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 以内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第一课时 可爱的校园
教材分析:
课本第1—3页,教材主要通过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也是入门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节数学课,消除学生对老师、同伴、学校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实现玩中学、做中悟、活动中拓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体验学习的乐趣。
3、感受集体的温暖,热爱老师和同学。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数字儿歌和古诗等
场地:校园和教室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了解
1、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姓赵,大家怎么称呼我呀? 对,大家可以叫我赵老师。以后的学习生活就有我陪同大家一起度过,欢迎我吗?
2、与以前的教师做比较
师:小朋友在入学之前,有的生活在学前班,有的生活在幼儿园,对吧。那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以前的老师是男的,你是女的。
师:说得对。
生2:我以前的老师比你年轻(年老)。
生3:我以前的老师比你胖(瘦)。
生4:我以前的老师没有你漂亮(比你漂亮)。
生5:我以前的老师梳长发,你梳短发。
师:赵老师与你们以前老师的不同地方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师:对,我们都是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学生。
3、猜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刚才把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做了比较,我想大家对我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那你们想对赵老师有更多的了解吗?我家住在皓月大路188号,花园小区1栋7单元,我家有3口人,分别是我、女儿和爸爸。还想知道老师什么情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生1:你的女儿几岁?叫什么名字?
生2:你喜欢什么?
生3:你多大了?
师:这是一个秘密。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以猜的次数少并且猜中者为优胜。
(学生开始没有目的,一个一个猜测,后来会逐渐摸索到规律,开始确定范围来猜。)如:
生1:25岁。
师:不对。
生2:40岁。
师:不对。
生3:30岁。
师:不对。
生4:老师,你比30大吗?
师:对。
生5:你比40小吗?
……
师:你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了老师的年龄。
4、学生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了解了老师的基本情况,现在,小朋友们互相介绍一下好吗?注意,要说清楚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电话号码、喜欢什么等等。
二、数校园中物体的个数
师:同学们互相认识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了。想看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大家看过校园之后,要当一个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多少?行吗?
(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小组,再以小组为单位来到操场,熟悉校园概况,同时到现实的情境中去观察、计数不同物体的数量。时间大约10分钟。回到课堂后,小组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看到了什么,有多少,然后每个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汇报得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计数准确,真能干。
三、看图数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森林里的动物学校今天也开学了。我们去看看好吗?动物学校漂亮吗?在画面上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有什么?有多少?(见课本上的插图)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小动物的课堂,看一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好吗?原来呀,他们正在进行诗歌朗诵大赛,让我们快点加入吧。只要你读出一首诗或者一首儿歌,其中含有一二三等数字,你就能得到奖励。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三到五首儿歌。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再如: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或者: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师:在老师小的时候,经常背诵一首儿歌,想听听吗?“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着小松鼠,松树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听完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你听过类似的儿歌吗?如:
生1: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应该打它们。
生2:我在公益广告中听到这样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着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师:对,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学会与他们和平相处。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家园。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大家都很聪明,相信通过今后的努力,大家会变得更加聪明。
作业设计:
找一找家中的1--10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2、3、4、5
6、7、8、9、10
第二课时 快乐的家园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认识数字的起始内容,教材重点呈现1-5各数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找、想、画、说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迅速想到数字符号,看到数字符号能联想到各种具体的实物,从而生动形象地理解数的意义;教材还提供了一支小球队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数的不同含义,课中,我让学生临时组建一支小球队,通过排队、提问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可以表示顺序、代号这一层含义;教材提供的“练一练”题材很好,我利用多媒体将练习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明确题意,了解数学问题的书面解决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象地理解数“1”,认识1-10各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活动,初步体会1-10各数在不同情境中表示不同的含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表示顺序、代号。
3、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1-10各数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件1:田园风光伴随美妙的音乐,片刻之后,定格到快乐的家园画面。
课件2:小朋友踢球场面,片刻定格,能看清10个小朋友衣服上的数字。
课件3:教材第5页第1、2、3题。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激趣:
李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你们想听吗?(想听!)李老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农村,哪儿有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美丽的田园,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看吗?(想!)课件出示:田园风光伴随美妙的音乐,片刻之后,定格到快乐的家园画面。
二、在活动中激思:
1、认识“1”。
①找“1”。
李老师生活的地方不仅美丽,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从画面中找出“1”表示什么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很大的物体)一座山…… 一个萝卜……(单个物体)
1
(很小的物体)一滴水…… 一框萝卜……(一群物体)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真好!原来“1”可以表示一个萝卜、一朵花这些单个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框萝卜、一个班级这样的一群物体,可以表示一座山、一条河这些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一滴水、一粒米这样很小的物体。(板书:单个物体、一群物体、很大的物体、很小的物体)
②想“1”。
老师出示1支粉笔:现在看到这支粉笔,你能想到哪个数?(想到了“1”。)看到“1”(出示卡片)你又想到了什么物体呢?(一个人、一张课桌、一块黑板……)
③画“1”。
看到数字“1”,你想到的那个物体,能用一个○或一个其他的图形符号画出来吗?
④说“1”。
说一说,你画的一个什么图形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个什么物体?
⑤小结:同学们学得非常好!你们看到物体可以想到数,看到数又能想到好多好多的物体,还能用图形符号表示你想到的物体,李老师要奖给全班同学一颗☆!
2、认识2-10。
课件出示:“快乐的家园”画面。
①让我们再次到老师快乐的家园去看看,“2”(数字卡片)藏在哪儿呢?(2支船桨、2扇门……)
②“3”(数字卡片)又能表示什么呢?(3朵云、3只小鸟……)
③你能用“4”(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吗?(我有4支铅笔。……)
④看到数字5,你又想到了5个什么物体?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画出来吗?
⑤同桌互相说一说6、7、8、9各表示什么?
⑥请你数出10个你喜欢的学具。
老师巡视,展示学生数的结果。
生1:数出了10个○。
生2:数出了10个■。
生3:数出了10个☆。
生4:数出了10个不同的学具。
老师抓住生4数的结果展示出来:这是10个○吗?(不是)是10个■吗?(也不是)那是10个什么呢?(是10个学具,也数得对!)
3、认识序数。
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现在李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支球队,我们去看看他们吧!课件出示:小朋友踢球场面,片刻定格,能看清10个小朋友衣服上的数字。
①这支球队有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一个数的、看他们衣服上的数字知道的……)
②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呢?(学生暂时回答不好也没关系)
③让我们也来组建一支球队吧!(老师发1-10的数字卡片)拿到数字几,你就是几号队员然后按顺序排成一队。
④这支球队有几个人?1号队员在哪儿?这里的“1”表示什么?2、3、4呢?8号是谁?
⑤小结:原来这些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顺序、代号,你们喜欢这些数吗?
三、在练习中启智:
让我们来做几道题,每道题都要用到你们喜欢的数字,愿意好好做吗?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第1题。先示范,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第2题。先示范,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③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第3题。先示范,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10各数,这些数可以表示物体个数,也可以表示顺序、代号。“1”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群物体,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这些数字多有意思呀!同学们在生活中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
作业设计:
完成第6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1、2、3、4、5
6、7、8、9、10
第三课时 玩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情境图,让学生在认识玩具中数出1—5,并且正确书写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2、培养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2、正确书写数字1-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绍、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P6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
2、你是怎样数的?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2、小组合作:数出自己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请看书上P6田字格里的示范数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书上的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P7练一练1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P7练一练3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作业设计:
完成第8页第2、4题
板书设计:
玩 具
1、2、3、4、5
第四课时 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在这节课中,教材主要通过小猫钓鱼的情境,认识0的含义及写法。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理解0所表达的意义。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0的含义和0的书写。教材通过设计“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展现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没有”可以用0表示,引出0的认识,然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0还可以表示什么”。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书写时要强调0的笔顺和书写格式;第二,0除了表示没有、起点和温度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意思,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学会正确地读、写“0”。
2、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力
师:同学们看,这节课老师给大家请来四位朋友(书上出示四只不同表情的小猫头像)。它们是多多、乐乐、平平、气气。一天,四只小猫结伴去钓鱼,回来的时候,多多很开心,你知道为什么吗?用几表示呢?乐乐也很高兴,为什么呢?用几表示呢?平平也觉得还不错,为什么呢?用几表示呢?可是,气气却是满脸的不高兴,为什么呢?
(二)揭示谜底,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
1、初步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师:原来是因为气气没钓到小鱼,那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数字,它能表示“没有”,它就是“0”。板书0并领读。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游戏
师:老师手中现在一共有几枝铅笔?(3枝)
师:老师左手现在有几枝铅笔?(2枝)你们猜猜老师右手有几枝铅笔?(1枝)
(教师面向学生,将双手和铅笔放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2枝铅笔,请学生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铅笔?(3枝)你们猜猜现在右手有几枝?(0枝)
(教师再次将双手和所有铅笔藏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3枝铅笔,请学生再猜。)
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铅笔?(0枝)你们猜猜现在右手有几枝?(3枝)
(教师再次将双手和所有铅笔藏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0枝铅笔,请学生再猜。)
3、比较大小。
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粉笔?(1枝)右手有几枝粉笔?(0枝)0和1比,谁大?你是怎么想的?
(0表示“没有”;1表示有1个,1比“没有”多,所以1比0大。)
(三)教学书写“0”
师:0像什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有这么多的方法来表示0。
1、教师示范写“0”。
2、一边示范,一边提醒学生,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起笔的位置、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的格式等)。
3、学生书空,再在书本第8页描写“0”。
4、描红后请学生总结写0的注意事项。
师:你们觉得写0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把0写好?
5、请学生在书第8页的空白田字格中练习写0。
(四)我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哪儿看见过0呢?(尺子、温度计、电话、时钟……)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先独立思考5分,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要求每次提出在哪里见过0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里的0表示什么。)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要求汇报的内容不能与别的组重复。
1、0表示起点的含义。
课件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了解“0”的另一个含义。
师:同学们看(出示直尺),直尺上也有“0”。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量东西)
师:那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起点)
2、0表示水结冰的温度的含义。
师:噢,温度计上也有0。那这里的0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0度)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10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小猫钓鱼
0
文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文具的数量为情境,学生在数文具的时候,认识6—10这几个数,并且学会正确书写。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学会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基数与序数的具体意义,学会顺数和倒数的数数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认真倾听他人想法、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6~10各数的书写方法
2、理解基数与序数的具体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呈现目标
任务导学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学会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基数与序数的具体意义,学会顺数和倒数的数数方法。
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 活动一:找朋友:小熊文具店开张了,瞧!商店里都准备了哪些文具?你喜欢哪些?为什么?
数一数、连一连、说一说。认识数字6~10
活动二:实践活动——数文具
开学了,小朋友也准备了自己喜欢的文具,我们一起把文具拿出来,由小组长组织大家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大家一块来数一数每样文具有几个,再用数字卡片在文具的旁边表示出来。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你们是怎么数的?
活动三:说一说
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用6~10这些数字来表示呢?或者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呢?也可以下座位去数一数,还可以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朋友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得还真仔细,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我们也经常要用到这些数。
活动四:写一写、评一评
小朋友都很棒,我们已经和6~10这些数字交上了朋友,你们会写这些数字吗?
注意看清字的起笔和落笔的顺序,写的时候还要保持整洁和正确的写字姿势。
写完的小朋友想一想,在写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或者你想提醒小朋友在写哪个数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解决写8,要一笔完成,从上面的中间起笔,弯曲往下,回到起笔的地方。写的时候要上下一样大,写饱满些。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好啦,现在我们去检查一下我们学得怎么样:
1、独自完成课本12页练一练中第1、2、3题后小组内订正。
2、独自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中第4、5题后小组内订正。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中第6题
板书设计 文具
6、7、8、9、10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松鼠,盘子,勺子,桌子…(6只松鼠…)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要开始吃午饭了,可是餐具还没有摆好,谁可以帮小松鼠摆放餐具?从图中我们知道有几只松鼠,几个盘子?
生:有6只松鼠,6个盘子。
学生上台摆餐具。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这位小朋友摆的真棒,每个人都有一个盘子,现在也请全班一起来摆一摆,用圆片代表松鼠,用三角形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
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
生: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
练一练15页1,2,3,4题
板书设计: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松鼠图片
一样多 最少 最多
教学反思
《快乐的午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比并不难,在入学前对此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的都是凭直觉或的办法来比较,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在摆餐具中都有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我还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它们,悟出“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理性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反思还有需要改进的几个地方:
1、整节课的表扬性语言较少,特别是对于个别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没有及时进行表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数学源于生活,在摆学具前,如果让6个学生扮演松鼠,并请其他同学根据图中所给信息现场分发餐具,初步感受一个对着一个,这个环节既能令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为接下来摆学具环节做好铺垫。
3、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引导,发现部分学生不会摆,个别学生虽然是一只对应着一只,但是挤在一起,或者摆放的不整齐,这些摆法都不能一眼看出多少。对于摆放正确的学生也未利用多媒体将其展示给全班看。如果及时将这些摆法和黑板的摆法做对比,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一一对应方法。在操作中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去摆,一一对应摆放整齐。
4、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初始阶段,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需要教师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清楚的语言表达,学生说清楚一定能想清楚。要求学生边看边说,对学生的说要正确引导,加强师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动物乐园
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动物乐园--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学情分析:
《大小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感。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方法以及建立符号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大小的比较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了,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汇报。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知道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E、认识 "="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 > 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
这个式子3 < 5怎么读? (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作业设计:
动物乐园
大于号:>
小于号:<
等于号:=
第二单元 比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图形和图画的辨认和叙述,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这些知识对今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比较质量的多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能力目标: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精神,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引导。(例如, “给挥汗劳动在田间的父母端茶水”、“搀扶老奶奶过街”、等,都体现了人文情怀、行为规范或伦理道德的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较,更不会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去叙述。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叙述。
教学重点 经历比“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1、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2、三个量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模仿、有利于他们对概念及方法的掌握。
用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比较方法。
课时划分 1、过生日 1课时
2、下课啦 1课时
3、跷跷板 1课时
1、过生日
教材分析 《过生日》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之后学习的内容,课本通过妈妈过生日来展开,从比较大小、多少切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重点 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
准备 实物投影 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
三、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四、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出示教材p19第4题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五、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2、下课啦
教材
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较大小、多少之后编排的内容,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会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问题引入
出示几组高矮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汇报交流
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聆听。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题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2—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讨论交流第2、4题,在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下课啦
高矮
长短
3、跷跷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编排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不同的方法,加深对轻重的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学生动手操作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板书设计: 跷跷板(比轻重)
狮子比老虎重 老虎比豹子重
老虎比狮子轻 豹子比老虎轻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含义。由5以内的加减法、6—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含义,认识“+、-”这两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减法算式;
2、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减法来解决,会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4、让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5、6—10的加减法,而且在第一单元中对1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应该不算太难,但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重点: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1、了解加减法含义,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与观察活动,发挥主题图的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对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的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时划分:
1、一共有多少 2课时
2、还剩下多少 2课时
3、可爱的小猫 1课时
4、练习一 2课时
5、猜数游戏 1课时
一共有多少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加法的含义。课本呈现笑笑的铅笔引入加法的算式及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2、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1. 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 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 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 比2多3就是5。 把2和3合起来是5。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 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3. 摆一摆,算一算
4.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 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三、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1、2题
五、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加号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还剩下多少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接着学习减法,学生对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课本生动的苹果掉下来的情境图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减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2、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出示果树图,让学生观察图,读取图中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信息。
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 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 摆一摆
4、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块,还剩多少?
5-2=3 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寻找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朋友认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算一算书P27
2、试一试
3、看算式,说一说
出示4-1=3
四、课堂小结
回首这一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读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2题
最后两道开放题要求图要和算式相对应。
六、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减法的认识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
5—2=3 读作5减2等于3.
可爱的小猫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小猫钓鱼为情境引出0所表示的含义,进而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采取以下的形式,复习5以内的减法。
1) 师生对口令
2) 师生拍手游戏
3) 开火车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一只可爱的小猫,面前有3条美味的鱼,逐一出示4幅图片。
2、让学生叙述看到的情境。
3、画面定格在第二幅图上。
叙述:盘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吃掉了1条,你能提出1个问题吗?
4、引导学生思考:“求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2的?
5、画面定格在第三幅,第四幅图上。
(教师的引导方法同第二幅图片)
6、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来计算最简单?
1) 学生说组成
2) 学生活动
3) 学生伸出手指,表示□里填几?
1、认真观察
2、说图意
3、提问:在教师的示意下提出“还剩几条”的问题。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5、说图意、提问题、独立完成并交流想法
6、学生交流,并集体汇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反馈练习
1、指导完成课本第30页“想一想,填一填”
1)小孩左手1个圈,右手3个圈,一共几个圈?
2)在套圈游戏中,小男孩把手中的圈全丢出去了,有3个掉在了地上没套中,那边套中了几个?
2、完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说图意。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得数0的减法)
3-1=2
2-1=1
1-1=0 2-2=0 3-3=0
练习一
教材分析:
练习一是对5以内加减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 5 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2、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地方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小组讨论之后, 把问题汇总一下告诉大家。
组织交流,汇总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你们的水平好高哇!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练习课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了,同学们可要积极参与哦。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2、填数。(练习一第5题)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讨论他们有什么规律?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1) 学生说图意。
2) 学生独立列式,填写□,教师巡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参与程度。
(课本p32 第4题做成卡片,学生接龙)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1)指名填数
2)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5、完成练习一第7题
6、完成练习一第3题
7、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学生在练习纸上分别写出得数是1、2、3、4、5的算式。
2)小组交流,统计汇总,不重复写算式。
二、变式练习
看图列式计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汇报:第1行每次少2个,第2行每次多2个
学生先说出算式的得数,再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组汇报,每小组汇报一个数字得数的算式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一
猜数游戏
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二 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还少了一些”或“多了些”引导学生猜数
有2颗棋子。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生1: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生2: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生3:可以列式算出来:6—3—3。
由于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时间不长,对数的认识及数数均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样安排单手猜数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复习10以内的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分一分,填一填。
师:现在老师想把手里的6颗棋子,分别放在两只手里面,你有哪些分法?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要记录下来)
师:打开教材第34页,根据你们的分法能填好这个表格吗?试试看。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生1:左边盘子里有2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4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得数是几的加减法?
生1:可以一手放0颗,另一手放6颗。
生2:可以一手放1颗,另一手放5颗。
生3:可以一手放2颗,另一手里面放4颗。
生4:可以一手放3颗,另一手放3颗。
生5:可以一手放4颗,另一手放2颗。
生6:可以一手放5颗,另一手放1颗。
生7:可以一手放6颗,另一只手放0颗。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3、4题。
五、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1+5=6
2+4=6
背土豆(7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小老鼠背土豆的情境下让学生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二、探究新知
1.“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2.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i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一I一6,也是还剩6个十百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三、总结
师:同学们,能把前面学习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应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是越来越棒了,希望今后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计算的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背土豆(得数7的加减法)
5+2=7 7—1=6
2+5=7 7—2=5
7—3=4
7—4=3
7—5=2
7—6=1
7—7=0
跳绳(8、9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得数等于8、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
教学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指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教材第39页“试一试”
1)看图,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
2)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同桌说一说:这幅涂格子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
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2题
3、 凑数游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第4、5题
七、板书设计
跳绳(8、9的加减法)
3+5=8 8—3=5 9—1=8
可爱的企鹅(8和9的加减法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利用8和9的加减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叙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一番南极冰天雪地的奇观,看可爱的小企鹅一摇一摆地向大家走来了。(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图二)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情景图图二
1)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你能完整的说出这幅图的图意吗?
3)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出示课件:教材第41页第三幅图
1)师:8只企鹅排队过冰山,被冰山挡住了一部分,只看得见2只。
2)教师引导:这些可爱的小企鹅非常调皮,你看到了什么?
3)你能完整的描述这两幅图的内容吗?
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3、观察这三幅图,理解图意并列式后,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
2)学生交流汇报
生:前面3只企鹅,后面跟着5只企鹅。
生:前面3只企鹅,后面跟着5只企鹅,一共多少只企鹅?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自由说
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叙述:8只企鹅排队过冰山,只看得见2只。冰山后面有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订正。
引导学生:已知两个部分数字,求合在一起是多少时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4、课件出示p41“说一说”图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2页“练一练”第4题
2、课本42页“练一练”第1题
3、课本42页“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汇报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说出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42页“练一练”第2、5题
七、板书设计:
可爱的企鹅
5+3=8 或 3+5=8
8-2=6 9-3=6
小鸡吃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1-9的加减法之后让学生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瞧,图片上画了些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啊?
师:你能根据图意列算式吗?
二、探究新课
1.拨一拨,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幅图)
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每个盘子各有多少只小鸡呢?
师根据汇报,教师出示: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写一写
师:你能根据刚才每次拨珠的情况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1) 学生同桌合作
2) 看一看,议一议。你们所写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有什么练习吗?
3) 集体汇报交流
4、 填一填
课件出示p44“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方法,看图填空吗?
生:10只小鸡和2个盘子
配合老师回答问题,激发兴趣
1)请你拿出计数器,把计数器上的珠子分成两部分
2)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记录
3)可以分成那两个部分?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描述:小鸡分为两部分,一边8只,一边2只,我们写的加法算式2+8=10,也可以是8+2=10,减法算式是10-2=8或……
1) 学生看屏幕回答
2) 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5、读儿歌
凑 十 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6、 练一练
师:你能用刚才学习的“凑十歌”很快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4页的“练一练”第2题
2、10减几(课本44页的“练一练”第4题)
三、课堂总结。
齐读儿歌
学生抢答
学生说图意,说算式,想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完成p44“练一练”第3题
七、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10-1=1 10-2=8 10-3=7 10-4=6 10-5=5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乘车的这节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具准备: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如果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
师: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2.连减。
师: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学生思考,如果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3.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看,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师: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计算我们叫它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 …
生1: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一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生2: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3+2=7 8-1-4=3 9+1-5=5 9-5+1=5
练习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练习主要是针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进一步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
(1)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总结得很好。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2)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啊,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快试试看。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重点放在前面对也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
(3)师:看第四幅图,你们谁能给大家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该是3+2+5=10。
•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摆花片。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
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
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
生2:但是图中仍然是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相加,用连加计算。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纠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口算练习。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表示问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边上就表示算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后要更加努力哟! 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适时指导。结果交流。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48页第4题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二
10以内的加减法
做个加法表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计算的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能力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准备: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学生会发现:
•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
•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 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
生1: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生2: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生3: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生4: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板书设计: 10以内加法表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9+1 8+1 7+1 6+1 5+1 4+1 3+1 2+1 1+1 0+1
8+2 7+2 6+2 5+2 4+2 3+2 2+2 1+2 0+2
7+3 6+3 5+3 4+3 3+3 2+3 1+3 0+3
6+4 5+4 4+4 3+4 2+4 1+4 0+4
5+5 4+5 3+5 2+5 1+5 0+5
4+6 3+6 2+6 1+6 0+6
3+7 2+7 1+7 0+7
2+8 1+8 0+8
1+9 0+9
0+10
做个减法表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10以内的减法计算的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减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准备:10以内减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仍然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整理,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1.整理减法表。
师:同学们看一看教材第51页笑笑做的减法表,你们发现这些算式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工进行整理。
师: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整理的减法表。
2.探索规律。
师:观察我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生1:第一排都是10减几,也就是10减l~10各数;第二排都是9减1~9各数;第三行都是8减1~8各数……
生2:从上往下看,后一个算式的两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少1,得数相等。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后,分工整理。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整理有困难的小组,必要时作为参与者和同学合作整理。
生3:从右上往左下看,后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不变,得数减少1。 加法表的整理方式与减法表的整理方式有相同之处。由加法表引入,为进行减法表整理作了思维方式上的铺垫。
交流为学生创设了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师: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都已经进行了整理,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个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出示口算卡:
1+7 5+3 9+0 8+2 4+3
9-7 8-4 7-3 6-4 9-6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就学完了,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算得更快更准,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课下多练习别骄傲。
考查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板书设计: 10以内的减法表
四 分类
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1、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约2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内容:
教材P57-P58《整理房间》,教材通过笑笑和淘气的房间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房间整洁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 借助整理房间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2. 让学生经历按一定标准对物品整理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在家帮妈妈整理过房间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两位新朋友笑笑和淘气的家,看看他们的房间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先看看笑笑的房间。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笑笑的房间好看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说说。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淘气的房间吧!出示淘气房间图片,你们看了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帮淘气整理一下房间。”板书《整理房间》
(设计意图:呈现淘气房间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语言铺垫渲染,让学生感到学习活动十分亲切有趣。提出这节课和老师一起帮淘气整理房间,激发其求知欲,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二、 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1、 淘气也是一年级的学生,清晨他急急忙忙去上学了,来不及收拾房间,你们看,书本、衣物、玩具到处都是,非常杂乱,谁来帮他整理一下呢?请举起你的小手。我们在来看看笑笑的房间是怎么整理的。出示课件观察。
边看边总结:1、桌子和椅子放在一起,摆放整齐。
2、玩具放在第一格,书放在第二格,衣服放在第三格。
3、床铺的很整齐,很漂亮。
2、 师:看完笑笑的房间,我相信大家也能帮淘气把房间整理的和笑笑的房间一样整齐。谁先来和老师一起帮忙整理?你来说我来做。出示课件
3、师:非常好,在大家的帮助下,淘气的房间整理得十分整齐,我们来看一下整理好的图片。”呈现图片,结合板书进行描述,例如:
文具类:书本、铅笔、文具盒、
玩具类:皮球、玩具熊、玩具车
服饰类:上衣、裤子、鞋、袜子
4、 师:像上面整理房间的过程就是分类,书本、铅笔、文具盒、台灯是一类,都是学习用品,所以放在一起;皮球、玩具熊、玩具车都是玩具,放在一起;上衣、裤子、鞋都是服饰,放在一起。
归纳:分类就是在不同的物体中,把同一类物品和其他物品分开。
(设置意图:课堂是数学活动的舞台,创设整理房间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按一定标准对物品整理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宽松氛围,给足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体会理解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最好教师再给予总结。此外,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 应用拓展,在情景和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联系
练一练 课本第58页第1、2、3题。
第1题,师:看下图,同桌互相说说都有哪些动物?然后找一找哪些是会飞的,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让学生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统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
第3题,分一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物品分类。注意学生会把有些物品遗漏,让学生体会按照 一定顺序把物品分类的好处,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做事情。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能把巩固知识的练习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辨,这些习题通过大量卡通图片呈现,又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学习状态,使每位同学都想试一试。)
四、勇闯智慧岛
1、说一说,可以怎样分
2、按要求圈一圈
3、请从每组右图物品中找出与左图有关联的物品
4、连一连
5、送小鸟回家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意扰未尽的情绪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的期盼。)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表现都很棒! 我们不但学会分类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整理房间,老师为你们鼓掌。
接下来,老师要送一首歌给你们。(放歌曲我愿做个好小孩)听完这首歌,小朋友想不想做个好孩子?以后回到家帮妈妈整理房间好不好啊?
(设计意图:在课堂结束部分,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今天课程进行总结,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体验分类的含义和分类的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整理自己的书包,并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
七、板书设计
整理房间 分类
文具 玩具 服饰
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通过笑笑和淘气两人整理书包为情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使自己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难点: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会自定标准进行不同分类。
教具、学具
语文书,数学书,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喜欢)那我们一起去超市看看吧。(出示超市图片)谁来说一说,你经常去超市买什么?去超市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你要买的(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1、出示超市不同区域的图片,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区?
2、想一想,超市的物品为什么分成不同区域摆放?
3、初步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方便人们更加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使生活有序,整齐。
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师:刚刚大家了解了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要不要去学好它?(要),好,下面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分类的方法吧。板书标题:一起来分类
(一)探索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一样。
师:逛完超市了,超市阿姨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考验吗?(敢)出示不同物品的图片,请同学们将不同类的找出来。(请个别同学找出不同类的物品,并说一说为什么)
师:为什么你们找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呢?
师生小结:在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一致。
(二)探索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感知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师:你们真棒,通过了超市阿姨的考验了,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探索一下更多的分类方法吧。
1、活动一:分书(分两类,知道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1)准备语文书,数学书,语文黄冈小状元,数学黄冈小状元
(2)请把这些书本分类两类,同桌讨论,怎么分,学生动手分一分
(3)请2名学生上黑板分一分。
(4)师生小结: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书本可以分类摆放,希望你们学会后回家将自己书包的书也分类摆放整齐吧,让我们以后上课更快的找到需要的书本。
2、活动二:分图形(分多类,探索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师:刚刚我学会了用2种方法将书本分成了2类,下面,你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手中的图形分成几类吗?
(1)准备黄色、蓝色、绿色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
(2)请把这些图形分类,同桌三人一组,讨论,并分一分。
(3)请2名学生上黑板分一分。
(4)师生小结:分类方法有很多,我们要用心去发现。
3活动三: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怎么分?
(分类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类方法有很多,分类结果也不一样了,那么,你可以用你知道的方法,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指名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班上学生按照说的分类方法站起来或者坐下)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知。
师: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了,那么老师要考考你们会了没有,下面,请大家将手中的算式卡片拿出来,给他们分分类吧。
① 6 + 2 = 8 ②10 – 1 = 9 ③8 – 0 = 8
④5 + 4 = 9 ⑤2 + 3 + 4= 9 ⑥9 - 0 – 1 = 8
方法一:按得数分,①③⑥一类,②④⑤一类。
方法二:按加减法分:①④⑤一类,②③⑥一类。
方法三:按个数分:①②③④一类,⑤⑥一类。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一起来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五 位置与顺序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帮助学生学会辨别:前、后、左、右、上、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方位的相对性,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力目标: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不同情境确定物体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从而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情况分析 此阶段的学生普遍重视参与,但在活动中很少动脑筋。因此,教师加以必要的指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并通过交流,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本单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方位的相对性,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不同情境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对于“前后”、“上下”,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学困生突破方法 适当把握教学要去。“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充分体验,应避免抽象的让学生判断。“左右”的西安队形仅供学生了解,不做教学要求。对位置的教学,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来表示。
课时划分 1、 前后 1课时
2、 上下 1课时
3、 左右 1课时
4、 教室 1课时
前后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森林运动会引入小动物的前后方分别是什么动物,生动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了认识前后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下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四驱赛车。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学前预备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室里(活动一)
同学们,在教室里你能说出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2、数字卡片(活动二)
请10个同学,每人手里拿着数字卡,按1、2、3……的顺序站好,
3、排队(活动三)
请出一组同学站好队,请你说说你前边是谁?你前边有几个人?你后边是谁?你后边有几个人?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森林运动会——跑步(多媒体课件)
(1)秋天时节,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先来看跑步场上都有谁在比赛?(电脑显示)谁来说说它们的名次?
(2)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谁在小鹿后面?小松鼠的前边是谁?……
生: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
生:请你说说你前边的数字是几,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是谁?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有几个数字?
生:最前面是谁?
最后面是谁?
生: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
2、森林运动场的第二赛场——赛车场。
(1) 赛车运动员都有哪几位呢?
(2) 就目前的比赛情况,谁排在最前边?谁排最后边?2号车是第几名?5号车是第几名?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3、想一想,你们能提出关于“前后”问题?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第63页的2、3题。。
四、思维创造训练
第63页的“数学故事“,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开始小兔和乌龟谁在前谁在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 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前 后
森林运动会
上 下
教材分析 教材以树上的小动物为切入点,从小鸟、小松鼠和小白兔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上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
问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观察小鸟、松鼠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1、说一说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老师提问:“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
P64填一填
2.松鼠在什么位置?
师:为什么又说松鼠在上面,又说松鼠在下面呢?
师:和小鸟比松鼠在上面,和小兔比松鼠在上面,比的对象不同,上下位置都不同。
3、讨论:还能提出关于“上下”的问题?如果松鼠和小鸟交换位置,又该怎样?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1、 摸鼻子眼睛嘴巴的游戏;
2、 说出“眼睛”“鼻子”“嘴巴”的上下关系。
活动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
3、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学生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生: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生:比的动物不一样
生:自由发言
生:把附页中的动物头像减下来,贴在图上,并说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生: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
左右
教材分析 教材以课堂教学的日常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左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我们用哪只手写字?请你举手。(右手)另一只手是什么手?(左手)
2、我们的左右手还能干什么?
3、找出自己身上其他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左右脚、左右眼、左右耳朵……
二、新课学习
1、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左边的同学举左手,右边的同学举右手。
2、请你说说你的左边都有谁?你的右边都有谁?
三、摆一摆
1、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把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摆好。
2、让学生从左数看橡皮是第几个?
3、让学生从右数看橡皮是第几个?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四、玩一玩
师:你能把小猫带到小兔家去玩吗?
小猫向上走()格,再在向右走()格
也可以小猫向右走()格,再向上走()格
五、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1)师:请一生上台举师:他举的是右手吗?(是)
师:他举的右手在哪一边?(这一边)你们举的右手在哪一边?(这一边)
师:为什么举的都是右手,不在同一边了?
师:对了,同学们注意到了他和大家是面对面的,方向不同,所以左右就正好相反。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不是面对面,那左右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在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做放松运动。拍手游戏:
师:现在你们是面对面,左右是相同还是相反(相反)?
(3)面对面做运动,体会左右的相对性(面对面的时候,左右是正好相反的)
师:通过这个游戏老师告诉大家左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老师站的方向不同了,左右就发生了变化。
3、联系实际,运用提高。(出示P67第6题)
(1)师:老师还想请教聪明的小朋友,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
师:他们都是靠自己右边走的吗?如果我们不靠右走,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结: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靠右走,你们能做到吗?
(2)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3题):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不是同一个方向,所以就不在同一边了。
(1)头部运动和拍手运动: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2)同桌面对面:伸出右手和同学握握手
重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的体系。
板书设计: 左 右
左手 右手
教 室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教室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为切入点,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的前后左右和上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充分利用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地表达。
能力目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情感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教具准备 教室挂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教室”挂图。
1、小明和我们一样大,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在另一个学校上学,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出示“教室”挂图)
2、你认为他的教室怎么样?
3、和我们的教室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4、想像自己站在图中,面向黑板,请你说出物体的位置。
二、活动二:说说自己的教室
1、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看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前面有黑板、红旗、讲桌、老师…
2、再看看教室的左边、右边分别有什么?(左边有窗户、暖气……右边有……)
3、教室的上面、下面各有什么?(上面有天花板、吊灯……下面有地板……)
三、活动三:说说自己的家
按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的家里的物品是怎样摆的?(同桌互相说,指定几名学生给大家说)
四、活动四:说说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活动五:
指定一个座位,请同学们说说从讲台到指定座位的路线,怎么走?有几条?
六、活动六:画一画
教材69页 练一练第2题
(干净、整齐、有电视……)
教室的前面是块黑板,黑板上面有红旗,红旗的两边有字,在我的左边有窗户,右边有门,我的后面……
板书设计: 教 室
前后、上下、左右
六 认识图形
单元教材分析: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能对几何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知道名称并能识别。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拼组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珠笔柱、球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表象。
单元教学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方法:
教学中可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实物:盒子、球、茶罐……通过学习,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根据实物或模型形状进行分类。
学困生突破方法:
分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运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那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课时划分:认识图形 1课时
我说你做: 1课时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有什么特点?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四、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五、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六、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作业设计:在生活中找一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我说你做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巩固训练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积木、机器人。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前后、上下、左右。
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圆柱、球)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排
1、我说你做:搭积木游戏
师:你们玩过积木吗?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形吗?愿意接受挑战吗?
(1)先放2个圆柱
(2)在两个圆柱上放一个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上放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你的球能从图形下通过吗?
2、自由想象:小小设计师
师:用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物体摆一个造型?试试看吧!
3、摸一摸,摆一摆
(1)学生同桌玩“摸物体,摆造型”游戏
(2)要求:一人发指令,另一人蒙眼听指令摸出物体并按指令要求拼搭。
(3)角色互换多玩几次
和老师一起做: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
生:同桌互相说,全班汇报。
生:按要求摆放图形,同桌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
三、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同桌互相利用立体图形搭建一些物品。
板书设计:
我说你做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七、加与减(二)
单元教学内容 (1) 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十加几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2) 掌握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即“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数出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十位和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迅速写出11—20各数,熟练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能力目标: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和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体验学有用数学的快乐。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在认识11—20各数并不难。但是然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概念作为难点。
(2)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应该不会很难,但应该引导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 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应该不会很难,但应该引导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单元教学难点 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在认识11—20各数并不难。但是然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概念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 (1)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觉比较自己的算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学困生突破方法 (1)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2)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课时划分 古人计数 2课时 练习三 1课时
搭积木 1课时 做个加法表 1课时
有几瓶牛奶 1课时 数学好玩 1课时
有几棵树 1课时 一起做游戏 1课时
有几只小鸟 1课时
古人计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古人计数的方法中引出10—20的数,要求学生会认、读、写2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教学导入
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师:数一数,有几只羊,用小棒代表羊的只数,需要几根小棒?(课件:主题图)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
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生: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生: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生: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二、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三、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二)生生互对
四、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五、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七、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
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0+1=11 10+9=19 10+10=20
作业设计:完成练一练第3题。
搭积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能力目标: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是难点。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Www.12999.com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三、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板书设计: 搭积木
13+2=5 13+2=15
作业设计: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因微信字数限制:完整版打印WORD文档下载地址:
http://www.1ydt.com/ticlelist/w_show/EA5D2F1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