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化学第8-10单元教案(文末查看下载)
初三化学整册知识要点精讲微课 |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
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 教学模式
探究式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预习检测: 1、列出五种常见的金属 2、化学之最(金属)
| 回答: 1、铁、铜、铝、锌、银等 2、地壳中最多的金属是铝 应用最广泛的是铁 | 从实际出发 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 |
介绍金属史 铜(商朝青铜器) 铁(春秋战国) 铝(100多年前)
一、物理性质 1、颜色 2、导电性 讨论:①导线为什么用铁做而不用银做 ②电线一般用铜做而不用银做 3、密度 4、熔点 讨论:为什么电灯中的灯丝用钨丝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5、硬度 讨论:为什么菜刀、镰刀用铁制而不用铝制?为什么铁制水龙头表面镀铬?为什么不镀金
讨论:物质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 举例说明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讨论:铜、铁、铝的历史以及应用年代
说出熟悉的金属的颜色:金、银 铜、铁等 比较银、铜、金等金属的导电性 ①铁的导电性比铜差
②银的价格高,不经济
金、铅、银…铝 (依次减小) 钨(最高) →锡 回答: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 锡受热会融化,断路
铬、铁、银→铅 铁硬度大 防锈 硬度大
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用途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 了解金属的历史
了解金属的一般物理性质,并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二、合金 钢、生铁的关系 实质:生铁(含C0.03%--2%) 钢(2%--4.3%) 合金的概念: 金属特征: 金属+金属(或非金属)
探究:合金与纯金属性质一样吗? ⑴硬度
⑵熔点
提问:常见合金有哪些用途 | 钢和生铁主要成分都是铁, 讨论性质的不同点 1、硬度 生铁›钢 2、韧性 生铁‹钢
举例说明合金 铝合金、铜锡合金、钛合金等
设计实验①黄铜、铜相互刻划 ②锡和焊锡 结论:合金硬度›纯金属
设计实验 同时加热:锡、铅、焊锡 结论:焊锡‹铅‹锡 合金的熔点‹纯金属 阅读P6表8-2常见合金以及用途 | 了解常见合金
了解常见合金的用途 |
布置作业 课本P8 1、2、3、4 家庭小实验:回火和淬火 |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 金属
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
2、用途
二、 合金
1、概念
2、性质 a、硬度 b、熔点
教学反思:
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
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程引 入 | 导读:提出思考问题。 | 读引言思考:铝为何具抗腐蚀性,其它金属如何?化学性质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怎样? | 明确课程目的,引导关注重点。 | ||||||||||||||||||||
情景创 设 | 演示:外观相似的四片金属片(Mg、Al、Zn、Fe,编号)置于铁三角架上灼烧,由学生根据现象猜出金属名称。 | 进行“猜金属”游戏,观察现象,猜测金属:
据学生展示猜出的结果进行互动评价――学生很难完全猜准,多数根据“燃烧”仅猜出“Mg”。 |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激情,并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以存在“问题”为后续探究留下悬念。 | ||||||||||||||||||||
规律建构1 | 导思:1.同学们在猜金属的游戏中,发现了它们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异性吗?2.通过发现,我们能粗略确定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吗? 为了寻找差异性和规律性,我们是否还可以根据以前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寻找规律呢? | 讨论金属的共性与差异性Mg、Al、Zn、Fe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剧烈程度不同,初步归纳 活动性:Mg>Al、Zn、Fe
讨论与发现:学生从教材及生活中经验:“真金不怕火炼”,铜制品(如铜锁)裸露保持光泽,铁制品裸露易生锈等事例归纳规律并互动评价。 活动性:Mg、Al>Fe、Cu>Au 或:Mg>Al、Zn、Fe>Cu>Au 发现:仅凭上述探究,还很难更广泛找出金属的活动性规律。 | 这一过程,学生仅能 从最基本的认知层次初步归纳少量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存在的问题,继续为后续的探究留下悬念 | ||||||||||||||||||||
问题链 接 | 引导联想:上述探究初步找出了一些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规律,但要更广泛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须另辟蹊径进行探究。 多媒体引导:(在第七单元探究酸雨的模拟实验时已经留下伏笔) |
讨论:1、这一现象能否反映出镁、锌的活动性顺序? 2、能否类似用这一方法探究镁、锌、铁、铜等金属的活动性? | 将不同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搭建联结的桥梁,同时发展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在事物间建立联系,进行组合、移植等创新思维策略。 | ||||||||||||||||||||
规律建构2 | 引导学生对新的探究进行猜想、设计、结果预测 | 讨论:探究目的;哪些金属可与酸反应?剧烈程度;原因如何? 猜想并预测:镁、锌、铁、铜在酸(盐酸、稀硫酸)中的可能化学行为? 设计:①用酸性的二氧化硫溶液探究不便,选择盐酸、稀硫酸;②控制的条件—酸足量,浓度同;③为观察较准确,金属质量大致等;④注意观察反应剧烈程度,可对反应时间作记录或估计。 | 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为规律的建构向更深层次发展 | ||||||||||||||||||||
示范:操作的规范以及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 | 组内合作探究并填写探究记录表(打印) 表一: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表二: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表略)
| 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自己的猜想,发展合作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 |||||||||||||||||||||
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 各组交流获取的信息: 1.能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金属及不能反应的金属。 2.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速率(差异大的,进行讨论) 分组: 活泼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反应):Mg Zn Fe 不活泼金属(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Cu 活动性: Mg>Zn>Fe>Cu 展示结论并互动评价: | 使学生享受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更深层次对知识进行建构 | |||||||||||||||||||||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多媒体Flash动画: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 观看动画,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惊呀,笑): |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 |||||||||||||||||||||
规律建构3 | 问题延伸: 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解决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的困难?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 设计探究方案 2、 预测实验现象 3、 作出合理判断 |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 启迪学生客观真实的认识问题,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创新留下空间 | ||||||||||||||||||||
提示:铝表面必须打磨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样品—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样品—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 学生探究并将探究结果填写于自己设计的探究记录表中(其中之一): 归纳活动性:Al>Cu>Ag 展示结论,互动评价:
| 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 更深层次建构规律 | |||||||||||||||||||||
导行: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用卡片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 进行“玩卡片”游戏:学生互动,将卡片按自己分析、归纳的活动性顺序粘贴成序列 展示、评价: Mg>Al>Zn>Fe>Cu>Ag>Au 交流、讨论排序的理由和依据 | 以“玩“的形式用卡片排序创设一个思维的载体,发展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进行信息处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 |||||||||||||||||||||
规律建构4 | 导思:更多的金属活动性怎样呢? 背景介绍:科学家类似于我们的探究,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插入“Na、Ca”活动性纠正等故事)。
| 读教材(多媒体)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 以背景介绍启迪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究精神。 形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完整规律 | ||||||||||||||||||||
启迪: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对判断金属活动性提供了什么依据? | 讨论并确定简洁语言归纳: 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 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寻。 | 用简洁的语言转换和表述,解决记忆的困难并使认知深化。 | |||||||||||||||||||||
运用与深化 | 问题:有X、Y、Z三种金属。1.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2.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3.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1)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2).科学家将氢的活动性与金属活动性进行比较并排序,当氢也排在里边时,活动性顺序如何?
| 完成问题的解答,互动评价: 答案:(1)X>Z>Y (2)X>H>Z>Y 讨论: (1)氢的活动性排X之后,Y、Z之前的依据? (2)假如只告之“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能否得出结论?你是如何思维的? | 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认知的自省与反思。 | ||||||||||||||||||||
课时 | 1.知道金属主要化学性质:活泼金属多共性,与氧与酸易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以氢为界,五字断句。 3.活动性判断与应用(见归纳)。 |
作业设计:
1.课后习题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Fe、Cu>Au
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K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置换反应的应用
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 金属之间互置换 溶液里面可探寻
教学反思:
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渗透建构主义思想,以“猜金属”、“玩卡片”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效果可能更好。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 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练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 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古代练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通过对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更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的冶炼,以及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以及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 |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课前查找金属资源的有关资料:矿物标本、实物照片、图表、有关金属资源的文字描述等。 |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材料。
|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的能力。 |
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 〈展示资料〉 由小组分别展示收集的资料。
〈过渡〉 金属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学生展示材料,交流信息,讨论、小结: 地球上金属资源很丰富,我国矿物储量种类齐全。在所有的金属中,含量最丰富的是铝,而提取量最大的是铁。 | 由课上来展示收集的成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媒 体 实 验 相 结 合 、 原 理 实 际 相 联 系 |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提取量最大的是铁,那么铁是如何从铁矿石中冶炼出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介绍〉 1.我国古代炼铁图——了解我国炼铁的悠久历史 2.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的发展——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 |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我国炼铁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 |
利用多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设置了一个悬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
〈设问〉 人们是如何把铁矿石炼制成铁的呢? 〈演示实验〉 介绍炼铁的原理 P16页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小结〉 1.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碳、石灰石。 2.炼铁原理: 3CO+Fe2O32Fe+3CO2 |
观察实验,描述现象,思考原理,完成化学方程式。
| 由设问把学生心中所思明朗化,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求知方向。 | |
〈过渡〉 在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是含有杂质的。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然会涉及到杂质的计算问题。 〈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解题过程见板书设计) | 学生思考:铁矿石、生铁、钢等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思考含有杂质的物质如何来进行计算。 归纳解题思路 | 通过例题的方式,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活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师小结〉 解题思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 P21页习题5、6 | 完成整个解题过程。
学生练习 |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严瑾的思路,严瑾的解题格式。培养学生严瑾的学习习惯。 | |
设问导入 | (第二课时) 〈导入〉 大家知道吗?我们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 学生阅读P18-19页内容。 | 由一个简单的设问和一个具体的数字,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金属资源的保护中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 |
设计实验方案 | 〈课前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探讨“铁生锈的条件”实验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以小组或个人等方式活动,同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于课前完成实验。 | 让学生再次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解释与结论。 |
展示结果、归纳辨析 | 〈汇报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辨析实验结果〉
〈引导分析〉每个小组的方案的优劣。挑选出一个比较完美的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见板书设计 | 由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 展示实验结果,作简要的分析 将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分析,推断铁生锈的条件。 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形成共识。
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 整个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呈现,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并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学会进行实验评介的方法,和进行筛选实验方案的能力。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小结实验、运用知识 | 〈教师小结、投影〉 1.铁生锈的条件:一要在潮湿的空气中(即有水),二要与氧气接触。 2.实验要点:如图P18页8—23,试管2中的蒸馏水应煮沸冷却后再放入铁钉,然后再倒入植物油进行液封。试管3应烘干后再放入铁钉,再用橡皮塞塞上。 | 学生回顾实验步骤,记忆实验的要点。 |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细节,严瑾的实验态度。 |
〈引导讨论〉 我们知道了铁生锈的条件,那么如何来防锈呢?
〈讨论分析〉 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 分小组讨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归纳防锈的思路: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锈蚀的基础,就能防止铁制品生锈。 讨论、分析、交流 | 从防锈方法的确定,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灭火方法的确定,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 |
讨论分析、形成意识 | 〈过渡〉 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引导讨论〉 1.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呢? (多媒体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 2.如何来有效的保护金属资源呢? 〈小结、投影〉 金属资源的保护途径: 1. 防止金属的腐蚀 2. 金属的回收利用 3.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
观看多媒体,理解金属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讨论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 让学生学会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 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总结提高、运用知识 | 〈总结〉 学完本课题,你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作业〉 1.P21页习题:1、2、3、4 2.调查与研究:你家的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的情况和回收的价值,对今后如何回收金属废弃物提供自己的建议。 |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并回答。
课堂练习 第7题和调查与研究放在课后。 | 学完本课题,让学生有时间再整理本课题内容,使知识形成脉络。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教学准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 泡、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教学过程: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提起金属,同学们都不会感觉陌生。我们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水壶、菜刀等,他们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以下实验。
(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根据实验可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总结金属的其他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热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请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2)向4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反应物 | 反应现象 | 反应方程式 | |
稀硫酸或盐酸 | 镁 | ||
锌
| |||
铁
| |||
铜 |
注:1、稀盐酸、稀硫酸具有腐蚀性,教师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2、向试管中加入酸的顺序是:Cu、Fe 、Zn、Mg,加入酸的体积约为试管的1/4,注意从侧面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用拇指按住镁条与盐酸反应的试管管口10秒左右,松开拇指,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请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实验步骤 | 现 象 | 结 论 |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上台板演化学方程式。
思考:铁是银白色金属。在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的铁片和铁粉是什么颜色的?你有什么问题?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信息。
【学以致用】
1.把金属X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若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X、Ag、Fe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Fe、X、Ag、 B. X、Fe、Ag
C. Fe、Ag、X D. Ag、X、Fe
2、一些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帮他鉴别一下这枚银元,是真?是假?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惑。
板书设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旨 | ||
引入课题
| 展示各种颜色的液体,询问学生由此可联想到什么?指出这些液体都是溶液,通过学习大家就能知道刚才所提到的问题。 | 思考、回答问题 | 用化学颜色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 ||
【板书】第九单元 溶液(投影)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 |||||
探究实验1
| 指导学生实 验
| 观察氯化钠,糖,硫酸铜晶体与100毫升水混合是发生的现象 | 分组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见副表)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 |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 论
| 问题1:每一种混合物各处的颜色是否相同? 问题2: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 | 分析、思考、讨论、
|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 ||
【板书】结论(投影)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归纳得出结论 |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 |||
拓展视 野
| 问题1、在糖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问题2、你能说出身边一些常见的溶液吗?(投影显示有关图片)
| 回答问题
|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知识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旨 | ||
探究实验2
| 指导学生实 验
| 观察水与碘,水与高锰酸钾,汽油与碘,汽油与高锰酸钾混合时发生的现象 | 分组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见副表)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及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能力 。
| |
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
| 【板书】结论(投影)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 归纳得出结论 | |||
探究实验3 | 指导学生实 验
| 观察水与乙醇,高锰酸钾溶液与乙醇混合并震荡时发生的现象 | 分组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见副表)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 |
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
| 问题:实验指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那么溶质可以是气体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
| 根据生活实例,巩固认识
| ||
【板书】结论(投影)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 |||||
拓展视 野 | 问题: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想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溶液的用途(投影显示有关图片) | 回答问题
|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知识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旨 | ||
探究实验4 | 指导学生实 验
| 1、观察水与油混合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并观察液体倒掉后试管是否干净。 2、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如何将试管清洗干净? 3、观察试管中分别加入洗衣粉,洗涤剂并加水冲洗后的情况。 | 分组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见副表)
|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
巩固记忆 | |
模拟演 示 | 用计算机模拟洗涤剂与油脂作用时的情况。 | 看计算机的动画演示
| |||
【板书】结论(投影) 二、乳浊液 乳化现象 | |||||
拓展视 野 | 问题:你能举例说说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吗? | 讨论,回答问题 |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
总结 |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 ||||
作业
| 1、课后习题1、2、3、4 2、调查与研究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 |
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
副表1
混合后振荡 | 实验现象 | |
氯化钠 | 水 | |
糖 | 水 | |
硫酸铜晶体 | 水 |
副表2
溶剂 | 溶质 | 实验现象 | |
水 | 碘 | ||
水 | 高锰酸钾 | ||
汽油 | 碘 | ||
汽油 | 高锰酸钾 | ||
副表3
溶剂 | 溶质 | 振荡前现象 | 振荡后现象 | 静置后的现象 | 结论 |
水 | 乙醇 |
副表4
试管内加入 的物质 | 现象 |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 |||
振荡前 | 振荡后 | 静置后 | |||
水和植物油 | |||||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 |||||
水和植物油及洗衣粉 | |||||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 |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 再加5g“氧化钠,搅拌 | 再加5mL水,搅拌 |
现象 | |||
结论 |
│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 ||
再加“硝酸钾,搅拌 | ||
…… | ||
加热 | ||
再加硝酸钾,搅拌 | ||
冷却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讨论]
[学生发言]
[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氧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氧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上述练习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
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
[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投影练习]某硝酸钾溶液在20’c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C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作业]习题l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佴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一一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的烧杯中加日入氯化钠。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小加入硝酸钾都邮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者的溶解能小
3.向10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自至饱和。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投影]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C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 一般称为 |
<0.01 | 难溶 |
0.01~1 | 微溶 |
1~10 | 可溶 |
>10 | 易溶 |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4人一小组,组内竞争,争当冠军。
[学生活动]
[课堂练习]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这句话是否正确?
2.20°C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 溶物质。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 溶物质。
[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可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
答案:1.不正确。通常所说的不溶物即难溶物,溶解度<0.01 g。(请学生结合以下投影资料理解本题)
2,难
3.易
[投影]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喜爱用银制器皿盛放食物招待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人们发现,牛奶等食物放入银器皿后,不易腐败,能够保存比较长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银是不溶于水的。但实际上,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把食物放人银器皿后,总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因此水中就有了银离子。银离子能有效地杀死细菌,因此食物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投影]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C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
熔 解度 / g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38.4 | 39.0 | 39.8 |
KCl | 27.6 | 31.0 | 34.0 | 37.0 | 40.0 | 42.6 | 45.5 | 48.3 | 51.1 | 54.0 | 56.7 | |
NH4Cl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60.2 | 65.6 | 71.3 | 77.3 | |
KNO3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9 | 202 | 246 |
[教师指引]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转折]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绘制溶解度曲线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敷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
2.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C和85°C时的溶解度。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活动中的2、4两个内容)
[讨论结果]2.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因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①不同物质在温度时的溶解度。②曲线相交时的含义。③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④曲线的走向。
3.25°C时NaCl的溶解度是33克,KCl的溶解度是34克,NH4CI的溶解度是38克,
KNO3的溶解度是38克。
85°C时NaCl的溶解度为37克,KCl的熔解度为51克,NH4Cl的溶解度是68克,KNO3的溶解度是186克。
4.可得到以下信息:①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子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例:68°C时NaNO3与KNO3溶解度相同,都是134克。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投影]
[设问]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
[回答]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小结板书]
2.溶解度曲线:
(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过渡]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投影]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锐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
[学生讨论后发言1.气体在水中韵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系。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将解度越小。
4.对于气体物质,我们通常测量它的体积,而不是去称量它的质量,所以研究气体的体积较方便。
[引导]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量度的影响。所以溶解度的概念中强调: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那么描述气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学生讨论发言]一定温度、一定压强。
[教师指出)我们只研究压强为101kPa时的溶解度,所以规定压强为101kPa。
[引导]对于固体物质,通常研究质量,所以选择“在l00克溶剂里”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而对于气体物质,研究体积比较方便,那研究溶解度时应如伺规定标准,定义气体的单位?
[讨论]
[师生总结]选择在1体积水里”作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气体的体积。
[投影板书]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lol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课堂练习]
1.在0°C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加热冷水时,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学生回答]
1.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C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
2.温度升高时,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以;①水受热时有气泡冒出。②鱼塘水中溶氧量减少,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我们还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业]习题3、5,6、8
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
板书设计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2.溶解曲线:
(1)含义:材质的熔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作用:可壹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肘,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因素:101kPa、一定温度、I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实验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
药品:水,食盐,硫酸铜固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复习溶解度相关知识。
2,【新授课】
【演示实验9-5】
一,溶液的质量分数
【例题2】
【演示实验9-7】
3,【课堂小结,作业】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目的】
1.练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__3_ g,水__47_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可近似看做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整个配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分别为:6%的氯化钠溶液25g(体积24__mL);水25 g。
(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3. 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问题与交流】
1.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分析:
(1)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2)称量氯化钠固体前,应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3)称量时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4)砝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5)如果是定量称量药品质量时,应先固定砝码和游码的质量,然后再加固体试剂,当接近称量量时,用右手轻轻震动拿药匙的手腕,填足药品为止。
(6)称量完毕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处。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分析:将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准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举例说明。
分析:例如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农药时,农药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小,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农药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大,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因此需要准确配制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此外,无土栽培营养液;医疗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水;化学实验中药品都需要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第十单元 酸和碱 教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酸(H2SO4、HCl)和碱[Ca(OH)2、NaOH]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列举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在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要把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能力目标
1.通过课本中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鉴别出来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一些典型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对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学习,能够处理被浓硫酸或氢氧化钠灼伤等突发事故。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固的碳酸钙和将氢氧化钙、粘土和沙子混合,用来作建筑材料等内容的的学习,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通过【实验10-3】、【实验10-7】认识到酸和碱的腐蚀性,在使用时遵守安全注意事项,树立安全意识。
3.通过对浓、稀硫酸化学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理解常见的酸、碱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实验,学习酸、碱的通性及反应规律与物质制备。
3.通过对比实验,学会酸、碱与其它物质的鉴别。
◆教学难点
1.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解酸、碱具有通性原因。
2.通过挂图或播放视频,学习酸、碱的安全使用及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常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验仪器 食醋、石灰水等药品 石蕊、酚酞试剂 植物的花瓣或果实 酒精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教师讲授+学生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学媒体 |
[导课1]从生活中找一些酸碱的例子。 [导课2]由学生列举一些酸碱的物质或讲述有关酸碱的故事。 [导课3]播放有关我国酸碱工业的视频资源。 | 聆听 列举 讲述 看视频 | 为学生提供感知,拉近生活。 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拉近社会,培养民族自豪感。 以上三种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视频 |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 [板书]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 思维跟着老师进入本节内容 | 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 黑板 |
[实验10-1] [讲述]P51第一段 | 观察、填表 | 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并介绍酸碱指示剂 提供一种区别酸、碱的方法。 | 化学仪器 化学药品 |
[探究]P51 | 探究、填表、讨论 | 对指示剂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植物的花瓣或果实 酒精 |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常见的酸 [板书]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实验10-2] | 观察、填表 |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 硫酸、盐酸试剂 |
[投影或计算机]盐酸、硫酸的用途 | 了解 |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多媒体 |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酸? | 回忆 讨论 发言 | 化学又回到生活中去 增加本节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
[师]点评:并不是每一种酸都有酸味。例如(见文本素材) | 诧异 对酸充满了好奇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产生误区 | |
[师]酸的种类很多,有其共性,但有些酸还有些特殊性,下面我们介绍的浓硫酸就非常有“个性”。(可以放一段有关浓硫酸腐蚀性的视频) [板书]2.浓硫酸 | 对浓硫酸产生兴趣 | 引出对浓硫酸的介绍 | 视频资源 黑板 |
[师]下面我们再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实验10-3] | 观察 得出结论: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 学生将实验结论联系到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 浓硫酸 纸 小木棍 布 玻璃 |
[师]浓硫酸的浓度很高,我们要得到较稀的硫酸应该怎么稀释呢?(放视频: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正、误对比) | 观看 意识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 | 引起学生注意 | 视频 |
[师]解释原因: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错误操作),浓硫酸密度大在底部,产生的热不易散去,从而带来危险。 [讲述]正确操作方法 | 理解 | 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 |
验证性实验[10-4],验证浓硫酸稀释放热。 | 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发烫。 | 真实感觉,提高可信度,接受更容易一些。 | 烧杯、玻璃棒、浓硫酸 |
[讲述]P53第一段 [提问]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怎样处理? | 有一个思维过程:比较浓、稀硫酸的差别(存同求异)。 回答 | 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锻炼,在潜意识中会形成存同求异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 |
[师]点评 | 思维整理 | 使化学用语标准化 | |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酸的化学性质 [板书] 3.酸的化学性质 P54探究 | 探究 汇报结果 | 探究能力的培养 | 酚酞 石蕊 稀硫酸 滴管等 |
[师]点评 这节课,我们对酸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学习,重点在鉴别酸的方法(用指示剂)和通性,稀硫酸、稀盐酸的性质和用途,浓硫酸的特性及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下节课我们将对碱的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请大家做好预习。 |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学媒体 |
[复习] 1.回忆酸的通性 2.书写化学方程式 铁锈+稀盐酸 锌+稀硫酸 (或让大家回忆指示剂的作用,从而引出碱) | 回忆 回答 Fe2O3+6HCl=2FeCl3+3H2O Zn+H2SO4=ZnSO4+H2↑ (可以指定学生回答、板书) | 复习 | 黑板 |
[师]这节课我们进入对碱的性质的探究。 [板书] 二、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 进入学习状态 |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 黑板 |
[实验10-5] | 观察、记录 | 氢氧化钠 蒸馏水 试管 | |
[师]讲解潮解现象,并引导学生自行推出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结论。 | 聆听 理解 推理 |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 |
[讲解]P55第一、二段 (附有视频或图片) | 聆听 观看 思考 记忆 | 加深对氢氧化钠的认识,对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引起高度注意。对氢氧化钠的用途有一定了解。 | 视频 图片 |
[提问]在检验二氧化碳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溶液? | 回答:澄清石灰水 | 引出对氢氧化钙的学习 | |
[师]通过[实验10-6],使学生理解到氢氧化钙的溶解性。 | 观察 理解 总结 | 氢氧化钙、小烧杯、水、玻璃棒 | |
[师]对氢氧化钙进行讲解P55 | 聆听 记忆 | 掌握理论知识 | 黑板 |
[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板书] 2.碱的化学性质 | 探究 讨论 | 探究学习 | 氢氧化钙 酚酞 滴管等 黑板 |
[师]和学生一起剖析酸的相似性和碱的相似性的原因(P56-57)(有条件可以做实验,放视频,图片) | 观察实验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 对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物质导电性实验仪器 视频 图片 |
[师]点评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整理。 | 思维整理 | 使知识准确,系统。 | |
小结:这节各我们对碱的性质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并对酸的相似性和碱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重点在碱的通性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
◆板书设计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二、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2.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要点 | 课标要求 |
1.酸、碱的化学性质(重点) | 加深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 | 初步学会实验操作的方法,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胶头滴管、火柴、白色点滴板。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合作探究
探究点 酸、碱的化学性质
1.酸的水溶液和碱的水溶液在反应前各有什么离子?反应后又有哪些微粒?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实验活动1】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实验操作】在两个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入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向一白色点滴板上的酸碱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白色点滴板上的酸碱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 |
稀盐酸 | 变红色 | 不变色 |
稀硫酸 | 变红色 | 不变色 |
氢氧化钠溶液 | 变蓝色 | 变红色 |
氢氧化钙溶液 | 变蓝色 | 变红色 |
【实验结论】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使无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碱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活动2】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实验操作】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约2mL稀盐酸,观察现象。当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去掉变得光亮时,将其中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取出,洗净。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钉。
【实验现象】①铁锈慢慢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②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③后取出的铁钉变小。
【实验结论】(1)6HCl+Fe2O3===2FeCl3+3H2O
(2)2HCl+Fe===FeCl2+H2↑
【实验活动3】
实验操作 | 反应的现象 |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向2mL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 | 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 2NaOH+CuSO4===Cu(OH)2↓+Na2SO4 |
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沉淀溶解 | 2HCl+Cu(OH)2===CuCl2+2H2O |
【实验活动4】中和反应
实验操作 | 反应的现象 |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向1m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再慢慢加入稀盐酸 | 溶液先变为红色,然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HCl+NaOH===NaCl+H2O |
取上述无色的溶液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至液体蒸干 | 有白色固体析出 |
【实验活动5】
实验操作 | 反应的现象 |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向少量的氢氧化钙粉末中加入1mL水,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1mL水,振荡 | 溶液变为红色,加水后颜色不变 | |
向同质量的氢氧化钙粉末中加入1mL水,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1mL稀盐酸,振荡 | 溶液变为红色,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消失 | 2HCl+Ca(OH)2===CaCl2+2H2O |
(1)实验活动2中,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应如何操作?
(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把铁钉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
(2)实验活动5中,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反应。)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1.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2.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3.中和反应
成功之处 |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不足之处 | 个别学生对实验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掌握不牢,所做的实验没有实验现象或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知识要点 | 课标要求 |
1.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重点) | 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
2.溶液酸碱度的测定(重点) | 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研钵、玻璃棒、胶头滴管、纱布。
蒸馏水、酒精、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试纸、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土壤样品。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玻璃片。
还需要的生活用品:白醋、食盐水、草木灰、橘汁、肥皂水。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酸碱溶液能否使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色素发生颜色的变化?
结合生活的实例讨论。
【实验操作】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罗兰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滴入下列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现象】
指示剂 (汁液) | |||
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 |||
稀盐酸 | 稀硫酸 | 氢氧化 钠溶液 | 澄清石灰水 |
牵牛花 汁液 | |||
月季花 汁液 | |||
紫罗兰 汁液 |
【实验结论】酸碱溶液能使自制的指示剂发生颜色的变化。
探究点二 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
【实验操作】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白醋、食盐水、草木灰水、橘汁、肥皂水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后,将试纸上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测得待测液的pH。
【实验结论】
待测液 | 白醋 | 食盐水 | 草木灰水 | 橘汁 | 肥皂水 |
pH | 3 | 7 | 11 | 4 | 10 |
(1)你自制的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效果如何?了解其他同学自制的指示剂的检验效果,哪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成的指示剂检验效果好?
(紫罗兰或者牵牛花制成的指示剂效果好。)
(2)归纳自制的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情况,与同学交流。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例如紫罗兰溶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1.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2.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测定溶液酸碱度通常用pH试纸
成功之处 |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体现化学新课标的理念 |
不足之处 | 个别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严谨,实验现象不明显,造成实验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