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文末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微课+课件教案试卷汇总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练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卷汇编 (附答案)

说课稿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二)、课标要求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与激励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近代时期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的过程及鸦片战争经过;认识鸦片贸易的原因及危害;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利用——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构建平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归纳、比较等多元智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

2、了解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确定依据: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结合社会现实来看,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揭开了不平等条约签定的序幕,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粗象的历史术语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存在障碍,结合以往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对此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大多学生均为空巢学生,整体来讲学习习惯较差,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是很强,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狭窄,又因本课所学内容涉及到世界近代史——英国工业革命,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教学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法分析根据上述学情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这一模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创建学习平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不同观点争鸣,从中提升学生的理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前一天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分组完成了解林则徐的故事,认识鸦片的危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预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部分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集中进行探讨,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导入(课件展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使用)   教师深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鸦片战争。

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结合教材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为本课的教学构建了三大平台——筑基平台、能力提升平台、情感升华平台。第一篇章:筑基平台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夯实基础教材对于鸦片贸易的背景,只有非常简洁的一段,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惑,而这恰恰又是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原因理解的基础,为了让后续的教学能顺利进行,此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想一想。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

1、认识世界近代史况与同期中国国情,完成中英国情对比分析表。

2、理解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归纳鸦片贸易的危害。

3、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二、说一说。

教师出示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对着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鸦片战争经过,认知民族英雄的感人壮举。第二篇章:能力提升平台  ——理性分析,深化认识,提升能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这一篇章里里,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小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板块一、议一议,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提供中、英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不同观点的材料,供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


板块二:探讨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我设计了这一辩论活动:如果让你现在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担任中方总指挥,你能让中方获胜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正方:能,反方:不能)。通过这一辩论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板块三:掌握《南京条约》内容,理解条约带来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按以下两个步骤展开。步骤一、速记《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为让学生迅速掌握此条约内容,我设计了速记大赛:看哪些同学记得又快又准,并请部分表现突出的同学交流识记方法,教师指导推荐——关键词记忆法(割地、赔款、通商定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步骤二、辩证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世界上最古老最顽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一八五零年一月三十一日,《新莱茵报》

启示:封闭保守使文明衰亡   开放包容使文明进步

六、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创建了知识储备中心,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看、听、说、思、写等各种感观,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改善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史料分析、图表归纳等能力,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教学理念;德育的渗透没有空洞、枯燥的说教,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课的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的探索史。在这期间西方列强曾向我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入侵。而本课所讲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五次入侵中的一部分。因此,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统治的重要依据。
本课的内容组成有这样三部分:
1.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而向中国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罪行——包括英法火烧圆明园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因此本课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有:
1. 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付之一炬以及中国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被割占的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以下几点:
通过播放《圆明园简介》、《火烧圆明园》、海晏堂插图的视频片段和用多媒体展示“沙俄侵占我国领土”这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有:
通过史料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为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图强的学习精神。
本课的重点:
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重点之一。另外,列强的这次侵略行径可以说是“洗劫空前”、“割地最多”,侵略罪行令人发指,所以列强在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本课的难点有:
近代社会的中国由于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本课的教学手段:
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图表结合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因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已由单纯的知识阐述者变为学生资源的开发者,课堂上孤独的耕耘者转变为与学生交流共同探讨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些教学方法的设置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他们在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获取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本课学生大多数结论的得出是通过先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以及视频资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并分析侵略者在中国横行无道的原因、农民运动斗争的矛头为什么首指清政府和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必然性,这样减轻了学生只听老师讲一些枯燥无谓的史实和进行空洞分析带来的乏味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让学生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用具的使用:
在本课中我主要使用视频资料来展示《圆明园全景简介》和《火烧圆明园》的史实,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沙俄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表及示意图”,这些教学手段直观性强、实用性大,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认知水平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在导入本课,我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是“侵略”,即西方列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要求不断地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利益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他们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之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这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样的,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问题法来导入本课,即可以突出重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内容,使课文上下文的内容得以衔接,又为下面侵略者的侵华罪行埋下伏笔。
列强的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另一重点,对其中的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我利用多媒体资料边让学生观看被焚以前的圆明园边听我讲解圆明园的内部结构及圆明园内富丽堂皇的摆设,让这精湛的艺术宝库在学生的脑海中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我直接靠口授来解说圆明园要形象、直观得多,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要好得多。接着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觉,即雨果的一段对英法这次罪行的遣责来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清政府软弱无能统治的不满。
看完之后,让学生讨论“看完《火烧圆明园》的感想?”学生在看、听的基础上在进行动脑,这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再设问“如果你是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大敌压境,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保卫国家的财产?”在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接下来对“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教学我是利用多媒体,把《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示意图》打在屏幕上,再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表格分别在图中找出被占领的土地,说出这些领土是通过什么条约在什么时候被占领的、面积有多大,从而达到“以表代图”、“以图代表”的目的,进行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渗透。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最凶恶的敌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引导学生阅读《瑷珲条约》的签订背景,要学生得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了让我们今天的国家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而努力奋斗。
根据英法和沙俄的罪行,让学生分析英法在中国“洗劫空前”、沙俄能“割地最多”的主观原因?通过分析得出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这一切,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出人民的愤怒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再设问太平天国抗击的首指目标是什么?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不废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了“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的内容。由“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天国悲剧”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两个主要的纲领。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的高峰,也是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且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深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说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能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锻炼和提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既能看到其革命性也要看到其落后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视频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首先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太平天国的视频片段,接着提问学生视频讲的是什么事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是什么?由谁领导的?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视频的形式可以把教材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在讲这一子目时,我首先会出示西方经济入侵,清政府增加苛捐杂税等四则原因相关史料,请同学们根据史料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学生根据史料可以总结出主要的背景:1.西方经济的入侵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清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加剧了农民的负担,阶级矛盾尖锐;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积极传教。并且我会进行简单的点播:这一时期农民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而西方入侵使太平天国有了新的使命。

在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背景之后,我还要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我会出示太平天国的纪录片以及出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请学生根据视频和地图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全胜。

【设计意图】多元化史料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太平天国的背景,也能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历史地图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其发生发展的时空概念,增强历史读图能力。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其颁布的主要内容以及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其内容,我主要采用讲读法进行讲解,我会出示《天朝田亩制度》的原文摘录,请同学总结其主要内容,认识到其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1.土地方面,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土地分配方法是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照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分配制度,分配的原则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分配的办法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天朝田亩制度》,我会提出以下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太平天国想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能建立起来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出想要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在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这样的想法能体现农民对于土地的向往,但是这样的理想社会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的思想,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具有空想性的。

【设计意图】讲读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始史料,增强认识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提升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认识到农民阶级的进步性和落后性是并存的,为学习太平天国的失败做好铺垫。

(三)天国悲剧

这一子目包含的内容较多,对于简单的天京事变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我会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其史实,对于《资政新篇》我会让学生根据原文史料总结出其主要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和《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其性质上的不同点。

对于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会请同学们根据课前下发的相关材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落后性两个方面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我会组织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做出适当的补充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列强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农民的阶级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导致运动的最终失败,也证明了单纯的依靠农民的力量,不能够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和史料分析法相结合的形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史料解读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顺利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的理解。

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布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以“农民运动”为主题设计一期黑板报。

【设计意图】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一、说教材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清末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近代史其地位却举足轻重,这不仅因为它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联,更因为它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运动。不了解它,就难以完全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学习好本节,至为关键。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自强”与“求富”。全面介绍了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目的及内容。第二目:洋务运动的评价。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了洋务运动。
  二、说学情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充满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但看待问题欠周到。掌握的知识有限,认识水平不高,而这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
  三、说教法
  教法:阅读指导法、引导探究法(通过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引导探究法培养与他人合作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学法:自由阅读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让学生大胆的参与课堂教学,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中,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而悟的目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紧扣课标要求及教材,体现了基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主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贯彻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情感教育,体现思想性。)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概况即“自强”和“求富”
  【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重点:如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人物、时间、内容等有效信息,运用多媒体的课件优势总结概括,为“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首先,教师强调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其次,引导学生从事例中客观评价历史,在此强调学习方法,及学生的答题技巧。从难点看,受学生认知特点的影响,不会运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六、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辨证看待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把具体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
  (一)激情导入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伴随着一次次的战败求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清朝已经千疮百孔,遍体鳞伤,统治岌岌可危。中国的一些忧国忧民之士开始寻求民族独立和救国之路。如果你是当时的爱国人士,你认为造成清朝现状如此惨烈的的原因是什么?在哪些方面不及?你会怎么做?
  (激情导入,容易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出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既受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思考中国的那些方面不及,以引出中国的近代化,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的新出路。并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做铺垫。从而引出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前置作业展示,重点教师点拨指导
  洋务运动的概况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从19世纪______~_______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___________”的洋务运动。
  3.代表人物:在中央是________,在地方主要是______、李鸿、左宗棠和___ __、 。这些官员被称为“______派”。
  4.目的:洋务派主张利用________________,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_____ ___。

  5. 口号:前期是_______,后期是________。
  6.主要内容(1)洋务运动前期以“________”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以“________”为口号,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还筹建了南洋、________和________三支近代海军。
  (4)洋务派还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其中1862年成立的_ _______ ______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还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结果:甲午战争中,_______________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这目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问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的原则,既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洋务运动的评价
  1.性质: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____________。
  2.主观目的: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____________,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3.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_______________,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_____ ___。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_______ ____的产生影响和发展起了_ ____作用,为中国的______开辟了道路。
  (这目是教学难点,通过史实认识其积极性,从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企业的史实认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二是通过材料分析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局限性,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布新不除旧,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肯定会失败。)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及知识链接,请解释什么是近代化?什么是洋务?什么是洋务派?什么是洋务运动?
  2、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历史证明,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洋务运动期间,雇用洋匠。他们大都挟技居奇,刻意延长工期,唯利是图;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回避中国工匠。
  材料二:洋务运动期间,慈禧太后支持顽固派,用制约洋务派。
  材料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
  答案: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清朝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3、有人认为洋务运动采用大机器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采取的所谓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布新而不除旧,仅将西方现代科技嫁接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非但不想触动封建制度,反而以维护其存在为目的,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失败的结局。洋务运动虽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它的思想和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先进的,对此我们应予充分肯定。
  七、说课后反思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史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更注重能力培养,,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评价,了解历史。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法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评价。
  通过讲课,我认为自己思路基本清晰,这跟课下认真备课是分不开的;在讲课时出示一些图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本次讲课通过结合课本材料分析,培养学生作材料题的能力,感觉学生在这一块掌握的不是太理想,但毕竟是八年级,接触材料分析还很少,以后我会在这方面大大加强。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归纳历史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起到学史明智的作用。 
  因此,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且更应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掌握史实,在对史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实事求是的观念和研究认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为其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说教材

本课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分为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 

内容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作比较,从而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黄海海战》视频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另外,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目标解析: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研读、情景设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形成空间概念,通过视频重点介绍黄海海战的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

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实质和影响。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了解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侵略过程、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因此在讲授难点的过程中我会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条约进行对比、展示图片、设置探究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以及正确的知识结构,以此突破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用视频导入本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吗?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进程如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接下来,向学生展示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照片,并以“一个人和一个帝国”为标题,介绍李鸿章的一生与大清国的紧密联系。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 

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教师:讲晚清的历史一定绕不开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下面请一位同学阅读《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本节课我们就以李鸿章为线索来讲述这场战争。 

  [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导入本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出李鸿章这个人,通过一段文字,使学生了解李鸿章在晚清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过渡到本课。本课就以李鸿章为线索,运用“以人叙事”的方法进行讲解,以这种方式开始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的整体观,通过李鸿章来讲述本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李鸿章这个人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对他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二)授课环节 

第一部分  战争前期  反对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战争前期,反对战争 

展示两次鸦片战争图片 

教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已经从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沦为了任人宰割的对象。而此时的日本呢? 

【日本方面】 

首先,展示一幅漫画《日本变身》 

教师:通过这幅漫画,同学们看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曾经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后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同西方列强一样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然后,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简单介绍日本大陆政策。 

教师:为此日本还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先占台湾,再占朝鲜,然后占满蒙,接着占领全中国,最后称霸亚洲乃至全世界。通过这个政策同学们不难看出小日本,大野心。同时也说明了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是蓄谋已久的,只差一个时机和借口。 

【朝鲜方面】 展示东学党起义图片 

教师:时间来到了1894年,此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被迫向宗主国清朝求援,而日军却以此为契机,派军进入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趁机制造事端, 蓄意挑起战争。 

教师:面对挑衅,清政府中的官员都作何表态呢?(学生阅读材料) 

【中国方面】展示三段材料,分别是李鸿章、主战派和慈禧对此事件的态度: 

李鸿章的态度:深知北洋水师的情况: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 

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慈禧的态度: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 

教师:可见,李鸿章是反对战争,乞求各国调停,希望和平解决事端。最终,慈禧太后则是支持李鸿章的主张。 

展示列强对此事件各自态度的图片,师生共同看图片。 

教师:此时的列强,他们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窥测大清帝国的真正实力,因此在调停上他们并没有尽心尽力,例如: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则是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等。总之,列强是支持日本对中国发动这场战争。 

最后,总结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以下就是战争爆发的几点背景,其中哪一个是根本原因,哪一个是导火线呢? 

帝国主义     默许     纵容 

积极扩张              避战求和 

                甲午战争              清政府 (根本原因)蓄谋已久       提供   腐朽落后                 (导火线) 契机 

  鲜(东学党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了解在战争前夕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态度,使学生对战争发生的背景理解更加透彻。

第二部分  战争期间  指挥战争 

2、经过:战争期间,指挥战争 

教师: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清政府没有派主战派的官员指挥战争,却派主张避战求和的李鸿章指挥战争。可见,李鸿章在清政府中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地图对战争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教师设问:请同学阅读教材,哪场战役的爆发标志着这场战争的开始?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丰岛海战) A 丰岛海战(展示地图) 

教师:中日不宣而战,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取得了第一战的胜利。接下来还有哪些重要的战役呢?(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B 平壤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左宝贵图片) 

教师:在这场战役中李鸿章认为: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最终,平壤还是陷落。 C、黄海大战:(展示地图、英雄人物邓世昌图片和黄海海战视频) 

教师: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军,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狭路相逢,双方展开激战。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这场战役的视频,并且请同学们思考在这场战役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向学生展示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观点的材料。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 ,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 

教师:通过材料可知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采取 “保船制敌”的方针,命令舰队躲进了威海卫军港,不许迎敌。最终,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接下来是哪场战役呢? 

D、辽东半岛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图片和旅顺大屠杀史料) 

教师:日军控制黄海后,从辽东半岛登陆。徐邦道战败,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日军在旅顺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无辜群众两万余人被杀害,条条街巷血流成河。 

史料: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度之外… …彼等除战胜之初日,从其翌日起,残杀四日,非战斗者之妇女幼童亦不免。从军欧洲军人及特约通信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亦无法制止。此时得免戮杀之华人,全市中仅三十六人耳!然此三十六名华人,为供埋葬其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留者。  

——英国胡兰德博士《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  

教师:同学们主要看红色的标注的部分,日军在旅顺连续残杀了四日,妇女幼童无一幸免,全城仅剩36个掩埋尸体的中国人侥幸存活。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有怎样的感悟呢?(它暴露出日本的残暴并且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不忘国耻,时刻树立忧患意识)接下来是什么战役。 

E、威海卫战役:(展示地图、英雄人物丁汝昌图片) 

教师:日军对北洋舰队的所在地威海卫发动进攻,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设计意图:因为战争的过程不是本课的重点,记住五场战役的名字及英雄人物即可,所以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展示地图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简单了解一下过程,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将士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学生阅读:进行了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单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遭到解职、贬谪,还被剥去了象征皇帝恩宠的黄马褂。 

【合作探究】

材料一:表格

材料二:叶志超急忙挂起了白旗,向敌军请求停战。当晚全部军队纷纷撤退,平壤被敌军占领……方伯谦不顾和日军苦战的“致远”“经远”两舰,像条丧家犬一样窜逃 ……和方伯谦一样贪生怕死的“广甲”也逃出阵外。  

——梁启超 著《李鸿章传》  

材料三: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  

——徐中约 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筑颐和园和宠信太监,以及世风普遍败坏。战前英国顾问曾建议中国购买两艘快舰,但由于资金缺乏,清廷也未予以重视。相反,日方购买了这两艘船,其中一艘“吉野”号在海战中战功卓著。  

——徐中约 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圆,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林怀秋等 著《明治天皇》

材料六:日本加紧进行以中国为作战目标的军备战活动,“以五年为期作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  

——《征讨清国策》 

问题: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练兵整军二十年,为什么连一仗也打不了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可以归咎为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吗?  

教师:首先请同学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 答案:不是,中国战败的原因有: 内因:1、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2、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 

3、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主要原因) 

 4、清政府腐败落(根本原因)  

教师提问:在这些原因中,哪个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哪个是主要原因? 

外因:日本制度先进、全国上下积极备战且蓄谋已久 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挡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战争失败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搜集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三部分  战争结束  谈判大臣 

3、结果:战争结束,谈判大臣 

教师: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并应日本要求,任命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谈判。日方代表则是首相伊藤博文,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商定合约。(展示人物和谈判场景图片)我们来看谈判期间的一段材料(请同学阅读) 

在谈判中,日本拿出预先拟定的条款摆在李鸿章面前,只准李鸿章说“允”或者“不允”。日本限定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手续,李鸿章请求宽限时日,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教师:经过多个回合无比 “哀求式”谈判,最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我们来看条约内容及影响。 

(接下来,逐条展示条约的内容,并分析每一条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条:割三地,同学一起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即《南京条约》割了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了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回中国又丧失了大片领土,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条:赔款,给出一组数据,其中三千万两是后来的赎辽费。可见,赔款数额巨大,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把当时中国的国家财富几乎都掏干了。  

第三条:开埠,展示地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开通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增开了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可见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则是使帝国主义侵略深入内地。(图中标出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开放的城市,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增加通商口岸后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条:设厂,学习这一条款后,使学生理解从此列强的侵略方式从原来的商品输出变为了资本输出。 

教师:通过这一条,列强的侵略方式就从原来的商品输出变为了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则是什么?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逐条分析条约内容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多角度探究战争影响】 

教师: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同学们知道它们对中日两国和西方列强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师生共同思考) 

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通过刚刚对条约的分析我们知道对中国的影响是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对日本的影响,出示一段材料: 

战后,日本的经济从18961897年,开始进一步的起飞。日本的国家财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从此,中日两国的国运就在这个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地拉开了距离。 

教师: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出示吴玉章的一段话: 

吴玉章说:“以前我们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败得那么惨,条约又订得那么惨,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  

教师:其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场战争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与孱弱。因此,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教师:此后,列强便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狂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思考题是为了更能突出本课的重点,深化主题,使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并且通过这个思考题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要讲的问题。二、瓜分中国狂潮:1、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教师:《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因为侵害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权利,三国干涉还辽也标志着瓜分局势的开始。 

教师: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下面,我们来看一张时局图及表格。(展示图片并指出每个动物代表什么,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哪。) 

教师:此时的美国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姗姗来迟。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门户开放”政策: 

政策的内容是……(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教师: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所以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因此,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妥协方案,反映了列强在政治上共管中国的野心。从此,美国在中国的势力开始一天天扩大。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战后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师生互动,利用史料、图片、漫画、表格等形式,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完善历史发展的线索。

教师:今天我们以李鸿章为线索讲授了本课的全部内容,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洋务运动,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李鸿章呢? 

材料:他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签和约。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都与李鸿章相连。 

评价李鸿章:孙中山:“中堂自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毛泽东:水浅而舟大也。  

左宗棠:“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俄国报纸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 

之后,教师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实事求是,论从史出;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然后,学生谈谈他们对李鸿章的认识。 接着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李鸿章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开拓者之一;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对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要负直接的责任;同时他还是许多卖国条约的签订者。但他只是腐朽清王朝的一个缩影,历史的责任应由整个清王朝来承担,而不能简单地归到李鸿章一个人的身上。 

最后,以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作为结尾。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教师: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可以这样说李鸿章的结局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结局。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一些名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并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对李鸿章有更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李鸿章所处的环境恰逢中国的内忧外患时期,他身处高位,有些决定表现了他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利益与安危,但有些决定他也是无可奈何。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将破屋(清王朝)装饰一下嘘嘘人尚可,真遇到大风雨,岂是一个“裱糊匠”所能补贴支撑起来的呢?李鸿章是多面的,我们应该客观的去评价他。]  

【教训和启示】 

教师提问: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观看视频:习近平称甲午战争是剜心之痛(学生根据视频回答问题) 答案: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走科技强国之路,推进军事现代化。 

 [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以史为鉴,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联系当今播放习主席的一段讲话,他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以此升华本课内容。

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用我们的热情、我们激昂的声音向世人宣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毛泽东曾多次表示:“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大都是从海上来的”,“有海就要有海军,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海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越来越强大,新型武器层出不穷。(同时展示最新的海军装备成就)这是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我国首艘万吨级驱逐舰也在去年下水、舰载战斗机、095型攻击核潜艇,最后,亚丁湾护航舰队劈波斩浪,保卫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终于在海上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钢铁长城。

说板书设计

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根本原因:日本的积极扩张、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第6课《戊戌变法》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戊戌变法》。接下来,我将从这样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和讲解。首先,向大家讲解本课的教学背景。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资源
本课的教学资源除了学生手上的教材之外,我们教师手上还有课程标准,但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应阅读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关注其最新的学术动态,以更加真实和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二)教材分析
在新史观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从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两个视角来认识戊戌变法:从近代化史观来看,戊戌变法上承洋务运动,但又超越了其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时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从文明史观来看,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感性认知为主。而且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常带有感情化和片面性的色彩。
二、教学与学法:
因此,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带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历史进程,并从中对戊戌变法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结合以上分析,我将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并从中感悟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戊戌变法的主要经过及内容;
而本课的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变法过程之艰辛和影响之深远?
四、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那么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呢?我在这里依据历史学科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变法作为本课的线索,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再现了这样4个历史抉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下面,我就以这4个历史抉择的解决为重点,向大家讲解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公车上书——签还是不签?
首先,我将历史情境设定在1895年的春天,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这时,《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有为和梁启超马上起草了一份请愿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并邀请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在这里,我设置了第一个历史抉择:现在,这份请愿书就在你的面前,你是签还是不签呢?请说明理由。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给出了历史的答案:当时有1300多名举人不顾朝廷禁令,联名上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调动已学知识,初步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也初步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却使康梁等人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接着,我继续向学生讲解康梁等人创办报刊和强学会的过程及意义。
(二)御览上书——变还是不变?
然后,我再次创设情境,先展示了几张具有震撼性的图片: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12月,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以及1898年的一幅漫画——时局图,让学生感受到:瓜分狂潮来袭!这时,我设置了第二个历史抉择:此时康有为又上书光绪,倡议变法。那么光绪是决定变还是不变呢?请说明理由。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告诉学生:光绪帝最终还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决定变法!【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救亡图存不仅是那些先进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三)变法开始——是大刀阔斧还是循序渐进?
光绪帝宣布变法后的第5天,召见了康有为并与他商讨变法的步骤和措施。这时,我又设置了第三个历史冲突:那么他们是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还是步步经营,循序渐进呢?在这里,我设计了一场历史辩论会,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部分,同时,为了让整个辩论过程更有意义,我还出示了当时社会各界对变法的态度让学生参考。辩论过程中,正方认为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要亡国啦!而反方则认为当时反对的声音如此之大,必须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才能减小改革的阻力。那么维新派是怎么做的呢?我在辩论结束后出示了“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表格,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加以完成。然后逐项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意义。由此,学生自然得知戊戌变法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从中认识到了变法的进步意义。【通过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那么,变法的结果又如何呢?我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然后趁他们疑惑之时让他们回顾刚才的辩论,学生马上想到是不是由于变法的措施太多?还是反对的人太多了呢?这时,我并没有立即予以肯定,而是向学生出示了这样几则材料,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最终认识到:变法的失败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通过这一设计,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变法失败了,是不是说戊戌变法就失去了意义呢?我接着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时务报》的畅销情景、第二则材料是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部分文章的标题,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四)变法失败——中国又将何去何从?
紧接着,我设置了第四个历史抉择:变法失败了,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呢?正如杨天石教授所讲的那样,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投身革命,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继续坚持改良的道路,但更多的人则陷入了迷茫。【这里我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设下了一个悬疑,为下一节课《辛亥革命》的教学做了铺垫。】
【课堂总结】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并认识到:戊戌变法既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现实连线】在课堂小结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堂延伸”。让学生思考:“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能够从一百多年前那那场变法中感悟到些什么?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出示了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的两句话。通过这两句话,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
五、课后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上那些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而这三者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的重要标准。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我们现代历史教育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勇于担起这份责任,在以后的教学中奋力前行!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幅字数限制
拉到文末下载Word完整文档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672】这3个数字获取

 ▼

长按点击关注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165.html

初中语文(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资料汇总

初中数学(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资料汇总

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微课+课件教案汇总试卷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汇总下载

初中生物(微课+课件+教案+练习试卷)资料汇总

初中历史、地理微课精讲+预习课件教案资料汇总

初中生物7-8年级微讲课+课件教案试卷汇总下载

初中物理全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知识点汇总

初中全科资料汇总(含教材、微课、知识点、试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