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四制:文末下载)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第一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1 动物的眼睛
2 动物的耳朵
3 动物的鼻子
4 观察蜗牛
第二单元 太阳和月亮
5 太阳的光和热
6 太阳和生活
7 春夏秋冬
关注班班通,后续接收更新
8 看月亮
第三单元 植物与环境
9 种大蒜
10 植物和阳光
11 植物和水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
12 我们的食物
13 我们的衣服
14 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第五单元 常用工具
15 组装小书架
16 修理玩具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1.《动物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眼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眼睛的位置和与生存的关系为线索,探究动物的眼睛的特点,将动物的眼睛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动物是怎样通过眼睛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搜集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眼睛。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马、牛、羊的眼睛长什么位置?这种特点对它们生存有什么帮助?”引导学生观察马、牛、羊眼睛的图片,找到眼睛的位置,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并思考动物眼睛所在的位置对其生存的帮助;活动二观察猫的眼睛在早上、中午、晚上不同时间段瞳孔的变化,理解动物可以用眼睛感知环境;接下来通过观察比目鱼、树蛙、猫头鹰等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眼睛的特点,认识它们是怎样用眼睛感知环境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以蝙蝠为素材进行研究,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虽然有眼睛,却不具备视觉功能,目的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睛感知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能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学生对小动物已有一些了解,有的同学有饲养小狗、小猫的经历。所以对常见小动物的观察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技能方面,对观察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动物眼睛的了解,一般都简单的停留在它可以看东西、长在动物的头上等表象上,对其功能和特点知道的甚少,更难与动物的生存环境相联系。且对于观察的方法及结果的描述,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动物眼睛的特点,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眼睛感知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眼睛特点。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动物眼睛特点与感知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眼睛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2.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动物的图片,找一找动物的眼睛。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谜语]: 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伴我入梦乡。(打一器官)
2.课前搜集了哪些动物的眼睛,给大家展示一下。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动物的眼睛(板书课题:动物的眼睛)。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究马、牛、羊的眼睛的位置特点及其对生存的帮助。
1.[PPT 4 出示]马的图片。
2.提问:观察马的图片,说说它们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
3.思考:眼睛长在头部两侧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
4.[PPT 5 出示]提问:这些动物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
5.对比分析,小组讨论交流。
6.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7.[PPT 6 出示]体验活动:
出示体验活动要求:
①两人立正向前,同时用手捂住内侧眼睛,用外侧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看到的物体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②然后稍稍向外侧身,仍然用手捂住内侧眼睛,用外侧眼睛观察周围事物,并把看到的视线范围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小组合作体验,并交流感受,小结:马、牛、羊的眼睛是视觉器官,都长在头部的两侧,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
活动二:了解猫眼睛的特点及怎样感知环境的。
1.[PPT 7 出示]观察同一只小猫在早上、中午和晚上,猫瞳孔的特写图,谈发现。
2.交流:不同时段猫瞳孔的图片,描述在光线不同的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形状变化。
3.思考:猫的瞳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4.教师总结:猫的瞳孔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光线强,瞳孔会收缩成一条缝;光线弱,瞳孔会放大。让学生意识到猫的眼睛能够感知环境,这种能力能让猫在黑夜里也能看清。
活动三:其他动物的眼睛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1.[PPT 8、9 、10出示]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析这几种动物的眼睛在什么位置?这些动物眼睛的特点与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
3.小组讨论交流,同时完成活动手册,圈出这些动物眼睛的位置。
4.教师小结:比目鱼的眼睛都长在朝上的一侧,且身体贴在海底,是为了便于捕食小鱼虾;树蛙的眼睛很大,但是它只能看到活动的物体;猫头鹰的眼睛能够黑夜看清猎物。
5.小组挑选一张课前准备的动物眼睛的图片,进行观察分析。
三、拓展活动
1.[PPT 11出示]学生观看蝙蝠夜间捕食的视频,教师提问:蝙蝠在黑夜里靠什么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3.圈出蝙蝠确定物体位置的部位。
4.思考讨论,通过呈现蝙蝠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蝙蝠虽然有眼睛,但它是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耳朵捕捉反射的超声波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动物的多样性。
4.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动物的眼睛
动物的眼睛
对生存的帮助 感知环境,适应环境
其他动物的眼睛
2.《动物的耳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耳朵》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身边小动物的耳朵入手,探究动物的耳朵的特点,从而将动物的耳朵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通过耳朵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动物图片,观察动物的耳朵,用图示的方式展示提前搜集的动物的图片,找一找动物的耳朵,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课上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是不同环境中兔子耳朵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和状态下,兔子耳朵的状态也是不同时的,从而知道兔子耳朵视听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活动二是了解其他动物是怎样用耳朵感知声音的?通过观察大耳郭和无耳郭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耳朵的特点以及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的,并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有无耳郭对声音的强弱感知是不同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了解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以蟋蟀为素材进行研究,了解虽然一些动物的耳朵部位比较特殊,但依然可以发挥感知声音的作用。在经历讨论活动和体验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探究,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能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学生对小动物已有一些了解,有的同学有饲养小狗、小猫的经历。所以对常见小动物的观察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技能方面,对观察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动物耳朵的了解,一般都简单的停留在它可以听声音、长在动物的头上等表象上,对其功能和特点知道的甚少,更难与动物的生存环境相联系。且对于观察的方法及结果的描述,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兔子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2.了解不同动物耳郭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动物标本等,了解兔子耳朵的特点;对动物耳郭的功能、特点提出大胆的猜想;
2.通过对比体验活动,感受扩大耳郭后听到的声音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不同动物感知声音的方式有浓厚的兴趣;能尊重事实;愿意合作交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耳朵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2.通过对动物耳朵的观察,感知动物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小动物耳朵的图片或资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耳朵的图片、动物的标本、教学视频、卡纸、分贝仪、鼓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PPT 3-7 出示]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1.出示图片:如猫、老虎、马、兔子等。引导学生通过耳朵的外形,猜出是什么动物。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2.动物的耳朵。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不同环境中兔子耳朵有什么变化?
1.[PPT 8 出示] 不同季节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结合环境分析原因。夏季的兔子耳朵毛细血管非常明显,容易散热;而冬季的毛很厚,能够保暖。
3.[PPT 9、10 出示]播放兔子在警觉状态和放松状态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兔子的耳朵又有什么不同?
4.交流:在警觉和放松状态下,兔子的耳朵在形态上各有什么特点?
5.总结:放松状态下兔子的耳朵,一只耳朵是下垂状,而另一只耳朵则仍然竖直,保持警惕状态,而警觉状态下兔子的两只耳朵都是竖起来的。这是由于在野外,兔子需要面对不同的情况,所以在不同的状态下耳朵的形态也存在变化。
6.[PPT 11 出示]汇报展示活动记录,引导学生感受到兔子的耳朵是听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是天然的“报警器”。
活动二:了解其他动物是怎样用耳朵感知声音的?
1. [PPT 12 出示]出示驴、大象和大耳狐的照片,介绍其生存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耳郭有什么特点?对于它们有什么好处?
2.总结:这些动物的耳郭都比较大,能够起到听到更远处的声音,也能更好的散热。
3. [PPT 13 出示]出示展现鼹鼠、鱼和鸟生活的视频,观察思考:它们的耳朵在哪里?
4.交流:没有耳郭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结合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
5.交流发现,小结:没有耳郭有利于在活动中减少阻力。
6. [PPT 14-15出示]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有无耳郭的体验活动,并将发现进行记录,并思考有无耳郭的好处分别是什么。
温馨提示:这是一个体验活动,也是一个对比实验,除了要模拟有无耳郭之外,还必须保证小鼓的敲击力度、敲击次数和小鼓与同学的距离必须相同。现在请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找一名同学在讲台前敲击小鼓,其他同学先用耳朵直接听,然后再把手放在耳朵后面,最后再用卡纸卷成一个喇叭状放在耳朵后面,分别听同样的鼓声,看你有什么发现。
7.汇报展示活动记录,引导学生发现有耳郭能够更好地感知声音,收集声音信息;没有耳郭可以减少阻力。
三、拓展活动: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
[PPT 16、17 出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缝隙里,上面有薄膜,可以感知声音的振动。
【板书设计】
动物的耳朵
兔子的耳朵
不同环境 感知环境
其他动物的耳朵
小(无)耳郭
【记录表】
3.《动物的鼻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鼻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以动物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为线索,探究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将动物的鼻子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动物是怎样通过鼻子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搜集动物的图片,找一找动物的鼻子。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狗用鼻子可以寻找食物,开展搜救、缉毒等工作,指导学生思考狗靠鼻子闻气味,还可以做哪些事情,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知道,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活动二“其他动物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首先呈现沙漠和绿洲两种不同环境下骆驼的图片或视频,对比观察骆驼鼻孔的变化,了解骆驼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接下来通过观察鸭子、食蚁兽、大象、鲨鱼等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鼻子的特点,认识它们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了解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指导学生了解蜜蜂的嗅觉器官,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可以通过鼻子感知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初步描述。喜欢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二年级学生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通过观察动物,发现一些外部特征,并用简单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也能够简单描述动物的生活环境,但是还不能建立动物鼻子与感知环境的联系;学生对探究动物的鼻子比较感兴趣,乐于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探究,从而建立动物鼻子特点与感知环境的联系。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期,通过思维导航或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动物鼻子的特点,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动物鼻子的特点。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动物鼻子的特点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鼻子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动物的图片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 出示谜语:“一座山,两个洞,会呼吸,会辨味。”打一人体器官。谜底:鼻子。
2.[PPT 4 出示] 出示三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他们的鼻子在哪里?
3.交流展示课下搜集的动物的鼻子。
4.出示课题,教师板书:3.动物的鼻子。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
1.[PPT 5 出示] 出示几种不同狗鼻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PPT 6 出示] 出示狗鼻子特写图,思考问题:(1)狗鼻子的特点是什么?(2)狗鼻子的最大本领是什么?(3)狗鼻子靠灵敏的嗅觉可以做哪些事情?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小结:
(1)狗的鼻子都长在头部的前面,鼻头黑黑的,圆圆的,而且总是保持湿润等特点。
(2)狗鼻子的最大本领是靠鼻子闻气味。
(3)[PPT 7出示] 狗鼻子的特点。
(4)[PPT 8-10 出示] 狗鼻子靠灵敏的嗅觉可以找食物、搜救、缉毒等做很多事情。
(5)[PPT 11 出示]狗鼻子靠灵敏的嗅觉可以做哪些事情?。
活动二:其他动物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1.[PPT 12 出示] 出示两张不同环境中骆驼鼻子的图片。
谈话:看图认真观察,说一说骆驼鼻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什么变化?
观察环境和骆驼鼻孔形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两个问题:(1)环境有什么不同?(2)鼻子有什么变化?
2. [PPT 13 出示]教师小结:在沙漠环境中骆驼的鼻子是微微闭合的,在绿洲环境中骆驼的鼻子是张开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沙漠和绿洲中骆驼的鼻子会有不同的变化?
3.教师小结:骆驼根据呼吸时体内水分的散失多少来调节鼻孔张合大小,在沙漠环境可以抵挡风沙。
4.[PPT 14出示] 出示鸭子、食蚁兽、大象、鲨鱼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他们的鼻子在哪里,观察并思考这几种动物的鼻子的特点和本领。
5.[PPT 15-18 出示] 讨论交流并小结,鸭子的外鼻孔虽然不能闭合,但鼻粘膜也能将鼻孔堵住,使水无法进入鼻腔内。食蚁兽鼻子突出,嗅觉灵敏;大象鼻子长且粗,帮助吸水和吃食物。鲨鱼的嗅觉非常好,能闻到距离很远的食物,它还用鼻子导航。6.教师总结:动物鼻子的特点和作用都是动物为了更好地感知环境。
同时完成活动手册,圈出这些动物鼻子的位置。
三、拓展活动-----了解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
1.[PPT 19 出示]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用鼻子闻气味的?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
2.[PPT 20 出示] 出示采蜜的蜜蜂触角特写图片,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圈出蜜蜂寻找蜜源的部位。
3.思考讨论,教师小结:蜜蜂头上有一对触角,这触角上生有特别灵敏的嗅觉器官,不但可以轻易嗅出不同花朵的香味,还能辨别不同蜂群的蜂巢。
【板书设计】
动物的鼻子
狗的鼻子
本领——闻气味 动物用鼻子感知环境
骆驼的鼻子——调整张合大小
其他动物的鼻子
【记录表】
4.《观察蜗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察蜗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感知环境》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以动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线索,通过探究蜗牛的外形特征,进而将动物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动物是怎样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让学生寻找蜗牛的活动,观察蜗牛的生长环境。通过图示的形式呈现了白醋、蜂蜜、树枝等研究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两个大活动,活动一是“蜗牛生活在哪里?”通过对比观察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大都是阴暗潮湿的;活动二是“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通过实验分别从蜗牛遇到食物、不同的气味、味道、光线等做出的反应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知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蜗牛,并通过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旨在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二年级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初步描述。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学生乐于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探究,从而建立蜗牛的身体特点与感知环境的联系。虽然经常接触,但是科学的观察和描述蜗牛的身体特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感期,通过思维导航或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知道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的环境。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蜗牛的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动物。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白醋、豆浆、蜂蜜(90g)、菜叶、树枝、烧杯、盘子、蜗牛、塑料片、蜗牛实验盒(纸质)等。
教师准备:滴管(2ml)、放大镜、塑料饲养盒(小号带孔)、饲养盒(大号)、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出示]出示谜面: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教师提问: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3.学生回答。
4.[PPT 4出示]揭示谜底:蜗牛。
5.[PPT 5出示]课题:观察蜗牛。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蜗牛生活在哪里?
1.交流问题:课前大家寻找了蜗牛,那么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2.学生交流寻找蜗牛的地点。
[PPT 6 、7出示]学生寻找蜗牛的图片。
3.观察图片交流:蜗牛生活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PPT 8出示]总结蜗牛生活环境的特点:蜗牛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
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6.教师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并评价。
活动二: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
1.提出问题:蜗牛是常见的小动物,你了解他的生活习性吗?你想观察一下吗?你准备怎样去观察?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如:蜗牛有眼睛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鼻子吗?蜗牛怎么找到食物等。
3.教师引导:为了更清楚的观察到蜗牛的样子,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PPT 9出示]放大镜观察蜗牛。
4.学生观察蜗牛并进行简单交流。
5.我们先来研究蜗牛怎么寻找食物的。
(1)谈话: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观察它喜欢吃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PPT10出示]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观察蜗牛时,不能打扰蜗牛的活动;蜗牛反应速度慢,要耐心观察。
(3)分组活动:先将蜗牛放在盘中,在中间摆放菜叶、西红柿等(不超过三种),观察蜗牛的反应,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蜗牛会通过嗅觉、味觉找到喜欢吃的食物。
6.研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PPT11出示]实验方法。
(1)我们分别用滴管吸取豆浆、白醋等滴在蜗牛中间,观察它们的反应!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蜗牛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小结:蜗牛通过嗅觉、味觉等感知周围环境。
7.研究蜗牛对光线的反应
[PPT 12出示]实验方法。
(1)出示纸盒,谈话:盖子盖着的部分模拟阴暗环境,另一半模拟明亮的环境。把蜗牛放在中间,它会爬向哪里呢?
(2)分组实验,静静观察蜗牛的爬向。
(3)汇报交流。
(4)提问:蜗牛喜欢明亮还是阴暗呢?
(5)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蜗牛通过视觉等感知周围环境。
8.[PPT 13出示]教师总结蜗牛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法:蜗牛通过嗅觉、味觉、视觉感知周围的环境。
三、拓展活动-----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
[PPT 14出示]教师提示蜗牛的饲养方法。
今天我们对蜗牛的观察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能把蜗牛带回家,想方设法养好蜗牛,并用课余时间观察蜗牛吃什么,怎么排泄,怎么运动等等,并用画图、写日记、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观察蜗牛
5《太阳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的光和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从“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明确科学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习切入点,同时具体向学生提出课前的准备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教材的主要学习活动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通过地面上的影子,暗示太阳会发光;二是让学生体会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通过比较阳光下和树荫里的身体感受,引导学生说出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感受不同;三是通过触摸地面的石头,从另一方面体会太阳的热。教材中中通过学生语言:“阳光下好热呀”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从光线的方面,还要从自身感受上谈体会。通过图中举着遮阳伞的孩子和警示语,提醒学生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安全。
在教材中两个学生分别摸背阴处和阳光下墙面的学习活动,这两处墙面是相同材质的,但是看上去的颜色有区别,摸上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太阳的光的热。此外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在教室中讨论的场景,三个学生分别拿着玻璃杯、石块和铁片,通过学生语言“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提示了实验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的热。通过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切身感受太阳会发光发热的特征。此外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低年级在自身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地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到科学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但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能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使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有效。光和热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对光和热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对此现象与太阳建立联系还需要教师在一系列活动设计、科学问题思考的积极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进行探究学习和对比发现,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提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阳光下的各种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增强对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生活中防晒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
【重 难 点】
探究太阳光产生的光和热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什么。准备材料:石块、玻璃杯、铁片。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太阳伞等生活中的防晒用品
【教学过程】
[PPT 1 出示]介绍材料。
一、导入新课
1.[PPT 2 出示]
一、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出示一组照片分别是:背阴处与阳光下学生用手摸墙的对比图片。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请说出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通过师生交流得出共识:一个有影子一个没有影子,因为有太阳光照射所以有影子的。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慢慢闭上眼睛,想一想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师生交流。
[PPT 3 出示]教师总结,出示课题太阳的光和热。
【设计意图】:从学生经常见到的阴凉处与太阳照射处的影像与体感温度人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题。
二、活动过程
(一)亲身体验,唤起日常生活经验
[PPT 3 出示]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触摸自己带来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感受一下他们在室内的状态。
学生操作谈体会。
接着,教师:我们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一摸感受还一样吗?
【设计意图】:把从室内带出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放置在阳光下,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摸一摸进,记录感受。)
师生及时交流感受,根据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在室外的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PPT 4-5出示]
教师引导学生:大家还可以摸一摸校园中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树干、石块、台阶、墙面等,感受这些物体的温度。以上外物感受完毕后,教师:同学们还可以向老师这样(教师演示)找个墙角或树木,背对太阳,一半在太阳光线下,一半在背阴处,一定时间后,谈一谈自己的不同身体感受。
(三)根据实际体验谈感受
提出问题:想一想,这些热是怎么来的?
[PPT 6出示]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太阳会发出大量的热。
(四)填写活动手册
活动后,教师将学生安全带回教室统一填写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和太阳的热。
三、活动总结
请学生对比太阳光照射下和没有太阳光照到的情况对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PPT 7出示]
课件结合实物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太阳防晒物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太阳的光和热
太阳光下 没有阳光照射下
看
摸其他
↓
下载完整版教案课件文档 ?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
下载完整版教案课件文档 ?
▼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
免费领取方式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407】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407】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
▼
▼
▼
▼
▼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3397.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3397.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