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秋统编版1-6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各单元习作例文汇编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习作例文汇总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习作例文汇总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习作例文汇总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习作例文汇总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习作例文汇总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习作例文汇总


习作范文的作用

一、范文引路——引导示范策略


习作例文作为一种范例,是专门提供给师生用以学习或者解决问题的模板。例文提供了习作可以依循的步骤,对于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习作常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例文学习获得解决的方法。习作例文由三部分组成,如《风向袋的制作》由正文、旁批、课后习题三部分组成。正文类似于范文,批注对应正文内容,是习作过程的再现。课文共有三处批注:第一处批注说明风向袋制作准备过程;第二处批注解释了说明方法的作用;第三处批注重点强调有条理地写出制作步骤,操作性、借鉴性都很强。批注与例文相互辅助,把习作要求具体化、显性化。教学中,可以把例文与批注的内容对应,两者结合起来自主学习,加深对例文的理解,达到借鉴的作用。课后习题“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 介绍清楚的”,直接指向单元习作目标“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指向例文学习的重点。学生对应批注学习例文,能清楚地知道例文写了什么内容以及写作过程。


统编版五上习作单元语文要 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说明文习作。教学中,通过单元习作前置教学,把“通 过几个方面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 的习作要求落实在前置教学任务中,布置资料搜集与习作构思的学习要求。经过学情前测,发现学生在搜集资料了解事物特点方面存在不全面和不充分两大问题,导致习作构思特点重复以及特点太少, 因此,用例文《鲸》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从几个方面把事物特点写清楚,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不同方面构建事物的特点,再次进行习作构思。教学过程如下:


1.学情前测,呈现问题。出示学生预学单中有共性问题的两类情况。(略)

2.根据学情,发现问题。


(1)发现学生搜集资料过程中存在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

(2)出示学生习作构思学习单,再次发现由于搜集资料的原因导致习作构思过程中事物的特点有重复的现象。(略)


3.学习例文,解决问题。借助批注,学习例文《鲸》。以同样的思维导图建构文本主要内容,通过关于鲸的学习,了解介绍一种事物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说明,有侧重点,做到条理清晰。教学目标指向单元习作要求。


4.针对问题,对照修改。对照例文以及前测学习单的问题进行习作构思的修改,对重点说明部分做记号,再次搜集资料,从不同方面了解事物特点。


例文作为示范引导作用,在策略运用上与单元习作进行融合教学。教学应深度解读例文,借助例文,在学生有问题处进行示范与引导,把例文示范价值扩大。

二、答疑解惑——解释说明策略


解释说明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先经过习作体验,再发现问题,然后利用例文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使用可在“初 试身手”和“单元习作”之后,发现 学生习作问题,把例文作为解决 问题的例子进行教学。以问题为 导向的教学,更好掌握和理解说 明文写作的方法技巧,在单元教 学中灵活使用以提高习作例文的 教学效果。如学生完成“初试身 手”第 2 题改写《白鹭》2~5 自然 段片段习作后,通过呈现习作,发 现问题,并把问题转化成习作评 价标准,形成说明文写作三问:“1.把事物特点说清楚了吗?2.说明性语言表达准确吗?3.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了吗?”通过“三问” 开展自主评价,学生明确自己习 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及时利用 例文开展学习。


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师 了解真实的习作起点与问题,在 学生习作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 解决问题的方法隐含在例文中, 解惑之后进行习作修改。例文使 用过程中可根据问题特性,以多 种形式多次出现例文,活用例文。


1. 针对问题呈现例文片段。在改写白鹭外形的过程中,大部 分学生套用原来文学性的语言描 述,不符合说明文要求。针对这一 共性问题,与《鲸》的第 1 自然段 进行对比教学,发现同样写一种 动物的外形,说明性文章是通过 一些说明方法把外形写出来,说 明方法的使用能让读者更加清楚 明白地知道这种动物的特征。以 问题引出例文学习,找到解决办 法后对自己的习作片段进行修 改,效果立竿见影。

2. 针对问题呈现整篇例文。本单元提出的习作要求是“分段 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并“试着 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 征”。单元习作中,学生出现以下 几个问题:(1)从网上查资料,习 作成为资料的堆砌,没有加工整 理。(2)习作没有章法,篇章布局 没有条理。(3)说明方法使用牵 强,没有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把例文《鲸》 作为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针对 问题呈现整篇例文进行学习,学 习目标明确,学习效率高。

3. 针对问题多次呈现例文。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例文呈现的时机和次数可根据 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如学生在使 用说明方法时过于牵强,可再次 呈现《鲸》第 1 自然段,重点学习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学习发 现,选择作比较的对象,要与本 来事物有相似之处,两样事物在 大小、功能、外形等方面有相似 点。其次,选择作比较的事物一 定是大家熟悉的,用熟悉的事物 比较容易让读者明白其特点。多 次呈现例文,不断发现说明方法 使用的秘妙,不断解决学生习作 中出现的问题,使说明文习作有 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说明文写 作有效落地。


三、临文摹习——专项练习策略


专项练习教学策略是指针对 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高度专注的反 复练习。如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对 于作比较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是 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有 针对性地对这一说明方法进行专 项的练习,在实践练习中促进对 说明方法的领会。教学中可以提 取例文中作比较的例子,以例文 语言材料为模板,设计精准练习, 进行反复训练。


此策略使用的关键是练习 的设计要有精准度,设计练习之 前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有前测内 容,摸清问题症结,哪里需要修 改、如何修改,通过精准的练习 设计“对症下药”。以下几种练习 方式可作为参考:


1.对比修改式练习。单元习 作中,学生通过搜集关于恐龙的 资料,对于双腔易碎龙外形庞大 进行说明。学生在个人习作基础 上,对照例文发现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使用不恰当,参照例句对自 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以下是针对 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对比式 练习教学:


学生习作:恐龙是个大家族, 曾经在陆地上存在过的顶尖掠食 者,它们大多体型庞大。最大的食 草性恐龙叫双腔易碎龙,是历史 上最长最重的恐龙,是当时乃至 地球上已知出现过的最大生物, 体长可达 58 米,身高 15 米,体重 平均在 180 吨,最重可达 220 吨。


(1)出示学生习作,了解内容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交流列数字说明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3)出示《鲸》第 1 自然段中列数字的句子,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4)集中修改习作,积累列数 字说明方法表达用词,如“左右” “大概”“近”“约”“估计”等。


从习作片段中发现学生已有 意识运用列数字来说明双腔易碎 龙体型庞大,对说明方法有初步 的感知与运用,但是运用的数字 出现绝对化的表达,不够科学。出 示例文的相关句子进行比较,就 能发现同样运用列数字写事物体 型庞大,例文中的每个数字前都 有“约”“近”“左右”等词语。对比 中发现,发现中修改,修改中体会 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习作例文的有效选择与运用

一、例文的选择原则

(一)基于儿童视角

给小学生使用的例文一定是要贴近学生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小老鼠与大老虎》这篇例文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老鼠和一个大老虎。一个是微不足道的小老鼠,一个是强悍威武的大老虎,作者让这二位成为好朋友,可谓用心良苦!故事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平等,这也使得小老鼠做出了离开大老虎的决定。因一个绝妙的转折事件的设计,矛盾冲突波澜迭起,喜剧气氛也被渲染到了极致,一种顽童的幽默跳跃在字里画间,让人自始至终忍俊不禁,同时,又情不自禁地要去琢磨那些隐藏在如此有趣的故事背后的东西。

每个学生在阅读时似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会想到自己和朋友相处的经历。这样的例文能吸引学生读下去,读完会有很多话想说。学生可以从中读到自己,容易进入情境,对例文的体悟和感受都会深入很多。

(二)契合习作情境

例文一定要符合习作教学的情境与目的。荣维东在他的著作《交际语境写作》中提到:写作即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篇赋形。情境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为写作的任务要求,比如写给谁(读者)、为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文体和语言去表达。例文的选择一定要契合习作情境,才有针对性。在“运用对比讲故事”的习作教学设计中,情境与目的是这样的:观看一部动画短片《Piper》,体会导演讲故事的特点,写出 piper(小鹬)的变化。

《小老鼠和大老虎》的故事结构和讲故事的特点与短片有高度的相似性,这首先为本次习作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故事图式;其次例文呈现的是一个成长故事,通过前后对比及中间的转折事件,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变化过程。这与小鹬的故事非常契合,前者是人物在关系中的成长变化,后者是人物在环境与关键事件的推动下的成长变化。这也是此次习作的写作目的,情境中的重要元素。

(三)突显学习元素

例文重点列的什么,列的就是知识点,所以例文谈习作例文的有效选择与运用的选择必须要能突显知识点,一定是学生易于发现和捕捉到的,是学生老师易于转化为学习支架的学习元素。《小老鼠和大老虎》这个绘本是用来教“对比”这一写作技巧最典型的例文,把这样一篇例文带到学生面前,只要学生读一遍,关于对比的手法就已经掌握了一大半。这个故事中处处有对比,以“积木事件”为分界线,也可以称之为“转折事件”,前后两部分是非常明显的对比,是大老虎对小老鼠的态度极大不同的对比。在这个大结构中,前后各有三组事件,也是非常明显地以三组对比来呈现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很多“对比”,大与小的对比,前与后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高与矮的对比。这篇例文会给学生多次“对比”的冲击,这个知识点会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习作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可以这样说,找到一篇恰当的例文,习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例文的运用策略 

在习作教学中,例文可以在过程写作的构思和起草阶段进行展开,根据需求的不同,每个阶段的要求、方法也不一样。

构思阶段主要解决写作的话题,确定文章的读者和写作目的,收集和组织学生的最初想法,并根据文章的读者和目的选择恰当的文体样式。学生在产生想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去搜集、触发和提取写作素材。

起草阶段除了涉及段落的组织、词汇的选择等写作任务外,还同时要进行写作内容的再确定和再组织工作,因此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的任务同样很复杂,有时需要依靠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其中包括提供恰当的例文做支架。化例文,为支架,经过处理之后,在最需要的“点”上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下面结合案例谈谈例文在构思和起草阶段的运用。

(一)构思阶段的丰富与拓展 

在习作教学的构思阶段出示例文,可以满足学生对即将完成的语篇设想,了解自己要写成的这篇文章大致的样子。也可以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后,顺着“学习元素”的引领,明确写作要领,有法可依,有章可寻;还可以在原有的构思基础上,在例文的提示下,拓宽写作思路,丰富原有的写作素材。

课例“运用对比写故事”的教学中,老师就是通过文稿故事和视频短片的比较,把“对比”这一隐性的知识显性化;通过解构例文,把“故事图式”从原文中抽离出来,这样就为学生构思视频短片“小鹬的故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组织结构。

(二)起草阶段的“济困”与“添彩”

在“运用对比写故事”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视频观察到小鹬的动作后,动作的描写对学生似乎难度不大了。但显然只写动作还不够,老师提出“动作 +”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把小鹬不肯捕食的特点写丰富,才能和后面的喜欢捕食形成鲜明对比。加什么,怎样加,这时老师给出一个只有动作描写的“例文片段”,让学生观察与发现。还可以加神态、语言、心理、场景,这样学生在继续下一组对比的写作时,就知道了方法。例文在起草中的出现,为习作解决困难,打开局面,无疑是雪中送炭。

起草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会写,写得都符合本次习作要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缺少画龙点睛之笔,文章“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播,辅之给力的例文,这样效果会大不一样,学生平平的文章就会焕发光彩与活力。笔者曾经教过一篇这样的习作,习作的情境与目的是为了拉近与即将来校参观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的距离,尽快缓解生疏的氛围,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一件“课上糗事”讲给即将来参观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听。一个学生的写作素材是他在老师讲课时玩玩具,正玩得不亦乐乎时被老师发现,老师走到他身边半天才有所觉察,惹得同学哄堂大笑。他的习作叙述清晰,细节也很充分,但其中有一处,觉得有些黯然,他发现“老师来了”就只有一句话草草了事。这么好的素材,让读者总觉得缺少了点戏剧性。于是我把《柳林风声》中“河鼠出场”的片段作为例文展示出来。学生读后,我再以问题做支架,让学生抽离出例文中的学习元素。如:从文中找找河鼠是怎样被发现的?在文中画一画相关的句子。大家得出河鼠不是一下子被发现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而是从身体的局部开始,渐渐放大,慢慢让听者看到它的全貌的。像电影镜头一样,先聚焦一点,再扩散开来,这样的描写很有悬念感,会让读者有迫不及待想读下去,想尽快知道真相的冲动。

  在此例文的启发下,这个学生把“老师出现”的部分进行了丰富。在玩得兴味盎然之时,从发现老师的高跟鞋开始写起,写到老师的花裙子,写到淡淡的香水味,再写到老师那亲切中却又暗含“杀机”的眼神,最后写到他“哇”的一声,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的场景。显然老师这样的出场为他的整个文章增色不少。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