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下课文18*一棵小桃树 课堂实录
18*一棵小桃树 课堂实录
一、了解自读学情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大家都课前自读过,请问,这篇文章,你自己读,都读出了什么,或者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棵小桃树,再没有人照管的情况下,都能够发愤图强。
师:你读懂了这棵小桃树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
生:不单写了一棵小桃树,我还总觉得它和作者的经历有关系。
师:哎呦,不简单,不仅读懂了小桃树,还隐隐约约感觉出树和作者的联系。
生:有些事情错过了就不会再来。
师:你是说,你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忏悔和醒悟。还有谁说说看,班上男孩子还没有举过手,你们都是怎样的桃树呢!
生:读出了作者奶奶对他的爱,一直护着他。
师:情感,奶奶对作者的爱。你看,四个同学加起来,这篇文章很多东西都浮现了。小桃树,小桃树和作者的关系,小桃树内在的人生哲理,还读懂了文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奶奶的爱。读得很是细心,非常好!还有吗?
生:我读出了作者的一个梦,小桃树是“我”的寄托。
师:这篇文章寄予了作者的理想,梦想。最后一次回答,还读懂了什么,不能重复。
生:我还读懂了作者对童真生活的怀念。
师(赞赏):请把这句话写下来,读懂了对童真生活的怀念,一般人真读不出来。
师:这些读懂都是同学们自己阅读的感受。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说打了星号)对,课文打了自读星号。编者还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设置了几处有助于自读的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思考,阅读这些批注,考虑一下,批注中的提问,哪些问题你自己能够解决的。
生:第110页,奶奶说这种桃树没出息,很多人都不理会他,后来这棵树在风雨中开花了。之前有同学说“我”和桃树是很像的。
师:你说得很好,但是你听懂老师的问题了吗?老师希望你先关注文章加问号的批注。是不是所有批注都有问号啊?唉,不是的。这些提问式的批注,这些问题哪些是你能够自己解决的?
生: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长之后,作者就去城里上学,想干出他自己的一番事业,然后他就没有时间照看他的小桃树了。
师:回答得很好。成人以后读书,创业,没时间去照顾家乡的小桃树了。好,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
生:第112页,“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觉得作者不仅在写花,奶奶之前说了梦到桃花开了,他下去的种子真的开花了,也在暗喻作者当时的生活姿态,也在写作者自己的梦想。
师:简而概之,也是在写他自己。这个问题也没难倒你们。还有一个问题,“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读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我们来找一个不能读出来的同学说说。来,你没举手,你觉得自己能不能读出来的。
生(自信):应该能读出来吧。
二、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师:哦,应该可以,那我们先不问答案。再来看,除了问题以外,哪些批注是告诉你阅读本文的方法,第几个?
生齐声:第二个。(齐读)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师: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个批注就给出了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板书:细节描写)我们就请同学把批注正对着的这个段落读一读。
一生读: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请坐,这就是所谓没出息的小桃树的长相。这个段落要好好地品读。从刚才这位男同学的朗读中,你能听出哪几个词是最能写小桃树“没出息”的?找到一个就举手。来,你说。
生: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个词。
师:你平时会不会这样用?
生:不会。
师: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小桃树长得很“委屈”,你觉得作者应该是说它长得——
生:很猥琐。
生:长得很小,不是很茂盛。
师:特别瘦小。
生:长得不舒展。
师:不舒展,长得不够自然。
生:长得没有生命力。
师:长得没有生命力,长不出正常状态,就觉得极不自然。贾平凹先生用词很有意思吧,长得很委屈,把“委屈”这个词划下来,以后你也会用了。还有哪个词能够看出它长得确实很委屈很没出息?
生:“紧抱着身子”的“紧抱”。你想象一下刚萌出的绿芽的样子,一般来说是比较有生命力的,但是“紧抱着身子”就有比较弱小的感觉了。
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紧抱着身子?
生:不舒服。
生:不够自信的时候
师:害怕,恐惧,弱小,是吧?信心不足,有怀疑有疑虑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身体蜷缩起来,紧紧地抱住。作者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就用了“紧抱”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个同学说“紧抱”说得好。还有吗?。
生:瘦瘦的,黄黄的。
师:正常情况下,你希望这棵树——
生:壮壮的,能够茁壮成长。
师:“黄黄的”也不好,你希望这棵树——
生(齐声):绿绿的。
师:我们讲一个人健康状况不好营养不良的时候都说他面黄,菜黄色,作者用词用得很准,多有意思啊。还有没有?我们来读读这句话。“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哪个字?
生:“拱”字。
师:改成“长出一点嫩绿儿”怎么样呢?
生:不能,因为“拱”字说明小桃树长出来是非常艰难的,换成“长”就没有这种意思了。
生: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很不好。
师:词的选择非常重要,不说“长”出嫩绿而说“拱”出嫩绿,动词细品照样有深意,所以同学们不要只盯着形容词。还有吗?
生:“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的“才”,感觉到就是特别委屈,它舒开身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师:真聪明,副词也有深意,这个“才”字用得多好,别的树老早舒展开来了,它第二天才舒展开来。同学们现在该感觉出贾平凹遣词造句的厉害了。小桃树的“没出息”就要从这些字词里面慢慢琢磨出。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描写,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树的“没出息”的样子。
师生再次齐读这段小桃树的描写。
师:注意一下旁边批注里怎么说的,文章是“多次描写”,那么还有哪些地方是写到了小桃树“没出息”?我们就按照小桃树生长时间来说。
生:第六段,“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同学们在旁边打个五角星。“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你已经读得非常到位了,老师就不让你再一一品词了。大家觉得要注意哪些个词?
学生陆续答出“猥琐”“才”“也”等词。
生:第五自然段都是写小桃树的没出息。
师:那你就读读第一句。
生(读):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
师:长的地方没出息。
生:第九自然段:“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很有感情地读)小桃树开花应该是很鲜艳的,可这里却写成“患了重病的少”,我觉得没出息。
师:色彩,瓣片,开的花也没出息,哪里像我们学校里的片片花这么漂亮!
生:第九自然段。“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说是开花,但花很少,并不是繁花,而且很弱小,所以没出息。
师:也是没出息。
生(读):第十段。“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很有感情地读)没有人和它作伴的,孤苦伶仃,也是没出息的。
师:这样的文字还多不多?
生:多。
师:小桃树成长环境恶劣,无人理会,还备受风雨摧残,读读第十三段的相关句子,我们一起感受小桃树的磨难。
生齐读:“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师:后面要不要读下去?
生:不读,那是小桃树的有出息了!
师:真聪明!“然而”后面就不能读下去了。文章中有这么多“没出息”的描写,这“没出息”是谁说的呢?
生齐声:奶奶说的。“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奶奶说的。
师:确实,“没出息”是奶奶说的,那“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的“说”是不是得换成“奶奶也笑话它”呢?
学生思考。
生:不可以。大家是在嘲笑这棵树,但奶奶说它是为它着想,她说“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她并非像大家嘲笑它,她说会长果子。
师:也就是说奶奶是客观事实的陈述,尽管认为它是没出息,但心里还是护着它的。好好读读奶奶的话。
生读: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师:别人笑话它没出息,确确实实,有好多的描写都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但“我”从来都没说过这棵小桃树“没出息”,“我”是用哪个词来说它的?多次出现哪个词?
生齐声:可怜。
师:聪明,又是自己读出来的。(板书:可怜)
师:没出息,可怜,“我”能不能也说这棵小桃树是没出息的?
生:不能。作者心里是怜爱这棵树的。
师:“我”说它是可怜的,所以,我们在朗读这些写“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的时候,能不能用一种鄙夷的、嘲笑的口吻?
生(齐声):不能。
生:要疼爱,要担忧。
师:是的,对这众人眼中“没出息”的小桃树,作者是爱怜、伤感、担忧、痛心、焦虑和自责的,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就读刚才批注旁边的“没出息”。这个女生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它长得很委屈……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委屈”这个词多发生在哪些人身上?
生:可怜的人。
生:小孩子常常会觉得委屈。
师:小孩会比较多一些是吗?所以读的时候要把自己回到小孩子童真的时光,用孩子的语气读出担忧。慢慢读,预备齐——
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647tngveo&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492ueem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读懂这一棵小桃树
师:好,同学们,那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去描写这棵可怜的小桃树?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去写?文章读完以后,你能想通其中道理吗?
生:这棵小桃树是奶奶给的仙桃的种子长出来的,凝结了奶奶对他的爱,所以花这么多笔墨去写。
师:我其实是很希望你这个答案慢点出现,但是你真是会读书。写小桃树,是因为它凝结了奶奶的爱。前面我们读到了奶奶扫扫院子发现了小桃树,找一找文章中其他写奶奶的句子。
生:第八自然段。“他们曾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师:哪个字有爱意?
生:“护着”这个词。
师:护着小桃树,就像护着小孙子一样。对小桃树有感情,对奶奶的感情也非常深厚,这是文章不易被察觉的地方。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为什么要写这棵小桃树?
生: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
师: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你怎么看得到?
生:我特别有感受的是第十和第十一自然段。第十段说:“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我觉得这就是作者,他也是有才华,却没有知己,没有人相中他。
师:“我”和桃树都有这样的坎坷和孤独,我们经历有相似。还有没有写“我”的经历的?
生:第八自然段。“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个时候作者陷入了低谷,萎靡不振,后来他又重振旗鼓,和小桃树比较像,但小桃树更顽强。
师:“我”经历坎坷,生长在偏僻的农村,在城里连遇挫折,就好像小桃树长在角落里,受到风雨的摧折。人生路上都遭到了很多的灾难,所以呢,大家更觉得写小桃树就是在写我自己。这也就造成了文章写法上的难点。既要写到小桃树,又要写到“我”,作者就必须安排几条线索?对了,两条!桃树是明线,“我”是暗线,两条线索一交织,托物言志的手法就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极为自然。怎么样把物和人交织在一起去写,这篇文章就给我们做了示范。当然,要写小桃树还因为什么?“我”,奶奶,还有什么?
生:小桃树的品质。
师:对,小桃树本身给予我们的精神感召力!大家一起读读写小桃树开花的那段话,“然而”预备读——
生齐读: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师:原来,小桃树是我人生路上的指示灯。划出这个比喻。为什么小桃树是“我”人生路上的指示灯?
生:小桃树寄托他对童年的思念,也寄托了对奶奶的思念,所以在受挫时一想到小桃树就好像奶奶在身边,就是关怀着我。
师:亲情的思念和寄托。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小桃树在大雨中是很顽强的,想要自己坚持存活下去。
生:小桃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
师:在风雨的摧折当中,在生长的自然过程中,小桃树受到了许多的苦难、挫折、孤独与嘲笑,但是最终长出了花朵。这是一棵坚强的小桃树,没有放弃梦想的小桃树,它的精神感召力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我们,“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从此学会坚强走向自强。所以为什么要写小桃树,深意在哪里,如何写出有难度有高度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都要好好思考。
四、一个字写出阅读感悟
师:再来看看,读这篇文章我们一定要读出很多潜伏着的感情。编者在批注中是不是多次提到“感情”这个词?来,第一条批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感情。
师: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这就告诉我们,散文阅读,最终要读出什么?
生(齐):情感。
师:一定要读“我”的情感出来。回头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哪些词语读出了“我”对小桃树特殊的情感?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师:哪些词可以看出我对小桃树特有情感?
生:爱怜。
生:忏悔、安慰。
师:这些都是感情表达很明显的词。能不能从一些感情看似不明显的词中看出来呢?比如说第一句话里,哪一个词?
生(齐):常常。
师:“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大家说这个“常常”应该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人生经历是从童年到写文章的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数次地想写,但是直到现在的某一刻才写出来。这又说明什么?散文的写作一定要跟——
生:要跟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
师:情感的激荡,情感的喷涌,才是文章写作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同学们,于阅读,于写作,感情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句。
生(齐):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师:常常想要写点文章,始终没有写就一个字,到最后却成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一个字化成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如果贾平凹先生真的只想写一个字来表达“我”对小桃树对自己的人生的一切理解,他会用哪个字?自读文章,我们一定要自个儿想。
(生思考)
生:“梦”字。小桃树寄托他的梦想。
师:找一找文中写“梦”的句子。读出来。
生:十一自然段写道:“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儿吗?”
师:一个梦,还有吗?
生:第三自然段,“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浇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生:“痛”字。
师:好文章首先是“痛”出来的,在你最痛的时候往往就有写作的冲动,这个“痛”字我喜欢。
生:怜。小桃树如此瘦弱,瘦小,年纪还这么小,却要过早地经受大自然的风雨。
师:大家考虑一下,怜谁?
生(齐):小桃树。
师:怜谁?
生:自己。
师:还怜那个曾经天真无邪的农村里的有理想的孩子。他们要想到城里去奋斗,是多么不容易,很多的感情都能在这个“怜”中得以体现。
生:忧伤的“忧”,小桃树很坚强,却在一次风雨中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花在风雨中凋零了,奋斗之中还是失去了很多。
师:为了小小的花朵的绽放,失去了许多欢乐的日子,也是一种忧伤。每个人的奋斗都要经过许多风雨,最后当我们回首成功的路途的时候,我们也是悲喜交加。
生:爱。他爱小桃树,他爱奶奶,他爱事业,他爱这个世界。
师:读一读爱意最浓的地方。(生说是最后一段)我们就不去细细地词语分析了,因为相信你会读出来。
生读最后一段: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师:真爱,尽在文中。
生:留恋的“恋”字。贾平凹对他奶奶一种怀念、留恋,还有对童真生活的留恋。
师:所以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我的小桃树”之说,“我的”,深深爱恋。(学生点头)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的感受?老师对这篇文章的体悟也是一个字,这个字藏在哪个地方,就藏在他的梦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段的最后。
生(齐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浇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师:知道我喜欢哪个字吗?
生:“蓄”字!
师:告诉我,这个“蓄”字我为什么会喜欢?
生:它是一个桃核儿,然后会长成一棵桃树,努力,他蓄的梦就会实现。
师:为明天蓄梦,为成功蓄力。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看不起自己,坚强起来,蓄积着明天的希望,你就能成功。这篇文章从写法上来看,也是讲究“蓄”的文章。蓄着对小桃树的感情,一直在引导我们去看“我”的思想,我的人生经历,我对小桃树复杂的情感,所以好的散文要蓄力,蓄势而为,蓄情而作,不要开始就到情感高潮,要有变化。这篇文章的写法也很有意思,按照正常的顺序,第二段应该放在哪一段后面的?
生:“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一段的后面。
师:我们从下雨可以看出来,按照叙述顺序,这是?
生(齐):插叙。
师:插叙了小桃树的相关的经历,也是在为后文“蓄”。同学们,向大师学写文章,读多了,慢慢地我们会感受到了更多。其实,文章最后还有一个字也很适合,很有深意。读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师:喜欢哪个词?
生(齐):孕。
师:风雨过后,希望孕出。好好去读这样的散文,了解写这样的散文的方法、技巧,用心经营你的人生梦想,你将会“孕”出你的小桃树。下课!
【点评】看似寻常最奇崛(杭州富阳区永兴中学 周建标)
大凡真正令人享受的语文课,都是家常味道,行云流水,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明显斧凿的痕迹,一切顺着语文的特点、文本的特质、学生的学情自然流淌,如苏轼所言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肖培东老师的课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他的《一棵小桃树》看起来似乎没有特别精巧的问题,没有特别出奇的构思,平常的导入,常态的提问,家常的对话,但最后却让学生和所有的听课者获得了不寻常的感受,如坐春风,如飨一场艺术盛宴。
一、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情,凸显阅读类别特点
肖老师的课没有花里胡哨的导入,“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懂了什么”是其常见的入课模式。本课亦如此。这一环其实是教师摸学生之底的“套路”,倘若连学生的底都摸不清,教学多半要打折扣的。教育专家朱永新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是教师意料之中的,如小桃树无人管却能发愤图强;不单是写一棵小桃树,应与作者有一定联系。有的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如有些事情错过了就不会再来;读懂了对童真生活的怀念。这一环节使教师粗略知晓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程度。据此可以调整预定的教学设计。肖老师曾介绍自己的备课方法:心静下来,一次又一次读,读的过程,想学生可能会读出什么,我在学生的基础上又能读出什么,我读出的东西是不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由此可知,只有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学。
接下去的一环可谓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肖老师面带微笑地问学生: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文打星号是吗?编者还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设了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和提示性的思考,也就是有一些批注,考虑一下,这些自读的批注和提示,哪些问题你自己能够解决的?此举一石双鸟,一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更具体真切地感知学生的阅读状况;二是告诉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之道:关注编者的旁批和问题,学会自主阅读。
当下,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混教统学的大有人在。固然,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自读课文存在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把教师所授之法内化为自身的实践之法,不一味依赖老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自己读懂一篇文章。教会学生自主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存在意义,也是教学的终极意义。显然,肖老师利用文本属于自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即课程资源),加以巧妙的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孩子自身去探索章法之妙,发现语言之趣,体悟意义之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语文之旅。
二、读散文应该注意什么——由点及面,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每一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行文思路。比如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形象化的语言描写,诗歌朦胧的意象指向和凝炼跳跃的非常态语言,戏剧跌荡起伏的情节设计和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散文作为教学最为常见的文体角色,理应最被学生熟知。事实上,学生对此仍是一知半解的,需要教师相机调教。肖老师显然比较注重这一点,他抛出一问题:哪些批注是告诉你阅读本文的方法?学生马上答曰第二个,即细节描写。肖老师强调,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个地方它就教会了我们读这类散文的一个方法。接着开始重锤敲打这一段落,先读后品:
师:这就是所谓没出息的小桃树的长相,这个段落要好好研究,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你从刚才这位男同学的朗读当中,你能听出哪几个词是没出息的?
生: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个词。
师:你平时会不会这样用?
生:不会。
师: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你觉得应该是说它长得什么?
生:很猥琐。
生:长得很小,不是很茂盛。
生:长得不舒展。
生:长得没有生命力。
师:你看,贾平凹用词用的很有意思吧,长得很委屈,把这个词划下来,这个词你就会了。还有没有词能够看出它长得确实很委屈,长的没出息。
生:紧抱着身子的“紧抱”,你想象一下刚萌芽的种子的绿芽的样子,一般来说就是比较有生命力的,但是“紧抱”就比较弱小的感觉。
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紧抱着身子”?
生:不舒服。
生:不够自信的时候
师:很害怕是吧?有怀疑、有疑虑的时候我们会把身体蜷缩起来,紧紧地抱住。你看,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就用了“紧抱”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散文的用词其实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个同学说了个“紧抱”,说的好。
大凡经典散文名篇,无一不重视细节的构画,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某种意义上说是细节成就了经典。譬如《背影》中写父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细节成了教学绕不开的重头戏。再如,《阿长与〈山海经〉》写阿长买来书时的得意劲:“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笑声中却不禁泛起感动的泪花。这个片断肖老师提供了品读细节描写的两大方法:一是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二是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面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其实也必然地渗透精当的写作知识。肖老师如此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不断寻找小桃树的细节,就是给学生灌输了一种观念:细节就是散文的生命力。
好的散文不是一览无余的,总会层层铺垫,一波三折,最后水到渠成。于是肖老师极力向学生“推销”散文的蓄势写法,认为蓄势、蓄情是好文章的核心条件。课堂尾声,他向学生发问:如果贾平凹真的只想写一个字来表达“我”对它,“我”对这件事,“我”对自己的人生所有的一切理解,他会用哪个字?学生依次说了“梦”“痛”“怜”“忧”“爱”“恋”等字,且有理有据。不禁惊叹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激发出的创造力。接着肖老师巧妙地让学生猜中他所喜欢的字:蓄。并富有激情地向学生和盘托出他的散文观:这篇文章的写法,也是一个“蓄”的文章,他一直在慢慢地培养对小桃树的感情,一直在引导我们去看“我”的思想,我的人生,我对小桃树各种的情感,所以好的文章要蓄力,蓄势而为,蓄情而作,不要开始就出来。这还不够,他接着继续为“蓄”造势:写散文真的是好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文字当中蓄力,文章段落结构中蓄力,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把文章的情感全喷出来,慢慢我们感受到了这一切。
此外,肖老师给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双线结构:桃树是明线,“我”是暗线,两条线索一交织,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出来了,而且很自然,这就在写作手法上给我们提了醒,怎么样把物和人交织在一起去写。肖老师又多次提及“读这类文章,要注意作者潜伏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的深义。
这些都是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葵花宝典”。肖老师对学生传授写作知识不是凌空蹈虚的灌输,不是纯提纲式的机械记背,而是从文本固有的意蕴中沿坡讨源,自然引申出相关写作知识,这样的传授显然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巩固。
三、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情感——细琢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语文大师钱梦龙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肖老师对语言文字有独特的敏感性和感悟力,对司空见惯的常用词也能品出个中三味。
师:我们来读读这句话。“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哪个字?“拱”能不能改一改,改成“长出一点嫩绿儿”?
生:不能,因为“拱”说明长出来是非常艰难的,换成“长”就没有这种意思了。
师:一个字的选择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你不要简单去思考,这里不能说它长出嫩绿,要说它拱出嫩绿,你看动词上面照样有味道,所以同学们不要只盯着形容词,还有没有?看看能不能从副词上去寻找。
生:“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的“才”,感觉到就是特别的委屈,感觉它舒开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师:真聪明,所以看看这个“才”字多好,别的树老早舒展开来了,它第二天才舒展开来。所以同学们现在越来越觉得贾平凹的厉害了,写这么没出息的一棵树就要从这些字里面慢慢地琢磨。
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才”字在肖老师嘴里如同橄榄愈嚼愈有味。无独有偶,肖老师上《春酒》,也引导学生注意了“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中的“才”字,体现出作者当时难以忘怀、陶醉其中的情感,并赞许学生“把这个‘才’字都放进理解中去了,这就是你读书的一个收获”。再如,肖老师特别提示学生关注第一段中“我常常想写”中“常常”这个副词,认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想写,但是到现在某一刻才写出来,以此说明情感的激荡,才是文章写作最本质的东西。
肖老师对词的感悟不仅仅停留在词义上,还会深入追问:这个词如果换一个词会怎么样?平常我们会怎么用这个词?追问的过程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譬如,本课有这样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教学细节: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奶奶也说”这个“说”字能不能换成“奶奶也笑话它”?一般老师阅读时谁会注意“笑话”与“说”的细微区别呢?但高明的老师却从中嗅出了不一般的味道,品出了人物的独特情感,即奶奶与其他人对这棵小桃树的情感倾向是不同的,用词自然也有差异。肖老师自己曾说,看文章一定要细,对语言的改动要精准抓住最关键的词。大凡名家,都极其关注文本遣词造句的妙用。特级教师王君说,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饱满的生命,寻找到最有价值的词语,珍惜这个词语,“定格”它,推敲它,“慢镜头回放”它,“特写”它,这个词语,就成了一方池塘,一个世界。可以说,对语言的敏感与否,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最本质的区别标志。
当然,成就一名优秀教师非一日之功,需要的是大量而有效的阅读与思考。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言不谬。肖老师曾自述,每次阅读一篇文章,他都要严谨地自问:文章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而写?文章是怎样写的?编者为何将之放在这个单元?今天教这篇文章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学生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读不懂哪些?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色的段落在哪里?然后反复阅读,在头脑里反复磨课,直到灵光一闪,柳暗花明。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信然!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下载配套的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