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微课+全册教案 (文末下载)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粤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目录
第1单元 身边的植物
1 枫树与竹子
2 樟树与彩叶草
3 百合与朱槿
4 番茄与花生
第2单元 小车冻起来了
5 我们的小车
6 做一辆小车
7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
第3单元 磁铁玩具
8 有趣的钓鱼玩具
9 磁铁小车
10 会辩方向的玩具鸭
11 做磁铁玩具
第4单元 校园里的生物
12 昼与夜
13 天空中的太阳
14 校园里的植物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身边的植物
第1课 枫树与竹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枫叶的叶子,了解它们之间的特征。
(2)学会收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并与他人分享。
(3)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枫叶的叶子,了解它们之间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收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并与他人分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驱动任务情境图。绿油油的竹子和五彩缤纷的枫树,两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不同的叶子。
问题:这些叶子是哪种植物的呢?
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汇报自己的观察发现。
二、新课
(一)活动1:枫叶和竹叶
导入:枫叶和竹叶看起来都很漂亮,同学们想不想收藏呀?你们知道它们身上藏着什么小秘密吗?
任务:分小组收集枫叶和竹叶,并且观察记录。
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些叶子的特征。
汇报:枫叶长的很像手掌,竹叶长长的…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小结。
(二)活动2 观察常见植物的叶子
媒体:出示不同的叶子
问题:你观察过哪些植物?
讨论并回答
任务:分小组观察手中不同的叶子。并做好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边缘等
小组汇报
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小结
活动(三) 拓印叶片
收集一些植物的叶
将颜料涂在叶片表面,然后再拓印在纸上,并写出植物的名称。
板书设计
第 2 课 树与彩叶草
教学目标
1.能从茎的颜色、粗细、质感和软硬程度等方面辨别不同植物茎的差异。
2. 知道如何运用感觉器官观察茎的外部形态。
3. 知道不同植物的茎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并会用合适的词语进行描述。
4. 乐于与同学分享观察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茎的颜色、粗细、质感和软硬程度等方面辨别不同植物茎的差异。
教学难点:知道不同植物的茎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并会用合适的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樟树和彩叶草的茎的图片、彩叶草茎的标本、教学 PPT 课件。
学具准备:彩叶草茎的标本。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景:琪琪和波波放学途中,边走边观察校园里生长茂盛的植物,琪琪摸了一下路旁的樟树,觉得樟树的树干很硬,便把发现告诉了波波。由于彩叶草是草本植物,没有明显高大的枝干,同时叶子生长得比较密集,所以不容易观察到它的茎,因此引发了波波的探究欲望,想知道彩叶草的茎是怎样的。
问题:大家见过这两种植物?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樟树和彩叶草的茎。
讲述:樟树是高大的植物,彩叶草却比较矮小,而且生长比较密集。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樟树和彩叶草的茎。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 “樟树与彩叶草”。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樟树和彩叶草茎
问题:植物一般都有茎,樟树和彩叶草的茎有什么不同?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观察?
讨论:分小组讨论观察樟树和彩叶草的茎的方法。
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观察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任务:比较樟树与彩叶草的茎。
要求: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和发现,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茎的颜色、粗细,再引导学生用手去摸,感受茎的质感和软硬程度。
活动:在校园里观察樟树和彩叶草的茎,围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的图示
描述其特征。
汇报:分享小组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樟树茎粗大,直而坚硬,树皮粗糙,树皮灰褐色,分枝较少。
彩叶草的茎较短、较细,较柔软,茎四棱形,茎表面有细细的柔毛,绿色,分枝较多。
(2)活动 2:观察更多植物的茎
问题:你认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呢?它们的茎有什么特征呢?
任务: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茎。
要求:服从教师指挥,分小组观察,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采摘植物。选择两种植物的茎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活动:分小组观察校园里植物的茎,选择两种植物的茎进行观察,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
交流:分享小组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不同植物的茎的高度、粗细、颜色、形状、质感(粗糙程度)都不同。
(3)拓展活动
任务:选择合适的植物的茎做手环。
要求:通过观察植物茎的柔软性而选择做手环的植物。
活动:学生按要求制作手环。
交流:分享自己用植物的茎制作的手环。
亲子时间:课后与家长一起选择合适的茎做几个漂亮的植物手环或头环。
板书设计
第3课 百合与朱槿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百合花和朱槿花的不同,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科学的精神。
3、观察几种常见植物的花,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百合花和朱槿花的不同,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百合花和朱槿花的不同,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
媒体:出示课本任务图
问题:你认识这些花吗?在哪里见过?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导入
活动1 百合花和朱槿花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百合花和朱槿花
学生:观察百合花和朱槿花的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
讨论
汇报:1、百合花是白色的
2、朱槿花是红色的
3、百合花香香的…
教师给予点评
小结
活动2 观察多姿多彩的花
媒体:出示非洲菊、三色堇、桂花等图片
问题: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
教师派代表回答
小结
三、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作业布置 :选择一种熟悉的花,并做成小卡片。
板书设计
百合和朱槿花
1、特征
2、常见的植物的花
第 4 课 番茄与花生
教学目标
1. 能从光滑、粗糙、软硬、多汁、干燥等方面辨别不同植物果实的差异。
2. 尝试根据果实的特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果实进行分类。
3. 能运用感觉器官对不同植物的果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会用合适的词汇进行描述。
4. 乐于与同学相互沟通,共享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光滑、粗糙、软硬、多汁、干燥等方面辨别不同植物果实的差异。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果实的特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果实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番茄、花生、葫芦、橙、桃、葵花子、樱桃、大叶紫薇果、羊蹄甲果等果实的标本或图片,塑料刀,碟子,抹布,教学 PPT 课件。
学具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选带一种果实。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创设情境:周末,琪琪和波波去农场参观,农田里种植了番茄和花生,琪琪看到了番茄已结出了果实,波波则蹲着试图找到花生的果实。
问题:番茄结果了,可是花生的果实生长在哪里,有哪些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番茄和花生。
讲述:番茄和花生是生活中常见果实,我们可以通过对番茄和花生的观察,知道如何观察果实的特征,能用哪些语言进行描述。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 “番茄与花生”。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番茄和花生的果实
问题:番茄和花生都是果实,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观察?
讨论:分小组讨论观察番茄和花生的方法。
汇报:分享小组的观察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任务:观察番茄和花生的果实。
要求:观察番茄、花生以及学生带来的果实,描述它们有什么特征。
活动:观察、比较并描述番茄和花生的特征,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4 页的第 1 题和第 2 题。
汇报:分享小组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番茄果实长在地面上,多汁,种子小而数量多,成熟的番茄果实是红色的。
花生果实长在泥土里,果皮较硬而粗糙,颜色多为黄白色;种子数量较少, 2~4 颗。
(2)活动 2:形态各异的果实
问题:不同植物的果实具有不同的特征吗?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能不能说出这些植物的名称?
交流:学生口述自己认识的植物名称,丰富学生的植物知识。
任务:观察几种常见植物的果实,知道它们的名称并尝试根据果实的特征进行分类。
要求:先对这七种果实进行观察,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并根据果实的特征给它们分类,说出依据。
活动:用观察、比较、解剖等方法认识七种果实的特征。
汇报:分享小组活动的结果,介绍自己的发现。
整理:我们可以从果实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表皮光滑或粗糙等进行分类。
小结:我们认识了一些果实的名称,知道有的果实表皮粗糙、有的果实表皮光滑;有的肉厚多汁、有的较硬而干燥。不同果实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多种多样。
(3)拓展活动
任务:在校园里找一找哪些植物结出果实。
要求:课后与同学在校园里寻找结出果实的植物。
活动: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
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第 4 课 番茄与花生
番茄:红色,多汁,种子数量多
花生:黄白色,果皮较硬而粗糙,种子数量少
第2单元 小车动起来了
第 5 课 我们的小车
教学目标
1. 观察玩具车的特征,并能从玩具车的材料、颜色、轻重、动力等方面描述玩具车的特征。
2. 能根据玩具小车的特征给小车分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玩具小车的材料、颜色、轻重、动力等方面描述玩具小车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观察到玩具小车的多种特征并能给小车分类。
教学准备
玩具车。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波波和彬彬在客厅里在玩玩具车。
问题:彬彬指着一辆玩具车说这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车,波波问这辆车有什么特别吗?
交流:你喜欢哪一辆玩具车?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我们的小车”。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我喜欢的玩具车
媒体:出示一辆玩具车。
问题:这辆玩具车有什么特征?
活动:选择一辆玩具车进行观察,根据《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 题的提示描述小车的特征。
交流: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观察的那辆小车的特征。
活动:把小组内同学的小车放在一起,一个同学描述其中一辆小车,其他同学猜猜是哪辆小车。
小结:不同的玩具小车有不同的特征。
(2)活动 2:给小车分分类
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玩具小车。
问题:这么多的玩具车我们能将其进行分类吗?可以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
活动:根据玩具车的特征进行分类,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 题。
交流:根据小车的什么特征进行分类?怎么分?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小车的材料、轻重、颜色、大小、动力等来给小车分类。
八、板书设计
第 6 课 做一辆小车
教学目标
1. 知道玩具车主要由车身、车轮、车轴组成。
2. 能用合适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车并能让车轮灵活转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玩具车主要由车身、车轮、车轴组成。
教学难点:能用合适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车并能让车轮灵活转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车的部件、组装好的小车、课件。
学具准备:塑料瓶、牙膏盒、纸筒、吸管、竹棒、瓶盖、硬纸片、纸黏土。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琪琪和彬彬正在组装一辆小车。
问题:琪琪拿起车轴问彬彬: “这是什么部件?”
交流:小车还有哪些部件组成呢?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做一辆小车”。
(二)活动探究
活动:制作我的小车
(1)小活动 1:观察小车的主要部件。
媒体:出示拆散的小车部件。
问题:小车由哪些部件组成 ?
讨论 : 这些部件分别是小车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交流:学生分小组对小车的组成进行汇报。
展示:小车的不同组成部件,包括车身、车轮、车轴。
演示:请学生代表进行小车的组装。
小结:玩具车主要由车身、车轮、车轴组成。
(2)小活动 2:做一辆小车。
媒体:出示各种生活中的材料。
问题:这些材料分别适合做小车的什么部件?为什么?
讨论:选择合适的材料准备制作小车。
交流:你选择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制作小车的哪个部件?原因是什么?
整理: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制作小车的材料。
讨论:如何制作小车的不同部件?分小组进行讨论,确定小车的制作方法。
活动:选定材料制作车身。
问题:怎样在车身上安装车轴和车轮?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确定安装车轴和车轮的方法。
指导:参照活动手册的做法,在车身上和车轮上钻孔。
思考:要让车轮灵活转动,那孔的大小要钻多大?
活动:在车身上和车轮上钻孔。
要求:先用铅笔确定孔的位置和大小,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钻孔。
活动:组装小车。
要求:在活动手册上填写组装小车的步骤,再根据步骤来操作。
展示: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车,并让小车动起来。
交流:你的小车是怎样做的?它能动起来吗?
小结:要让车轮灵活转动,车身和车轴上孔的大小要根据车轴的粗细来考虑。
第 7 课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
教学目标
1. 用推和拉的方式让制作好的小车动起来,并在推动桌子、拉动椅子时能感受到力。
2. 通过观察橡皮筋拉小车时的变化,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
4.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通过观察橡皮筋拉小车时的变化,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车、字典、木块、课件。
学具准备:小车、绳子、橡皮筋、纸山洞、大木块、字典、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和波波正在讨论怎样让小车动起来。
问题:妍妍说推一推可以让小车动起来,是否真能让小车动起来?
交流: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小车动起来?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怎样让小车动起来”。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让小车动起来
问题:这里有个山洞,要让小车穿过山洞,有什么方法?
活动:分小组让小车穿过山洞,并尝试更多的方法。
交流:你在活动中是怎样做的?
小结:教师对学生成功的做法进行肯定,归纳“推”和“拉”能让小车动起来。
问题:如果把绳子换成橡皮筋,再拉动小车,能成功拉动小车吗?还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表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自己的想法。
整理:①怎样固定橡皮筋;②拉动小车时观察的要求。
活动:分小组用橡皮筋拉动小车,并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交流:在拉动小车过程中,橡皮筋有什么变化?
媒体:播放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变化的视频。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汇报,整理学生的发现,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活动 2:用了力吗
问题:用推和拉的方式能让小车动起来,这是为什么?
出示:桌子的实物。
任务: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桌子像小车一样动起来?
演示:请学生代表进行“让桌子动起来”的演示。
表达:请演示的学生分享“桌子能动起来吗?你有什么感觉?”
整理:用推和拉的方式让桌子动起来,是因为用了力。
活动:分组展开“让字典、大木块和椅子动起来”的活动。
要求:模仿让小车和桌子动起来的方法,让字典、大木块和椅子动起来,并交流在推和拉物体时的感受?
交流:学生分享小组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小结: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推力和拉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
(3)活动 3:推力和拉力
媒体:播放生活中运用了推力和拉力的图片和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活动:完成活动手册的练习。
交流:图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活动:小组里每人抽取一张卡片,说说卡片上运用了推力还是拉力。
小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拓展:你还能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拉力或推力?
八、板书设计
第3单元 磁铁玩具
第 8 课 有趣的钓鱼玩具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2)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重视实验的严谨与公平。
(2)了解并学会进行模拟实验,体会模拟实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会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论证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学会进行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能较严谨地设计公平的科学实验。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纸质的鱼和海龟若干,自制钓鱼竿,PPT 等。
学具准备:条形磁铁、小块毛巾、打磨过尖锐处的铁钉、长尾夹、橡皮筋 9 条、木片、橡胶片、塑料片、方格纸、回形针、包边铝片、记录表格、水槽、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游戏引入: 两位同学比赛钓鱼,比一比哪位同学钓起的鱼(小动物)分值多。
问题:鱼竿上没有小钩,怎么也能钓起鱼呢?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 “有趣的钓鱼玩具”。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鱼竿的奥秘
问题:为什么鱼竿没有小钩也能 “钓”起小鱼?
观察:鱼竿的奥秘。
分享:交流观察的发现。
归纳:鱼竿上有一个小圆片,小鱼都是被它吸起来的。你知道这个小圆片是什么吗?
问题:鱼竿没有小钩也能钓鱼,是因为安装了磁铁。那小鱼身上也有秘密吗?
观察:小鱼能被吸起来的奥秘。
分享:交流观察的发现。
归纳:小鱼嘴上有铁片,能被鱼竿上的小磁铁吸引。
思考:磁铁还能吸引什么呢?
(2)活动 2:磁铁能吸引什么
预测:5 种物品,学生预测哪些物品能够被磁铁吸引。
实验: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
表 1 实验记录单 1
汇报:1~2 个小组进行汇报。
活动:分小组展开磁铁实验,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
提问: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点?
结论:磁铁能够吸引铁、镍制品。
问题:磁铁能不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镍制品?
演示:在钓鱼活动中,磁铁可以钓起“海龟”,可是我们钓起的“海龟”表面并没有铁和镍,为什么还能被钓起来?
设计实验:思考除了纸以外,磁铁能不能够隔着其他的物体吸引铁、镍制品,要怎样设计实验才能够证明猜想。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需考虑 3 个重要问题:需要什么工具和材料?看到什么现象能判断磁铁能(或不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镍制品?
交流,讨论,汇报。
引导: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的公平性,应尽可能控制实验中间隔物体的厚薄。
媒体:在幻灯片上展示实验的操作步骤,统一实验方法。
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填写表格,展开讨论。
↓
完整版
怎么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等资料?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
完整版
怎么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等资料?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免费领取方式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432】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432】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
▼
▼
▼
▼
▼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777.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777.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