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语下课文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堂实录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你感觉它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生: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长。

师:你注意到了诗歌的篇幅。

生:每一句字数都不同

师:不是每一句的字数都不同,是有一些句子的字数不同。你关注到了句子的长短,很好。唐朝大多数的诗我们知道是五言或七言,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还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体裁称为歌行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里的“歌”,就是一种体裁。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师:数年颠沛流离,一朝终有栖身之地。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

师:杜甫盖这个房子很不容易,盖房的材料,甚至房子周边的树和竹子,都是写信求朋友资助的。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师:生灵涂炭,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是诗人写这首诗的原由,由此触动了他的情思与情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00m7cqh5&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84ijaue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三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顷  qǐng     丧  sāng     厦  shà

师: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上。刚才同学们读得很顺畅,但是读这样一首歌行体的诗歌,应该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歌行的味道来呢,首先要做好的是: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屏幕显示:

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这首诗的七言句很多,按照我们读唐诗的一般规律,七言句的节奏是“二、二、三”,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读这里的七言句就不太妥当,比如第一句,如果这样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味道就不太对了。本文所有七言句应该按照“四、三”的节奏读,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学生跟读,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第一段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这样就有一点吟咏的味道了,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情感沉郁顿挫。

屏幕显示:

   读好长句内部的节拍

这首诗有几个长句,它不止7个字,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这样的长句找出来。第一处——

生齐读: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

师:好,同学们已经把它的节拍读出来了。第二句——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节拍感还不够强。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天下”和“寒士”之间要停顿吗?

生(齐):不要。

师:对了,这样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师:很好,第三句——

生齐读: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师:课文的注解“突兀”是高耸的样子,我以为,解释为“突然”可能更为贴切,这个“突兀”是来修饰“见此屋”的,这个屋子怎么出现的呢?“突然”地出现了,“突兀见此屋”中间不要停顿,读——

生(齐):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师:很好。还有一句。

生(齐):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师:(范读)中间略微多停顿一会,节拍感就更鲜明了。

生(齐):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师:我们还要注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大家看一看,这个顿音在哪里?

屏幕显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小声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这个“颜”读降调还是升调呢?

生(齐答):升调。

师:这个“颜”是升调,表达作者的迫切的希望,来,预备起——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读得真好啊!同学们的感悟能力真强。再看这句。

屏幕显示: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个“足”也用升调读,这样的一停顿,一用升调,那么句子的咏叹味道就出来了。咱们把全文连起来读一遍好不好?注意七言句的“四、三”节拍,注意长句的节拍,注意特别之处的顿音。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读,我们就读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们变换一种形式来读课文,叫译读,就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看着课文句子直接说翻译。比如第一句,我边读课文边翻译,“农历八月啊,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起我茅屋上的好几层茅草”,就这样直接说课文的句子大意,如果有拿不准的地方,打一个问号。说起来——

(学生译读课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跟前后左右商量商量。

(学生译读课文,小组交流)

师:有没有经过小组交流和自己再思考,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话请举手。

生:“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翻译起来不太顺口。

师:哪位同学来帮帮他?

生:什么时候我的前面突然出现这样华丽的屋子。

生:“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你是前一句不理解,还是后一句不理解?

生:两句都不理解。

师:我们一起来逐词理解。“自经”可以用同义词替代,“丧乱”,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少——

生(齐):睡觉!

师:睡得着觉,“长夜”?

生:漫漫长夜。

师:你说的对,“沾湿”,我屋子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片,“何由彻”?

生(齐):如何挨到天亮。

师:如何挨到天亮,何时是一个尽头。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还有问题吗?

生:“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怎么解释?

师:这个“安”字可以用组词法来注。

生:安稳。

师:安如山,像山一样安稳,无论你暴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还有问题没有?

生(齐):没有了。

师:那我们就来分析课文。

屏幕显示:

第一个活动,与诗人同行。将你的所见所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示例:第一段,“秋风卷茅”。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概括二、三、四段。

(学生读书)

生:群童盗茅。

师:很好,句式工整,概括全面。第三段?

生:长夜沾湿。

师:长夜沾湿的后果是什么?长夜沾湿使得诗人……?

生(齐):辗转难眠。

师:把他们结合起来,那叫——

生(齐):长夜无眠。

师:“长夜无眠”,这个短语多好!长夜无眠,诗人感慨万千,第四段?

生:突兀见屋。

师:这屋有没有出现啊?没有,这是诗人的一种渴望,继续思考。

生:何时见屋。

师:你已经把作者的这种渴望表达出来了,但是渴望的味道还不够,我们现在是与诗人同行,是我们的见闻,我们看到诗人在干什么?

生:慷慨盼屋。

师:慷慨盼屋,慷慨求屋,都是可以的,同学们,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们“与诗人同行”。“秋风卷茅,儿童盗茅,长夜无眠,慷慨盼屋”,就把课文四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下面进行第二个活动。

屏幕显示:

第二个活动,“代诗人抒情”,代,代替,代替诗人抒发他的情感。示例:第一段,抒发了诗人焦急的心情,由“三重”可知茅草被卷之多,由一个“飞”字可知茅草飘转之远,再捡回来也不容易,茅屋建盖多么不易啊,现在为秋风所破,怎不让人心急如焚?

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代诗人抒情。

(学生读书,作发言准备)

生:第二段,抒发了诗人惋惜的心情。

师:是惋惜么?

生:无奈。

师:请说理由。

生:第二段写诗人无奈的情绪,诗人年老体弱,没有办法阻止儿童盗茅的行为,从“呼不得”、“自叹息”这两个词语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摇着头在那里叹息的诗人。

师:你读书很认真,而且想象也很丰富。第三段呢?

生:诗人悲哀的感情。

师:说说你的理由看?

生: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就“少睡眠”了。

师:一个经常失眠的人确实蛮悲哀的,但是,他并不是为睡不着而悲哀,而是为国运而悲啊。还有补充吗?

生:痛心。

师:痛心?说说理由看。

生:盖的被子又冷又硬,偏偏这样的被子还被小孩子蹬破了,他能不痛心吗?

师:杜甫不是舍不得被子,这样的雨夜,这样的家境,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无力改观,心中该是多么的凄苦!凄凉而悲苦。好,看第四段。

生:一种渴望。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何时”,什么时候,“何时”二字就是一种期盼

师:这种期盼能实现吗?

生(齐):不能。

师:对,不能实现的期盼,不能实现的渴望,就带有一种——

生(齐):伤感。

师:如果最终渴望能够成为现实,诗人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生(齐):自己被冻死。

师:自己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得这样的一种渴望实现,那么,这种渴望,这种情感就带上了怎样的味道呢?

生:悲壮的味道。

师:第四段,抒发了诗人悲壮的情怀,我们看,在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丰富变化的,从焦急到无奈到凄苦到悲壮。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活动。

屏幕显示:

第三个活动,给诗人画像。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

生:伟大的诗人。

师:伟大,这个词语有点空,伟大具体的体现在哪里呢?

生:一个心酸的诗人。

师:他颠沛流离,长夜沾湿,穷愁潦倒,心酸啊!很好。

生:心胸宽阔的诗人。

师:体现在哪里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自己睡在破茅屋里,心里想的不是改善自己的境遇,却惦记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心胸宽阔啊。

师:有一个词,比心胸更贴切,更有褒意感情。

生:胸怀。

师:“胸怀”,“胸襟”,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身在茅屋,心忧天下(板书:身在茅屋,心忧天下)身在茅屋之中,心忧天下寒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垂名青史。前面三个小节,写自己的贫苦,写自己的辛酸,写自己的颓唐,仅仅是写了一个小我;最后一节,想到天下寒士,想到天下苍生,那么这样的人他就拥有了悲悯天下的情怀,这就是大我,所以杜甫他才被称为“诗圣”(板书:悲悯情怀  诗圣)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人又何曾少呢!如屈原……

生:欧阳修、岳飞、范仲淹、顾炎武……

师: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诗圣”,对于杜甫,他是当之无愧的;他写的诗歌,再现了那一段历史和生活画卷,被称为——

生:诗史。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有悲悯的情怀,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下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49g5zki8&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下载配套的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