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例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664vtoch&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教学片段】 

  师(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生:我觉得那一片红色的不是枫叶,应该是桃花,我看过桃花开了,就是这样一大片,红红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荷花,开得红红的。


  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


  师:红梅开了是红色的。看来,小朋友们对图中这一片红色的植物看法不一样。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枫叶也好,菊花、桃花、荷花、梅花也好,它们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生:我知道枫叶到了秋天就变红,我们在识字1的学过。


  师:真好,会用学过的知识。


  生:我知道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我知道荷花是夏天开的,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夏夜多美,里面讲的。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


  生:我知道梅花是冬天开的。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我学识字1时找过一个词叫春兰秋菊,我想菊花是秋天开的。


  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师:现在你们观察一个黑板上的板书,再根据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片红色的植物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你都同意他说的吗?


  生齐答:同意!


  师: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了,靠自己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到了秋天,秋天不但藏在图中,而且也躲在了诗中,请你们读一读苏轼写的这一首诗《赠刘景文》,找一找诗中什么地方还能找到秋天?有疑问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生自读诗文)


  师:谁能说说?


  生:荷尽是说荷花开尽了,就说明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了。


  师追问:秋天来了,秋天还可分为初秋,深秋,你们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写的是属于哪一种?


  生:我知道,应该是指深秋,我从“菊残”这里知道的,菊残是指菊花快开完了,谢了,说明秋天快过去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


  生: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生:我认为应该是指挡雨的伞。


  师:准确的说是指托住雨珠的叶子,诗中比喻荷叶,盖是伞的意思。


  生:傲霜枝怎么解释?


  生:不怕风霜的枝叶。


  师:看来小朋友们懂得可真不少!


  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师:可以这么解释。


  生:这也可以看出是秋天。前几天,我妈妈买了橘子给我们吃,就是绿色的。现在正好是秋天。


  师:喔,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在诗人眼中,这是个什么样的秋天?


  生:很美的秋天,因为诗中写到好景。


  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秋天,有黄色的,有绿色,如果有枫叶是红色,那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虽然花都谢了,但果子的树上,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在诗人的眼中,这是个丰收的,美丽的秋天。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816989e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及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