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卷汇编下载

第1-10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课本63页相关史实.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教学反思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教学目标

阅读课本指出阿拉伯半岛的位置;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麦当和麦地那两个主要传教地方;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三大宗教中,只有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起着积极的作用。

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正确评价阿拉伯帝国和阿拉伯人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形成;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难点: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灿烂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6阿拉伯扩张示意图,描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2.教师提问: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板书设计

12  阿拉伯帝国

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

2、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

3、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

4、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

5、主要教义     6、影响

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过程       2、疆域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化发达的原因

2、贡献:

教学反思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课本63页相关史实.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教学反思

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目标

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问题思考: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时期工人多达3万。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著名,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存,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如图):“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目标导学四:莎士比亚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2.成就:英国莎士比亚

(1)简介: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文艺复兴的意义:

(1)积极:

①精神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②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2)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课堂总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板书设计

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1.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文艺复兴的内容、实质、核心思想

3.文艺成就(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4.传播和影响:积极、消极

教学反思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教学目标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几位航海家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虽然航行如此艰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一)鸦片走私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祈祷用的书,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3.问题思考: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一)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二)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

(1)造船技术的进步

(2)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

主观条件: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目标导学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教师讲述: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人

路线

影响

1487年

迪亚士

欧洲—非洲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497—1498年

·迦马

欧洲—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到达印度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欧洲—美洲

“发现”美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3.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能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目标导学三: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问题思考: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影响?

1.对世界: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1)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3.对亚、非、美洲: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课堂总结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因——必要性

(2)条件——可能性

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 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教学目标

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正确理解“三角贸易”的实质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

难点:殖民掠夺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二)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哪些?为什么呢?它们分别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探究二 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是怎样成为海上霸主的呢?

2.叙述罪恶的“三角贸易” 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①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根本原因);欧洲一些人看到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有利可图(直接原因)。

探究三 荷、法、英殖民争霸

1.“海上马车夫”指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它?它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2.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3.简述“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4.简述欧洲殖民掠夺的影响。

5.有人说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怎么认为上述观点。

双重作用,理由:单纯的否定或肯定,从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片面的。我们既不能否认殖民侵略给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仇恨,它造成了当地的贫穷和落后;也不能否认殖民侵略从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它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落后地区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当地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

(三)、课堂小结:

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活动具有双重作用:殖民侵略给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仇恨,它造成了当地的贫穷和落后;也不能否认殖民侵略从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它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落后地区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当地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

板书设计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一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二 、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 成为海上霸主

2、三角贸易

三 、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

2、法国

3、英国

教学反思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教学目标

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革命不彻底性,但是革命始终是向上的

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还常说“君权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教师提问:从提供的导入新课材料中引导学生概括关于英国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手工工场主(资产阶级)  君权神授   商品专卖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问题,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非常有利,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具体从英国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情况可以说明,“圈地运动”中形成的一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相通,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

目标导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概况。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资产阶级要限制王权,国王肯定不会同意,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

调和必然要发生战争,战争的过程如何呢?

3.     教师讲述:1649519日,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大权落到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里。克伦威尔在1653年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1657年,他把护国主由终身制改为世袭制,共和国名存实亡。

4.教师过渡:现在新政府垮台了,谁来统治国家呢?

目标导学三:《权利法案》

1.教师讲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查理二世复位后,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随后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1688年,面对恢复天主教会统治的威胁,议会中的各党派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长女玛丽和女婿威廉为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教师过渡:现在革命成功了,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府呢?我们通过一部法律来了解它。

3.材料展示:《权利法案》

4.教师提问:根据内容思考:《权利法案》确立了什么原则?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王权;(1)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5.拓展延伸:根据权利法案确立的原则和目的,教师讲述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含义和特点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虚君制。

特点:

1)君权受到限制,法律高于王权;

2)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3)议会掌权(实际以首相或内阁为核心)。

三、课堂总结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同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板书设计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1.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经过、结束

3.结果:《权利法案》

4.意义

教学反思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教学目标

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状况,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标志、经过、转折、结果及影响,1787宪法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独立宣言》的意义,1787宪法制定的原因,基本内容个作用。

学会正确评价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即使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独立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独立宣言》、1787宪法内容,作用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语成为通用语言,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反抗和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12月)

2.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4月18日)

3.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军队,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月4日为美国国庆节)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节选部分。指出《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此战役美国俘虏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合约:1783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英、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1783.9.3

8.表格展示:英、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正义性;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教师过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1787年美国宪法

1.   教师讲述: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4)《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三、课堂总结

    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美国举世无双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时,很难想象到独立战争初期的美国,真可谓小国寡民,势单力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发展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大国、强国。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百折不挠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过程

3.《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

4.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教学反思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学目标

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3)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权;颁布《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

②《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2)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处死国王

(3)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高潮

(4)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标导学三: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的活动

初露锋芒——政变夺权1799年——建立帝国——颁布法典1804年,对外征战——远征失败,被迫下台1814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对外政策:打击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

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

(1)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

(2)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

5.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并通过战争的方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2)拿破仑后期战争变成了侵略性质,损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三、课堂总结

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了,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长眠于荣军院,但《人权宣言》将永远铭记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板书设计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4.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教学反思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了解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成就,掌握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材料,提升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教师提问:想一想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

提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4.交通工具的革新

1825年,史蒂芬孙设计蒸汽机车;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目标导学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材料展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形成。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3.教师提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课堂总结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板书设计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工业革命的成就:

3.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影响,能用主要史实说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你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吗?它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马克思与恩格斯

阅读教材,概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探究二 《共产党宣言》

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作者、内容及意义。

探究三 第一国际

1.叙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

发展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简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表现。

①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三、本课小结: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尽管巴黎公社失败了,但为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吸取经验教训。

板书设计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