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疑问及解答
一.物质基础
1.下列物质在发挥相应的作用后,结构不会立即被破坏,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是 ( )
A.转移RNA B.抗体 C.酶 D.载体蛋白
答案应该是ACD的。但B我不是很明白,麻烦你解释一下了。
解答:①抗体不同于tRNA、载体、酶,一旦发挥作用后,自己已经与抗原难舍难分了,不能再发挥作用。
②对,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一般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③体液免疫形成细胞集团:已知每一个抗体分子至少有两个结合点,一个抗原分子常有多个能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即常有多个抗原决定子,因此一个抗体可以和2个以上抗原结合,而一个抗原则可以和多个抗体结合。于是,多个抗体和多个抗原辗转结合形成大而复杂的结合网。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如血液凝集。
2.为什么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要先把载玻片烘干后才水解?
解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固定细胞中各种结构在载玻片上的相对位置,以免后续处理导致位置发生变化达不到试验的目的。
3.为什么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要进行冲洗涂片?
解答:染色剂配方中的B液应该是一种缓冲溶液,且pH等于4.6,可能是这种条件更容易着色,如果不冲洗掉盐酸的话,必然会对染色产生影响。
4.为什么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要把载玻片放进30℃的水中保温,30℃有什么意义?
解答:原理中说“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 30℃的温度应该是更有利于这样一些过程的发生。
5.果胶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解答:果胶是一种多糖聚合物,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与纤维一起具有结合植物组织的作用。果胶是一种耐酸的胶凝剂和完全无毒无害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它是优良的胶凝剂、稳定剂、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加入少量果胶,就可显著提高食品质量,口感好,具有水果风味。用于制药工业,对高血压、便秘等慢性病有一定疗效,并可降低血糖、血脂,减少胆固醇,解除铅中毒,同时还具有防癌、抗癌等作用。制成药用胶囊,有较好的增效性,制成果胶铋是胃病的良药。用于化妆品工业,可增强皮肤的抵抗力,防止紫外线及其它辐射。果胶通常为米白色至淡黄褐色粉末、无臭、味微甜,且稍带酸味,易溶于水。
6.多细胞动物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可分为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两种。下列哪类物质在细胞之间起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 )
A.维生素 B.激素 C.单糖 D.脂肪
解答:答案是B。理由:多细胞动物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中,起直接传递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起间接传递的是细胞信号分子,它们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细胞。
细胞信号分子有:
(1)亲脂性信号分子:包括甾类激素(包括脊椎动物中的重要激素,即雄性激素,发情激素(雌性激素),黄体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能通过脂质双分子层。
(2)亲水性分子: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生长因子,局部化学介质,和大多数激素。
(3)气体信号分子:如NO、CO、H2S。
7.人体细胞产生的CO2 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解答:人体细胞产生的CO2 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是:
(1)物理溶解形式运输——极少一部分的CO2溶于血浆中,随血浆的运输而运输;
(2)化学结合形式运输:
①绝大部分CO2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
②小部分CO2以氨甲酰血红蛋白形式运输。(O2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与血红蛋白结合而运输的)
二.细胞的结构
1.问:细菌有染色体吗?
解答:细菌没有(像真核细胞那样的染色体)真正的染色体。理由: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即有无核膜。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一个拟核,又环DNA组成,DNA裸露,不与RNA、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而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故细菌没有(像真核细胞那样的染色体)真正的染色体。
2.如果说,中心体是动物细胞骨架系统的一部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动物细胞都有中心体?
解答:①是。一些低等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
②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内没有中心体,人的成熟红细胞就没有中心体。
3.问:高尔基体是内质网上合成蛋白质的加工和包装的场所,不是游离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加工和包装场所?
解答:粗面内质网膜上富有颗粒状糖体。核糖体使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以粗面内质网的功能是合成并转运蛋白质。除附着在内质网膜上的核糖体外,细胞溶液中还有游离的核糖体。每一细胞中核糖体可达数百万个多。这两种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是有所分工,膜蛋白和输出细胞外的蛋白质等,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留存在细胞质中和细胞核内的蛋白质,则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
4.水分进出细胞膜是通过”水通道”来进行的,那么这跟自由扩散有什么关系吗?
解答:当水分通过“水通道”进入时,我认为是协助扩散,不通过 “水通道”进出时是自由扩散。
5.像钾离子是通过“离子通道”来进行的,这跟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耗能)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所有的离子都是通过“离子通道”的?
解答:像钾离子是通过“离子通道”来进行时,我认为是协助扩散,钾离子通过离子泵进入时是主动运输。
6.苹果和番茄果实成熟都会变红,从细胞学来看,苹果变红和番茄变红分别是由于细胞内的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A.叶黄素和细胞液 B.有色体和细胞液 C.细胞质和细胞液 D.花青素和有色体
选D 。这样的题需死记吗?
解答:①苹果和番茄果实成熟都会变红,从细胞学来看,苹果变红是由于细胞的花青素,番茄变红是由于细胞的有色体在起作用。
因为:植物液泡中的细胞液中溶解有花青素,花瓣、果实和叶的紫色、深红色或蓝色,常是花青素显示的颜色,但西红柿的红色来自一种含有特殊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质体。
另外,花青素的颜色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性不同而变化,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中性时呈紫色。
光对有色体和花青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光直接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因此,若向阳的一面总是鲜艳一些的,则是由于花青素引起的。例如:红色的苹果。
②不用死记,可以这样理解,不照光也会全部变红的就主要是由有色体引起的,如果照光部分变红而不照光不变红就主要是由花青素引起的。
③解析:苹果变红是由于细胞内的花青素的作用。花青素为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从广义上看,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异,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在碱性条件下为蓝色(至少在试管中是这样)。蕃茄果实在未成熟前由于果皮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而呈绿色。随着果实的成熟,果皮转变为黄色、橙色、红色等,这是由于叶绿素分解和类胡萝卜素显色所致。类胡萝卜素,在酸或碱的作用下,不变色,因此可与花青素区别。
④我觉得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苹果变红是指的果皮变红,果肉一般不会变红;而番茄变红是果皮和果肉都变红。
7.新宰的畜、禽,如果马上把肉做熟了吃,肉老而口味不好,过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鲜嫩。这可能与肌细胞内的哪一种细胞器的作用有关 ( )
A. 溶酶体 B.核糖体 C. 内质网 D. 线粒体
解答:①选A是正确的。溶酶体内含有蛋白酶酶原,能在细胞死亡后激活成为蛋白酶,催化肌肉细胞间的胶原蛋白水解,使肌肉变得松软,烹调后更加鲜嫩。从而使肉类变得更容易煮,更容易消化。因为大多数氨基酸都具有令人感到舒服的鲜味和香味,因此适当放置的肉也会变得更好吃。
②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可将肌肉纤维中蛋白质部分水解成多肽,达到肉质嫩化目的。估计溶酶体内也有相应的酶,可以将纤维蛋白水解。
③当然是溶酶体了,它里面有溶酶体酶,可以将细胞中的物质分解。还有在细胞免疫时,T细胞就是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诱导靶细胞裂解。细胞死亡时,通常由溶酶体酶来处理,在活的机体内,一般再由吞噬细胞最后清理。
三.ATP
1.下列关于ATP分子的说法正确的( )
A.植物叶肉细胞内线粒体数目少于动物肌细胞内线粒体数目,证明植物细胞叶绿体也为叶肉细胞提供ATP。
B.由于ATP是高能化合物,所以与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关系最密切。
C.几乎所有生物都以ATP为直接能源物质的事实,是这些生物有共同原始祖先的证据之一。
D.玉米光合效率比水稻高,主要在于玉米的光反应中ATP的产生速率高于水稻。
这题答案是C,但是B如何?在B中关于ATP的这种说法不对吗?为什么?
解答:B不对,之所以ATP与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关系最密切,不仅仅是由于ATP是高能化合物这一个原因,另外还有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ATP分子很容易水解,在一定的条件下ADP,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将能量储存在ATP中。
2.一株生长旺盛的玉米幼苗与一只幼年的小猫,它们同化作用消耗的ATP与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分别是:( )
A.前者同化作用消耗ATP多,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少,后者相反。
B.都是同化作用消耗ATP多,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少。
C.前者同化作用消耗ATP少,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多,后者相反。
D.都是同化作用消耗ATP少,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多。
解答:A前者同化作用消耗ATP多,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少,后者相反。
3.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要消耗ATP吗?
解答:协助扩散;不需要,载体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四.细胞的呼吸
1.细菌有氧呼吸的场所在那里?
解答:好氧性细菌行有氧呼吸的场所应该是细胞质和细胞膜,而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第一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三阶段在细胞膜向内折叠的形成的“呼吸膜”上。
2.根瘤菌的无氧呼吸进行的位置是( )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细胞膜
答案是细胞膜,不知这题应该如何解?是否是因为相关的酶在细胞膜上呢?
解答:①根瘤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吧,某些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上就可以发生代谢,产生ATP,所以有个假说就是原核生物起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根瘤菌的有氧呼吸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膜。
②好氧性细菌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在细胞质内,产生的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简称TCA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因其呼吸链组分在细胞膜上,所以好氧性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应该是细胞质和细胞膜,而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在细胞质内;第二、三阶段发生的场所在细胞膜上。)
3.问:无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能量吗?
解答:有少量能量释放(酒精发酵又比乳酸发酵多一点),但没有ATP生成。
4.人在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是丙酮酸接受[H]生成乳酸,接受[H]或则失去O是还原反应,这个阶段会不会生成ATP?
解答:释放能量,不合成ATP。释放的能量不足以合成ATP。
5.多数绿色植物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对植物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但水稻较适应生活在水生环境,为什么??
解答:因为水稻茎的中间有气腔,能够有将叶片制造的氧气往下运送到根部。
6.请问:酵母菌无氧呼吸时,能否繁殖?
解答:应该能,只是繁殖速度慢。环境恶劣时进行有性生殖。
7.讨论:人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这句话对吗?
解答:①可以,不过最好加上“成熟”一词加以限定,因为红细胞一旦成熟以后就完全丢失了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②不可以。因为未成熟的红细胞尤其是早幼红细胞是以有氧呼吸为主的。只有强调了“成熟的红细胞”后才可以。
8.动物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不会转化成肝糖元?
解答:能。产生的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储存起来。
9.乳酸对人体是不是也有毒害作用?
解答:如果不能及时消除,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酸中毒。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其实就是肌肉细胞酸中毒的反应。
10.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一样,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被传递给氧,生成水,那么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做什么去了呢?
解答:还原性氢用于乳酸的形成或对乙醛的还原。
五.物质的代谢
1.乳酸产生后不是随血液往肝脏去了吗?怎么还会有那么多堆积在肌肉细胞?
解答:剧烈动物时乳酸的产生速度是非常快的,而将这些乳酸运出肌细胞及到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元就慢很多。
2.问:细胞内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能产生能量吗?
解答: 能!中学生物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蛋白质水解能释放能量,但明确说明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能量。根据能量转换与守衡定律,可以知道蛋白质水解是可以释放能量的。
3.人体内的脂肪主要是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吗?错在哪里?
解答:①主要是人体自身合成。是多余糖类转化。
②这里主要错在人体脂肪不是直接来自食物,而是必须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合成这样的过程,而且体内脂肪和食物中脂肪成分都很可能不同。
③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经吸收后在体内重新合成脂肪并贮存于皮下等处,或是转化成其他物质 食物脂肪并不是直接吸收的 而是经过消化后吸收的。
人体脂肪的积聚和部分类脂的来源,主要来自饮食。只有一部分类脂是在体内合成的,称为内生性类脂。但在人体内的糖类可以大量的转化为脂肪,所以体内的脂肪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脂肪是不对的,可以说是主要来自食物。
④作为中国人的饮食特点来讲,最主要的来源是碳水化合物,然后才是蛋白质,还有一部分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来自于主食。
4.按照质壁分离的实验,蔗糖是不会进去的,因为它不能自动复原。而尿素就可以,因为尿素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乙二醇、硝酸钾也能引起分离后的自动复原。但植物的组织培养又讲到,应该在培养基中加入蔗糖。这里蔗糖怎么进去的?是先分解了再进入细胞?还是本来蔗糖就可以缓慢地进入细胞呢?
解答:①使用蔗糖的原因是因为它和IAA有关,它们共同参与维管组织的分化。在愈伤组织中会造成这两种物质的梯度,形成瘤状物,瘤状物含有一形成层带,一面形成韧皮部,一面形成木质部,与正常的维管束有类似的排列。增加IAA的浓度,导致木质部形成,增加蔗糖浓度则导致韧皮部形成。据测定,生长素水平恒定时,2%蔗糖则全部分化出木质部,4%蔗糖几乎全部分化出韧皮部,3%蔗糖则可以分化出二者。所以,生长素和蔗糖梯度决定愈伤组织中维管束的类型与数量。而葡萄糖就不行。
②蔗糖应该是直接扩散到植物细胞中的吧。
5.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否来自自身蛋白质的分解?
解答:①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但如果自身蛋白质水解,我想还是能够得到必需氨基酸的,不过这种氨基酸来源方式不太正常吧!还有楼主是问:能否来自自身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分解和蛋白质水解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②能,但是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必须从食物中补充。
6.某药厂欲测试所生产的综合维生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副作用,于是征求到了2000名受测者(男性900名,女性1100名),每人每日服用一颗该药厂所生产的综合维生素,六个月后,药厂派出医务人员对全体受测者进行副作用调查。以下哪一项为上述测试过程的最主要缺点
A.受测人数太少B.六个月时间太短C.缺少对照组(控制组)D.不同性别的受测人数应该完全相等
解答:①C(如果是多选,则选CD)这样测试的结果,肯定会得出“有明显副作用”的结论!必须要设立服用“欺骗剂”的对照组。因为人是有情绪,会受暗示的。
②支持.缺乏对照组.
7.下列有关血浆中氨基酸来源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
A.直接由小肠绒毛吸收来的
B.由组织蛋白分解来的
C.由组织细胞不断合成后进入血浆的
D.蛋白质在血液中分解形成的
解答:选D。A 不用多说,可消化成氨基酸;B 在溶菌体的作用下,最终形成氨基酸C 转氨基作用,不用多说D 蛋白质的在血液中的水解,并不彻底啊!不完全形成氨基酸,是一些多肽啊。这里的酶和酶原种类不多,但还是有的。血液中,是存在蛋白质溶解酶原的。比如,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正常情况下,它不会激活。但是,当血栓形成之后,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发生有限水解,脱下一段肽链而激活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
8.肌糖元不能象肝糖元那样分解供能,那要它有什么用呢?
解答:糖原分解并不是直接产生葡萄糖,而是产生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不能穿过膜进入血液。它在肌肉中直接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在肌肉中缺乏6-磷酸葡萄糖酶,所以不能转化为葡萄糖。也就没有直接的升高血糖的功能了。但是,当无氧呼吸发生时,6-磷酸葡萄糖可产生乳酸,乳酸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产生葡萄糖。所以,肌糖原只能间接的转化为血糖。
9.呼吸作用中[H]与光合作用中的[H]的有什么区别?
解答:在呼吸作用中,[H]是NADH,NAD++H++2e——→NADH(还原型辅酶Ⅰ)
在光合作用中:[H]是NADPH,NADP++H++2e——→NADPH(还原型辅酶II)
NADPH:是一种辅酶,叫还原型辅酶Ⅱ,学名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很多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起递氢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NADH:还原型辅酶Ⅰ,学名叫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位于线粒体包含5个亚基,ND1为其亚基1。NADH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呼吸链的脱氢酶辅酶,其与线粒体的功能密切相关。
NAD+ 和NADP+ :即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辅酶Ⅰ)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是维生素PP的衍生物。NAD+ 和NADP+ 主要作为脱氢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递氢体的作用,为单递氢体。
NADPH通常作为生物合成的还原剂,并不能直接进入呼吸链接受氧化。只是在特殊的酶的作用下, NADPH上的H被转移到NAD+上,然后由NADH进人呼吸链。
植物本身生理活动直接消耗的供能物质是ATP,主要是呼吸作用在线粒体内产生的。光能则是在叶绿体内转化为NADPH用于光合作用。
六.细胞的生命历程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间期复制的)的移动是一组不动,一组移动到细胞的另一极?还是两组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
解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的移动是两组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理由:DNA的合成前期(G1期)的细胞有一对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在DNA的合成期(S期)时,两个中心粒稍有分离,在距母中心粒的一定距离(约50mm——60mm)处,与其垂直的方向复制出一个中心粒。DNA的合成后期(G2期)的晚期到有丝分裂期(M期)的前期,两对中心粒连其组装的星体沿核膜彼此远离,到达相对位置时,决定了细胞分裂极,两极之间在靠近核膜处形成初步的纺锤体。故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的移动是两组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
2.将数量相等的两组小鼠肝细胞,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种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洗去培养液,分别取出两组的全部细胞,测量每组的总放射强度,结果A组明显大于B组。A组中加入的物质的作用是( )
A.促进细胞分裂 B.促进细胞分化 C.促进细胞衰老 D.促进细胞癌变
解答:这个题目可能存在该物质促进细胞癌变,不管是不是癌变还是正常进行分裂,都脱离不开答案A (癌变的本质是细胞分裂不受限制)
我的理解:A组中加入的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的时候,肯定会出现题干所说的实验结果,但如果A组中加入的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癌变”的话,只是有可能出现实验的结果,因为诱发癌变的因素并不一定就导致癌变。相比较而言,我选A
3.用秋水仙素处理分裂中的细胞,则细胞处于什么时期?
解答:①作用于前期。因为抑制的是纺锤体
②上海有一道有关细胞调控的高考题: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③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以前看到资料说: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最终使细胞停留于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无纺锤丝的牵拉所以不能移向两极,因此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而最近看到一个资料却说:使细胞停留在中期,原因具体就搞不清楚了! 请高手指点。
[秋水仙素由于抑制了纺锤丝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去组成两个子细胞核,细胞也就不会分裂成两个细胞,从而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④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是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没有丝毫意义的!分裂期的前中后末都有一系列的变化。不能形成纺锤体,有的变化会继续发生,有的变化不会继续发生,要说停止于什么时期,就看你以什么来作为各期的标志了!
⑤正常情况下,前期发生染色体缩短变粗、核仁核膜解体、纺锤体形成等变化,中期发生染色体移到赤道板的变化,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和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变化,末期发生与前期相反的“两消两现”及细胞质分裂变化。单纯不能形成纺锤体时,染色体除了移动的变化外,其他的变化都不受影响;两个“两消两现”也依然会出现。到底停止于什么时期?就看你以什么标准来进行断章取义了!!!
⑥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由于染色体不平均分配,所以细胞不分裂,停留在后期。
⑦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重新形成染色质状态是在末期完成的,因而也可以认为是停止于末期!
秋水仙素主要是阻止纺缍体的形成.应该在前期就停止了,,因为纺缍体主要是前期时的纺缍丝或星射线形成的,所以应该在前期停止.
⑧我觉得还是不要说停留在哪个时期的好,因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比如后来着丝点也还是分裂了,那么这又怎么算呢?另外特别的是,染色体加倍以后的细胞不是还要加倍了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吗?怎能够说是停止了?
4.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中心粒复制吗?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在同一个平面上,还是在赤道板上下两侧?
解答:①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只形成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在短暂的间期也应有中心粒复制,否则不能形成两组中心粒,自然就不会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在同一个平面上。课本图中呈现的是在赤道板上下两侧(只是为了体现立体感,更好地呈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也是更好地与有丝分裂区别)。
5.问:细胞分裂间期的特点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那么这里指的蛋白质的合成是在哪儿进行?
解答:核的蛋白都是在细胞质核糖体中合成的,通过核孔定向输入细胞核。
6.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生理过程的细胞器( )
(1)线粒体 (2)核糖体 (3)高尔基体 (4)中心体 (5)内质网
A.(1)(2)(3)(4) B.(4) C.(3)(4)(5) D.(1)(2)(4)(5)
解答:本题是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细胞器功能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回答此问题时要将运动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动态变化特点与有关的细胞器的功能联系起来考虑:有丝分裂间期,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这种复制和合成过程以及细胞分裂各期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都需要消耗能量ATP,而ATP主要是线粒体提供的。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及细胞内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合成后需经内质网运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内经复制产生的两组中心粒分离,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由此分析答案选D。
7.细胞衰老的时候为什么核体积会加大??我看有些网站上还提到核质比下降,为什么??
解答:蛋白质在细胞内不能贮存,正常情况下,细胞需要某种蛋白质时,相应的基因就被解锁并表达,合成这种蛋白质。当合成的蛋白质的使命完成后,这种蛋白质的水解酶基因也表达,合成相应的酶将这种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以供合成新的蛋白质时利用。细胞衰老后,基因的表达能力下降,合成了的蛋白质不能及时水解,积累在细胞核内,细胞核就变大了。
8.生物致癌因子中为什么只有病毒才是致癌因子?
解答:癌症的产生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而产生的。这涉及基因突变,而病毒具有侵染功能,其中部分核酸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这样引发基因突变。而完整的细胞没有这种功能,所以细胞生物不是致癌因子。
9.有性生殖的类型有哪些?
解答:有性生殖的类型有三:
(1)单性生殖:
①孤雄生殖——蚜虫、蜜蜂的卵细胞可以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②孤雌生殖——花药(里面是精子)离体培养的新个体。
(2)接合生殖——水绵等。
(3)配子生殖:
①同配生殖——两个完全相同的配子的结合:衣藻、盘藻、丝藻等;
②异配生殖——雄配子与雌配子的结合:实球藻、空球藻等;
③卵式生殖——形成精子、卵细胞的精卵通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受精卵,是生物界最普遍的一种生殖方式。
本文来源网络,若侵删
看完觉得有用记得分享出去,帮助更多的同学~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全册PPT课件swf动画word教案练习题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