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全册教案

班班通平台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物理
化学地理生物历史育儿
音美道德与法治中学生辅导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全册教学设计

  课  题

《格尔尼卡》

年   级

七年级

课   型

欣赏评述

课 时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六、教学环节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

提出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毕加索和《格尔尼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新课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代表痛苦的人民。抱已死孩子的女人:她的两只眼睛已化为两滴眼泪,象征受苦受难的人民。战士: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1:

形象

表情动作

象征意义

抱孩子母亲

仰天痛苦

受苦的人民

举灯女人

举着灯

坠楼的人

坠楼惊恐

战士

断剑死不瞑目

锯齿状白光

仰头哀鸣

咧嘴冷漠

法西斯残暴

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

(四)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出示课件: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表2:

形式

手法

风格

象征

黑白灰抽象

象征

立体主义

抗议暴行倡导和平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学生看书简单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提问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学生看课件,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内涵。

 

 

 

 

提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牛和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欣赏和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以关注作品的色彩和造型为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分析的能力,突破难点。

 

 

 

 

 

 

 

 

 

 

 

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绘画表现风格。

三、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

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教师小结评价,使学生对作品能有整体的认识。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学生自学

使同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第一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出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与

价值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关键

 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参照。

方法

欣赏、讲解、评述、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

教具

教材、挂图、课件

学具

教材

课型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理解艺术作品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习。

 让学生树立一种理念: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2、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这是一幅深为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1、学生先分析中国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

  怎样理解齐老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2让学生对照油画作品和照片分析其中的异同:背景的渲染——空间感的处理——主要人物安排——衬托物的安排——天空和主要人物的安排——主色彩合理运用——气势恢弘、壮观

 

 

 

 

 

 

3、学生分析其他形式的的美术作品的美的种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结合知识的合理性来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察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课题深入

 

 

4、总结与提升

 

 

 

 

 

 

 

5、课堂结束语

 

问题呈现:艺术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表述

 

 

 

 

 

学生可以留心自己的周围事物,提炼并创意。

第二课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式,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初步掌握用线条表现立体形态的方法,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用手绘线条准确客观、忠实现实地描绘立体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复习平面的表达及表达方法,分析了解立体表达的规律,及相应的表达方法,学习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情感

价值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围绕生活空间学习课业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难点

让学生消除对复杂结构和多维物象表达的恐惧感。

关键

教师要清晰传达物体结构、透视、排列、组合的规律和表现方法。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等

教具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课件

学具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等

课型

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出示图片不可能存在的椅子

提问学生为什么?

 

观察、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供直观的教学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学生解决本课知识点

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避免单一性,鼓励多种方式的表达

更深入理解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简单的练习为后面的写生打基础

检验本课的学习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解决课程中遗留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

 

2、展开

 

 

 

 

 

 

 

 

 

 

3、展示评价

4、收拢

欣赏手绘线条立体图像图片

 

组织讨论: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表达方法

 

 

组织讨论: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不同,表现效果为什么不同

让学生表现正方体的图像

 

摆简单静物,学生用线条表达其立体图像

组织展示,进行评价。

小结,答疑。

观察、欣赏

 

 

参与讨论

 

 

分析

 

讨论

做简单基本形体的练习

写生练习

展示,自评,互评

提出疑问,整理知识。

 

 

第三课   同类色和邻近色

授课人

石   波

授课时间

第四周

课时计划

1

课题

(七年级  第三课  课题:同类色和邻近色  )

    课型

新授/复习/讲评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教法学法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学生自主活动

通过第12页的“练一练”,让学生学会辨识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进一步掌握二者之间的特性,并体会其不同的美感。

课前预、复习

预习什么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学情分析

本课是色彩课程的基础知识课。色彩学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美术教育阶段,本课属于在色彩知识体系中继色彩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学习,与随后的彩色对比等相关内容均为色彩知识的深化,是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作铺垫与打基础,所以安排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同类色与邻近色

一、同类色

二、邻近色

教学过程

         自主教案

1、导入

由茶杯套和小壶的色彩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同类色:是单一色彩,需要利用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创造色彩效果。

邻近色:是色相环上相邻色彩的搭配。

2、新课

展示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同类色与邻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练一练

找出图片中的彩色,分析它们用了那种色彩关系?

①小水壶

②小盒子

③青蛙皂盒

④电吹风

⑤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3、小结

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第四课《色彩的对比》

显性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习材料:

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

一、讲授新课:

 结合图片分析:

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

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一180。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

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

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

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二、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

 

第五课 色彩的调和

 

教学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解“调和”的含义。

出示课题——色彩的调和

学生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调和”的含义。

引入新课,了解“调和”的基本含义。

 

 

 

 

 

 

 

讲授新课

1.展示两幅作品,讲授什么是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通常是指色彩的量比关系和秩序关系应该符合视觉审美的心理要求。在保证色彩变化丰富的同时,也应注重色彩关系的协调统一。

调和具有在视觉上既不过分刺激,又不过分暧昧的基本特点。

聆听、记忆什么是色彩调和以及色彩调和的基本特点。

学习和了解色彩调和的基本知识。

2.出示部分色卡,引导学生讨论。

根据色卡谈一谈色彩调和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

学生交流色彩调和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

体会色彩调和的美感。

3.播放教学课件。

对比分析色彩调和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观看教学课件。

欣赏并了解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色彩调和现象。

4.引导学生看书。

分析第14页中的两种调和方法。

看书分析两种调色方法。

了解调色的基本方法。

5.教师演示。

方法一:混入同一种黄,呈现的是色彩调和。

方法二:混入同一种灰,呈现的是色彩调和。

观看演示,学习两种不同的调色方法。

学习调色方法,掌握使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

 

 

 

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根据掌握的色彩调和知识进行调色练习,完成一幅表现色彩调和的作品。

了解作业要求,整理和准备好水粉用具,准备完成作业。

明确作业要求,准备按要求完成作业。

2.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辅导要点:

选择一种调色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画。

完成作业:

1.起稿。

2.选择水粉色。

3.调色、着色。

学习色彩调和的方法,体验色彩调和的美感。

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评价作业。

1.介绍自己调色的方法。

2.评价作品用色的方法和调和的效果。

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第六课   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

 

授课人

 

学习服装的

色彩搭配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服装搭配的欣赏,以及色彩的讲解,能够了解在不同的年龄段中如何搭配好服装。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解说,让学生理解色彩,画出满意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学会如何搭配服装,如何利用色彩

 

读懂色彩语言,搭配好色彩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语言导入

 

 

 

 

 

 

 

 

 

 

 

 

新授

 

 

 

 

 

 

 

 

 

 

 

 

 

 

 

 

 

 

学生活动

 

 

 

总结

 

 

 

 

 

 

一、语言导入

  出示图片,

  师:你们喜欢那幅图片

  生:唯美的,因为颜色搭配和谐,属于可爱淑女型

  师:那另外一幅如何?

  生:颜色混乱复杂,不好看

  师:说的很对,这套服饰搭配的有些不尽人意,色彩多,且显得凌乱,另外这种对比色搭配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看着不舒服,毫无气质可言,搭配好一套服装一定要研究色彩搭配的问题。

  时值夏日,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衣服竞相上市,这么多颜色的衣服当中应如何搭配好适合我们的衣服呢?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服装的色彩搭配

   出示图片,(色相环)

  复习三原色,间色,色彩三要素

  色彩本身没有灵魂,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无论是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明度和纯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色彩搭配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了。

比如这组色相块(出示图片)这是设计服装所需要的色彩组合,三种色块为一组,也就是说搭配一套服装的色彩最多是三种主色,仔细观看,这组色彩展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风格,适合什么样的群体?

   生:颜色暗,体现的是稳重的性格,适合中年人。

播放下两组色块

  只有我们对色彩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服装色彩搭配,我们来看一看色彩运用到服装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出示图片)

 通过这些图片的欣赏后,我想让某位同学为大家演示服装的色彩搭配,(出示图片)教师提示,这是一套校服,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颜色突出人物的身份。

    

通过几名同学的演示之后,你们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自己设计一套色彩合理的衣服吧?看看作业要求(出示图片)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花哨的色彩不能够展现我们的个性,那么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年龄和适合的色彩进行搭配,才能够展现自身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

 

观看图片,说一说,自己对这两套服装的见解

学生交流、体验

 

 

 

 

 

 

复习色彩知识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习服装搭配所注意的色彩关系,注意观察,组织语言,认真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演示,引导学生在搭配服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组活动

 

 

 

 

总结

板书

服装的色彩搭配

 








第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其中沈周的《东庄图》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两幅人物画《钟馗》和《山居快乐》是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用笔特点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山水册页》、《夏日山居图》等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水墨画的艺术美,提高学生有个性地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表现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2课时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已掌握一定的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几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新授

1、看一看

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即“运笔”和“用墨”

(1)   运笔

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2)用墨

a、介绍墨分“六彩”——干、湿、浓、淡、墨、白。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六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①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2、试一试

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

设计思路:

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

(1)作品赏析

“赏一赏”分为“作品赏析”和“作品欣赏”两部分。

《双清图》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

《钟馗》、《山居快乐》让学生比较两幅作品中塑造人物的线条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山水册页》让学生欣赏讨论画面给学生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东庄图》、《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对比欣赏、思考、讨论东西方绘画的异同。

设计思路:

①作品赏析由浅入深、各有侧重。《双清图》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钟馗》和《山居快乐》让学生理解运用笔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山水册页》让学生理解通过绘画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东庄图》和《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体会东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体验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②采用对比欣赏法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特点,学习对水墨画审美方法。

③让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审美思维、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才是真切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及时予以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2)作品欣赏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设计思路: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

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

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1、介绍自己的作品。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

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

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

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某一画家或某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设计思路: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去探究、体验,自己去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符合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3)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和审美方法的掌握。

2、存在的不足

(1)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仅是学生学习和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未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去,“参与者“的角色做的不够。

(2)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能表达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但用笔较单一,墨色不够丰富,说明学生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不够,在今后教学中需加以改进。



 第八课 《写意花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意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描绘花、叶、茎的初步技能。

2.体验写意花卉的临摹方法、步骤,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的初步技能。

3.培养热爱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情景,在观察、表现事物时形成一丝不苟、胆大心细的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点

    写意花卉的临摹技法。

三、教学难点

 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四、教学过程

1、什么是写意花卉?

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

2、写意花卉与工笔花卉图片对比欣赏。

3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

   (简略介绍4位国画大师以及欣赏他们的作品。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黄宾虹)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与齐白石合称“南黄北齐”,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

潘天寿:(1897—1971)浙江海宁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擅长画鹰、八哥、蔬果、松、梅。他的艺术博采众长,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感。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身,在我们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创作的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4选择荷花进行临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荷花的形态,研究临摹步骤,对具体的用笔、用墨、用色也进行分析。

5、观看荷花教学视频,学习写意荷花的画法。

6、布置作业:用写意技法临摹一幅花卉画,可尝试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

第九课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策划出游活动的组织过程及设计绘制要点;尝试简单的活动策划;初步形成活动的设计能力、规划能力、展示能力、整体把握能力。

过程

方法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策划出游过程,通过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与制作增强学习能力。

情感

价值

通过对家乡旅游资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

 

 

重点

1、策划的内容与方法。

2、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绘制要点。

难点

1  策划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

2  组织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

关键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策划一条路线及作出相关策划书等。

方法

讨论法、直观感受法

教具

课件、纸张、颜色、胶水、图钉等

学具

纸张、颜色、胶水、图钉

课型

设计·应用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前置性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可以通过回忆以前出游的情景;或以组为单位尝试性策划一次出游的活动;或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策划出游活动有所了解。

  学生可以以分组或自主性进行对策划出游活动准备。

  在跨学科的知识运用上引导学生,如策划书、路线图的内容和文学、自然、地理、历史等知识有关,通过学生的课前收集作品及资料等活动拓宽艺术视野或学习的空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可以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录像中的内容。

  了解学生的兴趣,并指出如果能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将可以在活动,将可以在活动中感受自然、陶冶性情、增进友谊。

2、导入

   结合学校的出游地点或城市的著名风光播放录像,配以音乐,或展示自制、收集的自然风光、花鸟动物等摄影图片、资料。

   请根据录像内容,说明一下是哪里的风光,其特点如何?说说你最希望到哪里旅游?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本环节的设计以美术为中心,融合美术的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旨在通过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使学生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并且把与之相关的其他美术知识综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3、呈现与深入

  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学习。

  理解并掌握策划的含义?出游策划包括哪些内容?

    1、策划书:含义:是发起人的号召和动员,语言要鲜活有力,具有吸引力。

相关美术知识:插图艺术、美术字的编排与设计、手绘路线图知识。

学科联系:其内容涉及语言写作、自然、生物、地理、历史等知识。

2、路线图:含义:用各种形式的图例和醒目的箭头标明行动路线。

相关美术知识:平面设计知识(面与色、疏与密等);建筑与环境。

学科联系:地理、生物等

3、备忘录:含义:细心思考物质准备,用简单的手法画出。

相关美术知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手绘线条造型表达。

   理解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学生可以尝试性练习策划书的书写;并掌握路线图的科学运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多采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媒介、网络知识的资料获得途径的介绍等)

4、设计与制作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安排学生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独立的设计创意,教师巡回指导。(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愉快进行)

  学生以分组分工的形式:每4人一小组,每小组负责一条旅游路线的策划。(一人负责总编排,一人负责策划书,一人负责路线图,一人负责备忘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增进学生组与组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友谊,享受成功的喜悦。

5、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与评析作品。

  各小组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听取建议与评价(如策划的创意,展示的效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为今后创作打下一个基础。

6、收拢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对展示中优秀的作品给予及时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给予合理化的建议。

  学生可以结合师生的建议,利用课后进行及时的修改,创意设计,再进行评比展示活动。

 第十课   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旅 行 团 的  旗 帜 和 标 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 能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旗帜和标志的意义、作用及艺术特点。

了解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

尝试进行设计体现旅行团特点的旗帜和标志。

过程与

方 法

采用欣赏分析的方法,掌握旗帜和标志的相关知识、特点,结合所 获得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

情感与

价 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现代审美意识及学生的合作与策划意识,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通过对家乡旅游资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

1.了解并掌握旗帜和标志的设计规律、设计方法。

2.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难点

1.设计出形象简练、意图明确、有装饰美感的标志。

2.旗帜和标志在色彩和图案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关键

旗帜与标志的作用及设计,多注意留心身边优秀旗帜和标志的作品

方法

演示、讨论、创意、展示

教具

课件、图片资料、课件、绘画工具

学具

图片资料、课件、绘画工具

课型

设计·应用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教师要创设情境,如以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资料,电脑课件呈现课题。

  学生认真欣赏

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对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与历史、地理、人文文化背景关系的认知。了解色彩对比的一些原理,从而认识标志艺术。

  小组议论:

  训练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能力。训练陈述个人的设计意念、审美观点与综合集体设想的能力(通过对设计意图、色彩等的描述,形成一次感受形式美的情感升华)。

体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2、呈现与深入

  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呈现各类的旗帜和标志作品。

  研究项目:如何在旗帜和标志上体现旅行目的地的特色?什么样的色彩搭配适合制作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教师介绍标志这一视觉传达设计艺术。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归纳。

   教师要以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呈现旅游名胜、古迹的资料和不同的旗帜与标志设计作品,并作形象方面的比较。

   学生浏览鉴赏,教师作背景、特色介绍。

   教师结合旅游名胜古迹的特色介绍旗帜外形设计、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

旗帜外形设计基础知识:基本形与基本形组合。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标志设计的含义;标志的构成形式分类;标志的造型要素与构成形式;标志设计的要求。

  首先,学生先浏览鉴赏。

  其次,学生分小组议论所浏览的不同的旗帜和标志资料,畅谈个人感受,小组代表归纳成文字并代表小组成员进行陈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浏览鉴赏我国旅游名胜、古迹资料,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起爱国主义的热情。

  通过将旅游名胜、古迹的形象与标志的形象进行比较,认识标志的造型特点。

  了解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形知识,通过设计训练了解标志的表现形式和设计过程。

3、设计制作

  教师安排学生设计制作学校春游或秋游时班级的旗帜和标志。

   设计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独特、体现出个性的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学生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小样,准备在实物投影仪投放,陈述设计意图。

  学生议论、比较。

  学生进行设计小样修改、完善。

  学生完成制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于各小组的优点,教师要及时指出,及时给予鼓励引导,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到审美和成功的喜悦。

4、展示

  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理等知识进行对旗帜和标志进行评述。

  学生主要在小组设计作品的造型、个性上做好解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课后进行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与调研。

5、小结与延伸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科学的加深理解,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在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设计意图基础上,尝试分析其他各类的旗帜和标志设计思路。

   安排学生收集各类旗帜和标志设计,在学校橱窗或班级墙报进行展示(附说明文字)。以班级集体形式进行。

 第十一课 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文化衫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 能

学习文化衫、外形与图案的基础设计方法;对空间与结构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色彩的合理搭配规律,尝试运用材料进行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确立活动的主题,分析文化衫和帽子基本作用及文字图案所起到的装饰作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尝试运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绘制文化衫。

情感与

价 值

通过文化衫的设计,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

了解文化衫的设计表现方法 

难点

活动的主题与设计元素的结合

关键

多找一些有关文化衫的图片资料。

方法

直观演示法、创意与练习相结合

教具

课件、文化衫、涂料、染料等

学具

文化衫、涂料、染料等

课型

设计·应用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前置性作业

  教师安排课前准备资料或工具;教师调试多媒体设备。

  每组(每六人一组)收集两套文化衫。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学生有秩序的展示中,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式发言。

 2、导入与呈现

  在有动感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在教室展示事先收集的文化衫和帽子。

   讨论:哪一组表演得最出色?哪一组展示的文化衫和帽子最有特色?文化衫和帽子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内涵?

  学生观赏、回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竞赛,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师的演示中,让学生懂得制作的过程与道理。

  以及学生在着手制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3、深入阶段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化衫?如果参加某种有主题的活动,市面上的文化衫能否满足你们的审美需要?等等。

  问:如何才能展示具有个性特点的文化衫和帽子?如何才能摆脱千篇一面的现象?

  教师亲身示范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步骤:展示一件空白文化衫,用手蘸颜料在上面拍印掌印,让学生也参与制作。

  课题深入阶段:设计文化衫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图例展示,并问:主题是什么?运用什么图案?如何搭配色彩?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

 

 

 

  ( 按照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进行设计就能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在积极制作中体验创意的快乐。

  掌握一定的制作步骤。

4、设计制作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主题:一次出游活动的文化衫的设计。如:夏令营的行装、秋游行装、科技考察行装等。要求:设计独特有新意,体现个性风格,比例适度,造型具有美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制作,小组长安排落实好任务,进行讨论、构思,并勾画草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评价问题的能力和享受评价的能力。

5、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动活动:各小组作品的优点有哪些?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设立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搭配奖……

   各组展示本组作品,并派一代表介绍本组文化衫和帽子的主题和特色,运用色彩的含义、图形的寓意、造型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总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6、收拢

  教师总结或找学生小结的形式结束本课。

   谈本节课体验、感受和收获等

 第十二课  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用相机记录旅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学着用摄影表达旅行中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摄影的手段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习摄影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摄影的基本素养.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教学重点;用相机记录旅行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拍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行照片。

课前准备:准备与旅行相关的照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并制定出旅行拍摄计划。

教具:课件,查阅资料,教科书。

教师设备与条件: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图片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某景点的宣传片,请学生谈谈观片感受.分析片中展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特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        讲授新课:

1.老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曾经用相机记录过旅行吗?如果只是用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去描述你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是否能全面地表达清楚呢?

2.学生:  看课本,听讲.讨论自己看到的图文资料或用相机记录旅行的经历.

3.老师小结:  用相机记录旅行,会留下充足的话题和丰富的影像资料帮助我们去回味山河美景与风土人情,汇集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也可以作为进行其它类型美术创作的素材,使我们从中获得灵感.

    结合书上范图和刚刚欣赏过的课件以及学生自带的照片资料,组织学生围绕”思考与讨论”和”学习建议“中的话题进行讨论。

三、        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注意将同一主题不同视角和景别的照片分类,并说出各自表达内容的特点。然后,将已归类分组的照片用富有变化的板式粘贴在自己个人相册和小组展板上,配上适当的图文,装饰完成。

(肯定学生讨论结果并作补充和评论。)

四、        作业展评:

五、        小结:

今天我们的学习只是用摄影的钥匙开启了生活与自然的大门,并且一起分享了点滴的收获和感悟。今后我们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会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精彩画面。继续去记录和表现充满魅力的自然与生活吧!

六、        教学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

   我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第十四课如何欣赏雕塑作品(选修)

课 题

中外雕塑作品欣赏

教 学

内 容

1、雕塑种类、特点以及中外雕塑的比较

2、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教 学

目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课的类型

和方法

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  具

教材、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导引: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

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

与主题的表达。

例如,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

 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她倚坐在水边礁石上,是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国的《红色立方体》是纽约海上保险公司大厦前的雕塑。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斜立的几何体和几何形楼群,形成了正与斜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保险公司。强烈的红色使它成为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

作 品 欣赏

公元1506年1月4日,意大利人佛列底斯在罗马提图斯皇宫遗址的废墟上种植葡萄时,挖出一座群雕像,后为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购藏于梵蒂冈伯尔维多宫。教皇总建筑师桑加罗鉴定,认为是提图斯皇宫杰出的这一群雕是由阿格山德罗、波利多罗斯和阿典诺多斯三位雕刻家于公元前50年左右完成的。群雕取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拉奥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拉奥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他在特洛伊争中警告同胞千万不要中希腊人设下的木马计谋,因此得罪了希腊保护神雅典娜。雅典娜为了惩罚拉奥孔,立即派两条巨蟒从田奈多斯岛直奔特洛伊,首先咬死了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然后又缠绕着拉奥孔,用毒液浸透他的肉体。群雕表现的就是这一悲剧情景。

   

命运三女神

希腊古典时期大理石浮雕。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及其学生于公元前438年——前432年作。它是古希腊著名建筑物帕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群雕《雅典娜诞生》中的一组雕像,现存3个无头无臂的女神,名字分别叫做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她们是纺人的生命之线的神灵。克罗托把羊毛放到纺锭上,纺生命之线;拉克西斯纺羊毛,使生命之线通过各种命运的波折;阿特洛波斯剪羊毛,剪断生命之线,使生命终结。此图所示,她们身着长裙,姿势随山墙形状而异,由高到低安排得自然协调,体态优美多资,错落有致,尤其古代希腊式的宽大衣裙,刻画得柔软轻薄,衣纹线条流畅轻盈。雕像表现的是投掷铁饼运动过程中的—个动作瞬间。掷者弯腰扭身,左脚拖后,脚尖点地,全身重心落在弯曲的右脚左手往右膝方向摆动,持铁饼的右手摆到行将发出投射力的根点,从而使身躯的转折也达到力度和紧张度的饱和点。作者解决了人体雕塑重心落住一只脚上的动态问题,突破了雕塑艺术时空的局限和静与动的对立,即寓动于静,以右脚作垂直线为轴心构架形体,那前倾的上身,下垂的左臂,后杨的右臂,向后摆动的左脚正好左右展开,相互平衡、协调。那握铁饼的右臂张力、转体收腹的胸肌和腹肌、弯曲的右腿筋肉,都生动地表现出运动员在积蓄力量、瞬间爆发的最佳动态。运动员的双臂组成一个弓形,它与身体曲线相呼应。在肌体力量凝聚的同时,却保持着面容的相对宁静,这就是艺术家在写实的同时所作的理想化加工。正因雕塑出掷者的强壮体魄与准确优美的动势,而成为奥林匹亚比赛的纪念碑。现藏意大利罗马特尔美博物馆。

受伤的尼俄柏女儿、尼俄柏和她的女儿

希腊古典时期大理石雕刻。原为古希腊雕到家斯珂帕斯约于公元前440年作。此系罗马时期的摹制品。1583年在罗马发现了9件大理石摹制品,其中有此两件作品。在希腊神话,尼俄柏是忒拜国王安菲翁的妻子,生有七男七女。尼俄柏经常炫耀自己产女众多,嘲笑女神勒托只生阿波罗(太阳神)和阿尔忒弥斯(月神)—男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奉献祭品。女神受了嘲弄,复仇心切,派遣阿波罗用弓箭射死尼俄怕的七个儿子,让阿尔忒弥斯射死七个女儿。前者塑造了尼俄柏的一个女儿背部中箭,作最后挣扎的情景。她处在半跪状态,衣裙脱落在右腿上,身体后倾,痛不欲生,即将倒下,表现出濒于死亡时极度痛苦的表情,能产生令人内心恐惧和怜悯的艺术效果。

 

 

 

 


十五课    潍坊风筝艺术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搜集有关风筝的知识,增强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二、活动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验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三、活动准备:

制作风筝的材料、电脑网络、图书资料等。

四、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确立课题

    综合实践课上,我们确立“风筝”这一研究内容,同学们分组围绕“风筝”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同学们经过讨论,确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课题。

子课题:

1.风筝的发展历史

2古今中外的各种风筝

3.风筝的种类、图案

4.关于风筝的趣话、故事

5.未来风筝的发展趋势

6自己制作的风筝

接下来,各学习小组组合本组特点选定了研究的子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课题的愿望,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活动实施阶段

    收集并展示有关风筝的起源、历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料,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集资料的工作,星期四下午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在多功能教室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并由其他同学作补充,作评价。

此时课堂上的老师,角色又发生了变化,变以前的“包办代替”为“后勤服务”。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指导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我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做得更多的是“后勤服务”工作。比如帮学生打打字,在电脑里保存并打印一些资料等等,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老师也乐意地“退居二线”,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了。

1.风筝的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根据调查,现在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上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斗笠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了。第二种传说是帆船说。传说禹的时候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第三种传说就是飞鸟说了。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等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鸟的形状居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三种传说的拥护者各有各的依据,但是毋庸质疑的一点就是,风筝起源于中国,这一结论可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2.风筝的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3.风筝的种类

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要想尽数统计清楚很不容易,也许根本办不到。风筝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串式风筝


桶式风筝

硬翅风筝

软翅风筝

板子类风筝

自由类风筝

4.设计自己的风筝图片

五.总结风筝的相关知识。


                  十六课  纸鸢满天飞


  
 活动准备:
    皮纸、宣纸、无纺布、塑料薄膜、绢、尼龙绸、竹条
    活动过程:
    1.播放制作风筝的录像
    2.了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

制作风筝一般分为如下几步:

(1)剪裁图形

    (2)扎骨架

    (3)装尾巴

 (4)画风筝

    (5)栓提线

(6)试飞调试

3.让学生制定制作风筝的计划,小组合作讨论

   4.分组合作让学生试做

                        这是制作风筝支架的原材料

  

                           打磨光滑

简易支架完成

绘制图画

    风筝制作完成啦! 

 

2.比一比,谁的风筝做得好,谁的风筝飞得高。
    3.
写一写,放风筝的感受,总结成败得失。

   八、活动评析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而组织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改进风筝……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相信,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十七课   一枝一叶总关情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有关画家的故事,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作品的感受和想法,理解画家运用浓淡墨之妙处和对竹子特征的把握。

3.激发水墨画表现竹子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有过去南山竹海游玩的经历,将在竹林里拍摄的照片带来布置主题活动墙。

2.录像欣赏竹林的美,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3.墨、宣纸、毛毡、毛笔、洗笔瓶、抹布等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欣赏录像《竹林深处》,感受竹林之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去过竹林吗?在竹林里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在竹林里还有什么发现?

 2.欣赏国画大师之作。郑板桥的《墨竹图》。

(1)师:你们喜欢竹子吗?为什么喜欢?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

(2)教师通过故事向幼儿介绍郑板桥。(因为竹子常年碧绿,郑爷爷非常喜欢,把它们种在自家院子里,由喜欢发展到了画竹子,想要画好就要经常去观察竹子.人们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3)出示郑板桥之作《墨竹图》,从造型、颜色、构图方面引导幼儿欣赏。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竹竿和竹节、竹叶是怎样来表现的?

(竹竿挺直,竹节是用浓墨勾勒出来的,竹叶依枝而生,叶组成形式有“个”字型、“人“字型、“八”字型等,排列有紧有松。可以用墨的深浅表现竹叶的前后关系。)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3.了解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激发幼儿绘画水墨画的兴趣。

师:你知道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去表现的?我们也像郑爷爷一样来画画美丽的竹子。

执教人:红旗中学  石波

活动反思: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把握教学目标达成活动难点。这次的墨竹图欣赏,我采集和收索了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有关郑板桥的小故事,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作画过程,循序渐进地和孩子一起进行欣赏、讲述活动。重在让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叶的各种组合造型,大胆表述自己对郑板桥爷爷所画竹子的感受和见解,孩子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上都明显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

时   间

内容

第一周

格尔尼卡

第二周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三周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第四周

同类色和邻近色

第五周

色彩的对比

第六周

色彩的调和

第七周

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

第八周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第九周

写意花卉

第十周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第十一周

旅游团的旗帜和标志

第十二周

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

第十三周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第十四周

潍坊风筝艺术

第十五周

纸鸢满天飞

第十六周

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十七周

复习   期末考试

 

扫码下载全册教案课件

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24_36_44_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