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汇总(文末下载)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A卷
班级: 姓名: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序 | 第一题 | 第二题 | 第三题 | 总分 |
得分 |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池沼(zhǎo)诘问(jié) 追溯(sù) 蟾蜍(chánchú)
B.洨河(jiāo) 丘壑(hè) 跋涉(bá)绥靖(suíjìng)
C.伛身(yǔ) 孕育(yùn) 遒劲(qiú)蹒跚(pánshān)
D.绮丽(qǐ) 殷红(yān) 藩篱(fān)轩榭(xuānxi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阻遏 鲜腴 无动于衷 张皇失措
B.惶急 琐屑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C.缅甸 推祟 销声匿迹 巧妙绝伦
D.镂空 繁衍 相安无事 自出心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敌人节节败退。
B.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
C.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D.他触目伤怀(触碰到自己的眼睛,心里不高兴),自然情不能自已。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且焉置土石?
B.已而之细柳军。
C.改容式车。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分类别)
C.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列数字)
D.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举例子)
6.按要求填空。(4分)
(1),长河落日圆。
(2)故渔者歌曰:“ ,。”
(3)《春望》中表现诗人念亲思家的诗句是 ,。
(4)《赤壁》中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 ,。
7.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7分)
(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
行人 花草 文明 爱护
踩踏 绕道 彰显 含笑
(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年级(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3)组织社会调查之后,校团委举行“我看环保”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华同学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刚才,我已列举出种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和事实,大家从中可以看到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我认为,首先人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其次政府要重视环保,采取有力的方法,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环保贡献力量。
①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②“采取有力的方法”这句话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 ”改为“ ”。
③画线句中,有两处逗号应改为 。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1分)
9.后三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
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
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
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
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
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有删改)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cháng):人名。④窭(jù):贫穷。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伯珍少孤贫() (2)学书无纸()
(3)山水暴出() (4)建武四年,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12.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0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3.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2分)
14.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1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2分)
16.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2分)
17.“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啊。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
18.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按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9.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虽然嘴上爱抱怨,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女人。(3分)
20.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21.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22.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三、作文。(50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桥梁”的解释: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构筑物。②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请以《桥梁》为题,或自拟一个包含“桥梁”这个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人名。
参考答案
一、1.答案:B解析:B项中,“洨”应读xiáo。
2.答案:C解析:C项中,“推祟”应为“推崇”。
3.答案:D解析:“触目伤怀”的意思是看到眼前的景物而引起内心的悲伤。D项中的解释不正确。
4.答案:C解析:C项中,“式”同“轼”,车前横木,本句中用作动词,指扶轼。
5.答案:B解析:B项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
6.(1)大漠孤烟直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1)示例一:行人绕道,花草含笑。示例二:爱护花草,彰显文明。
(2)示例:
借条
今借到校总务处铁锹叁拾陆把,水桶捌个。此据。
九年级(1)班班委会
×年×月×日
解析:借条应写有“今借到”或“借到”等字样,写清向学校总务处所借物品的种类、数量,涉及物品的数字大写正确;正文开头空两格、右下方有具体名称和日期。
(3)①示例: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环境免遭破坏呢?(只要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即可)②方法措施(或:有力有效)③分号(答“句号”也可)
二、(一)8.国家(山河)破碎,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9.后三联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或:表现了诗人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的愿望。)
(二)10.答案:(1)小时候(2)写字(书法)
(3)突然(4)去世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少”“书”“暴”“卒”的理解能力。这四个词都是使用率极高的实词。
11.答案: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译准“累”“辍”是关键 。“辍”译为“停止”。“累”译为“堆叠,叠架”。
12.示例:我们要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徐伯珍小时候学写字、十年诵书不辍、应召便退聘礼、有条理地答出滞义、隐居修学等内容,通过分析,概括他的性格特点及品德修养,然后从启示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三)13.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该段主要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4.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该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5.表面上看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的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6.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17.不可以删去。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示肯定,一点儿都不含糊,用词准确,所以不可以删去。
(四)18.早上: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晚上:孙老师的妻子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言之有理即可)
19.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言之有理即可)
20.画线句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山村冬天的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做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言之有理即可)
21.示例:这个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从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们的爱。(言之有理即可)
22.表层含义: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深层含义: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们,而学生们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言之有理即可)
三、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B卷
第一部分
(1~5题 21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_______ ,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 。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杜甫《春望》中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2.请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1)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suì( )洞里蜗行摸索。
(2)我是干biě( )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3)我瞰( )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4)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 )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竹,是上天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水汽,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泻进山脚下的尘地
②凝结在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成“叮咚”作响的山泉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4.观察下图漫画《“文化”人》,完成下面两道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请将漫画中顾客的语言修改成正面劝导的方式,让营业员易于接受。(2分)
(2)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针对这一幕所反映的问题,让你对营业员进行采访,请你写出一段简短的开场白,以使他认识到不注意食品卫生的危害性。(2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4分)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第二部分
(6~21题 4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6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这里“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D.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7.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诗中加着重号的词“将”的含义是 _____ 。诗中“东风”指的是_______ 。(3分)
二、阅读《后汉书·羊续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14分)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续谓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8.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的意思。(4分)
①贼既清平:
②续深疾之:
③常敝衣薄食:
④使与母俱归: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其 资 藏 惟 有 布 衾 敝 袛 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何以资尔母乎?(2分)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2分)
11.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羊续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场风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言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2.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13.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3分)
14.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3分)
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面的题目。(6分)
15.《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作为美国记者,斯诺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是________,他探求了______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3分)
16.名著阅读。(3分)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此语段选自法国作家_____的《昆虫记》,这本书被誉为“_____________”,全书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____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⑬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⑭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选自《新青年》2017年第4期,有删减)
17.通读全文,说说标题“大地的馨香”有何含义?(2分)
18.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9.“这倒让我有些愧疚。”我为什么会心生愧疚?(3分)
20.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21.“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联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第三部分
(22题 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或抄袭。
③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内容不少于600字。
【注】需要本页word版,请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后,回复“0107”获取。<有效期7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统考试卷(精品复习题)打包下载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45】这2个数字获取
长按关注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地址
http://jazpan.com/box/130.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