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材分析:
女真族建立政权后,与北宋共同灭掉辽,金顺势攻占北宋都城东京,赵构迁都临安,史称南宋。本课内容较少,主要涉及到金的建立,辽、北宋灭亡的时间和南宋与金的和与战,因此,采取学生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单元的测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上升,但班上仍有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监管,再加上小学时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学生身上有很大的惰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辽解女真族的崛起,掌握金灭辽和背诵,知道金和南宋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知道岳飞抗金、郾城决战、宋金和议以及南北对峙局面的行程。能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宋金和议的影响,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强化对民族证券统治区域的掌握。理清各民族证券建立的基本情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女真族对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本时期民族政权间的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时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女真族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课堂答题法
教学用具:图片、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北方长期由游牧民族掌控,辽和北宋达成《澶渊之盟》后,失去游牧民族的特性,随着女真族的崛起,辽的统治岌岌可危。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的由来: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2.金的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
3.金灭辽和北宋:辽天庆三年(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北宋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 国号来源有人说是来自发源地金水(阿什河),也有说是为取金不腐不坏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金灭辽之战,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朝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与汉人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对抗辽朝。
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成功后获得辽朝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张觉事件,金朝与宋国的联盟破裂。金大举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北方这些土地都纳入金的路州制度中。
天会四年(1126年),金人占领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并且一度把宋朝军队赶到了长江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二、南宋的偏安
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由于军事力量较弱,通过经过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后来金国几度南下都不曾灭掉南宋,而南宋在宋孝宗时期以及后期也有过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西边与西夏和大理为界。
基础梳理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居住在 和 一带,过着 的生活。
2.辽宋时期,女真族受 的控制和压迫。
3.11世纪末, 部分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4.12世纪初期, 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
二、女真政权的建立:建立时间 。建立者 (即金太祖)。民族 。国号 。
三、阿骨打的贡献:统一 各部,模仿 制度,改革女真部落 体制,颁行 ,发展 ,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四、南宋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五、宋金和战: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抗金名将 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他统率的“ ”。在 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和权臣 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机他们的统治,便向金军求和,下令 班师,并以“ ”的罪名杀害了他。
2.宋金和议的内容: 向金称臣,并给金 ,双方以 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 局面形成。
六.金迁都 ,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 一隅。
预习思考
1.金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A 契丹 B 党项 C 女真 D 吐蕃
2.如果请你为“完颜阿骨打”写一份简历,合格的是( )
A 契丹族首领,建立了辽朝 B 党项族首领,建立了西夏
C 女真族首领,起兵抗辽,并建立金 D 蒙古族首领,建立了元朝
3.灭掉辽和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西夏 B 金 C 蒙古 D 大理
4.宋金和议的双方分界线是( )
A 淮水 B 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C黄河 D 黄河至大散关一线
5.南宋的抗金将领中,最杰出的是( )
A 文天祥 B 岳飞 C 寇准 D 杨业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材分析:
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具体表现在南方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种植占城稻、出现秧马等先进生产工具,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经济作物茶在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丝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商业主要体现在大规模城市的增多、市场的繁荣和海外贸易。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因此,准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对课本知识有所了解。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南北经济对比表,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提高一句历史图表获得有孝信息的能力。感知体会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初步学会一句历史资料概括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用具:图片、导学案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答题法、辅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农业的发展
1.两宋时期的农业发展
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
而农业发达原因主要无外乎两点:
一是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二是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直接受影响者也随之迅猛发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员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兴建的。这就使宋朝的农业发展有了一个很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播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因此,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农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他把百姓对国家的服役用现钱折算价值,地方对中央的进贡改为比较市价后进行采购,这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赋税方面宋代可以说是继承了并发展了唐代“两税制”(务实的逐步实现私有制和货币经济),租庸调制度废除改进后为“二税”(把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很先进的赋税制度。
宋代的佃农地位也有所提高,虽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残存,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也就是说,只看财产不看身份。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赋税,没有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在农村客户是指佃农一类的人,他们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属”,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在城市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有无为唯一标准,也包括有无店铺库房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等等为标准。可见,是相当内容细致的。客户则是雇员或房客。
由于农业的高度繁荣,不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谋生或合伙从事买卖活动,其他经济领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
北宋时期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北方的粟、麦、豆等传到南方,南方的优良稻种传到北方;越南引入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淮流域。耕地面积扩大,梯田、圩田、沙田大量开辟。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和南方人民共同劳动,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超过北方,水稻成为南宋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生产居全国首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的种植已扩展到长江流域。(茶)
二、手工业的兴盛
宋代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又以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三个行业最为突出。
(一)纺织业。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重庆、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渝川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二)制瓷业。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三)造船业。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位的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建康、平江、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城镇数量增加,大城市里店铺很多,突破了唐朝对“市”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东京居民达20万户,娱乐场所“瓦肆”的出现显示了城镇的繁华。《清明上河图》表现出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城市的转化; 城镇发展促使北宋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纸币即“交子”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两宋与周边民族政权不断进行商品交换,榷场贸易不断扩大。海外贸易方面与众多国家经常往来。南宋时发展更多快,广州、泉州、明州成为主要港口,从国内外出土的瓷器、船坞遗迹中可见海外贸易空前发展,那时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
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城市人口增多;小商品经济关系浸润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海上贸易已经取代汉唐以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商品经济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基础梳理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自 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 中晚期到
时期,南方逐渐超过北方。自 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 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 、 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的开发。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1.两宋时期, 增加, 的面积扩大, 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2.粮食作物:由 传入的 稻,成熟早,抗旱能力强,北宋时推广到 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 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 也得到较大推广。
宋朝是,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 下游和 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 ,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 。
的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 和 一带。
三、手工业兴盛的表现
1.两宋时期,南方的 非常繁荣, 、 、
的成就尤为突出。
2.纺织业: 时,南方的 业胜过北方。 、 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后期, 兴起,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 较多。
制瓷业: 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 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河北 、河南 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造船业: 、 、 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 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 。
四、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1.商业城市:那时候, 、 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 和 。
2.海外贸易: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 ,远达阿拉伯半岛和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纸币的出现:原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 的增长。 货币,携带很不方便。概况: 前期, 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时,纸币发展成为与 并行的货币。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 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特别是 地区。
预习思考
1.下列水稻品种中,宋朝时从外国引进的是( )
A 占城稻 B 杂交水稻 C籼型杂交水稻 D 早稻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的是( )
A 江浙地区 B 中原地区 C四川地区 D 广州地区
3.有“瓷都”之称的是北宋时期兴起的( )
A 哥窑 B 汝窑 C 景德镇 D 定窑
4.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是( )
A 广州 泉州 B 广州珠海 C 珠海 泉州 D 广州 台湾
5.宋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海关 B 中央政府 C工部 D 市舶司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材分析:
蒙古族的生活概况,蒙古族在铁木真的率领下,走向强大,并完成蒙古高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相继灭掉西夏和金,并与南宋形成40余年的对峙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正式改国号为元,在1279年完成对全国的统一。从内容来看,本课侧重点主要是讲述元朝的强大及完成全国的统一。
学情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记住的年代较多,由于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家长监督和课堂上采取导学案教学外,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学习。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和金、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灭南宋和元朝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画面,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性,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学习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体会元朝统一的意义。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习题讲析、学生现场答题等方法
教学用具:习题、图片、地图
教学过程:
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2.蒙古的统一
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他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蒙古灭西夏与金
蒙灭西夏之战为蒙古扩张的其中一场战争。战争分为三个部分:蒙古首次侵西夏、蒙古西夏结盟和蒙古再度侵西夏。1227年(丁亥年),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灭亡,而历时22年的蒙灭西夏之战亦宣告结束。拖雷后来依成吉思汗之愿杀掉末帝,蒙古大军随即于西夏都城中兴府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筑皆被破坏、毁灭。屠城最后因察罕的劝谏而告结束。
1234年(金天兴三年、蒙古窝阔台汗六年)旧历正月初十,金哀宗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十一日,宋军、蒙古军破城。哀宗自缢,承麟被杀,金亡。
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 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中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徒,进入草原地区。
2.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 完成的。他于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 。
3.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 年西夏灭亡。
4.蒙古和 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
5.金朝灭亡后, 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多年。
6. 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年继承了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 ”“ ” “不嗜杀”的建议,施行“ ”的方略。1271年改国号为 ,次年定都于 。
7. 年,元军攻入 ,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 等人继续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8.元灭南宋,完成了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 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堂巩固案
1.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2.下列政权中由成吉思汗率军灭亡的是( )
A.契丹 B.西夏 C.北宋 D.南宋
3.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4.在元军向南推进过程中,领导南宋军民顽强抵抗的著名将领是( )
A.文天祥 B.岳飞 C.韩世忠 D.杨业
5.下图中的帐幕车反映了哪一民族的生活?( )
A.党项族 B.傣族 C.蒙古族 D.藏族
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汉武帝 D.秦始皇
7.南宋和蒙古政权直接对峙局面形成是在( )
A.契丹灭亡后 B.北宋灭亡后 C.西夏灭亡后 D.金朝灭亡后
8.如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 ③灭亡南宋 ④废除丞相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9.1276年因元军攻占都城而灭亡的政权是( )
A.南宋 B.辽 C.西夏 D.金
1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蒙古政权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请回答:
(1)诗句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指的是谁?
(2)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其中的两位,列举出他们的主要功绩。
(3)诗句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4)结合语文课文,谈谈该诗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材分析:
面对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元朝统治者采取行省制度和因地制宜设置澎湖巡检司、北庭都护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对特殊的西藏地域元朝以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有效的政策,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学情分析:
元朝对于中国在民族关系、区域管理等方面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在元朝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由于本课知识设计民族关系、国家管理等较七年级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如何讲述,是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基本史实。结合地图,知道元朝的疆域,理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的负责。民族融合的概况,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过程与方法: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历史时间、历史现象方式的必然行,正确第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元朝统一和行省制度的学习,肯定元朝历史地位。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和元朝对今台湾和西藏的管辖。
教学重点:
行省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方法:
设问法、线索讲述法、小组探究法、精读细练法
教具准备:
元朝疆域版图、民族风情展示(主要涉及回族)、台湾地图、阔瑞与萨迦班智达会晤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高原的统一,建立起蒙古政权后,相继开始了帝国的扩张模式,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经过连年战争,元建立起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的开疆拓土
1260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而走向分裂,大蒙古国随之解体。1260年到1264年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后夺得汗位后,原属大蒙古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分别成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后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被西方统称为"蒙古帝国"。
2.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回答)
(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2)1279年,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3.学习新知识(学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疆域,请你结合地理知识,制作元朝疆域的简易示意图。
(3)民族关系
元朝时候,边疆地区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同汉族人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和党项等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和畏兀尔等族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风俗: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古兰经》明文禁止穆斯林吃猪肉。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三种:
(1)自死物(2)血液(3)猪肉
事实上,不吃猪肉并不是穆斯林的专利,也不是《古兰经》首倡禁止。往上追溯五千多年,综观各宗教及文化,人类为何普遍厌猪、禁猪呢?得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补充资料:
一、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
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就连我们周围的有些人,在说某个人太笨的时候,也都开玩笑似的说“某某人太\\\\\\\\\\\\\\'猪\\\\\\\\\\\\\\'了。”
二、喜污秽
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
三、性恶无常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连生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动物,即便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其性较之虎狼有过之而不及。
四、乱伦交配
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而牛羊则不会这样。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们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们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猪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医就知道,一个病人病重的时候,医生说:“回去炖点牛肉,羊肉补一补。”你见过医生让吃猪肉的吗?猪肉是败肉类,身体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还有中国的职业球员,外国教练对他们第一条要求就是不吃猪肉。
二、行省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总理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丞相,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平章政事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省一词,源于金朝。金国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补充资料:中国省级行政单位是指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设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设北庭都护府
管理西域的军政要务
3.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247年,阔瑞和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甘肃武威)会晤,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要务。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预习思考: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的封建政权是( )
A 秦 B 汉 C 唐 D 元
2.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元朝
3.元朝的中央竞购中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的是( )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御史台 D 宣政院
4.“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三生六部制 D 行省制
5.元朝时,台湾被称为( )
A 夷洲 B 琉球 C 流球 D 澎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分析:
本科内容较为繁杂,主要讲述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及宋词元曲,以及史学的成就,受篇幅限制,要想面面俱到完全不可能,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对资源进行整合。列举出有代表性的城市,并对城市生活的代表场所和活动进行简单概括。宋词列举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为代表。史学首推司马迁和司马光。
学情分析:
本篇内容由于受到学生的视野限制,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史学成就进行概述,必须要由教师对资源进行整理,力争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感受,因此,教学方法宜采用讲述法、图片展示、诗词朗诵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宋代的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词及三位杰出词人的作品与风格、元曲和关汉卿。认识文化是特定的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分析并归纳宋代社会生活出现丰富多彩现象的原因和条件,提高创造性第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借助图片和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归纳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
瓦子、宋代词人的作品风格、关汉卿和元曲
教学难点:从瓦子中分析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诗词鉴赏法
教学用具:
《清明上河图》、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开封仍延用坊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坊制度终于崩溃。封闭性的坊已被冲破,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尽管至道元年(995年)“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分定布列,如有雍洛之制”,也不过空有其名而已。由于坊制的崩溃,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左一厢二十坊,二厢十六坊;右一厢八坊,二厢二坊。新城内(即外城内)城东厢九坊;西厢二十六坊;南厢二十坊;北厢二十坊……京东一厢一坊,二厢一坊,三厢一坊;京南厢二坊;京西一厢二坊,二厢一坊,三厢二坊;京北一厢二坊,二厢一坊”。其中里城内4厢46坊,外城4厢75坊,城外9厢13坊,合计17厢134坊。这时的坊仅仅为居住区的名称,坊墙的限制已被突破,厢才是真正的管理单位。从坊的分布可知,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坊的数量占70%以上;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坊的数量占东、西、南、北的30%以上,几乎是东部的3倍。城外坊的分布以东、西郊区最多,南、北郊较少。人口分布所以不均称,主要是里城西部多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像尚书省、御史台、开封府等都在御道以西,居民自然多归东部。外城西部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入城的地方,水路交通最为方便,人口也就较多。汴河是东京的生命线,由西而来横贯全城,出城后趋向东南,汴河两岸人口稠密,故城东、西郊坊数也较多。 宋临安城,坐落于今浙江杭州城。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泉州是多种宗教聚集的地区,素称“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2.北宋的大相国寺
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
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 ,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娱乐商业尽在瓦子
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瓦子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在宋代以前,城内街道上一律不准开设店铺。晚上街上会实行宵禁。变化始于唐朝末年,到了北宋,商家街头买卖既成事实,皇帝下诏,承认现状。于是,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在大城市里(比如开封),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也在热闹地点出现。这种固定的玩闹场所就叫"瓦子"。
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瓦子兴起。
之所以叫"瓦子"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称,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瓦舍"、"瓦子"。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瓦子"里玩闹的项目很多,都有杂货零卖及酒食之处,还有相扑、影戏、杂剧、傀儡、唱赚、踢弄、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人们进去了,会有不少享乐,也要花费不少的钱两。瓦子原在北宋盛行,汴京(开封)城内有50多家。到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城内外也有瓦舍24座,名字都叫某某瓦,其中以众安桥的北瓦最大。
总的来说,瓦子的出现是好事。城市娱乐业的兴旺,标志着普通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城市生活、城市经济的活跃。人住在城里不能死死板板的。不过,瓦子也有弊端,吴自牧说:瓦子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意思是不谙世事的"子弟"们,在瓦子里流连忘返,会破坏了自己的前程。
称为"瓦子"的娱乐场所,和酒楼、茶坊一起,通宵营业。南宋的杭州全城拥有23处瓦子,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上演百戏的场所)13座,分别演出史书、小说、音乐演奏、舞蹈、杂技、戏剧、相扑、傀儡戏、说唱、说浑话和学乡谈(类似相声、滑稽)、皮影戏等。昼夜不停地演出,上千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它们如今日之剧场,为大众提供了观赏各种表演的场所。《东京梦华录》记,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史称当时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颇有今日争看"贺岁片"的架势。总之,瓦子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心情愉悦等多重享受,加上其内"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服务项目,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南宋绍兴年间,勾栏瓦舍又传至杭州。绍兴年间,由于杭州是驻跸之地,军士多是西北人,故专门在城外"创立瓦舍,召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后,瓦舍发展很快,城内瓦子发展17家之多,诸般伎艺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宋代瓦子里的娱乐有几十种。有杂剧,有杂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说唱,有相扑,还有许多属于舞蹈的项目,如舞旋、舞番乐、耍大头、花鼓、舞剑、舞刀、舞判官、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除了在瓦子里演出的各行专业艺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间还有人数庞大的业余歌舞队伍,活跃在城市和乡村的广阔天地中。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我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课本讲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的历程以及中外交通情况,从历年考试重点来看,活字印刷术的改进者毕昇、指南针的不同名称以在航海中的运用、火药在军事战争中武器的体现等都列入考试内容。中外交通重点讲述海上丝绸之路。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不多,但知识面涉及较广,重点不多,但要求学生了解的面较多,因此,可以通过学生互动来强化学生识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勇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知道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系统第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体会科技引领世界。了解火药的发明,火器的改进、应勇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国科技的再次崛起而奋斗。政府的重视、科技的领先,使宋元时期出现了发达的中外交通。认识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外传,同时也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教学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勇及向世界的传播。
教学难点: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问题研讨法、思维拓展法
教具准备:
导学案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她的文化博大精深,常令现代人为之赞叹,科技也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通情况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梳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1.我国在 时期发明了 印刷术,促进了 的发展。
2.辽、宋、夏、金时期, 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3.雕版印刷刻版 ,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 书籍。
活字印刷术
4.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 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 的问世。
5.活字印刷术是由 时的匠人发明的。
6.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 。
7.元代著名的科学家 在《农书》中对 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 。
8.元朝中期,出现了 活字印刷。
9.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 ,之后传到 及 地区,又经 传到波斯,后来经过 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10.活字印刷术对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指南针的应用
1.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 的特性, 时人们利用 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 ”。
2.宋代开始用 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 的钢针放在碗变,或用线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 ,后来人们把这种有 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 。
3.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 ,乘坐中国海船的 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 ,大大促进了 的发展。
三.火药的应用
1. 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
2.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 。
3.当时,人们主要利用 的特性,制成 武器,或者用来制成
火器。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 ,这比以前的
威力更大。
4.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 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 。
5.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 和 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 。
四、发达的中外交通
1.表现:宋代由于 的进步,南方的 频繁, 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 和 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发达的原因及路线:古代著名的 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称为通往 的交通要道。宋代 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 ,为加强同各地的关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 ,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 、 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海路发达的原因及路线:宋元时期 和 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 外,也初步掌握了 、 、
的规律,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 、 、东南亚、印度、 等国家和地区,远至 及 海岸。
4.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 时期。宋元时,中国与 、波斯以及 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 多个。
5.影响:中国的创造发明,如 、 、 、 和
制度输往 ,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 各国,对 国家的 、 起了重要作用。西方药物、天文历法、 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 受到重视。
预习思考
1.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北宋毕昇发明了( )
A 指南针 B火药 C 造纸术 D 活字印刷术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为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发明是( )
A 指南针 B 火药 C 活字印刷术 D 造纸术
3.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 )
A 民族政权间的战争频繁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火药制作规模的扩大 D 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为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其中提到的指南针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
A 北宋 B 南宋 C 元代 D 唐代
5.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的表现是( )
A 宋代海路交通发达 B 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C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D 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国家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明朝建立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以及明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理解能力不足,需要老师进一步进行说明,考虑到学生实际,本节课仍然要以导学案来讲解。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认识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历史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故事作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巩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
学习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建立时间是 ,建立者是 。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中央废除 ,撤销 。
2.在地方废除 ,设 。在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
3.为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 ,明成祖时又成立了 。
4.明朝科举制发生变化,题目的来源是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 。答题的文体是 。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 。
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 。
3.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 .
4.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出现的商帮有 和 。
教学反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内容涉及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多,因此,授课时也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扩展。
学情分析
任课班级的学生眼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思维能力严重不足,更容易接受课本上现有的知识,针对学生这一特性,本课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和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辨识能力和想象能力。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分析图片和材料,从而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一线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其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导学案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小组探究和讨论的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导学案
学习内容 |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主 备 | 李长俊 | 使用者 | ||||||||||||
审 核 | 教研组 | 课 型 | 新授 | 时 间 | ||||||||||||
学习目标 |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认识其历史影响。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感受其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 |||||||||||||||
学习重点 |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抗倭战争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正确评价戚继光。 | |||||||||||||||
学习难点 | ||||||||||||||||
学法导航 |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 |||||||||||||||
学 习 活 动 | ||||||||||||||||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 ||||||||||||||||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 ||||||||||||||||
环节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自学-查) | ||||||||||||||||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在位皇帝: 3.目的:为提高 的国际地位与威望,用 换海外奇珍。 4.时间: 次数: 5.船上满载着 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送礼发展友好关系,有的用于 。 6.出发地: 最远到达: 7.影响: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 ,开创了 。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 、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 和 。 2.背景: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抗倭将领: 3.概况:戚继光在浙江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组建“戚家军”,1561年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倭患。随后进入 、 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联合抗倭,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性质及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和 。 | ||||||||||||||||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 ||||||||||||||||
对比表格中的信息,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 ||||||||||||||||
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 ||||||||||||||||
1.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实现远航?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客观条件: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及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船队成员的通力合作等。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1)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3.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是为了保卫中华民族内部的一个政权,而抵抗另外一个政权,是抗金英雄和抗元英雄。而戚继光抗倭是为抵抗外国的侵略,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是民族英雄。 | ||||||||||||||||
环节五:学以致用,巩固拓展(测评) | ||||||||||||||||
1.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①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②起止时间:1405—1433年③远航次数:7次④所到地区:到达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A.目的 B.起止时间 C.远航次数 D.所到地区 2.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浙江台州。纪念馆的正门上悬挂“功昭日月”的牌匾,其中的“功”是指( )A.收复台湾 B.发明麻沸散 C.开拓丝绸之路 D.平定沿海倭寇 4.下列事件中,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有( ) ①文天祥抗元 ②澶州之战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郾城大捷 A.①② B.②③④ C.③ D.③④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教材分析:
明朝的医学、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小说和艺术也是成果丰硕,在建筑上有明长城和北京城为代表,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上述内容进行讲解。由于篇幅较多,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时间的授课,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较好,因此,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并由组长安排同学作答。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了解明代的三部小说和戏剧成就等。明朝文化是明朝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明朝政治经济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过程与方法:手机有关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居住和三部小说,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科学家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大都具有反封建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
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精讲释疑: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1)内容:李时珍历时27年编写的规模空前的药物学巨著,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其中新增370多种),收人药方 多个,附图 多幅。
(2)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一上占有重要地位。
(3)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陆续被译成世界多国文字。
2.《天工开物》
(1)内容:宋应星在书中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绘有120多幅插图,对我国古代的 和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3.《农政全书》
农学家 在书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著名建筑
1.明长城
(1)目的: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
(2)概况:东起辽东、西至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 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3)地位:长城处于北方 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其附近有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在其附近有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北京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对北京城扩建改造,自1406年至1420年,历时15年,于1421年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有宫城(即 ,是全城的核心)、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戏剧:明朝时,文学艺术的发展与 结合起来。
1.《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 ,它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书中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2.《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 ,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
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作者是 ,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引导点拨:
1.明朝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
2.明朝三位科学巨匠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反馈矫正:
1.有句广告词“药材好,药才好”。一医学爱好者想了解我国古代有 关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你可以建议他查阅(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历史上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是( )
A.战国与明朝 B.秦朝与明朝 C.战国与秦朝 D.明朝与清朝
3.“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清皇宫 D.长城
4.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5.在我国历史上,北京曾先后做过哪些王朝的都城?( )
①辽 ②金 ③元 ④明 ⑤清
A.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计、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计、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计。
材料二:施耐庵为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到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偷盗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如右图(电视剧照)。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的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水浒传》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你知道小说中塑造的打虎英雄是谁吗?
(3)材料三的剧照出自根据哪一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部小说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较为简单,线索清楚,从明末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促使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清军借势入关,并建立清朝。
学情分析:本课由于线索较为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在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人自学、小组交流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教学难点: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导学案教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较为简单,线索清楚,从明末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促使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清军借势入关,并建立清朝。
学情分析:本课由于线索较为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在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人自学、小组交流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教学难点: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明代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 。
2.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潘博。兼并 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 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尖锐。
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 ”的口号。
5. 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明朝末帝 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
6.1616年, 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 ,史称后金。
7.1635年, 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
9. 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 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走向灭亡,你知道明朝的灭亡有哪些原因吗?
三、练习巩固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从材料中你得出的信息是( )
A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B 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
C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 D 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年在贤建立政权,政权名称是( )
A 大通 B 大利 C 大顺 D 大西
3.明末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均田免赋”针对的是( )
A 宦官转正 B 官员贪赃枉法 C 兼并土地,赋税沉重 D 皇帝贪图享乐,疏于朝政
4.如果为努尔哈赤写一本传记,下列哪一史料不能作为参考( )
A 统一女真各部 B 建立后金政权
C 与明军交战,接连取胜 D 改族名为满洲
5.清朝时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
A 1616年 努尔哈赤 B 1636年,皇太极
C 1405年,郑和 D 1644年,李自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成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有五个小标题,分别是清朝建立后对全国统治的巩固,其中涉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清廷对西藏、西北和东北边境的塞防加强。内容较多,但主题鲜明。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吸收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西北、东北边境统治的巩固加强等知识,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小组合作探究进行。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知道康熙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熟悉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了解清朝的疆域。
过程与方法:说明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纵向归纳,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找出布达拉宫、承德行宫、新疆天山的照片或地图,设计出一条去该地区旅游或考察的路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沙俄与荷兰国家,当时它们在中国的活动都是侵略行为。清朝前期的疆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它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教学重点:
郑成功收复太歪、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清朝的疆域、雅克萨之战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学生识记或理解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部落名称等,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学案答案:1、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即当今的台湾。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2、西藏地区: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正式赐予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新疆地区: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派驻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蒙古地区: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检测题答案:
1、B 2、 C 3、C 4、 D 5、A 6、B
7、(1)荷兰 1624年
(2)郑成功 民族英雄
(3)1662年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
8、(1)统一台湾,设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2)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驻藏大臣。
(3)加强对新疆的管辖:康熙帝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设置哨所。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评价
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是____,在思想文化方面____
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年,侵占台湾的殖民者是_____
(2)收复台湾的是____,他从____出发,把敌人包围在_____和_____两个孤立的据点中。_____年,被侵略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______
(4)1684年,清朝设置____,隶属____,设置的历史意义是______
(5)_____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_________.
3、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顺治帝册封__________为______的封号;
(2)康熙帝册封__________为________的封号;
(3)1727年,雍正帝在西藏设置______,监督西藏地方事务。
(4)1793年,清朝颁布_________,规范了西藏地区行政体制和法规。
(5)乾隆帝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_____不为所动。
4、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帝时,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________叛乱,稳定了_________
(2)乾隆帝时平定________,清朝设置_______,管辖______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__________.
5、清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西跨_________,西北至______,北接_____,
西南达________,东北至_____,东临________,
东南到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2、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
三、课堂检测
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这幅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2、清朝时期,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
A、西域都护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3、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4、下列战争发生于乾隆帝时期的是( )
A、靖难之役 B、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5、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①册封五世班禅②册封五世达赖③设驻藏大臣④设伊犁将军( )A.②①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6、先后册封西藏佛教首领为“达赖班禅”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 )
A.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B.顺治帝和康熙帝C.康熙帝和乾隆帝 D.嘉庆帝和道光帝
7、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材料中的“贵国”指的是哪一个国家?它是何时踞台湾的?
(2)“余”指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他?
(3)台湾地何时归我的?此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8、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方面。主要学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继续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5.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学习此节内容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认识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在学习此节内容时,可结合书中《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及《前门街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进行了哪些商业活动?苏州繁华表现在哪些方面?使学生对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达有直观的感受。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和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表现。
2.带来的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学习此节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来举例说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众多问题。例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还带来诸如交通、教育、卫生、就业、“未富先老”“温室效应”等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在历史学习的同时注意关注、分析现实问题,能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以设计以下图示,让学生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学生能够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明清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思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闻名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军机处的设立
① 建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实质: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阅读“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部分说说军机处的任务:只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髙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1.什么是文字狱——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2.文字狱何时最为厉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 “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等。
3.看教材小字和视频《文字狱》,同桌讨论文字狱的危害。危害:A.残酷的文字狱使无数无辜的人死于冤狱;B_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文字狱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4.讨论: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和文字狱有什么相同?
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破坏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由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清朝官吏结党营私,贪风日盛。
2.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
3.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4.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呢?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
(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
(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故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
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从闭关锁国在贸易方面的表现来看,这个政策有没有绝对禁止海外贸易呢?
闭关锁国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绝对禁止海外贸易。师:联想一下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止和倒退。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师:正是由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勇敢的加人了世界竞争的行列中,你们应该不忘过去,好好学习,面对未来。
四、课堂小结
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推诿、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简介。二是昆曲的出现、发展和没落。三是被誉为“国剧”的京剧艺术。内容虽然不多,但要在知识讲授时,应有一定的拓展,简介与《红楼梦》相关的四大名著,并重点对京剧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和兴趣,对于老师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而对于昆曲、京剧知之甚少,因此,四大名著同学们可以用预习的方式进行了解或通读,但是对昆曲、京剧仍然需要老师进行讲解。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知道《红楼梦》的作者、特点等。知道昆曲的特点、代表作等。了解京剧的产生过程、流传原因。清朝文化是清朝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特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时期的小说成就达到高峰,体现了反对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情操。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和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明白明清小说与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反封建。知道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
教学重点:
《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及反映出的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国剧“京剧”的讲授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思路:
通过四大名著引入新课,首先以《好了歌》及其注解来讲述《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昆曲片段欣赏,京剧曲目《大雪飘扑人面》《儿行千里母担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来激发学生对学习京剧的兴趣。
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我国的文学体裁在不断的变化演进,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汉朝时的赋、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设问:明清时期为什么小说会成为文学主流?一是印刷术的改进。二是平民文化的需要。三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互动环节一(知识配对):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相继搬上电影、电视屏幕,同学们知道我国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的名称及其作者分别是哪些?
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曹雪芹及《红楼梦》创作简介
曹雪芹简介:名霑,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荣华富贵的生活。雍正时被抄家,彻底没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他回顾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石头记》,后改名为《红楼梦》。
(二)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梗概及社会意义
互动环节二:《红楼梦》片段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贾、薛、史、王四大贵族家庭的兴衰史,通过细致和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红楼梦》反映出来的爱情悲剧,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又是作者人生中某些悲剧的缩影,还是对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统治的血泪控诉。
(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诗词欣赏
《好了歌》及注解(老师讲述)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一)争奇斗艳的戏剧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出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清朝前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二)昆曲
1.昆曲及其代表作: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牡丹亭》简介
互动环节三(知识配对):昆曲的代表作及其作者
2.昆曲的没落
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欣赏,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没落。
(三)京剧
1.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互动环节四(选词填空):观看影片然后回答问题。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京剧经典作品: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孟广禄
《野猪林》于魁智
《三家店》李少春
互动环节五:感受京剧中轻柔婉转与慷慨激昂。
互动环节六(选词填空):将本课的重难点通过填空复习巩固。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自主学案)
基础梳理
一、《红楼梦》
1.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的《 》。这部长篇小说初名《 》,晚年,曹雪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进行小说的创作和修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 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 》,在 晚期时印刷面世。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 与 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 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 和尖锐矛盾,揭露了 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 历史命运。
3.《红楼梦》全书背景 ,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姓名的就有700多人,这部 强、 高的小说问世以后,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 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一)昆曲
1.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 ,反映人民的 ,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 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 活动。 不断增多, 繁多, 丰富多彩, 推陈出新, 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最有影响的剧种是 和 。
2.昆曲,又称 、昆腔,原是流行于 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末年,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 ,成为一个 性的剧种,代表作有 创作的 。
3.到 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是 的《 》,
的《 》这两部政治历史剧。 感人, 跌宕,
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4.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 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 或歌功颂德的 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成为 和 的玩物。由于脱离 和 生活,昆曲逐步走向 。
(二)京剧
时, 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 的局面。1790年, 皇帝80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 先后到 献艺。徽班的 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的喜爱,一时誉满 。后来,徽调不断吸收 、秦腔、 、汉调等地方戏的有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 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 ”。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 ”。
预习思考:
1.在影视作品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出自(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2.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古典小说的创作高峰出现在( )
A 西汉 B 两宋时期 C隋朝 D 明清时期
3.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
A 关汉卿 B 罗贯中 C汤显祖 D 曹雪芹
4.明清时期,什么表演成为人们的重要文化活动( )
A 评书 B 戏剧 C 绘画 D 京剧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教案
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21_36_44_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