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课精讲+课件教案知识点(文末下载)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讲(人教版) |
↓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伟大的改革开放
(长按图片扫描 二维码 下载教学视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梳理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⑴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⑵特点 ①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
③生活单位(含BP2相关链接)
⑶解体
2.奴隶社会 ⑴阶级 ①地位: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②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⑵国家 ①产生: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②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⑶生产关系
⑷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①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评价: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⑴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⑵特点 ①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BP5相关链接)
③剥削
④封建制国家: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⑤阶级
⑶消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社会 ⑴生产关系 ①特点(含BP7专家点评)
②条件
⑵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过程: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③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④领导(BP8专家点评):工人阶级在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领导这场革命。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①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局限: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⑷基本矛盾 ①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经济关系上的表现(BP10专家点评)
③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④性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⑤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⑥趋势:
| ||||||||||||||||||||||||||||||||||||||||||||||||||||||||||||||||||||||||||||||||||||||||||||||||||||||||||||||||||||||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⑴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⑵形成: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⑶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⑷局限 ①空想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无效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 ⑴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⑵理论意义: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②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2.《共产党宣言》 ⑴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⑵评价(BP16相关链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⑶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马克思主义(BP17相关链接) ⑴作用: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⑵原因 ①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 ⑴过程: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⑵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3.多国实践 ⑴多国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⑵严重曲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⑶中国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 ||||||||||||||||||||||||||||||||||||||||||||||||||||||||||||||||||||||||||||||||||||||||||||||||||||||||||||||||||||||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⑴原因: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⑵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⑶任务: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复兴之路 ⑴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⑵选择复兴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⑶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BP21专家点评)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列主义传入中国 ⑴过程: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⑵意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五四运动(BP23相关链接)
3.新民主主义革命 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过程: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②意义: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⑵道路: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⑶胜利: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⑷法宝(BP23相关链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⑸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⑹步骤 ①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②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③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⑺特点(BP24专家点评):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含BP24专家点评)
5.毛泽东思想 ⑴创立: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⑵意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⑴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⑵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1954年宪法(BP26相关链接) ⑴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⑵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4.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⑴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⑵必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⑶意义: ①(BP27专家点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2.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八大 ⑴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⑵内容 ①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⑴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 ||||||||||||||||||||||||||||||||||||||||||||||||||||||||||||||||||||||||||||||||||||||||||||||||||||||||||||||||||||||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开启改革开放 ⑴决策: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⑵依据(BP32相关链接):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⑶历程
⑷意义(BP32相关链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2.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⑴标志: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⑵内容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 1.巨大成就 ⑴两大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⑵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⑶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⑷一个姿态: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坚持改革开放 ⑴改革开放 ①有效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②无限性: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⑵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四大理论) 1.邓小平理论 ⑴提出主题: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⑵坚持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⑶形成理论 ①创立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主要内容
③深刻意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主要成就(BP36相关链接)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⑴形成过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⑵深刻意义: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⑶三个代表(BP37相关链接)
3.科学发展观 ⑴形成过程: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⑵基本内容: ①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②(BP37相关链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⑶深刻意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⑴创立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⑵主要内容: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⑶深刻意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大自信) 1.中国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BP38相关链接)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内容: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评价(BP39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3.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 ⑴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⑵坚定自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A新时代) 1.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新时代
3.意义(含BP42专家点评)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B新矛盾) 1.背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2.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国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要求 ⑴解决矛盾(BP43相关链接):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⑵坚持路线: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C新坚持) 1.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2.主体 ⑴综述: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⑵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⑶人民: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 ||||||||||||||||||||||||||||||||||||||||||||||||||||||||||||||||||||||||||||||||||||||||||||||||||||||||||||||||||||||
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D新梦想) 1.本质: ⑴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⑵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⑶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内容: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3.进程: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特点 ⑴人民梦: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盼望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③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贡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⑵世界梦:①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②(BP48相关链接)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福祉。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进步不是倒退,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博弈。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E新使命) 1.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措施 ⑴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①原因: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②要求(综述):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③要求(分述):(BP49相关链接)进行伟大斗争,我们要
⑵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①原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②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⑶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①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②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⑷关系 ①关系: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②要求: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F新安排) 1.战略安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⑴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⑵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在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要求(G新要求) ⑴九个领域
⑵抓住机遇 ①原因: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才能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 ②特点:新时代历史机遇期
⑶青年责任 ①原因
②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 ||||||||||||||||||||||||||||||||||||||||||||||||||||||||||||||||||||||||||||||||||||||||||||||||||||||||||||||||||||||
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H新思想) 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1.产生
2.作用(BP56相关链接) ⑴国际: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也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⑵国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1.主题(BP57相关链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2.灵魂(BP57相关链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3.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 ⑴“八个明确” ①内容
②评价
⑵“十四个坚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①内容
②评价
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原因 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⑶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2.要求: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P61相关链接)
| ||||||||||||||||||||||||||||||||||||||||||||||||||||||||||||||||||||||||||||||||||||||||||||||||||||||||||||||||||||||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1.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3.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5.基本矛盾 ⑴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⑵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6.评判标准 ⑴根本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⑵其他因素: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综合探究二 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 1.精神力量 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勇、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能量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3.群众力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
▼
文件包预览下载
下载完整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平台公众号发送消息
【97】这2个数字获取
长按关注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