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三语上26、灰雀 朗读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8-09

  26灰雀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这是一篇由李声权译的前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夫作品。故事说的是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回了树林。

列宁与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他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但是,有一天,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也没找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十分担心灰雀是不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这个时候,原本吞吞吐吐说没看见过那只灰雀的男孩“看看列宁”,被列宁对灰雀的呵护、挂念给深深感动。于是,他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的”,因为“它还活着。”为了让列宁相信,男孩还保证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此时,细心的读者已经知道事情的原委——男孩捉走了灰雀。

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男孩则“站在白桦树下,低着头。”

课文第12自然段,在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对列宁的循循善诱、善解人意,男孩的诚实、淳朴有了深刻感受: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如果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效果最好,列宁的风趣、幽默跃然纸上,男孩的表情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狗尾续貂地补充了一段: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原本不是要灰雀回答,而“男孩是诚实的”更显得多余。这一段破坏了整篇文章含蓄带点悬念的叙述方式,直白的表述,生怕读者看不懂的添加,束缚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反映出说教式思维习惯,影响了作品发人深省的表达效果。

从整篇文章来看,是列宁对灰雀的深切关怀、挂念感染打动了男孩,循循善诱还在其次。最后,列宁没有直接问男孩而问灰雀,表现的是列宁善解人意,也是列宁与灰雀沟通的自然流露,根本没有必要过多地诠释。

文章从字里行间透露着男孩诚实的信息和品质,为列宁的问话给出明确结论,再加一段只能消解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细细品味的兴趣。有鉴于此,建议删掉这最后一段,让文章饶有余味的好。

精品推荐: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可下载)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全册词语表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2018秋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全册语文园地1-8预习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田字格注音识字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教科书图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全册课文板书设计

2018秋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至7单元课文预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