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文末下载)
科学 | 全部课程 ↓ |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
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明暗与立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
二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展示一张平整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没有立体感,把纸张折叠后再展开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会发现纸张有了立体感。为什么呢?因为纸张产生了明暗强弱的变化,明暗会使物体产生立体感。这样引入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简洁、直观,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实验明理
要想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就要知道明暗有什么规律。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小手电筒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照射石膏几何体或其他物体,观察明暗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正、侧、顶、背面,全方位的照射、细心观察,学生很容易从光的强弱变化、角度的变化中得出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物体本身色调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
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
3、观察感受,
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幻灯图片或实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感受,对比观察“三大面,五大调”。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
4、尝试体验
在学生明白明暗的规律后,让学生尝试用明暗变化的规律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方法是先展示用线条画好的三幅画:一幅树叶,一幅扇子,一幅苹果,让学生添加明暗,表现立体感。这样 “跳一跳,摘果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趁势引导学生学习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
5、领悟方法
为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表现明暗变化的方法,大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运用课件展示用各种明暗的表现方法表现立体感的作品,如块面法、用点法、用线法、薄涂法、水墨法、拼贴法、版画法、电脑法等等。重点和学生共同分析使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这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接下来示范作画过程。
6、实践创作
学生以自己所带的小物品或图片为对象,完成一张有一定创意、一定立体感的明暗素描作品。鼓励学生工具不限,方法不限,对象不限,抓住对象大的特征,透视不准也没有关系。这样,最大限度的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作业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留心,想想有的对象该怎样表现。这样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同时本课的教学也得到延伸。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1分钟 互动学习20分钟 实践创作17分钟 小结2分钟
四、小结:
本课小结,现有学生自己回忆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自己小结,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各种明暗的表现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用一节课时来完成明暗与立体的表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单纯为了上课,这堂课已经可以结束了,当看到学生的作业,我知道一堂远远不够,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明暗的表现方法,而是一种都没有表现好,知识已经存在了,如何转化成技能,这是一个过程,要一点一滴的渗透,艺术是多元化的,就连明暗与立体的表现,都有好多种方法,我知道急是没有用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针对学生作业一团黑,线条象铁丝,作业一个色调,形体不准,所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逐一讲解改进的方法,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第2课时效果比第一课时稍有进步,我多用了一点时间,让他们消化知识,就会看到一点成果,哪怕一点点,也是值得欣慰的。
2、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 得好。
教学反思: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3、《记录色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感知色彩,感受画家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的感觉。自主探索用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针对色彩的感知、识别中感受色彩的美,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融入色彩的基本知识。运用不同线条、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表现。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围绕色彩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目的和说明感悟发现感受色彩分析光与色彩,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播放幻灯片,夜幕降临后,大地在黑暗中苏醒。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物体本身无色。色光有很多颜色。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创设情境,使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欣赏提升整理分析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认识大师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分析演示体验方法1.演示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区别与变化。通过演示白纸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试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根据风景照片现场演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老师是怎样运用冷暖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环境色——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分析总结物体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平时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但在表现时一定要关注光源色、环境色。创作体验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与作品中。学生自主选择创作角度,请学生留心观察变化。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的色彩变化,并进行创作。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谈谈作品要表达的情绪,其他同学评述对他作品的感受。并激发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美好的事物,并积极大胆的去表现。培养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欣赏与鉴赏力,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美感。
……
怎么获取这篇WORD文档课件资料?▼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明暗与立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
二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展示一张平整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没有立体感,把纸张折叠后再展开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会发现纸张有了立体感。为什么呢?因为纸张产生了明暗强弱的变化,明暗会使物体产生立体感。这样引入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简洁、直观,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实验明理
要想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就要知道明暗有什么规律。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小手电筒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照射石膏几何体或其他物体,观察明暗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正、侧、顶、背面,全方位的照射、细心观察,学生很容易从光的强弱变化、角度的变化中得出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物体本身色调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
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
3、观察感受,
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幻灯图片或实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感受,对比观察“三大面,五大调”。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
4、尝试体验
在学生明白明暗的规律后,让学生尝试用明暗变化的规律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方法是先展示用线条画好的三幅画:一幅树叶,一幅扇子,一幅苹果,让学生添加明暗,表现立体感。这样 “跳一跳,摘果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趁势引导学生学习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
5、领悟方法
为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表现明暗变化的方法,大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运用课件展示用各种明暗的表现方法表现立体感的作品,如块面法、用点法、用线法、薄涂法、水墨法、拼贴法、版画法、电脑法等等。重点和学生共同分析使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这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接下来示范作画过程。
6、实践创作
学生以自己所带的小物品或图片为对象,完成一张有一定创意、一定立体感的明暗素描作品。鼓励学生工具不限,方法不限,对象不限,抓住对象大的特征,透视不准也没有关系。这样,最大限度的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作业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留心,想想有的对象该怎样表现。这样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同时本课的教学也得到延伸。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1分钟 互动学习20分钟 实践创作17分钟 小结2分钟
四、小结:
本课小结,现有学生自己回忆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自己小结,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各种明暗的表现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用一节课时来完成明暗与立体的表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单纯为了上课,这堂课已经可以结束了,当看到学生的作业,我知道一堂远远不够,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明暗的表现方法,而是一种都没有表现好,知识已经存在了,如何转化成技能,这是一个过程,要一点一滴的渗透,艺术是多元化的,就连明暗与立体的表现,都有好多种方法,我知道急是没有用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针对学生作业一团黑,线条象铁丝,作业一个色调,形体不准,所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逐一讲解改进的方法,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第2课时效果比第一课时稍有进步,我多用了一点时间,让他们消化知识,就会看到一点成果,哪怕一点点,也是值得欣慰的。
2、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 得好。
教学反思: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3、《记录色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感知色彩,感受画家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的感觉。自主探索用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针对色彩的感知、识别中感受色彩的美,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融入色彩的基本知识。运用不同线条、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表现。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围绕色彩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目的和说明感悟发现感受色彩分析光与色彩,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播放幻灯片,夜幕降临后,大地在黑暗中苏醒。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物体本身无色。色光有很多颜色。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创设情境,使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欣赏提升整理分析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认识大师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分析演示体验方法1.演示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区别与变化。通过演示白纸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试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根据风景照片现场演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老师是怎样运用冷暖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环境色——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分析总结物体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平时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但在表现时一定要关注光源色、环境色。创作体验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与作品中。学生自主选择创作角度,请学生留心观察变化。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的色彩变化,并进行创作。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谈谈作品要表达的情绪,其他同学评述对他作品的感受。并激发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美好的事物,并积极大胆的去表现。培养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欣赏与鉴赏力,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美感。
……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免费领取方式
点击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点击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018】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点击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点击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018】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334.html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334.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