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图片

第1-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五、四边形的认识

课题名称:长方形的特征1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长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    法】:自主探究、引导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先找一找藏在教室里的数学知识,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师:想一想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有四条边。

师:长方形的图形里藏着许多秘密,想不想发现它?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 观察猜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猜想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生1:长方形有4条边。

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生4:长方形有2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对长方形的了解,那么这些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想不想亲自验证一下。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我想用剪刀剪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角。

生: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想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

(学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汇报。

生1:我是用直尺量的方法得出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一样长。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

生3: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

生4:我是用直尺先量出一个角得出结论是直角,然后对折再对折,这样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生总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齐读: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三、认识长和宽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请你指出手中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

师说明: “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板书:长   宽

师:那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

师:请你指出教室里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1、2题。

五、小结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3)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长方形?

(4)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探索长方形的特征的?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正方形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

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及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    法】:自主探究、引导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都是一些图形组合成的图片)

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是啊,长方形、正方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你们看(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请大家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再请大家看这个图形,它也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它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看来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不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和角里面一定还藏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1、回顾长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谁能告诉老师有哪些特征?

学生拿出备好的长方形纸,仔细观察,用手指着说一说。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特征的?

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

你们猜想正方形的边都相等,能用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说明: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我们已经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解决问题

现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回答,刚才这个图形为什么既不是正方形又不是长方形了吧?(生答)

三、应用拓展

1、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

2、操作题

(1)把两副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想办法将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纸。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认识平行四边形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在对简单形分图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    法】:对比讲解、引导发现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发现,图中有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都编着号码。

师:谁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名称,请告诉大家。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还有两个不认识的图形。

2、尝试分类

学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分法。

生1:1、4、5、6都有直角;2、3、7、8没有直角。

生2:5、7有三条边(三角形);1、4、3、2、6、8都有四条边。                                                               

二、认识四边形

1、教师指着图形,提出:观察这些图形的边和角,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时间。

认真观察一下,有哪个是你认识的?哪个是你不认识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3号和6号图形不认识。

  师:对!3号和6号这样的图形我们还没有认识过,以后会了解它们的。再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可能会说:

  ●有三条边的,有四条边的。

  ●有三个角的,有四个角的。

  ●有的图形有直角,有的图形没有直角。

  ●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有4个角。

  学生说的只要正确、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2.提出“把图形按边或角的特征分成两类”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师:大家有这么多发现。你能把这些图形按边或角的特征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类,教师巡视,特别了解学生是否有按边分类的。

   3.全班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分类时因为标准不同,所以会有以下分法:

  ●按角分:把有直角的图形分为一类,没直角的图形又分为一类。

  ●按边分:把有四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有三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按三角形、四边形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这种分类结果。

   4.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并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数和角数有什么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按边的条数分,有三条边的图形我们知道叫三角形,那么有四条边的图形叫什么呢?像这样的有四条边的图形都叫做“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三角形、四边形的边数和角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四边形有4个角,4条边。

  ●在一个图形里有几条边就有几个角。

  ……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让学生观察除长方形、正方形以外的4个四边形,鼓励学生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然后,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6个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是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图形能找出一点共同的特征?

  学生可能会说:

  图②和图⑧,它们的对边好像相等。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介绍“平行四边形”。

  师:像图(2)和图(8)这样的四边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观察活动拉门、篱笆,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

师:谁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生1:学校门口的自动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生2:楼梯的扶手上也有平行四边形。

  生3:我家的墙上的挂衣架上就有平行四边形。

  ……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物品较少,因此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多说几种。如:篱笆、楼梯护栏、卡车间的拉链……

3.教师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平行四边形,并且描下来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看老师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教师在黑板的方格上(课前打好格子)画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看老师画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条边占的格子一样多,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的左右两条边占的格子也一样多,倾斜的角度也差不多,我觉得左右两条边也相等。

在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来验证一下自己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4.师生谈话。

将长方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经历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想法的机会,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师:看着老师画的图,就发现了这么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现在看老师做一个“小魔术”。

  教师拿出用木条做好的长方形框。

  师:大家看,这是一个什么形?

  生:长方形。

  师:看看!老师要“变魔术”了(教师边说边拉动长方形的对角变成平行四边形)。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看老师的“魔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开动脑筋,大胆想像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长方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变成平行四边形以后,边的长度没有改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

  ●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4个直角变成了两个大角,两个小角。

  ●平行四边行的两个大角可能相等,两个小角也可能相等。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1题。先让学生判断出平行四边形,再涂色。

   练一练的第3题,让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

  如果个别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只要学生画出的比原来的图形大就行,不要求按原图的比例画,但如果有学生能画出按比例放大的图形,那么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六、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课题名称: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并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得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不同算法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分析、比较和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    法】:自主探究、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口答

   42+20=   35+30=     42+2=    35+6=    

54-20=   67-30=     54-2=    67-3=

指明口算得数并板书,每行选择一道说说算法。

提问:第一行是两位数加什么数?第二行呢?口算时有什么不一样?(口算加法时几十加在十位上,几加在个位上;口算减法时,几十减在十位上,几减在个位上))

2、引入新课。

 谈话:刚才口算的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要求学生观察、阅读。

服装店购物:半袖衫54元、短裤36元、书包28元、鞋子39元。

提问: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说说自己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问题,板书两个问题。

(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2、探索算法,

(1)先看第一个问题: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问:求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54+28= 

师提出要求:要用口算。你会怎样口算?

同桌互相说说,交流:你是怎样算的?54 加 28可以怎样算?得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的算法,板书计算过程(出现几种就板书几种),

生1: 50+20=70(元)          生2: 54+20=74(元)

       4+8=12(元)                    74+8=82(元)

       70+12=82(元)

生3:   4+8=12(元)           生4:   28+50=78(元)

        50+20=70(元)                78+4=82(元)

        12+70=82(元)

生5:   54+30=84(元)

        84-2=82(元)  (为什么要减去2)

引导学生理解:启发:观察每种算法,看看都是把 28 里的 20 加在哪里、8加在哪里的,这些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指出:这些算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把 2 个十加在十位上,8 个一加在个位上。这样,我们可以把 28 分成 20 和 8,先算 54 加 20 得 74,再算 74 加 8 得 82。

说明: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都是先算两位数加几十,然后再加几,要注意进位和不进位的区别。

(2)再看第二个问题: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问:求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54-28= 

师提出要求:要用口算。你会怎样口算?

同桌互相说说,交流:你是怎样算的?54 减 28可以怎样算?得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的算法,板书计算过程(出现几种就板书几种),

生1: 54-20=34(元)        生2: 54-30=24(元)

      34-8=26(元)               24+2=26(元)

(为什么要加上2)

    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学生1是把28分成20和8,先用54减20,,再减去8。学生2是把28看作30,先用50减30,再把多减去的2加上。

师:不论什么方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都是先用两位数减几十,再减几。只是不退位和退位的区别。

三、试一试

任意选购两件衣物,提出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完成“自主小天地”

四、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五、小结

提问: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要怎么算?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1) 50+20=70(元)   (2) 54+20=74(元)

                    4+8=12(元)               74+8=82(元)

                    70+12=82(元)

 

              (3) 54+30=84(元)

                    84-2=82(元) 

 

              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1)54-20=34(元)     (2) 54-30=24(元)

                 34-8=26(元)            24+2=26(元)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咪咪快餐厅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尝试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几十的数的口算过程。

情趣、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    法】:引导讲解、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出示练习题图,先观察,再说一说你都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生:每排是100个小正方体,左边有5排,右边有3排,左边有500个小正方体,右边有300个小正方体。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生1: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2:左边的小正方体比右边多多少个?

二、探索体验

(一)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1、解决“一共用多少块小正方体?“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后,重点说一说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说出:500+300

生1:可以这样想:把500看成5个百,300看成3个百。5个百加3个百等于8个百,就是800。

生2:因为百位5加百位3等于百位8,所以500加300就等于800。

2、解决“左边的小正方体比右边多多少个?”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列算式计算。交流时,重点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说出: 500-300

 

生1:可以这样算,5个百减3个百等于2个百,即500-300=200

生2:500减300,只要百位上的数相减,5-3=2,即500-300=200。

(二)咪咪快餐店

1.教师谈话引出咪咪快餐店的营业情况,先观察,再说一说你都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说一说)

指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都有那些项目,以及这些项目的实际意义和收入、支出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

生1:表中有收入,有支出,还有剩余。

生2:收入就是这一天收了多少钱;支出就是这一天花了多少钱;剩余就是减去支出剩下的。

生3:第一天收入200元,支出100元;第二天收入360元,支出200元;第二天比第一天收入的多,支出的也多。

……

2.教师提出“第一天剩余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并汇报,可能说出:

生:200-100=100我是这样算的2个百减1个百等于1个百就是100。

生2:因为百位上2减1等于1,所以200—100=100。

……

3、提出“计算第二天剩余”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交流。可能说出:

生1:360里面有3个百6个十,3个百减2个百等于100,100再加60等于160。

生2把360看成36个十,36个十减20个十是16个十,就是160。

生3:360减200,只把360百位上的3减2就行了。

4.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学生可能说出:

生1:两天一共收入多少元?200+360=560(元)2个百加3个百等于5个百,就是500再加上60就等于560。

生2:两天一共支出多少元?100+200=300(元)1个百加2个百就是3个百,就等于300。

生3:两天一共剩余多少钱?

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

560–300=260(元)  

100+160=260(元)

生4: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收入多少元?360-200=160(元)3个百减2个百等于 100,100再加60等于160。

生5: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支出多少元?200–100 = 100(元)

生6:第二天比第一天剩余多多少元?160-100 =60(元)

……

5、出示教材试一试,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口算方法。

学生弄懂图意后,自己完成在书上。

三、实践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采取比赛的形式完成。

2.练一练第2题,先指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咪咪快餐厅

 

 

第一天剩余多少元?

200—100=100(元)

 

两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00+360=560(元)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几百几十加减几十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十或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做一做,经历和体验几百几十加减几十或几百的口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口算的算理教学,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口算的算理教学,并能正确口算。

【教    法】:引导发现、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准备
 1.拆数游戏
   (1)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630
   (2)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360,720,270,450,840,980
 2.口答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口算。

            230+30=    680-80=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板书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十。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教学情境图。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苹果150棵,梨树80棵

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汇报:

苹果树和梨树共重多少棵?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解决问题。

(1)苹果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呢?

指明列出算式:150+80=?

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吧。(用拆字方法分步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交流。多指名汇报,并生口述计算过程。

生1:把150分成100和50,50+80=130,130+100=230

生2:15个十加8个十得23个十,是230

……

除了书中的两种算法外,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2)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用拆字方法分步计算或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指名列式:150—80=?

交流算法时,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生1:15个十减8个十得7个十,是70

生2:把150分成100和50,100—80=20,50+20=70

除了书中的两种算法外,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强调:应用题计算时,必须写上名数单位和答语。

三、实践应用。

1、55页第2和3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比赛“摘桃子”

学生独立完成,算得又对又快的被评为神算手。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上节课的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先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然后几百和几百加减,几十和几十加减,最后再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十

 

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150+80=230(棵)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150—80=70(棵)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笔算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过程与方法: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教    法】:引导学习、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笔算:12+23=     56+33=

          24-12=    69-56=

指名学生说说,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想学吗?

板书课题:三位数笔算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的计算方法,也都很准确。这里小强和小花收集了很多邮票,想让你们根据他们收集邮票的数据进行数学练习,愿意试一试吗?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从对话中了解的情况,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3、请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计算并解,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尝试计算。

 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解决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指两名学生,将加减法的笔算板书在黑板上,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笔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小强有多少张动物邮票?

1 1 2+2 3=1  3 5(张)

1 1 2  

+   2 3

1 3 5

明确: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

1 2 4—1 1  2=1 2(张)

1 2 4

— 1 1 2

1 2

 

4、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给予鼓励。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2、第三题:(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重点让学生说一说500  元够不够的理由是什么。 (3)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些计算。计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1)小强有多少张动物邮票?

1 1 2+2 3=1 35(张)

1 1 2  

+  2 3

1 3 5

 

(2)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

1 2 4—1 12=1 2(张)

1 2 4

— 1 1 2

1 2

 

教后反思:

  

 

 

课题名称:笔算三位数加法(进位)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道理,发展数学思考。

【教    法】:引导探究、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笔算:  37+25=       64+8=       

指名板演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讲授新知

1、出示例题图,“绿色环保”行动。学生观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

(1)从统计表,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你知道的信息,你想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教师板书问题: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
 (4)指名列式,板书:69+114=_____  (个)
 (5)学生尝试笔算。集体订正。

6 9+1 1 4=1  8 3 (个)

6 9

+  1 1 4

1 8 3
 (6)指名说计算方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办?
 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教师强调说明: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

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解决第二个问题: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饮料瓶?

(1)指名列式,板书:114+189=  _____(个)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1 1 4+1 8 9=3  0 3 (个)
               1 1 4

+   1 8 9

3 0 3

集体核对,说说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3、归纳总结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三位数的加法要注意些什么?(组织学生进

行讨论)  
 (2)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师生总结: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

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4、试一试:三个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

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一下。
 5、比一比:今天学习的加法在笔算时与上节课学习的有哪些地

方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揭示课题:笔算三位数的加法(进位)

三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1、2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数学冲浪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写作业时

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加法(进位)

 

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

6 9+1 1 4=1 83 (个) 

6 9

+  1 1 4

1 8 3

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饮料瓶?

       1 1 4+1 8 9=3 0 3 (个)
                           1 1 4

+   1 8 9

3 0 3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笔算三位数减法(退位)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算法。

【教    法】:引导教学、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2、复习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发现信息。

 张丽家5月1日那天搬入新房,下面是记录5、6、7、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

 (1) 你知道电表有哪些作用吗?出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图。

    (2) 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

     生1:张丽家:5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58。

生2:6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183。

生3:7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335。

重点解决“5 月份的用电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2、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 “计算5、月份的用电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张丽家5月份的用电数?充分让学生发言,交流各自的想法。指名发言。

生:用6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183减去5月1日电表上的58,

结果就是5月份的用电数。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183-58=

先让学生试着用百以内退位减法知识尝试计算。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再减。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 8 3 - 5 8 = 1 2 5

1 8 3

—  5 8           个位上3减8不够减,

1 2 5            从十位借1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加深理解计算道理。

(2)提问:6月份的用电数怎样算呢?

让学生根据计算5月份用电数的方法,说一说方法。

生:用7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减去6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就是6月份的用电数。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335-183=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醒注意:个位够减而十位不够减怎么办?

3 3 5 -1 8 3 =1 5 2

3 3 5

-  1 8 3         十位上3减8不够减,

1 5 2         从百位借1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而十位不够减就要从百位借1。(理解百位借1当作十再减的道理)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减法笔算要怎样算?写作业时

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减法(退位)

18 3 - 5 8 =125

18 3

—  5 8          个位上3减8不够减,

12 5           从十位借1                  

33 5 -1 8 3 =1 5 2

33 5

-  1 8 3           十位上3减8不够减,

15 2           从百位借1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笔算三位数减法(连续退位)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    法】:自主探究、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2、笔算(抽生板演)

374-239=    629-376=   

517-348=    623-285=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计算后面两道需要连续退位减法时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中间数位上是零怎么计算?

3、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笔算三位数减法(连续退位)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张丽家五一刚搬入新家,下面是记录7、8、9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

   (1) 你知道电表有哪些作用吗?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图。

   (2) 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

     生1:张丽家:7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335。

生2:8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514。

生3:9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703。

重点解决“7、8月份的用电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2、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计算张丽家7月份的用电量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张丽家7月份的用电数?充分让学生发言,交流各自的想法。指名发言。

生:用8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是514减去7月1日电表上的335,

结果就是7月份的用电数。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514-335=

先让学生根据上节课的笔算方法试着用竖式计算。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提醒:个位、十位都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5 1 4 - 3 3 5 = 2 3 9

5 1 4

-  3 3 5

               2 3 9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加深理解计算道理。

教师讲解:需要连续退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再减。十位不够减就要从百位借1。

师生总结: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

(2)、计算张丽家8月份的用电量

让学生根据计算7月份用电数的方法,说一说方法。

生:用9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减去8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就是8月份的用电数。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703-514=

师:你会笔算吗?个位上的3减4不够减,怎么办?

组织讨论,和同桌讨论一下,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

汇报讨论结果:

生:十位上是0,可以从百位上退1.

师: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呢?

生:一个百或10个十。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7 0 3 - 5 1 4 = 1 8 9

7 0 3

— 5 1 4

                        1 8 9

 

师结合竖式,直观讲解: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边讲边演示)

比较分析:想一想,(1)和(2)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教师再次强调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儿歌记忆: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

               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做9。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1题。重点巡视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减法(连续退位)

 

          5 1 4 - 3 3 5 = 2 3 9

51 4

— 3 3 5

                         2 3 9

 

                    7 0 3 - 5 1 4= 1 8 9

7 0 3

— 5 1 4

                            1 8 9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加法验算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初步感知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买衣服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    法】:情景教学、体验探究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写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45=       101-56=

讨论: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妈妈买衣服。

2、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算得对?

红红:199+86=275(元)

售货员: 199+86=285(元)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

生1:加法算    1 9 9       生2:加法算      8 6

 +   8 6                   +  1 9 9

2 8 5                      2 8 5

 

生3:减法算    2 8 5       生4:减法算      2 8 5

-    8  6                   -   1 9 9   

                 1 9 9                         8  6

生3:先把199看作200计算,最后再减1,也得285元。

200+86=286       286-1=285

问:为什么减1呢?(让学生明白道理)

……

教师:全体学生订正验算的对错,判断红红和售货员谁算得对。

5、交流学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起讨论归纳加法的演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关于用减法演算加法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想出,教师可结合交流做重点指导,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可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6、结合交流活动,老师小结: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7、议一议

(1)、学生讨论:根据刚才的活动,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使学生感悟验算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的1、题。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

2、练一练得4题。关于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本题先让学生试写,再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笔算加法的验算你学会了吗?有几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法验算

 

199+86=285(元)

1 9 9      验算:      8 6

       +   8 6             + 1 9 9

2 8 5               2 8 5

 

减法验算:   2 8 5                2 8 5

-    8 6              - 1 9 9 

                    1 9 9                   8 6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减法验算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初步感知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交流发现验算的方法,认识验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    法】:情景教学、体验探究

【学    法】:自主学习、自主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学生回顾笔算三位数加减法应注意哪几点?

    2、笔算:384+235     384-235

3、计算并验算:      235+708

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

师: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减法的验算。板书课题:减法验算

二、交流探究

    1、出示情境图“聪聪买车”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对话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兔博士的问题“验算一下,看谁算的对”

售货员:300-236=64(元)

聪聪:300-236=74(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教师跟着板书各种验算方法,并强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生1:     6 4           生2:   3 0 0

          + 2 3 6                  -   6 4

            3 0 0                    2 3 6

 

生3:   2 3 6           生4:   3 0 0

+  6 4                  - 2 3 6

            3 0 0                      6 4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学生3的计算为什么错误。

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说说自己用怎样的方法验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教师鼓励学生比较:你认为哪种验算方法最容易接受?为什么?(多让学生说一说想法,交流和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作为参与者,教师明确自己的倾向“利用加法验算减法”)

三、总结算法:

1、议一议:怎样验算减法?指名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

2、归纳得出:(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上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1题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减法验算

 

300-236=64(元)

 

                         3 0 0         验算:   6 4

                      -  2 3 6              + 2 3 6 

                           6 4                3 0 0

 

                                              3 0 0

                                           -    6 4

                                              2 3 6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连减运算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连减的不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简单问题,探究、体验连减计算的有关知识,提

倡算法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连减的不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情景中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

【教    法】:情景教学、探究体验

【学    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师邀请到红红与亮亮一起到郊外农场去春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红红与和亮亮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

学生看书中情境图,说说自己的没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00千克,昨天运走315千克,今天又运走285千克。按约定,还要送多少千克呢?

问学生:“还要送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

学生:就是求“还剩多少千克”,用减法计算。

师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让学生明白,需要从800里面减去315,再减去285。

(二)计算,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00-315-285或800-285-315

(2)指导学生用脱式进行计算。

生1:   800-315-285            生2:800-285-315     

             =485-285                           = 515-315            

=200(千克)                   =200(千克)     

     教师集体讲评,对计算方法和过程给予肯定。接着提问:还有别的算法吗?

     鼓励学生思考,大胆说说自己的算法。 

生3:800-(285+315)        生4:800-(315+285)
            =800-600                               =800-600           
            =200(千克)                       =200(千克)  
           教师提醒并强调,计算完了要记住写上答语。

师:谁能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交流想法)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00-315-285和800-285-315都表示从总千克数中去掉昨天运走的,再从剩下的千克数中去掉今天运走的,最后得出剩下的千克数。

生3和生4提出800-(285+315)和800-(315+285)都表示从总千克数中去掉昨天运走的和今天运走的总和,最后得出剩下的千克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一个是连减计算,一个是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师:这两个算式的计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连减算式从左向右按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  252-116-58          529-263-137

          252-(116+5)      529-(263+137)

    2、练一练的1题。(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课后总结:

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减运算

 

800-315-285             800-(315+285)    

                  =485-285                  = 800-600           

=200(千克)          =200(千克)  

                         答:还要送200千克蔬菜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两步计算应用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不同方法计算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过程。能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计算两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

【教    法】:探究体验、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
 、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

解决买玩具的问题,出示例题图: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

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步解答和综合

算式解答的联系。

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

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出示题图:学生观察,弄清题意,发现信息。
        向阳村原有59台电视机,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2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说一说:解答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生:要先算出今年新买了多少台电视机。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看谁最棒!(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生1:我分步计算             生2:我列综合算式计算

59-12=47(台)               59-12+59

47+59=106(台)            =47+59

                           =106(台)

    教师提醒:书写格式要正确,最后记住写答语。

师:这两种算法之间有联系吗?分步计算与综合计算之间能互相改写吗?(学生观察意义上两种算法,找出联系,大胆说一说)

3、尝试: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        ————————

师:改写时,先找出两个算式中的相同数,然后把等号左边的

相同数去掉,换成它所等于的算式。

三、课堂练习  
 1、   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
  2、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应用题

                

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

59-12=47(台)         59-12+59

47+59=106(台)      =47+59

                     =106(台)

 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电视机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        ————————

 

七、 时、分、秒

 

课题名称:时、分的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时=60分

【教    法】:情景教学、讲练结合

    法】:自主学习、体验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新课导入。

      出示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图,提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爱护国旗的教育。)哪位同学知道天安门的国旗每天什么时刻升起?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了解时刻的含义。

讲解:这些时间告诉我们一天当中某一特定的“时刻”板书).如上课时,时针分针指到8:30,8:30是上课的时刻。我们平常说的六点起床,十一点三十分放学,晚上七点看电视“新闻联播”,六点、十一点三十分、七点指的都是时刻,它表示的是时针、分针所指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

  让学生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时刻”.

    二、学习新课。

1、看图说话。

(1)出示六幅图,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每幅画中亮亮在做什么?他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2)鼓励学生把六件事串起来,讲成故事。

(3)大家要向亮亮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2、观察钟面。

     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数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让学生自己观察、交流,来认识钟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2)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体会1分钟、1小时,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理解时间的宝贵)

4、拨拨看。

教师用一个较大的真表,让时针从3走到4(反复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是1圈(60小格)

(1)、拨分针。

把分针拨1圈,看时针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看到: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60小格),是60分。

(2)、学生讨论,从而得出:1时=60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

四、小结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20上课,9:0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下课.


【板书设计】:            时、分的认识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60小格),是60分。

 

课题名称:认识时刻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时刻的意义,知道1时=60分,会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观察的活动中,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查活动,了解一些常规活动或运动项目在时间方面所作的规定,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会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

【教    法】:情景教学,观察操作

【学    法】:自主学习、观察操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境教学引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明天就是星期天了,我想大家一定很喜欢过星期天。聪聪也喜欢。

在一个星期天,聪聪和他的爸爸去公园玩了。他还给我们带来了几张照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聪聪几时几分在做什么??

师:现在我们看图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快乐的星期天。

生: 9时10聪聪和他的爸爸买了2张票进公园了,9时20分聪聪在荡秋千,9时25分离开秋千,9时30分开始玩碰碰车,9时45分离开了碰碰车游乐场,10时30分离开了公园。

    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时刻

     二、拨表针。

      1、拨时针。

教师用一个较大的真表,让时针从3走到4(反复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是1圈(60小格)

2、拨分针。

把分针拨1圈,看时针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看到分针走1圈(60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

3、学生讨论,从而得出1时=60分。

三、读钟面上的时刻。

1、出示3点零5分的钟面

观察这时表示的时间是多少?你是怎样认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说一说。(3时过5分或3时零5分)

3点过5分是表示什么意思?指出:所以读:3时零5分

如何写出这个时间?老师板书:3时零5分

你们见过电子表吗?所以还可以写成:3:05(强调这里的0要写)

2、出示9点20分的钟面

观察这里的时间是多少?你是怎样认的?跟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大家把这个时间写出来。学生写时间,交流得出:9时20分或9:20

     3、学生独立认读9:45

4、出示9:35    9:05       11:55     11:05让学生在模型钟表上拨一拨。

5、小结:怎样认识钟面上的时间?

     四、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

2、拨一拨。师说一个时间,学生拨。或一个学生说时间,另一个拨时间。

3、添分针与时针。先读时间,再看钟面,觉得缺什么?,应该怎样画,集体交流,并用拨钟验证。

五、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时刻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经过的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    法】:重点讲解、以练为主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境教学引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这几幅图串起来讲故事。按时间顺序重点说说聪聪什么时间在干什么。

找2人讲故事。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索。

1、聪聪玩碰碰车用了多长时间?,

鼓励学生尝试计算。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及解答问题的时间。

师:聪聪从9时30分开始玩,到10时45分离开公园。你们知道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表拨一拨,算一算,想好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从9时30分到9时45分,聪聪完了15分钟。

2、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

师:聪聪从9时10分进公园,到10时30分离开公园。你们知道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表拨一拨,算一算,想好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算法的机会,只要学生的算法合理,我们就应给予中肯的肯定和鼓励。)

   下面请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说一说,我们互相学习,好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方法:

方法1:从9:10到10:10是1小时,从10:10到

10:30分是20分钟,和起来是1小时20

方法2:从9:10到9:30是20分,从9:30到10:30 是1小时,和起来是1小时20分。

方法3:从9:10到10时整是50分,从10:00到10:30是30分,50分和30分合起来是80分。

学生没介绍的算法,教师可以启发和再引导。说的对就给予肯定。

四、扩展练习。

师:聪聪在公园玩的很高兴。再来看看,你还能提出哪些和时间有关的问题?

请同学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同桌说说。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 聪聪荡秋千用了多长时间?

2.聪聪玩碰碰车花了多长时间?

3.从离开碰碰车到公园门口共用了多长时间?……

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呢?在某一组的学生说出一个问题时,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回答。

师:过完星期天,我们就要到学校上课了,兔博士在考我们呢!

根据经验说说做下面每件事情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看书中85页4幅图,并用钟表拨一拨,说一说。

五、课堂练习。

    看图完成“练一练”第一题和第二题。

六、小结

 


 

【板书设计】:            经过的时间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认识秒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1分=60秒,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知道秒是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初步了解秒的一些用处,体验1秒有多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中与秒有关的事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教学重点】:知道1分=60秒,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事情

【教学难点】:道1分=60秒,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事情

【教    法】:以练为主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引题---------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正在举行百米

赛跑了,想不想去看一看啊?
 2、出示情景图(课件),看看谁来参加比赛了?谁跑得快?猜一

猜谁可能得第一?根据是什么?那咱们就预祝鸵鸟能够获得最后的

胜利。让我们一起为它加油!学生齐喊加油。
 3、你参加过100米比赛吗?还记得用多少时间吗?
 4、师问:那谁知道在百米比赛时用什么计时的?

教师板书:秒
 并明确:秒是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生活中常常用秒为单位来记

录比一分钟还短的时间。
 5、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讲新课

    (一) 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拨一拨

秒针从数字 12 走到数字 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 6 走到数字 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

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 10 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 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 秒的?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是60秒。

4、1分就是  60 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  秒)

   (二) 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  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  10 的时候,是不是正好  10 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三) 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  30 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               认识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是60秒。

1分=60 秒

【教学反思】:

 

 

 

 

八、探索乐园

 

课题名称:排列组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    法】:情景互动、探究发现

【学    法】: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景

1、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一定照过相吧,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也去照相馆照了一次全家合影,你们知道他们可能照了几张不同的照片吗?

学生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找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

2、 师:现在咱们找3个人来试一试,看结果。
 3、师:请你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把照片表示出来。
 4、 交流照相结果,师板书在黑板上。
    结论:照出6张照片。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图片演示占位不同的6张照片,并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5、 给照片分类总结简单规律。

教师明确:同一人在一个位置可以照出2张照片。

二、探索与体验

1、课件出示,乒乓球比赛的图画,让学生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2、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

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得出结果:能照出2张照片。 

3、如果3个小朋友打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
 师:看教材,谁来说一说结果可能有几种?。

让学生尽情猜想。

生:假如聪聪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生:假如小强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生:假如亮亮得第一,有两种情况

独立猜想,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猜想的结果和想法。

4、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

集体整理比赛情况。明确3个小朋友共6种可能。

三、练一练:

1、 把下面3个玩具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有(   )种不同摆法。

2、独立完成,把结果全部写出来。

3、有2、5、7三个数字,按要求填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排列组合

 

 

【教学反思】: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