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说课稿汇总(文末下载)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一、说教材
本节是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内容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难点】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九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透过宏观的现象去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法方面,本节内容均由实验发生的宏观现象引起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现象作推理、判断的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马上表扬。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扩散现象
解释问题:我们闻到的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学生讨论回答,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出的,区别灰尘、花香。
接着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由实验结果导出定义。实验1: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提醒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比空气密度大。学生说出实验现象: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后总结得出: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教师追问: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接着进行实验2:在一个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展示10天前、20天前、30天前的溶液。对比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实验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界面逐渐模糊不清。
播放视频动画:煤炭堆放在地面一段时间后,把地里面一小层都弄黑了;长期堆放石灰的墙角,有一层墙壁染上了白色;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通过前面的实验和视频,可以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引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如: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生活中的实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扩散现象。
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2.分子热运动
教师引导: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学生回答装热水的杯子里红墨水扩散得快。学生小组讨论这说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教师让学生思考: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解释并得出分子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叫做热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达到巩固本节所学的目的。
环节四:作业设计
作业1: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完成课后习题。
作业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各找到3个扩散现象生活实例,下节课随机挑选两组同学来为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说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扩散现象
二、分子热运动
1.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第2节 内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内能》,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第3节 比热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4号,我说课的题目是1号《比热容》,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4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11章《热和能》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但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按照新课标要求,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故本节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比热容实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实验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从实验到理论的科学方法。故本节的学习目标为:(出示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2.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依据《课标》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了解比热容的含义。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属性,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了解。结合《课标》本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出示课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实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学习本节内容:《物质的比热容>>,引入课题。(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2.生活感知:(出示课件)
①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
②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温度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结得到: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
那么(出示课件)
③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强调质量、升高的温度相等)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出示课件)
(一)根据问题讨论设计实验
(1)选取什么物质进行对比?用什么工具测质量?
(2)用什么工具对它们加热?
(3)用什么工具显示它们温度的变化?
(4)怎样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在完成本实验提示的基础上来)
(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应有两种方案(出示课件)。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强调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明确按实验方案二进行实验,与提出的问题一致,简化了实验,可使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更明确一些)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本环节事先应安排好小组分工,明确小组要求)(出示课件)
物质名称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升高的温度t2-t1/℃ 加热时间t/min 水 煤油
(将学生划组,明确分工,其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评比星级小组,星级组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分析和论证
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实验数据误差大)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6.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热源不可能绝对一致、加热时间的控制等),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在学生得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基础上自然引入下面问题?
7.交流与合作:
(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在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
(看课本P34页的的文字,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比热容的定义是什么?
(3)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符号呢?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8.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出示课件)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C,而夏天将降低2C?
②深化: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③拓展: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④课后思考:根据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尝试解答: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烧开(一标准大气压下),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使命感。
9.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五).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出示课件)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六).结束语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利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是我对《比热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这堂课的整体设计。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后记
我抽的面试题目是1号:主要是问课堂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思考阐述3分钟,感觉当时有点紧张,回答的不够全面,考完了又整理了一下,希望对今后需要考试的同行有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发生争执。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见解,常有谁说不服谁的情况。当着众人面对他们加以大声呵斥和责骂,这样只会招来反感和叛逆。
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毫无节制的争论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当学生不能被教师说服时,或学生几种意见争执不下时,教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休战”,课后慢慢解决。这样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老师,课堂上我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现在是在上课,我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捣乱的学生,而是全班这么多可爱的学生,全班其余的同学是无辜的,他们有权利享受上课的快乐。课堂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第1节 热机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机》第一部分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热机》编排在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内能以及内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这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热机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一个重要实例,因此本节内容是内能一节的应用与深化。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常见热机的种类、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教材这样安排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二、说学情
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直观的现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和点拨,本节内容中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利用动画展示,这样比较直观形象,既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的不足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②知道四冲程热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多媒体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热机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汽油机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
五、说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图片、动画 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原则
六、说学法
1.通过观察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通过观察动画,会用语言描述汽油机工作过程
3. 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思考:什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通过视频演示内能做功实验,视频结束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能量转化情况,从而引出热机概念。
思考:热机的发展 阅读P140《从火车到火箭》
师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热机种类,内燃机是生活中常见的热机,因此本节课主要介绍内燃机
二、进行新课
(一)教师介绍内燃机的种类:讲明是根据气缸内燃料的不同将其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本节重点讲汽油机的有关内容,柴油机与它大同小异
1、 汽油机:
①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一个冲程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能更清楚的了解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中各部分构造的运动情况
②工作原理。(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多次动画演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进气门、排气门的开关情况、活塞上下运动情况,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描述一个工作循环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2、 柴油机:
强调柴油机的构造与汽油机的构造最主要区别在于:没有火花塞,只有喷油嘴;然后由学生概括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并填表格:
汽油机柴油机
不同点构造
燃料
吸气
点火方式
效率
优缺点优点
缺点
应用
及柴油机与汽油机相同点。
三、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忆并回答
四、课堂练习:主要以填空和计算题为主,达到巩固本节课主要内容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做课程练习的本节内容
六、板书:
第四节 热机
一. 热机定义: 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 内燃机
1、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柴油机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第2节 热机的效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能的本领不同。了解热机效率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燃料燃烧时能量的主要流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学过一年物理,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已学过机械效率,对比学习热机效率应该不难。通道四中地处城乡结合部,但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已能自主学习,并且小组已相当成熟,已建立成熟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较强。在掌握知识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知识的应用深度不够,所以更应发挥小组的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热机的效率
教学难点:热机能量流失的方向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热机是把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那么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能够全部转化成机械能吗 产生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
展示能量流向图。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
热机效率
内燃机能量流向图。
学生回答能量的流向,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只有一部分转变为对外的有用功的能量。
一位学生回答能量的流向,一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小黑板上所画的饼图。并由此得出:
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只有一部分转变为对外的有用功的能量。
热机效率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对课本P26图2-3-2汽车内燃机的能量流向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交流讨论,然后把这些数据转换成饼图,根据你所画的饼图,认真分析能量的主要流向:
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 来对外 的机器,燃料产生的内能能够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 。能量损失部分有① ,② ,③ ,④ 。
教师问题创设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内燃机能量流向图。
对比机械效率引出热机的效率。
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入新课,不觉得突然,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能量流向图及饼图,对热机燃料的利用率有感性认识
那么,什么是热机效率,它又与我们所学的机械效率有何不同呢
热机效率(对比机械效率学习)
(1)定义
(2)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机械效率来分组学习我能自学部分2(1)-(3)。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价。
分组学习我能自学部分2(1)-(3)。
一个小组的同学讲热机效率的定义及公式,注意勾画关键词。
热机效率:(对比机械效率学习)
(1)定义:热机所做 与所用燃料 燃烧释放 叫做热机效率。用符号 表示。
(2)公式:
(3)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热机效率 ("有"或"无")单位,且热机效率总是 100%。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机械效率来分组学习我能自学部分2(1)-(3)。
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价与补充。
活动3【活动】分组活动
学生练习学案上例1,例2,及时对热机效率进行强化训练,抽两个小组的两位同学代表分别板演例2,进行比赛。完成板演后的同学进行讲解解题的思路,通过讲解体会解题过程。同学进行点评,找出解题中的优劣。
地球就在我们手中
1学生小组展示: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材料,并阅读信息窗内补充材料,认识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2小组内展示后由本小组的学生代表讲解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本小组准备得比较好的材料。
3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污染图片和视频。
小组内展示后由本小组的学生代表向全班讲解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本小组准备得比较好的材料。
活动4【练习】课堂小练
一、填空题
1.在热机里,用来______那部分能量和_________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2.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_____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这些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3.烟煤的的热值是2.9×107 J/kg,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甲内燃机比乙内燃机的效率高,表示( )
A.甲的功率比较大
B.甲燃烧需要的燃料较少
C.工作时间相同,甲耗油较少
D.甲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比例较大
2.柴油机效率比汽油机效率高,是因为( )
A.柴油的燃烧值较大
B.柴油机点火方式为压燃式
C.柴油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强和温度比较高
D.柴油机的构造所决定
3.为了提高热机效率,应尽可能做到( )
A.采用优质燃料
B.降低热机功率
C.减少热机的各种热损失,保持良好的润滑
D.避免使用热机
4.大型火力发电厂里使用的热机是( )
A.汽油机
B.柴油机
C.喷气发动机
D.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
5.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汽机效率比内燃机高
B.热机的功率越大,它的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D.热机使用的燃料热值越大,热机效率就越高
活动5【测试】测试掌握知识情况
1热机是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机器;在热机里,用来做__________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__________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
2__________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
3生产中常用水来作为机器的冷却剂,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大;火箭的燃料要用液氢,这是因为液氢的________大;沿海地区的气候比沙漠地区的气候更宜人,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的比热容________。
4现代社会中汽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汽车使用的发动机是四冲程汽油机,在它工作的过程中,________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焦炭的热值是3´107J/kg,完全燃烧1kg的焦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J。
5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氢气的热值为14.3×107J/kg,完全燃烧0.5 kg的氢气可放出________J的热量;若一罐氢气用去了一半,则剩余氢气的热值________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能力与提高中的热机效率
第2节 热机的效率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热机的效率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热机是把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那么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能够全部转化成机械能吗 产生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
展示能量流向图。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
热机效率
内燃机能量流向图。
学生回答能量的流向,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只有一部分转变为对外的有用功的能量。
一位学生回答能量的流向,一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小黑板上所画的饼图。并由此得出:
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只有一部分转变为对外的有用功的能量。
热机效率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对课本P26图2-3-2汽车内燃机的能量流向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交流讨论,然后把这些数据转换成饼图,根据你所画的饼图,认真分析能量的主要流向:
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放出的 来对外 的机器,燃料产生的内能能够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 。能量损失部分有① ,② ,③ ,④ 。
教师问题创设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内燃机能量流向图。
对比机械效率引出热机的效率。
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入新课,不觉得突然,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能量流向图及饼图,对热机燃料的利用率有感性认识
那么,什么是热机效率,它又与我们所学的机械效率有何不同呢
热机效率(对比机械效率学习)
(1)定义
(2)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机械效率来分组学习我能自学部分2(1)-(3)。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价。
分组学习我能自学部分2(1)-(3)。
一个小组的同学讲热机效率的定义及公式,注意勾画关键词。
热机效率:(对比机械效率学习)
(1)定义:热机所做 与所用燃料 燃烧释放 叫做热机效率。用符号 表示。
(2)公式:
(3)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热机效率 ("有"或"无")单位,且热机效率总是 100%。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机械效率来分组学习我能自学部分2(1)-(3)。
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价与补充。
活动3【活动】分组活动
学生练习学案上例1,例2,及时对热机效率进行强化训练,抽两个小组的两位同学代表分别板演例2,进行比赛。完成板演后的同学进行讲解解题的思路,通过讲解体会解题过程。同学进行点评,找出解题中的优劣。
地球就在我们手中
1学生小组展示: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材料,并阅读信息窗内补充材料,认识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2小组内展示后由本小组的学生代表讲解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本小组准备得比较好的材料。
3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污染图片和视频。
小组内展示后由本小组的学生代表向全班讲解热机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展示本小组准备得比较好的材料。
活动4【练习】课堂小练
一、填空题
1.在热机里,用来______那部分能量和_________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2.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_____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这些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3.烟煤的的热值是2.9×107 J/kg,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甲内燃机比乙内燃机的效率高,表示( )
A.甲的功率比较大
B.甲燃烧需要的燃料较少
C.工作时间相同,甲耗油较少
D.甲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比例较大
2.柴油机效率比汽油机效率高,是因为( )
A.柴油的燃烧值较大
B.柴油机点火方式为压燃式
C.柴油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强和温度比较高
D.柴油机的构造所决定
3.为了提高热机效率,应尽可能做到( )
A.采用优质燃料
B.降低热机功率
C.减少热机的各种热损失,保持良好的润滑
D.避免使用热机
4.大型火力发电厂里使用的热机是( )
A.汽油机
B.柴油机
C.喷气发动机
D.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
5.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汽机效率比内燃机高
B.热机的功率越大,它的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D.热机使用的燃料热值越大,热机效率就越高
活动5【测试】测试掌握知识情况
1热机是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机器;在热机里,用来做__________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__________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
2__________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
3生产中常用水来作为机器的冷却剂,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大;火箭的燃料要用液氢,这是因为液氢的________大;沿海地区的气候比沙漠地区的气候更宜人,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的比热容________。
4现代社会中汽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汽车使用的发动机是四冲程汽油机,在它工作的过程中,________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焦炭的热值是3´107J/kg,完全燃烧1kg的焦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J。
5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氢气的热值为14.3×107J/kg,完全燃烧0.5 kg的氢气可放出________J的热量;若一罐氢气用去了一半,则剩余氢气的热值________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能力与提高中的热机效率
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教学目标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3重点难点
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进行新课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保持不变。
小 结: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在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中,只要有能量的转化,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规律。从物理的、化学的现象到地质的、生物的现象,大到宇宙天体的演变,小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都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电灯发光跟电流有联系,电能转化为光能反映了这种联系。植物生长更不是孤立的,要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反映了这种联系。
(3)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人类认识自然,就要根据种种自然现象,总结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就是人类总结出的规律之一,而且人类认识的其他规律也必定符合能量守恒定律。1933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研究β衰变的过程中发现,能量不守恒。于是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大胆预言了还有一种未发现的粒子,这就是现在已被科学界公认的中微子。这一事例说明了能明守恒定律,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
(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纵观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能量、利用能量、实现能量转化的历史。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水能利用;从蒸汽机发明,到电能的利用;从太阳能,到核能的利用。人类总是在认识、利用能源,逐步实现能量的转化。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二、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三、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进行新课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保持不变。
小 结: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在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中,只要有能量的转化,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规律。从物理的、化学的现象到地质的、生物的现象,大到宇宙天体的演变,小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都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电灯发光跟电流有联系,电能转化为光能反映了这种联系。植物生长更不是孤立的,要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反映了这种联系。
(3)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人类认识自然,就要根据种种自然现象,总结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就是人类总结出的规律之一,而且人类认识的其他规律也必定符合能量守恒定律。1933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研究β衰变的过程中发现,能量不守恒。于是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大胆预言了还有一种未发现的粒子,这就是现在已被科学界公认的中微子。这一事例说明了能明守恒定律,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
(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纵观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能量、利用能量、实现能量转化的历史。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水能利用;从蒸汽机发明,到电能的利用;从太阳能,到核能的利用。人类总是在认识、利用能源,逐步实现能量的转化。
板书设计:
第五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二、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三、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郝天一评论
优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重点难点处理适当。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充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
缺点:
引课时间过长,让学生举例,体验生活中的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对课标的基本理念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现象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
原因。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教学模式
本课我应用的是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基本原则是先学后教,经学定教,基本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所谓五环即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解决问题的三步: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拔解决问题。一中心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学习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一种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由于天气潮湿,摩擦起电现象不明显,所以播放视频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用塑料尺与头发摩擦去吸引小纸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入新课《两种电荷》。通过直观的视频和小实验引导学生入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简单明了地知道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要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学习更有针对性。
提出问题环节我采用的是结合课标、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由教师提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真动脑,目标明确,有事可做。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再小组交流,先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再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带电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怎样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问题环节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我采用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学习为辅。解决问题环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什么是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由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拔。
在解决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问题时,学生先阅读教材演示实验部分,明确实验步骤。用两根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两根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再让一根毛皮摩擦的橡胶棒与一根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然后让一组同学上前操作,其他同学描述现象,前两次排斥,后一次吸引。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前两次出现的现象相同?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学生发现这两次都是相同材料摩擦同一种物体,它们所带的电荷该应相同。教师再问:为什么后一次现象与前两次不同了,有什么区别?引发学生思考,并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近而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在解决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时,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其作用构造,并小组实验动手操作,选一组同学上前展示操作方法,说出现象。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金属萡会张开?引发学生思考,近而得出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在解决摩擦起电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经了解了原子的结构以及通常情况下物体不带电的原因,但对从微观结构认识电荷的转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先用课件演示摩擦起电的动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电子转移的微观图景,把不能直接观察的微观现象形象化和直观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观察后已经对电子转移的过程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有的物体会失去电子,有的物体会得到电子,学生分析得出因为不同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进一步提问:哪个物体带正电,为什么?哪个物体带负电,为什么?再进一步提问:摩擦起电是不是创造了电荷?揭示摩擦起电的实质。
在归纳概括环节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是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申与提高,最后形成知识树。这一环节既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储存和理解。
在巩固应用环节,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拓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基础上学习掌握、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在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和价值。
创新教育的高目标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因此在拓展创新环节,播放视频“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在这个实验中电荷的定向移动只是短暂的,提出“如果要持续地产生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什么条件呢?”让
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既为下节课“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作好铺垫,又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走出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肯请各位批评批正。
作为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我努力着,幸福着,让我们用爱心、耐心、信心、恒心打造理想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一. 教材分析
《电流和电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从前后联系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电荷的知识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而在本节课里学生要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规定,电路的构成,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和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为后面的电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由于电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所以学生对“电”还是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连接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辨别通路、短路和开路(断路),并能说出短路的危害
2.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对电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 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规定。 难点: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和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五.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录音机通电就能播放音乐,冰箱通电就能工作,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实际都是由最简单的元件组合而成,让我们走进这个电的世界,利用我们手中的器材,怎么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老师再一次提醒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教师给出的一些器材即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和一些导线来连接电路,小灯泡亮)
实验结束后让完成“灯泡亮”的学生展示电路,利用学生展示的电路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电流的定义、电流方向的规定,以及在电路中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在归纳过程中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辅助学生的理解)
然后,教师设问:“刚才连接的电路中有哪些元件?在教师引导下,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并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用电器、开关,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平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电饭锅内部的复杂电路,引出画电路图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于学生首次学习画电路图,所以对学生要求规范十分重要。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规范画电路图的电路图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最后,教师再次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小组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从而引出电路中的断路(开路)、通路、短路三种状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短路带来的危害,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设置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第3节 串联和并联
第4节 电流的测量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1节 电 压
第2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第3节 电 阻
第4节 变阻器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2节 欧姆定律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 电功率
第1节 电能 电功
第2节 电功率
第3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 焦耳定律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第1节 家庭电路
第2节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3节 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 电与磁
第1节 磁现象 磁场
第2节 电生磁
第3节 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
第4节 电动机
第5节 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349】这3个数字获取
长按点击关注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285.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285.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