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语下课文11*台阶 课堂实录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11 *台阶 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内化学法

师:知道我们今天学习那篇课文吗?

生:《台阶》

师:读课文3遍的同学请举手。(有一半学生举手)

师:在预习的时候也读了课前的导读的同学请举手。(没有一人举手)

师:请同学们记住,课前导读也是课文的一部分,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也要读读,你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师:在预习的时候有谁结合了课后练习,请举手。(三个学生)

师:课后练习是课文的延伸,能帮助我们对课文进行深读与思考。

师:最后一个问题,在预习时有谁写上了段落序号,并作了简单的分段。(全体举手)

师:很好,这也是初读的好习惯。

二、开门见山 直入文本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今天,让我们沿着作家李森祥搭起的“台阶”,一同感受一位普通父亲至真至纯的情怀。

三、文本回顾 捕获主题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父亲有个美丽的心愿。

生:想建一座房子。

师:一座带有什么的新房子?

生:一座带有高台阶的新房子。

师:父亲的心愿得以实现了对吗?在这里不知有没有读书更细心的同学,作者在刻意地把台阶与父亲的一个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发现这个动作没有?

生:坐。

师:这个同学读书很细致,知道关注文中能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同学你有没有数过在文中一共有多少处写到了“坐”这一行为动作。

生:没数过,但我知道应该有十处左右。

师:好!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围绕着父亲的这一外在行为“坐”来走进父亲的生活,感受父亲的伟大情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82jbgm1h&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96gop6d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四、咬文嚼字 赏读文本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浏览,圈画出描写父亲这一动作的语句,然后读一读、品一品这“坐”有着怎样的韵味。

师:来,我们先看看这旧台阶上的“坐”,你发现在哪里?

生:5节、12节、15节。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第一处“坐”。

投影: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师:如果老师想让你在“坐”前加一个修饰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坐,你想加什么修饰词?

生:舒服地坐。

师:你觉得你读到哪里感觉到父亲是舒服地坐在那儿?

生:他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还是怎样的坐?还可以加什么修饰词?(无学生举手)

师:不好加,是吗?没关系,咱们再读读。这里有两句,前一句是原文,后一句是老师稍稍改动的,读读看你有没有新发现。

投影: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搁在最低的一级。

生:后句比前句少了个“就”字。

师:你觉得这“就”字能表现点什么?(没人举手)

师:来,咱再读读。把“就”字读重一些。(生读)再霸气一些。(师引读、生再读)有发现了吗?“就”能表现点什么?

生:父亲坐在上面很踏实。

师:这是我的地盘……

生:我做主。

师:对,父亲是一家之主,脚就要搁在最低一级,那种自信与高大便有了,对吗?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下面两处“坐”。

投影: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师:如果这里老师也想让你们用一个词来修饰这里的“坐”,你想用什么词?

生:疲倦地坐。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处都在写疲倦地坐,但写法却不相同。

生:一个是“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一个是“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

师:这不一样的写法,作者要表现什么呢?(无人说)

师:好,这样。这位同学,你把这两句描写“坐”的语句互换一下位置,再读读。(生读)

生:我觉得这里父亲疲倦的程度不同,“一坐”表现父亲虽然疲倦,但还不深,磨磨刀就可以再接着干活;而“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是写父亲每天鸡叫三遍就出发,直到晚上才回来,那是真正的疲劳。

师:你很会读书,表达也很清楚。来,你来读读这两句,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对文本的理解,好吗?(生读、师范读)

师:“疲倦地坐”请通过你的语气表现父亲的疲倦。(生读,掌声)

师:你从中读出了父亲的什么?

生:父亲的艰辛、劳苦。

生:勤劳。

师:我们再来看看旧台阶上的最后一坐。

投影: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师:老师在这里依然想让你们为“坐”加一个修饰词,你想用?

生:专注地坐。

师:父亲专注地坐在那儿看什么呢?

生:别人家的高台阶。

师:想什么?

生:别人家的台阶高,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你能用父亲的口吻表达一下此时父亲的想法吗?

生:别人家的台阶真高啊,什么时候我家才能建成这样高的台阶呢!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此时这三级台阶便是父亲生活的一部分。砍柴回来那疲倦的身体便有了依靠;劳动的空余,台阶便是父亲磨刀的场所;日常生活中,台阶就是父亲的地盘。在这里父亲舒服地坐着,畅快地坐着,疲倦地坐着,怀揣着梦想地坐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的、艰辛的,但又充满幸福的父亲。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新台阶上的“坐”,谁来读读这新台阶的第一“坐”。

投影: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

师:你说父亲熬了多长时间。

生:大半辈子,书中第十六段讲到: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父亲这大半辈子又是怎样熬过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0——16)段,谈谈你的理解。

生:忙碌的半辈子。第11段: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生:漫长的半辈子。

生:艰辛的半辈子。第10段: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生:坚韧的半辈子。第10段: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生:辛苦的半辈子。第15段: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

师:父亲每天都要砍柴,这一年要砍多长时间。

生:四个月。

师:这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生:冬天。

师:四个月的冬天,这可是整个冬天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你的眼前有没有出现一个画面:一个冬天,在一座山上,你仿佛看到——

生:一个父亲在艰难地走着。

生:一个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背着大大的一捆柴在艰难地走着。

生:一个雪花飘飘的冬天,在一座山上,一个父亲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生:一个父亲背靠着一棵老树,双手捧着一个硬邦邦的馒头,卖力地啃着。

……

师:你们觉得父亲是靠着什么熬过了这大半辈子呢?

           信念

       勤俭

 

    坚韧

 

 勤劳

 

生:勤劳。

生:坚韧的精神。

生:勤俭。

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追求自己心愿的信念。

生:一种执着的精神。

(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板书。)

师:父亲靠着坚韧、勤劳、勤俭、信念……熬了大半辈子,终于造好了九级台阶。对!坐上去,就要坐上去,坐在最高一级,多痛快、多舒服。父亲真的坐在上面很舒服、很痛快吗?

生:不,父亲坐在上边很不对劲,第26段: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师:找不到当初磕烟的自如与随意了。

生:第27段: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师:这多简单的问题,零智商的问题,父亲怎么就答错了呢?

(没人回答)

师:不好说,那你觉得父亲坐在这高高的台阶上,而且坐在这最高一级上,他觉得邻居应该问什么?

生:你们家的台阶真高呀!

生:你们家的台阶可真漂亮!

生:这可是咱村里最高的台阶了。

师:可邻居偏偏却问了个“你吃过了吗?”多让人失望呀!太出乎父亲的意料了!父亲再也坐不住了,往下挪吧!低了一级对劲了吗?

生:还是不对劲。

师:再往下挪一级,对劲了吗?坐在最低一级的父亲找到往日的那份幸福与踏实了吗?

生:没有。

师:邻居的随口一问就让父亲那熬了大半辈子,靠着坚韧、执著、信念、勤奋建造的精神台阶轰然倒塌了。

(教师慢慢擦去板书中的台阶,黑板上留下一片灰烬。)

投影: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师:范读此段。你觉得父亲为什么对台阶失去了兴趣,不坐了呢?

生:因为他坐在上面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尊重。

生:不管怎样父亲的内心都是谦卑的,邻人的一句问候就让他找不到北了。

生:而且父亲的谦卑在前面放炮仗也已经表现了出来。

生:我觉得是父亲觉得自己老了——身体老了,心中的那份追求、那份信念在建好台阶后也没了,心也老了。

师:你是个有心的孩子,说出了你的个性理解,你觉得此时父亲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失落的。

生:辛酸的。

生:苦楚的。

师:此时你们对父亲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同情。

生:怜悯。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作者李森祥又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形象的。

投影:

关于小说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是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再也不被关注。我只是为他们最终的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真实的一个结局。

——李森祥

五、跳出文本 情感升华

现实就是这样,在我国七八十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人民靠着自己的坚韧、勤劳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他的一生虽然卑微,但绝不是失败的;虽有些苍凉,但其伟大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小说中的父亲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正是在他们具有的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生生不息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向文中的父亲,向天下所有的父亲献上一首歌好吗?

(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很多学生跟着齐唱。)

师:下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67w9icg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下载配套的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