,人们都会警惕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最近几年,你知道哪些传染病对人类影响较大吗? 2、你的调查表中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这些传染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传染病呢? 引导:提问:分析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染性,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 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 学生回答: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肺结核等。 (学生回答不一定很完整)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的疾病。 学生填表,表达交流。 并提出各种关于传染病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可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 |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设疑:传染病为什么能流行?它有哪些基本环节呢? 展示:课本69页资料1。 提出问题: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病原体首先存在于什么人身上? 流行性感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健康人身上的? 什么人最容易得流行性感冒?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提出: 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实质呢? 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呢? 分析: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巾帼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提问: 1、资料2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 学生回答。 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 飞沫。 4、老人和小孩。身体抵抗力弱的人。 流感病毒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通过飞沫传播到健康人身上。 学生回答: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健康人。 学生阅读69页资料2,进一步理解三个环节。 |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 讨论: 传染病流传的三个环节可以缺少吗? 在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预防“非典”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以上各种方法,各从传染病的哪个环节上考虑的? 归纳传染病的预防的方法。 讲: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请同学们分析这几种病的特点,谈谈怎样预防? 肺结核(展示肺结核的有关课件。) 淋病 (展示有关淋病的有关课件) 讲:淋病的一些特点及对人的一些危害,主要的预防方法是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蛔虫(展示肺结核的有关课件。) 讲:传染病的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但又要根据具体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环节,做到中华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 学生回答: 不能缺少。 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如:戴口罩、打扫卫生、隔离病人、喝增强免疫的中药…… 学生讨论以上的措施分别属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学生回答: 1、主要通过给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卡介苗。保护易感人群。其他的,如隔离病人,保护环境卫生,也是其中的方法。 3、主要以搞好个人的卫生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措施。 |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如
病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一有机会就会侵入人体,就有可能使人得传染病。例如,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可能会引起流行性感冒;痢疾杆菌侵入人体可能会引起细菌性痢疾。那么,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怎么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呢?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
第十三章 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学习传染病的概念。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想一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提问:你所知道的传染病在哪些?
回答: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沙眼,癣……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龋齿、阑尾炎和心脏病是不是传染病?为什么?
回答:不是。因为这些病不会传染给别人。
提问:既然大家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哪些病不是传染病,那么请问,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呢?
回答:可以从要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病,就叫传染病。
讲述:准确地说,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提问: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会传染。
讲述:对。我们把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如上面提到的龋齿、阑尾炎等)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之所以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下面我们就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流行性感冒为例,来研究一下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请同学们看挂图(教师出示自制的“流行性感冒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边指图边讲述)。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了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现在请大家结合上述例子和挂图,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一)传染源
提问:什么是传染源?
回答: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
讲述:不错。在刚才讲的例子中的传染源是人,但有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等)则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因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的人。
(二)传播途径
提问:什么是传播途径?(回答:略。)
讲述: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提问:你知道传染病主要有哪些传播途径?
回答:空气传播,饮食传播。
讲述:除了同学们说的以外,还有水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
提问:什么是易感人群?(回答:略。)
讲述: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的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传染病?
回答:预防接种,把患传染病的人隔离起来……
讲述:人类在与传染病进行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现,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使传染病的流行终止。因此,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也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第一个方面是控制传染源。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第二个方面是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德行,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二)切断传播途径
第三个方面是保护易感者。对这一条同学们可能都有体会,我们从小到大,进行过许多次预防接种,这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
(三)保护易感者
另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也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患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提问: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对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作用?(回答:略)
讲述:有三个作用:第一,通过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清除一部分病原体和传染源(患病的动物),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第二,消灭苍蝇、蚊子等传播疾病的动物,起到切断有关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作用;第三,减少人体感染疾病的机会,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起到保护易感者的作用。因此,我们都应积极参加政府或学校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怎么样预防传染病?
引言:那么,我们人类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呢?
人类常见的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这四类。下面就分类进行介绍。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类传染病特点的比较表。表中横线上的字,由教师随讲随填。
传染病类别 |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 | 发病季节 | 病例 |
呼吸道传染病 | 呼吸道粘膜,肺 | 飞沫、空气传播 | 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 |
消化道传染病 |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 饮水和食物传播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
血液传染病 | 血液和淋巴 | 吸血昆虫传播 | 四季 |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
体表传染病 | 皮肤和体表粘膜 | 接触传播 | 四季 |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癣等 |
(一)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貌岸然粘膜以后分引起的疾病。在前面所讲述的流行性感冒就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病属于呼吸道貌岸然传染病?
回答:肺结核,百日咳……
讲述:对。此外还有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即平时所说的流脑)等。
提问:这些病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回答:冬季。
讲述: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此时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提问:为什么不要面对着别人咳嗽和打喷嚏?这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回答:有可能将病菌传播给别人;破坏环境卫生。
讲述:对。而且这还是两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等。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疾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回答:病毒性肝炎,蛔忠病……
讲述:对。另外还有伤寒,脊髓灰质炎(即平时所说的小儿麻痹)、蛲虫病等。
提问:这些病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回答:夏季。
讲述:这些 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此时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提问:为什么我们应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讲述:人在劳动、工作、学习和大便时,手会接触到一些病菌和污物,为了防止病菌和污物等由口进入体内引起疾病,我们应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三)血液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即平时所说的乙脑)、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此时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血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提问:根据以上讲述,你认为怎么样才能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呢?
回答:消灭吸血的节肢动物。
讲述:对,通过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将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消灭掉,就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四)体表传染病
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如狂犬病等。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疾病属于体表传染病?
回答:沙眼、癣……
讲述:对。另外还有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疥疮等。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此时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体表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你认为怎么样才能预防体表传染病的发生?
回答:不接触患病的人。
讲述: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疯狗)等接触,可以预防体表传染病的发生。
提问:你们有谁见过病原体吗?
回答:没有见过病菌和病毒,但见过蛔虫。
讲述:好,现在请同学们做“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可以认识蛔虫病的病原体——蛔虫卵。
实验十二 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实验:将蛔虫卵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时,沿一定的方向、顺序缓缓移动装片,逐步检查标本内的情况。
提示:开始可以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这时可以把光圈缩小些。找到蛔虫卵以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提问:你所观察到的蛔虫卵是什么形状的?
回答:圆形,棕黄色;有的在外表上有一层波状的膜,有的没有这层膜。
另一学生问:老师,我看到一种卵,形状较长,淡黄色,外表的膜不规则,内部满是多角形的东西。这是蛔虫卵吗?
讲述:都是蛔虫卵。不过前面那位同学所看到的是受精的蛔虫卵;后面这位同学所看到的则是未受精的蛔虫卵。
小结:
动动脑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传染病
传染病的概念
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者
人类的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类别 |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 | 发病季节 | 病例 |
呼吸道传染病 | 呼吸道粘膜,肺 | 飞沫、空气传播 | 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 |
消化道传染病 |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 饮水和食物传播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
血液传染病 | 血液和淋巴 | 吸血昆虫传播 | 四季 |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
体表传染病 | 皮肤和体表粘膜 | 接触传播 | 四季 |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癣等 |
第二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新课 (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 | 展示各种现象。 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 提出问题: 1、在你的生活常识中,你理解什么是免疫? (不要求学生提出的免疫概念假设准确,介绍免疫学与其它科学一样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科学,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引导学生进入以下的学习。) 设疑:1、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大量病原体的环境里,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安然无恙呢? | 讨论:以上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不要求完整,因在本节课的最后还要进行讨论。) 学生提出对免疫概念的假设。 | ||||||||||||
人体的三道防线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皮肤具有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 | 教师: 1、指导学生阅读 2、提出问题:资料1说明什么问题。 3、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动画。 | 学生 1、阅读资料1 2、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3、学生观看,描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分析、体会皮肤的免疫作用。 如: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学生中皮肤受伤后的感觉、痰的产生和排除。 | ||||||||||||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 设疑: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 1、展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的动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讲解身体中吞噬细胞的分布。 2、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 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作用。并解释皮肤破坏后的红肿、化脓现象。 学生描述溶菌酶的杀菌过程。 | ||||||||||||
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 设疑:小 1、引导学生阅读资料3。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教师运用各种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抗体和抗原的关系和功能。(如:抗日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奋起抗争,许多农民变成了战士,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胜利后,战士们的战斗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日本人胆敢再来侵犯,我们的战士一定能再次打败侵略者。) | 学生阅读,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学生观看、理解。 学生分析比喻,将比喻的内容类比抗体、抗原的关系,理解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 ||||||||||||
4、计划免疫 疫苗的特点 计划免疫的概念 | 设疑: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提问: 疫苗的成分是什么? 什么是计划免疫呢? 讲: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的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 | 学生: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阅读,并分析回答。 | ||||||||||||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 讲: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差异,并导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 学生比较俩者的产生和功能。并填写表格。
| ||||||||||||
免疫的功能 防疫感染 自身稳定 免疫监视 | 设疑: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免疫能力使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使我们受益,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民发现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还有哪些功能呢? | 学生阅读课本教材,展示他们收集的免疫资料。归纳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免疫的概念。 | ||||||||||||
总结: | 以下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课前的判断内容) | 学生讨论回答。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导入: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病原体的环境里,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时刻患病呢?
学生:我们人类有抵抗力。
教师: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的一个部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免疫不仅包括人体对疾病产生的抵抗力,还包括其他的内容。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的哪些现象与免疫有关?
展示: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
学生:(能判断部分内容,但教师不给评价,等到学完本内容后,再讨论,进行评价。)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师:我们先来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抵抗力,为什么我们有抵抗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1、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念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2个小时候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念球菌都被消灭了。
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皮肤是不是能所有的细菌都杀死呢?
学生:.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学生: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
教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会过皮肤破坏后,人身体的反应。
学生:有一年夏天,我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当时我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结果后来发炎了,还化了脓,后来我妈妈带我到医院,包扎了以后,过了好几天,才好。
教师:(展示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为什么烧伤病人需要无菌的环境?
学生:因为皮肤具有防御功能,如果有细菌,会使病人感染。
教师:(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画)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防线,皮肤和黏膜就是第一道防线。
他有三方面的作用:1、阻挡病原体的入侵。2、分泌物可以杀菌。3、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教师: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
下面我们展示一个动画,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的动画。)
学生:(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
教师:吞噬细胞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学生:吞噬细胞在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里,所以分布在人体的全身。
教师:除了吞噬细胞以外,还有哪些物质也有杀菌作用呢?
(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教师: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教师:假如溶菌酶也不能消灭病原体,还有其他的物质能杀灭病菌吗?请学生阅读资料3,并讨论: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呢?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就好比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奋起抗争,许多农民变成了战士,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胜利后,战士们的战斗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日本人胆敢再来侵犯,我们的战士一定能再次打败侵略者。
以上的过程中,何者相当于抗原?何者相当于抗体呢?
学生:侵略者相当于抗原,我国的战士相当于抗原。
教师: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提问1、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2、疫苗的成分是什么?
3、什么是计划免疫呢?
学生:展示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
阅读课本并回答。
教师: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的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
教师: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差异,并导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学生:比较俩者的产生和功能。并填写表格。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 |
范围 | 对体外异物都反应。 | 对一种异物有反应。 |
形成 | 生来就有 | 后天形成的 |
作用 | 弱 | 强 |
教师:设疑: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免疫能力使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使我们受益,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民发现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还有哪些功能呢?
学生:阅读课本教材,展示他们收集的免疫资料。归纳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免疫的概念。
教师:以下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课前的判断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在前面各章中,我们一起学习了人体的概况,以及人体各个系统的知识。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要学习一些有关人体怎么样抵抗病菌的侵袭,保持自身的健康,防病治病的知识。
大家只要缌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十分有趣、值得思考的现象。例如,在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接触到病菌、病毒却不会患病;患过麻疹的人,以全就不会再患麻疹了;有的人吃了某些食物以后,会发生奇痒难忍的荨麻疹;有的人吸入花粉以后,会突然出现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等。这些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的作用是什么?这就得从人体具有的三道防线说起。
第十二章 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又叫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损坏人的健康。而人之所以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就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一)第一道防线
在向同学们介绍第一道防线的内容之前,先请大家结合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一个问题。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呢?(回答:略。)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人体的什么结构覆盖在身体的表面,并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而这种结构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的角度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回答:皮肤。
提问:为什么你认为皮肤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呢?
回答:因为皮肤位于人体的最外层,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阻挡外界环境中的病菌侵入人体。
讲述:对。除了皮肤之外,覆盖着整个呼吸道、消化道等内表面的粘膜也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由此可知,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够分泌乳酸,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病菌的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科学家们曾经作过为样一个试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手上,3分钟后检查,这种病菌有3000万个;经过60分钟后检查,只有170万个;120分钟后再检查,就仅剩下3000个了。出现这种现象是与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有关系的。粘膜能分泌溶菌酶等多种杀菌物质,能将病原体溶解和消除。
提问: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有什么作用?
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的知识来回答。
回答:纤毛摆动,将异物排出体外。
讲述:通过前面“呼吸”一章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当外界环境中的细菌和灰尘进入呼吸道后,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就与之粘着在一起而组成了痰。由于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向喉部作麦浪式地摆动(此时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痰就被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而排出体外。由此可见,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一旦病原体穿过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后,分布在纵深防线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溶菌酶的作用”,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二)第二道防线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中有关白细胞的知识想一想,皮肤受伤、病菌侵入后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的现象?
回答: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这时伤口的周围就会出现红肿现象。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白细胞,也可以叫做吞噬细胞。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插图“吞噬细胞的作用”,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吞噬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病原体的入侵部位,将病原体吞噬、消灭。当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时,伤口周围会再现细肿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病菌被消灭后,炎症也就消失了。
提问:在人体的淋巴结、脾脏中的什么细胞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回答:吞噬细胞。
讲述:对。淋巴结和脾脏中的吞噬细胞也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综合上面所讲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中含有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和消灭。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体保卫自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回答。
提问:上述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回答:略。)
讲述:通过上述两道防线内容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皮肤和粘膜的作用,还是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的作用,它们的作用特点是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而且它们也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现在我们来学习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三)第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脾脏和淋巴结中含有吞噬细胞,因此,脾脏和淋巴结还有清除病原体等物质的作用。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提问:你知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怎么样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吗?(回答:略。)
讲述:请同学们看挂图(此时教师展示自制的“抗原、抗体的作用示意图”)中的左图,(边指图边讲)当病原体进入人体以后,就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产生出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我们把它叫做抗原。请同学们注意,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整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将病原体清除之后,仍存留体内。请同学们再看挂图中的右图,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请同学们想一想,得到天花的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这是什么原因?
回答:因为体内已有了能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了。
讲述:对。当天花病毒进入人体以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天花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等人病好以后,这种抗体还存留在人体里,所以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提问:结合上面所讲述的,请大家想一想,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回答:不是天生的,而且有针对性。
讲述: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人生活的环境中有许许多的病原体,它们一旦侵入人体,就在可能引起疾病,而人体则通过保卫自身的这三道防线与病原体作斗争,使疾病得到痊愈,并由此而获得免疫力。
[第二课时]
提问:人体的三道防线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提问:老师,您在这里又提到了免疫,那么到底什么是免疫呢?
教师反问:请大家结合刚学过的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知识,认真想一想,什么是免疫?
回答:免疫是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二、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讲述:同学们的思路是对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很早以前,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得过且过有趣的现象,即患过天花或麻疹等传染病的人,由于他们的体内产生了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他们很少再患这种疾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因此,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免疫就是免除疫病的意思。但是,随着免疫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也提高了。现在对银川市要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如病原体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操作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此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由此可见,免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个方面,抵抗抗原体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第二个方面,及时清除体内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第三个方面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上述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是有利的;而当上述功能异常时,就会引起疾病。例如,当第一个方面的功能过高时,对进入体内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和食物(如鱼、虾等)会发生过敏反应;当第二个方面的功能异常时,会对正常的自身细胞发生反应,而出现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当第三个方面的功能异常时,则有可能会发生肿瘤。
提问:请大家结合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在为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是应该用病人自己的健康皮肤?还是应该用别人的健康皮肤?为什么?
回答:应该用病人自己的健康皮肤。因为……
讲述:对。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精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斥“非己”成分,所以只能用病人自己的健康皮肤,而不能用别人的。但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体器官移植必将获得新的突破。
提问:有些人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得这种传染病。那么能否想办法来提高他的抵抗力呢?
回答:能,可以打预防针。
评述:回答得好。这就涉及计划免疫的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学习计划免疫的知识。
三、计划免疫
提问:从小到大,你们都有接种了哪些疫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防疫针)?(回答:略。)
讲述:医疗防疫部门常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能预防结核病;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即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混合疫苗),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像这样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我们就简称为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1991年3月为止,我国已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指卡介苗、百白破、麻疹和小儿麻痹这四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85%。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国还诚诺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等。
小结:
动动脑。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组成:
皮肤、粘膜和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等。
功能:
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
组成:
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功能: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⑴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
⑵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组成: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功能: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
功能:
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
计划免疫
复制打开网址 www.1ydt.com 下载全册PPT课件及word教案试卷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