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物理
化学地理生物历史育儿
音美道德与法治中学生辅导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材目录

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第2节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3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第3节 关注城市环境*

第4节 家居环境与健康


第9单元 生物技术


第25章 生物技术

第1节 发酵技术

第2节 现代生物技术


电子课本教科书图片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教案资料

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22_37_44_60

知识点总结

21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1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原始大气的成分: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水蒸气(H2O),但是原始大气没有氧气。原始生命形成在原始海洋中,还要受到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的激发。                

2.米勒实验表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产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马的进化过程

年代

5000万年前

4000万年前

2000万年前

现今(现代马)

体型

似狐狸

似羊

……→

现代马

四肢

短小

稍长

较长

现状

足趾

4

3

中趾较其余趾发达

中趾着地,侧趾退化

生活环境

树丛

灌木林

……

干旱草原

5. 鸟类化石 

始祖鸟似鸟类的特征: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为翼,后肢有四趾;

始祖鸟似爬行类的特征: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爪,口腔长有牙齿,尾长并长有尾椎骨。

6. 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见课本P11

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三叶虫时代,寒武纪出现的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龙时代。

在地质年代早期只有最简单的生物,越是地质年代晚期,生物种类越多和现存生物也较接近;这说明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漫长历史的产物,生物经历了由漫长的演变过程。              

7. 生物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植物进化系统树)

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动物进化系统树)

8. 生物进化趋势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9. 达尔文—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

遗传变异: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

生存斗争: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

适者生存:后代中不同的变异类型,争夺生存条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人工选择:按照人们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解释自然选择例子:  1在未污染区,树干是灰色的,灰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黑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2、在污染区,树干是黑色的,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灰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直接原因:被捕食的数量。

                  间接原因:是否具有保护色。

10. 四个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11.人类的进化历程:

                (能直立行走)              (具有语言能力)

 森林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树栖生活)     (语言能力?)  (着衣、持标枪、长矛狩猎、制造石器)

 重要变化:脑容量显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语言发展、制造工具。

注:直立人有:元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北京猿人

智人有:金牛山人、丁村人(早期)、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晚期)

12.根据肤色和鼻形等不同的特征,将现代人分为四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澳大利亚人(棕)。

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1+2生物的分类和植物的主要类群

1. 植物主要类群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种类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

单细胞或者多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之分


衣藻、海带

苔藓植物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且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2万种,我国有2800

葫芦藓、地钱

蕨类植物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

具有真正的根茎叶之分,体内有输导组织,叶片背面有产生孢子的孢子囊

12000种,我国现有2600

石松、蕨、桫椤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适合于各种环境

根茎叶很发达,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850种,我国现存250

松、柏、银杏、苏铁

被子植物

适合于各种环境

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且种子外面有果皮的包被;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

25万种

玉米、水稻、白菜


2. 比较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种子的结构

子叶2片,无胚乳

子叶1片,有胚乳

花瓣的数目

多为4、5或4、5的倍数

多为3或3的倍数

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叶脉

网状脉

平行脉

茎中有无形成层

举例

瓜果类

粮食作物

3.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它们分成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4不同类群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所包括生物的种类越少,生物间的相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也就越近。

5、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属名+种名。


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1.【识别和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2原生动物特征:身体微小,是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寄生在动物体内。

   应用:1.可以净化污水,2。过量繁殖可以引起赤潮现象3。能使人患病

3.腔肠动物特征:有口无肛门,体内有消化腔,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生活在水中,如水螅。有触毛。

4.线形动物特征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如蛔虫、蛲虫,寄生在牲畜体内使人患病。

5.扁形动物:身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两侧对称,有些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可使人患上寄生虫病。

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蚯蚓),细长柔软,蠕动,肌肉收缩加刚毛支持进行运动。呼吸:靠体表皮肤呼吸(分泌黏液),

应用:1。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2。促进物质循环,3。可作为药用

7.棘皮动物:生活在海水中,五辐射对称,如:海星、海胆、海参。

8.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9.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分为昆虫纲(蝗虫)、甲壳纲(虾)、蛛形纲(蜘蛛)、多足纲(蜈蚣)。

昆虫的特征: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11.鱼纲

主要特征: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鱼类适于在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1。躯干和尾部肌肉发达,鳍维持身体平衡,鳔调节身体比重。2。黏液和鳞片有保护和减少阻力的作用,侧线有感觉作用,3.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腹、背、臀鳍来保持平衡。靠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应用:1。是蛋白质的来源,还可以制成药品饲料,蚕食蚊虫,防止疾病。

著名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根据它们的栖息水层和食性不同的特点,进行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饲料,增加鱼的产量。

1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水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受精在水中完成。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应用:1。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也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13.爬行纲:主要特征: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防止水分散失,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内受精,变温动物,是摆脱水的真正陆地动物。

应用:1。可作皮制品和名贵药材2。是一些有害动物的天敌;扬子鳄是国家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14. 鸟纲(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鸟类适应于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胸骨突出,形成龙骨突;体表被覆羽毛等,减少空气的阻力。适应于飞翔的生理功能是:气囊的存在使其具有双重呼吸的功能(具有散热作用)心脏发达;胸肌发达;食量大、粪便及时排出等。有喙无齿,心脏4腔,卵生,体温恒定

应用:1、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农林鼠害、虫害,2、是人类重要的食品

15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例如兔与狼的牙齿,两者的区别是有无犬齿,这说明了它们食性不同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第四节细菌、真菌和病毒

1、描述病毒、真菌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类群

观察

结构

生活方式

与人类的关系

代表生物

 

病毒

须通过电子显微镜

蛋白质外壳、核酸

不能独立生活,

只能寄生

有利:寄生细菌体内(噬菌体)

有害:引起人或动物疾病

噬菌体、SARS病毒

 

 

细菌

高倍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

寄生、腐生

有利:发酵产生人所需的物质、大地的清洁工;

有害:使人患病

乳酸菌、枯草杆菌

 

真菌

少数个体微小,绝大多数个体较大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寄生、腐生

有利:作为食物或发酵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

有害:使人患病

酵母菌、灵芝、鬼笔鹅膏、霉菌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注: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

4.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5.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6.营养级的划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7富集作用: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富集作用常常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能量来源)

                起点: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向:沿着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流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吸收的部分

                散失:呼吸作用、遗体和遗物等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质积累得愈多。形成能量金字塔。

10.物质循环(碳循环):

                  CO2转变成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传递—食物链;

                  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为CO2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

特点: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反复利用。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2..为什么有些生态系统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1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

                  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简单,调节能力越弱

14.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等

    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

15.外来物种入侵为什么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因为入侵种适应性强,引入新的区域缺乏天敌的制约,使其迅速繁殖、扩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章人与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消费不均等,还有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不少。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记住: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好习惯。避免水资源的污染!

5.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消耗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6.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实施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医疗条件的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

8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害虫可以用化学庄防治和生物防治。

9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沼气发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投放在一个密闭的池内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后可以产生光和热,可用来做饭和照明。发酵后的渣水也是一种有机肥料。生态农业使用的优点: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药污染。

9举例说出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

  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10常见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甲醛、苯、甲苯、氯仿、氨气、氡气等,植物性纤维、花粉、孢子、动物的毛发也可以引起人发生哮喘、皮疹等过敏性疾病。所以室内要通风透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我们的健康。详见课本P110

25章生物技术

1.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发酵:是指某些细菌或真菌(酵母菌)在无氧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等的过程。现代泛指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

3.乳酸发酵: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把牛奶产生出乳酸,制作泡菜、酸奶、奶酪等食品

4.酒精发酵:利用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微生物,首先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在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再转化为酒精。

5.沼气发酵:利用厌氧微生物(甲烷菌)

 发酵产品: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酶制剂,还有维生素,动物激素。

6.转基因技术:是把一个生物本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技术。例如:科学家把一个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到细菌质粒中,利用细菌的繁殖速度快,最后,细菌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人胰岛素。再如: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抗生素、超级鼠等。

7.转基因药物:生长激素、干扰素、凝血因子、血清白蛋白、胰岛素、乙肝疫苗等等。转基因技术还应用于遗传病诊断与治疗中,如果可以通过转换病人细胞中损坏了的基因或引放政党的基因,使其遗传病得到根治,但目前,在基因水平上治疗遗传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8.转基因农作物:科学家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农作物。还致力研究培育抗寒、抗热、抗旱、抗盐碱的植物。如将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等作物体内,使农作物有效抵御害虫,提高农作物产量,也也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9.科学家还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的玉米,产大豆蛋白的水稻,耐储藏的西红柿,多色的牵牛花,发光烟草。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潜在的威胁和负面影响。

10.克隆技术:采用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见课本P126.克隆技术的意义:对拯救濒危动物、防止家禽和家畜食种的退化,以及医疗上的器官移植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重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1.生命起源的观点有:神创论(X)、自然发生说(X)、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化学进化论、热泉生态系统。

生生论: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烧瓶”实验。

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的起源过程大致经历了: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多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的成分: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水蒸气(H2O)。

3.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是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4.原始生命形成在原始海洋 (还要受到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的能量条件)

5.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合成了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实验说明,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即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实现的。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存在情况:较古老地层化石较简单低等,较晚近地层较高等。例:始祖鸟化石说明:鸟类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由水生陆生

3.地球发展历史分为前寒武纪时期,古生代(包含寒武纪)、中生代(包含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

前寒武纪时期:由原核单细胞生物到真核多细胞生物

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时代)由水生向陆生发展,低等植物和两栖动物形成。

中生代:恐龙时代(哺乳类和鸟类不多),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大量盛行

新生代:哺乳类和鸟类占优势的动物,被子植物占优势的植物

4.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变异是不定向发展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如保护色)。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自然选择学说,创立者:达尔文。(另:达尔文也发表了《物种起源》)

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保留有利变异的个体,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过程,这就是自然选择

主要观点: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结果和意义:生物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6.人工选择的例子:按人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7.自然选择的例子:(1在未污染区,树干是灰色的,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灰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少,生存机会较多;黑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2)在污染区,树干是黑色的,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黑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少,生存机会较多;灰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直接原因:被捕食的数量

 间接原因:是否具有保护色。(注:在污染区,树干是黑色的,与甲虫的颜色相近)

 

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四种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古猿演变成人类的过程: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简记: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使用工具→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3.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4.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南方古猿:最早两足直立行走;能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直立人:会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智人:脑容量于现代人相当,制造各种工具。(唯一现存人种)

5.现代人可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1、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3、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处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其共同特征最多,亲缘关系最近。

分类单位越大,所含有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所含有的共同特征越多。

5、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双名法的格式:属名+种名。

 

第2节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1、原生生物的主要特征有:个体微小,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少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中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2、原生生物所包含的类群有原生动物藻类

3、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眼虫、草履虫、变形虫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少量减轻水体污染,过多污染水源,便于检测水体;赤潮;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等。

4、所有的藻类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绿藻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如衣藻、石莼、水绵

褐藻含有较多的藻黄素,如海带、马尾藻、裙带菜

红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如紫菜、石花菜

 

第3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1、从简单到复杂写出植物的分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藻类、苔藓、蕨类都是靠孢子繁殖,又称孢子植物。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消除污染,净化废水。如:水绵、衣藻、海带、紫菜。

(2)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茎、叶,只有假根,没有输导组织。与人类的关系: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心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可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如:葫芦藓、墙藓。

(3)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有专门的输导组织。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药用;绿肥和饲料;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形成了煤。如:肾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外面无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

(2)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

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更高等,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被子植物可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

4、我国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有许多裸子植物是世界上的珍稀树种,如银杉、水杉和秃杉等。

 

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1、动物分成两类,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另一类是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2、无脊椎动物

(1)原生动物: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身体微小,由一个细胞构成。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等。大量繁殖会引起赤潮.

(2)腔肠动物: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如海葵、海蛰、珊瑚虫、水螅。

(3)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如涡虫、猪肉绦虫(米猪肉),血吸虫等。

(4)线虫动物: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如蛔虫。

(5)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靠贝壳来保护身体。如河蚌,螺、乌贼、章鱼(后两种贝壳退化。)

(6)环节动物: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如沙蚕、水蛭、蚯蚓等。

(7)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足和触角分节。如蝗虫。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

(8)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外皮一般有石灰质的刺状突起。如海星、海胆、海参等。

3、脊椎动物

(1)鱼类:体表常被有鳞片,用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的协调作用游泳。心脏一心房和一心室。如鲫鱼等。

鱼在水中生活的特点:(1)靠游泳(鳍)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鳃)。

鱼游泳的动力:躯干和尾部的摆动。平衡作用:胸鳍、腹鳍和背鳍。决定运动方向:尾鳍

我国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2)两栖类:幼体(蝌蚪)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心脏有二心房和一心室,体温不恒定。如青蛙、蟾蜍。

(3)爬行类: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体外发育,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变温动物。如恐龙,扬子鳄、龟、蜥蜴等。

(4)鸟类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如,企鹅。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肌发达④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⑤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⑥摄食多食量大,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快,直肠短,食物残渣在体内很少存留 (有利于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⑦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⑧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保证家鸽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5)哺乳类: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以及分四腔,恒温动物,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如家兔、鲸、蝙蝠等。

水中生活的动物有鲸、海豚、白鳍豚、海豹等属于哺乳类。海马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2.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利用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成造有机物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因素    动物------消费者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也能传播花粉;

腐生微生物------分解者 ,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和水等.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食物链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结构     食物网

       能量流动:起点是绿色植物;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并且逐级递减形成能量金字塔

功能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界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分解者起重要作用)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6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例子: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最终威胁人类自身。这就称为富集作用

第25章   生物技术

1、  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①     细菌的利用:制作醋:利用醋酸杆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

乳酸菌可以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把糖类分解成乳酸

②     真菌的作用

制作馒头、啤酒、葡萄酒:利用酵母菌在有氧时把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时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制作米(甜)酒:利用酒药(或酒曲)中所含的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微生物共同把淀粉转化为酒精

制作豆豉、面酱、酱油:利用有关的霉菌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把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2、  发酵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⑴     利用甲烷细菌等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植物秸秆‘树叶、人蓄粪等)发酵,制取沼气,用于照明、发电

⑵     利用某些细菌净化水等

⑶     利用某些真菌制取抗生素:去利用某些青霉菌提取青霉素等;

还可以制取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酶制剂等

3、转基因技术:把同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中最理的一种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如牛、羊)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转基因鼠的实验2.转基因药品: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使之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3.转基因作物4.转基因食品等。

4克隆技术:理解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克隆、植物组织培养都属于无性繁殖。

克隆技术的应用:1.生物方面比如快要灭绝的物种,可以克隆来保持其生存2.医疗方面比如组织坏死,可以用克隆来制造新的组织器官,还能够避免排斥等。

  

26、细菌、真菌和病毒

(1)、细菌和真菌的比较

1、比 较

细 菌

真 菌

种 类

单细胞:球菌杆菌螺旋菌

(如:链球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等)

单细胞:酵母菌、多细胞:

青霉、曲霉蘑菇

结 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未成形细胞核

特殊结构:1、鞭毛:水中游动

2.荚膜:保护菌体

3.芽孢:对恶劣环境有抵抗力(由细胞壁增厚形成)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成形的细胞核

特殊结构:

菌丝(连接形成菌体)

营养方式

异养(包括腐生寄生)――因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与人类关系

有益:1、各种发酵食品:

乳酸菌――酸奶、泡菜

醋酸菌――制醋

2、净化污水:如甲烷菌

有害:1、导致食品腐烂

2、使人患病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炎)

有益:1、酵母菌-酿酒、制面包、馒头

2、霉菌-制酱、腐乳等

3、提炼抗生素药物

4.蘑菇可以食用(木耳,金针菇)

有害:引起物品发霉腐烂。

(2)、发现细菌第一人――荷兰人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3)、细菌与动植物细胞主要区别: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叶绿体

(5)、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的细菌不需要氧气)

(6)、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真菌引起的。

(7)、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8)、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例: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27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内核构成。


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了解米勒的实验与结果; 

   3、简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二、学习重点: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目前仅限于假说和推测,内容比较抽象。

三、学习难点: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目前仅限于假说和推测,内容比较抽象。

四、导学过程:

   1、描述雷迪和巴斯德实验过程和结果。

   2、巴斯德实验结果使人们坚信:                ,这一观点称为             。

   3、米勒实验证明在类似原始地球的条件下,          可以生成          。

   4、原始大气中的气体形成简单的有机物(如氨基酸)的条件是            ,            、              。

五、知识讨论:

   讨论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的?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一、学习目标:

   1、列举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说出地球上各界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过程。

三、学习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生物进化?

   2、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               、从                、从              

   3、化石是古代生物的                              ,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         的复杂变化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                

   4、越是古老的地层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         ,越是晚期地层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            

   5、什么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                 。自然选择是通过        实现的,生物的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阅读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史。

五、课堂检测:

   1、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C、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D、有鱼类化石的地层一定都比两栖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 

   2、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分子生物学            B、比较解剖学             C、细胞学                  D、化石 

   3、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同之处是(     

  A、被覆羽毛                        B、前肢形成翅膀 

  C、口腔中具有牙齿                  D、嘴的外形像鸟喙 

   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顺序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学习目标:

   简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二、学习重点: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三、学习难点: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四、导学过程:

   1               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人类进化历程可分为:                                         等阶段。

   3、现代人可划分为4个人种:                                                   

五、知识讨论:

   看图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二十二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

一、学习目标: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二、学习重点: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学习难点: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生物分类?

   2、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                                                                。其中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什么是双名法?

   4、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五大类群:                                     

        

五、知识讨论:

   看图并尝试对生物的分类。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二节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学习目标:

   认识原生生物、藻类等原生生物类群,列举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认识原生生物、藻类等原生生物类群,列举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认识原生生物、藻类等原生生物类群,列举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导学过程:

   1、根据原生生物                       的不同,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是                    等生物类群。

   2、藻类是能够进行           的原生生物,是因为藻类细胞里都含有                  

   3、赤潮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三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学习目标:

   认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植物类群,列举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比较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不同。

三、学习难点:

    比较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不同。

四、导学过程:

   1、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包括:                              等,其中        又可分为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

   2、简述苔藓植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3、简述蕨类植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4、简述种子植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五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学习目标:

   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等动物类群,说出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动物各种类及其特征。

三、学习难点:

   动物各种类及其特征。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又分为那些类群?并说出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2、什么是脊椎动物?又分为那些类群?并说出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二十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一、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生态因素。

三、学习难点:

   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包括                       两大类。

   3、什么是种内关系?什么是种间关系?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由                组成。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二、学习重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学习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2               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        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3          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能量是沿着       依次流动的,在沿着      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          

   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五、知识讨论:

  碳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循环的?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的条件。

二、学习重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的条件。

三、学习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的条件。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3、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五、知识讨论: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二十四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一、学习目标:

   1、描述世界人口、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2、阐明地球容纳量和人口的关系,关注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3、养成节水、节点、节约粮食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学习重点: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三、学习难点: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四、导学过程:

   1、过量的人口给                         以及        带来了巨大压力,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一定限度地。

   2、什么是计划生育?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五、知识讨论:

   1、有什么办法可以减缓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节约粮食与保护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二节 关注农村环境

第三节 关注城市环境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城市社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为建设家乡、美化社区献计献策。

二、学习重点:

   关注解决农村环境、城市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三、学习难点:

   关注解决农村环境、城市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四、导学过程:

   1、为什么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五、知识讨论:

   为进一步美化家乡、社区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第四节家居环境与健康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建健康的家居生活。

二、学习重点:

   如何创建健康的家居环境。

三、学习难点:

   认识家具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四、导学过程:

   1、家居环境中有哪些问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2、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有哪些方面?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二十五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发酵技术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二、学习重点:

   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难点:

   了解生活中常见发酵产品所使用的微生物。

四、导学过程:

   1、什么是生物技术?

   2、举例说出你在生活中吃过的运用发酵技术制成的食品。

   3、连一连,看谁最快

                     食品                      使用的微生物

             1、酸奶                      A、米曲霉、毛霉、黑根霉

             2、米酒                      B、米曲霉

             3、泡茶(酸菜)              C、酵母菌、曲霉、毛霉

             4、豆豉                      D、乳酸菌

             5、面酱

   4、什么是沼气发酵?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制取沼气的微生物是什么?

   5、发酵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六、学生反思: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应用;

   2、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奥妙。

三、学习难点:

   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奥妙。

四、导学过程:

   1、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认为是改造生命体的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有两个: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                        ②2000年开始的             研究成果全球共享。

   2、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3、归纳:转基因的应用

医药方面:                               

遗传病诊治:                            

农业方面:                              

环境方面:                                 

  4、你认为克隆技术有哪些意义?

五、知识讨论:

   1、为什么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

六、布置作业: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

七、学生反思: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1   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导出】:“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结】: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实现的。

五.课堂练习:

     1、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由什么区别?

     2、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生命起源的观点

地球生命来源于

生命发生的条件

自然发生论

非生命物质(非生物体)

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

生生论


最原始生命来源于未知的

宇宙生命论

生物(外星上)

在宇宙中长期演变形成的

化学进化论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

或遗迹。

(2)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

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等的研究基础上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法。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些进化的环节呢?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

【学生活动】:贴纸图

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质年代当中。

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

(1)前寒武纪时期(始于约35亿年前):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

(2)古生代时期(约始于5.44亿年前):

         植物:(真核)藻类→裸厥类→厥类    

         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

(3)中生代时期(始于2.45亿年前):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4)新生代时期(始于6640万年前):被子植物和哺乳类、鸟类占优势

说明: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即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等内容。总结一句话: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也就是达尔文。首先我们来看看达尔文的一些简介(阅读教材)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设问

(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讨论

【导出】:自然选择理论

【教师总结】: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总结本节的所有内容。

五.课堂练习:

   (1)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下列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单细胞→多细胞                B、体型小的生物→体型大的生物

C、结构由简单→复杂              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2)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坚硬部分所形成的

B、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

C、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3)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厥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第3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脑容量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脑容量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教师活动】: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蒙古利亚人:中国人、日本人 

(2)高加索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3)尼格罗人:古巴人、印度人

(4)澳大利亚人:美国人

【总结】: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五.课堂练习:

   (1)在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D、长臂猴

(2)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先发展的是(   )

A、使用工具      B、两足行走      C、大脑发达      D、制造工具

(3)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直立人和智人    C、能人和直立人    D、智人和能人


微信字数限制,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完事版WORD文档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