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3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全册知识点精讲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要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年级电子课本教科书图片

WORD文档课件下载地址:

http://m.1ydt.com/v/box-11_31_43_60


或扫码进入下载课件: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加与减

 

课题:谁的得分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图片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图片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好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3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连加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节是数字变大了,三个数连加的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理是相通的。

     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从表中收集数学信息,看哪些学生能找出或找全表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向学生渗透了观察表格的两种常用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的习惯。

    通过让学生观察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展示淘气和笑笑不同思考角度,鼓励学生能够读懂他人的想法,能够与他人对话。

课题:秋游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能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秋天到了,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

图片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从秋游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二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2:这条船能坐得下这些人吗?

生3:船上还有空座位吗?

……

二、自主探究

1、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用的算法。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到黑板板书,并说明理由。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图片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计算出第3辆车上有多少人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5页

教学反思:

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无论是朗读,还是语言表达,抑或是课堂纪律。这一节课的效果可以说基本达到了。学生最后的齐读读得很流利,也富于感情,说话训练也能够说出来,写字的时候,在自己的本子上以及习字册上也都写了出来。但是对于学生的个别朗读,我还需要给更多的学生一些机会。

 

 

课题:星星合唱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计算,优化算法。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图片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谁能看着情境图说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可是老师没弄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

二、自主探究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呢?

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师: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一步计算的。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及时纠正。

2、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师:同学们,这两道题你能解答吗?

图片出示:教材第5页练习题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再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7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针对题目中有关键字如毕业,加入,借出,还回,卖出,运进„„大家都能轻松写出加减混合算式,但针对叔叔:我比你大29岁,阿姨:我比叔叔小5岁,淘气今年8岁,阿姨今年几岁呢?这类型学生就有点糊涂了。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要计算阿姨的年龄,需要知道叔叔的年龄,要计算叔叔的年龄,需要知道淘气的年龄,一步一步推算出我们的问题。

 

课题:练习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00以内的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点,在小组内交流、班上集体汇报。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

图片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右面的习题

师: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尝试解答。

了解不同的算法后,组织学生交流。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8、9页

 

课题:单元练习

课时:2课时,一课时检测,一课时评讲

单元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0-(   )=26    (   )+13=26    (   )-12=30       22+(   )=30

2、在○里填上“>、<、=”。

21+29     40           53-23      53-25 

51-29      32          34+25      25+43

3、□里最大能填几。

57-   >30                25>18+

4、买一台计算器要29元,一个地球仪12元,买这两样东西大约要(  )元,如果有50元,大约还剩(  )元。

二、直接写得数。

1、8+48=         12+60=           86-50=          93-40+22=         

 49-30=          27-9=            9+72=           65+13+20=

2、用竖式计算。

77-29=                          49+38=       

48+29-39=                      80-21+39=

三、解决问题。

1、张老师买篮球用了42元,买排球用了39元,他大约用了多少元?

 

2、一件裤子46元,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24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小华买一辆玩具汽车用了23元,买一架玩具飞机29元,买一架玩具飞机比买一辆玩具汽车多多少元?

 

4、学校买来75本图书,分给低年级25本,中年级28本,其余的分给高年级,高年级分得多少本图书?

 

 

5、学校合唱队原来有4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3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6、一瓶花生油要58元,一排牛奶37元,妈妈有100元,买这两件物品,够吗?

 

第二单元      购物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使用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2、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3、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会付钱、找钱。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辨认人民币,能够清点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能够用口头语言描述付钱、找钱的过程。同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时间:11课时

课题:买文具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图片出示: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图片出示:教材第10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获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1元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解答,集体订正。

4、和同伴说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交流汇报。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1页

 

教学反思:

《买文具》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上完本节课,部分学生对除法的竖式计算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师应讲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和格式上的要求:

1、如果除数大于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一位数;如果除法小于或等于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两位数.

2、试商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来试商,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于除数,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除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可以出尽,个位上的数不够除时,那么一定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

 

课题:买衣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咱们要去哪转转吗?今天咱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

图片出示: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我知道了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笑笑还告诉我们,今年暑假,她的妈妈给她买了1件长袖上衣和1条裙子。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数学信息真不少。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识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如果笑笑的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然后抽生答。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1页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不足之处就是对估算教学内容的挖掘、处理不到位。解决“妈妈想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100元钱,够吗?”这个教学内容时,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看不出是怎样估算的,而老师也没有做出适当的引导。

 

课题: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图片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数学信息真不少。

二、自主探究

1、师:现在咱们注意看第一幅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主学习解答。

2、师:看第二幅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学生自学学习解答。

3、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再组织汇报。

4、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样付钱?

小组讨论交流,组织汇报。

5、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5页

 

教学反思:

 这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经历物品标价、创办商店、购买东西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活动,学生成了数学学习的真正主角。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让学生到商店调查、查阅有关的资料或向家长咨询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接触了生活,了解了社会,从而有效地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课题:单元练习

课时:2课时,一课时检测,一课时评讲

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0分=(    )角       7角=(   )分          60角=(   )元

1元=(    )分        40角=(   )元         1元=(   )角

5角4分=(  )分      65角=(   )元(  )角    9角=(   )分

3元6角=(  )角      23分=( )角(  )分      70角=(   )元

二、在    里填上“>”、“<”或“=”。

50分    5角    4分    4角      1元     9角    3角     31分

7元      7角   6元8角     7元    42分     4元1角 

三、换人民币。

1、1张1元可以换成(  )张2角。

2、1张1元可以换成(  )张5角。

3、1张1元可以换成( )张5角、(  )张2角和(   )张1角。

4、1张5元可以换成( )张2元和(  )张1元。

5、1张10元可以换成( )张2元。

6、1张10元可以换成( )张2元和(  )张1元。

四、写出下面的钱数。

(1)一张10元、一张5元、一张1元(  )元

(2)一张5元、一张2元、一张5角 ( )元(  )角

(3)一张50元、三张10元、一张2元(  )元

(4)一张20元、两张10元、一张5角(  )元(  )角

 五、解决问题。

1、爸爸买一把椅子 ,付了4张10元,又付了1张5元,一共付了多少钱?

 

2、小洁买一棵白菜用去7角钱,她付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

 

3、姐姐买一条围巾用了5元2角,买一块手帕 用了9角,一共用了多少钱?

 

4、一件背心 7元,一条短裤 4元,妈妈只带了5元,买这两样东西还差多少元?

 

5、一支牙膏 2元2角,一把牙刷1元,一把牙刷比一支牙膏便宜多少钱?

 

 

第三单元    数一数与乘法

 

课题:有多少块糖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糖的个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一块一块地数:1、2、3、

两块两块地数:2、4、6、8

五块五块地数:5、10、15、20、

……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图片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

学生自己数数,完成填空后,交流汇报。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块数按行数数一数,然后交流。

生1:第一幅图如果按列数,每列有2块,有7列,一共有14块。

生2:第二幅图如果按行数,每行有3块,有4行,一共有12块。

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

生答

2、说一说,算一算。

师:现在咱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集体汇报。

总结:无论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7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数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体验和理解过程,掌握了两种数数的方法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对于应用的学习显得轻松自然,游刃有余,自始至终,学生的学习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通过数糖块儿、数棒棒糖、数熊猫、数蛋糕等,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两种数数的方法掌握得很扎实,大部分学生对相同加数,以及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新的概念理解较好。特别是在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实际魅力,同时也体会到了“玩数学”带来的无限快乐。极大的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另外本节课还设计了练一练这一环节,如数酸奶、数苹果等,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还利用了学生身边的其他事物,让学生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上感觉也有些欠缺,其次,学生在活动中,显得有点乱,没有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要求,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课题:儿童乐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乘法算式的写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笑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

图片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见了些什么?

1、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试着解决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计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有多少人坐小飞机?2+2+2+2=8(人)

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4=24(人)

划船的有多少人?3+3+3=9(人)

……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板书在一起。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是相同的。

师: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加法相关的乘法知识。

1、针对2+2+2+2=8(人)进行教学。

师:这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生:相同的加数是2,有4个这样的加数。

师: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2×4=8或4×2=8,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的读法。

2、根据“儿童乐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写一道连加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并说一说改写的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9页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引入乘法的必要性呢?从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入手,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问题,通过观察4个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这些相同加数的算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乘法表示。这里直接引入,并没让学生体会相同数连加的麻烦,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写加法和乘法算式来亲身体验到乘法算式的简便,从而凸显了学习乘法的重要意义。

 

课题:有多少点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点子的个数,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同一个乘法算式。

3、在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请大家一起做游戏,高兴吗?

图片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是每行2个,共3行,2+2+2=6。笑笑说用乘法算式是2×3=6或3×2=6。

生2:淘气第二次摆的点子图上是每列4个,共5列,4+4+4+4+4=20.淘气说用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

师:你觉得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图还可以怎样说?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抽生答,教师评价。

二、自主探究

1、想一想,摆一摆。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能根据点子图说清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者是每列有几个,有几列。并能说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真是学到了不是知识。现在老师想同学们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乘法算式4×7。行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2、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3×8.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在小组内出题,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21页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这样多观感,多角度去探究新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不足之处:

     1、由于备课时间短,课堂中的某些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个别孩子有走神的现象,在以后教学中应多关注他们。

     2、在两个活动环节我都穿插了相应的音乐,可刚才在上课时没有放出来,有点遗憾。

 

课题:动物聚会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2、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提出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图片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抽生答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简单,可以当场引导学生解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计算的问题,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究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

图片出示:教材第22页插图

1、想一想,连一连。

师:你能看懂图意吗?该怎么做呢?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组织汇报。

2、看一看,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些算式?

图片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每幅图中你想到了哪些算式?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抽生汇报。

3、想一想,3×6还能解决生活在的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解答,抽生汇报。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23页。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先通过观察情景图,发现数学信息,结合信息和给出的算式连一连,明确每个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数学信息列出算式,结合算式列举生活中能根据算式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体验、比较和区分“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今后,我会不断努力,经常与同事交流、研讨,让自己的课题更精彩!

 


课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1、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知道乘法算式怎样读,怎样写。……

师:说得真好,下面就看看你对这些知识掌握了没有。

图片出示:教材第25页第8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买了2把香蕉,每把有5根。

生2:买了4捆萝卜,每捆有4根。

生1:买了5行馒头,每行有4个。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算出每样东西各买了多少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

师:能看图列式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图表示乘法算式。

图片出示:教材第25页第6题

学生尝试画图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每个乘法算式可以有两种图形来对应地表示。

三、总结提升

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

练习设计:教材第24、25页

课题:课题:单元练习

课时:2课时,一课时检测,一课时评讲

第三单元练习题

1、找朋友,把朋友用线连起来。

3+3+3              5×2

5+5              2×4

4+4+4+4+4             3×3

2+2+2+2              4×5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          3+3+3=

4+4=           6+6+6+6+6=

2+2+2+2=        18+18=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7×3=( )+( )+()

(2)9 × 5 =( )+( )+()+( )+( )

(3)8×6=( )+( )+()+( )+( )+()

(4)10×4=( )+( )+()+( )

4、一共有多少个圆圈?用乘法算式表示。

○ ○ ○         (  )×(  )或(  )×(   )

○○ ○○ ○○   (  )×(  )或( )×(   )

○○○○  ○○○○  ○○○○   (  )×(  )或( )×(   )

5、看图列算式。

★★★  ★★★  ★★★   ★★★  

算式是(   )×(   ) 读作(    )乘(    )

◆◆◆◆◆  ◆◆◆◆◆

算式是(   )×(    ) 读作(    )乘(     )

6、6×3读作(   )乘(   ),表示(   )个(    )连加

6×7读作(          ),表示(                   )

9×4读作(           ),表示(                   ) 

  

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化

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定位在“积累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就是根据《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沟通图形和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为三年级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通过组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科书安排了很多有趣的操作活动。从所选的素材来看,剪纸、画画、做风车、玩华容道游戏、做竹蜻蜓、做陀螺、移动小汽车等,都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对图形的认识产生兴趣,初步感受数学的美。

单元重、难点:

重点:认识对称图形,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   (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课题:折一折,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27页的下半页部分)

三、课堂活动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练一练第1、2和3题。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展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领悟对称图形的特征。如:在认识对称图形的特征时,安排了“你能剪出小衣服吗”的活动。先出示半件衣服,让学生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再让学生想办法得到整个图形。有学生提出照着把另一半画出来,但马上有同学提出:这种办法不容易使两边完全一样,通过比较,发现把纸对折后再剪,就能很快得到一个完整的图形。这局部设计主要是让同学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同学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轴对称图形,让同学找找他们一起的特点,使同学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一起特征。通过同学的发现交流,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再如:在探究对称图形特征时,让学生想办法得到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发现时,尽管语言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认真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课题: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评议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图片、圆形、正方形硬纸板、三角形、火柴棍、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  玩一玩,华容道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  分组活动。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1、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2、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3、小结:玩一玩的台式,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活动三、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三、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回家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在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是感知平移、旋转的活动课。

    在教学时,我是用两个游戏分别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第一个游戏:华容道,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游戏,要求学生移动图中的人物,让曹操从华容道出来,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的过程,我制作了大棋盘和棋子,先让学生用学具里的棋盘棋子尝试着移一移,边移边和同伴说一说移动的方向和格数,再让学生在投影下用大棋盘棋子示范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在反复的说和移中获得充足的活动经验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活动结束,在学生汇报后,让学生思考刚才的移动过程,并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似的运动,从而了解更多的平移现象。第二个游戏:制作陀螺,玩陀螺,欣赏陀螺的旋转。陀螺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很熟悉了,所以制作好以后并玩一玩,充分感受旋转的过程。

    这节课是二年级的活动课,学生的动手活动比较多,教师及时时行组织,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每次活动进行活动小结,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在用手势示范横向、纵向移动时,应背对学生,和同学们处于同一方向,以免误导学生。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

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阶段,也是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的基础。乘、除运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内乘除法口算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它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一样,不管是从继续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的角度,都应该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

2、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在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3、会比较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5的乘法口诀,会用2~5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2~5的乘法口诀,会用2~5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   (例: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课题: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 = 2+2+2+2+2= 4+4+4+4=7+7=

二、学习新知。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1×5=5 2×5=10 3×5=15 4×5=20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是欠缺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出现争着说、抢着说的不好课堂行为习惯,部分学生成了主角,没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课件准备了一些挑战性知识以及一些活动安排,但时间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和练习量估计不准。

    3.在这节课中,我虽然利用了即时评价,但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4.教师还缺乏机动灵活性,如果放手让学生完成拓展延伸并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比较好。

课题: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出示主题图)

  2、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小明在做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2)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①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②2双筷子呢?(2个2)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③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圈起来的数呢?

  3、比一比,看看谁最棒!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

  4、综合拓展题(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做家务》一课我主要是采用通过小明帮妈妈摆碗筷的情境引入,以解决筷子有多少根的问题。本课的导学目标是1.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2.探索出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掌握2的乘法口诀。3.能够借由编制2的乘法口诀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相对的,本课的重点是能够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难点是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一节课下来,我能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设计出适合我班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课题:课间活动

 

内    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巩固5的乘法口诀,能够用5、2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比较算式与数或算式与算式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活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巩固5、2的乘法口诀,应用5、2的乘法口诀。

教学 难点:“练一练”中的第4题。

课     型:新授课

教学 方法:观察法 讨论法 。

 教    具:投影片。

 教学 过程:

一、故事引入。

  1、绘声绘色地讲童话故事。

   2、出示主题图。比赛前,先带领学生复习5的乘法口诀。

二、摘桃比赛。

  1、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大毛和二毛到台前比赛。其余学生在书上写得数,跟同桌分别从两边算起,进行比赛。

  2、每位同学与同桌交换“登山位置” ,再比赛一次。

三、介绍乘法口诀。

   让学生谈谈比赛的体会。师介绍:“乘法口决”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自由读教材第35页”的内容,相互交流体会。

  学生由此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从中领略到数字的美,同时进行民族自尊、自强的教育。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4题。

   1、第1题。

  (1)读懂题目要求,看懂两幅图的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与订正答案。

   2、第3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口头解答或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3)交流。

    3、第4题。

  (1)读懂题意。

  (2)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4)统一认识。

 五、 小结:学生在小组内谈体会和收获。

 六、作业。

     第35页第2题。

教学反思: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不由自主的伸出援助之手,没想到这种帮助是一种摧毁,想想难免伤感,教育中爱的迷茫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的应该是他的搭档——同桌,如果没有解决,还可以征求全班同学的帮助,以及同桌讨论等等。

 

课题: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编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

  2、板书:3的乘法口诀。

  3、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

二、直观操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说一说。

  (1)你们能在这张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一个方格表示一辆三轮车,在一个方格里,你准备画几个小圆圈代表它的轮子呢?请同学们来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2)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2、填一填,议一议。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每个同学都动笔把“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动手填,教师加强巡视。)

  (2) “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3)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4)小结: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三、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利用“表格”,独立完成口诀编制。

  (1)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

  (2)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2、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有什么好办法?

四、加强练习,熟练口诀。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同桌进行“过河”比赛。

  五、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通过和学生进行几个3相加的口算大比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好朋友淘气在制作三轮车的情境入手,创设“需要几个轮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所需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三轮车的辆数越多,轮子就越多”的函数思想,而且发现都和“3”有关。学生已有编写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写3的乘法口诀。最后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俗语,引导学生快速记忆三的乘法口诀,学生再一次感受口诀得数之间的联系。

 

课题: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口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吧!

  2、图片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那一天,我想请大家吃果子串。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帮帮忙?我想给每桌小朋友串9串果子,每串请串4颗。

  二、探究新知。

  1、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红果有几串 1 2 3 4 5 6 7 89

  红果有几个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2、板书算式和口诀。

3、帮助了小熊,你感到开心吗?

4、请仔细观察你们串的果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请四人小组试一试!

6、请2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7、谁来评一评,他俩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送给自己一些掌声!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8、你有信心把个表格填对吗?给你3分钟时间。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用数的,用加法,用乘法。)

9、你们都很棒!看到这个表格,你能猜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吗?(板书:4的乘法口诀)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4的乘法口诀?请打开书20页动手试一试。

1 × 4= 一四得四

2 × 4= 二四得八

3 × 4= 三四十二

4 × 4= 四四十六

4 × 5= 四五二十

4 × 6= 四六二十四

4 × 7= 四七二十八

 4 × 8= 四八三十二

4 × 9= 四九三十六

10、小熊也把口诀写出来了,你们写的跟它一样吗?请你大声读出来。

11、谁来说说,编这些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12、请你把4的口诀读给同桌听,看谁能最快把乘法口诀背出来。

13、谁记得这些乘法口诀?然后抽2至3人背一背。

14、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15、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口诀?(让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背好了请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请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

3、“练一练”第1题。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4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走迷宫”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看图,想一想,填空。

一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二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三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四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2、实际应用

有4条船,每条船只能坐4人,有15名学生能坐下吗?

□×□=□(人)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的教学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本课设计新颖,富有情趣,体现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小熊请客”的情境入手,一下子就吸引了爱听故事的小学生,学生轻松地从情境中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新知的探索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如小组试拼图形、小组摆放图形、小组合作写算式、合作编口诀都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新知的应用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练习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童心、童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一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新理念,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感情交流。整节课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态度温和,语言具有亲和力,接近学生的心灵,体现了“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这一理念。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