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微课精讲+教案课件汇总(文末下载)
青岛数学三上册图文精讲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的认识
1.1《克、千克的认识》1.2《吨的认识》
1.3《吨和千克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两位数乘一位数
2.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3《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2.4《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一位数
3.1《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3.2《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3.3《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4《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3.5《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3.6《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第四单元 位置与变换
4.1《位置与方向》4.2《认识平移》
4.3《认识旋转》
第五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5.2《两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笔算除法》5.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5.5《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各数位能整除)》
5.6《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最高位商后有余数)》
第六单元 混合运算
6.1《列综合算式解决乘加(减)问题》6.2《列综合算式解决除加(减)问题》6.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七单元 时、分、秒的认识
7.1《认识钟面》7.2《时间的计算》
7.3《认识秒》
第八单元 图形的周长
8.1《认识周长》8.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8.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九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9.1《认识几分之一》9.2《认识几分之几》
9.3《比较大小》
9.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总复习10.1《克、千克和吨》总复习10.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总复习10.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总复习10.4《分数的初步认识》总复习10.5《四则混合运算》
总复习10.6《位置与变换》总复习10.7《图形的周长》总复习10.8《时、分、秒》
全册教案
1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认识。
n 教学提示: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初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2分硬币、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食品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就过去了。放假前老师安排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特别安排了大家走进超市,和爸爸妈妈学购物。在超市里哪些同学调查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回答。
生1:一袋虾条重50克。
生2:我买了一个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盐重500克。
生4:妈妈说羊肉25元一斤。
2、师:通过你的调查,你认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单位?
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吨、两。
3、师: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单位好吗?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做小调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天平及称重工具,体会1克有多重。
师:计量物体的轻重,通常要用到秤这个计量工具。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几种常用的秤。(出示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的是电子秤。
生2:药店里买中药见过秆秤。
生3:在商店里买东西用的是盘秤。
师:你们真厉害,知道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这样我们学习起数学来就更简单了。
师:大家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这是什么?出示天平。
生:天平。
师:称质量较轻的物体经常用到天平,怎样用天平呢?大家来看,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用来放砝码。(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码)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的时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看看砝码有多重,物体就有多重。二分的硬币有多重,大家想不想知道?那我们来称一称。谁想和老师一起来?
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这枚二分的硬币质量是多少?
生:是1克。
师:1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里的2分的硬币,请你们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学生体验。
师:我们生活里像这样轻的物品还有很多,从你准备的小食品里打出大约1克的物品。
生1:2粒黄豆。
生2:半片奶片。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体会1千克有多重。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叫什么名字吗?(蜂鸟。)它的体重大约是2克,也就是像两个2分硬币这样重。把两个2分硬币拿在手里,体会一下2克有多重。你能想像出蜂鸟有多小吗?
估计一小袋黄豆的重量,体会10克有多重。
估计一包味精的重量,体会100克有多重。
师:这一包味精重100克,你知道两包这样的味精重多少克吗?
生:200克
师:10包呢?
生:1000克
师:(板书1000克)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另一个单位:千克。我们规定:1千克=1000克(板书)。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吗?
生:这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上,闭上眼睛掂一掂,体会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千克比较重。
师:再掂一掂1克重和1千克重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克非常轻,1千克比较重。
师:所以,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克作单位,而表示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千克作单位。同学们可能在生活中还会经常听到有关“斤”“公斤”这两个重量单位。其实公斤与千克的大小是一样的,1千克=1公斤。板书:kg,公斤
生:老师,我知道1公斤=2斤,1斤就是500克。
师:你的生活以验真丰富,好样的。你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来估计一下吧,看谁估的准。
出示:水壶、书包等学生估计。用秤称重评判学生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先估一估,再测一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加深对重量的理解。
2.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5,吨的认识。
教学提示: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
生1:50克
生2:100克
师:大家估计的差不多,这一箱苹果呢?
生:10千克。
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
生1:2000千克
生2:5000千克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
生:数很大,不够方便。
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课前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生活中的常见的苹果,一箱,一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大的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袋大米,你能找出它的重量吗?
生:从说明上可以看出这袋大米的重量为10千克。
师安排学生感受这袋大米的重量。
学生谈一下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用字母t表示。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班级学生的质量是多少千克。选择一个体重接近25千克的同学,让大家猜想多少个这样的同学大约有1吨呢? 学生大胆猜想:10个,20个、25个…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班内交流,验证猜想。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 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9,我学会了吗?
教学提示:给学生先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做练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观察情境图——搜索信息——提出问题 ——探究分析——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质量单位形成认识体系,将学过的知识用到生活中。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学生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1.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克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吨用字母t表示。
3.一吨很重,当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时才能用吨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课前,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忆、归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
教师:让我们走进超市,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你能在超市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估一估)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释。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10,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并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学具操作,明确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方块
学生准备:小方块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写的什么?(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从这句话,你知道什么?
生: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师:为了我们的健康,咱们学校在大课间都组织了哪些活动?
生:跳绳、沙瓶操„„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快乐的大课间,一起去看看三年级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快乐大课间引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上来。另外也对学生提出了锻炼身体的倡议,让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这儿有关于两个班的活动信息。谁来读一下?
生:三(1)班跳舞的同学分2组,每组20人。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哪个班的人数多?多多少?
1、解决问题1 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口算
师:三(1)班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1:20+20
生2:20×2
师:你为什么用乘法?
生:因为题意是求2个20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
师:20×2等于多少呢?
生:20×2,表示2个20相加,20+20=40。
生: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是40。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快速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办法,让他们自己去收获。
2、解决问题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生列出算式,师板书:12×3=
师:为什么用乘法?
引导生分析题意:有3个组,每组12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
师:想一想,12×3等于多少呢?
生:36
师:12×3到底是不是等于36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用什么验证合适呢?(引导学生说出小方块或小棒)
学生练习用小方块摆一摆。要求:摆的学具能让人一眼看清3个组,每组12人,一共多少人。(交流中引导学生指着学具说清:每组12人,共3个组,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一共是多少。)
学生汇报。
生:12个小方块分成10和2,3组,也就是3个10,和3个2,一共是36个。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本环节意图通过操作学具,让所有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为抽象成符号化竖式做准备。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计算3个12一共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写法,写完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展示
生1:根据乘法的意义想12×3就是表示3个12相加,即12+12+12=36。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如何列竖式呢?引导学生由一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类推列出12×3的竖式写法:先写第一个因数,再写第二个因数,写因数时应注意将一位数与另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师追问2:如何用竖式计算呢?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1)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接下来乘的顺序又是什么?
(2)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3)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4)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小组围绕探究提示讨论交流,可根据口算过程和自己所摆的方块图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将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遮住,变成了2×3,2乘3得6,也就是方块图中右边少的部分。(可以课件演示)表示6个一,写在积的个位上,
露出遮住的“1”,用3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就是用3去乘1个十得出3个十,3个十是30,也就是方块图中左边多的部分。(可以再用课件演示)最后把个位、十位乘得的积合起来,得36。
1 2
× 3
6……2×3=6
30……10×3=30
36……6+30=36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基础,竖式的形成过程要在学生初始列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总结、提升出来,而不是老师直接点出。
全册教案
1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认识。
n 教学提示: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初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2分硬币、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食品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就过去了。放假前老师安排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特别安排了大家走进超市,和爸爸妈妈学购物。在超市里哪些同学调查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回答。
生1:一袋虾条重50克。
生2:我买了一个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盐重500克。
生4:妈妈说羊肉25元一斤。
2、师:通过你的调查,你认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单位?
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吨、两。
3、师: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单位好吗?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做小调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天平及称重工具,体会1克有多重。
师:计量物体的轻重,通常要用到秤这个计量工具。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几种常用的秤。(出示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的是电子秤。
生2:药店里买中药见过秆秤。
生3:在商店里买东西用的是盘秤。
师:你们真厉害,知道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这样我们学习起数学来就更简单了。
师:大家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这是什么?出示天平。
生:天平。
师:称质量较轻的物体经常用到天平,怎样用天平呢?大家来看,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用来放砝码。(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码)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的时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看看砝码有多重,物体就有多重。二分的硬币有多重,大家想不想知道?那我们来称一称。谁想和老师一起来?
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这枚二分的硬币质量是多少?
生:是1克。
师:1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里的2分的硬币,请你们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学生体验。
师:我们生活里像这样轻的物品还有很多,从你准备的小食品里打出大约1克的物品。
生1:2粒黄豆。
生2:半片奶片。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体会1千克有多重。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叫什么名字吗?(蜂鸟。)它的体重大约是2克,也就是像两个2分硬币这样重。把两个2分硬币拿在手里,体会一下2克有多重。你能想像出蜂鸟有多小吗?
估计一小袋黄豆的重量,体会10克有多重。
估计一包味精的重量,体会100克有多重。
师:这一包味精重100克,你知道两包这样的味精重多少克吗?
生:200克
师:10包呢?
生:1000克
师:(板书1000克)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另一个单位:千克。我们规定:1千克=1000克(板书)。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吗?
生:这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上,闭上眼睛掂一掂,体会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千克比较重。
师:再掂一掂1克重和1千克重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克非常轻,1千克比较重。
师:所以,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克作单位,而表示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千克作单位。同学们可能在生活中还会经常听到有关“斤”“公斤”这两个重量单位。其实公斤与千克的大小是一样的,1千克=1公斤。板书:kg,公斤
生:老师,我知道1公斤=2斤,1斤就是500克。
师:你的生活以验真丰富,好样的。你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来估计一下吧,看谁估的准。
出示:水壶、书包等学生估计。用秤称重评判学生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先估一估,再测一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加深对重量的理解。
2.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5,吨的认识。
教学提示: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
生1:50克
生2:100克
师:大家估计的差不多,这一箱苹果呢?
生:10千克。
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
生1:2000千克
生2:5000千克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
生:数很大,不够方便。
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课前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生活中的常见的苹果,一箱,一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大的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袋大米,你能找出它的重量吗?
生:从说明上可以看出这袋大米的重量为10千克。
师安排学生感受这袋大米的重量。
学生谈一下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用字母t表示。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班级学生的质量是多少千克。选择一个体重接近25千克的同学,让大家猜想多少个这样的同学大约有1吨呢? 学生大胆猜想:10个,20个、25个…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班内交流,验证猜想。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 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9,我学会了吗?
教学提示:给学生先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做练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观察情境图——搜索信息——提出问题 ——探究分析——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质量单位形成认识体系,将学过的知识用到生活中。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学生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1.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克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吨用字母t表示。
3.一吨很重,当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时才能用吨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课前,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忆、归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
教师:让我们走进超市,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你能在超市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估一估)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释。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10,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并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学具操作,明确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n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方块
学生准备:小方块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写的什么?(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从这句话,你知道什么?
生: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师:为了我们的健康,咱们学校在大课间都组织了哪些活动?
生:跳绳、沙瓶操„„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快乐的大课间,一起去看看三年级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快乐大课间引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上来。另外也对学生提出了锻炼身体的倡议,让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这儿有关于两个班的活动信息。谁来读一下?
生:三(1)班跳舞的同学分2组,每组20人。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哪个班的人数多?多多少?
1、解决问题1 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口算
师:三(1)班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1:20+20
生2:20×2
师:你为什么用乘法?
生:因为题意是求2个20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
师:20×2等于多少呢?
生:20×2,表示2个20相加,20+20=40。
生: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是40。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快速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办法,让他们自己去收获。
2、解决问题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生列出算式,师板书:12×3=
师:为什么用乘法?
引导生分析题意:有3个组,每组12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
师:想一想,12×3等于多少呢?
生:36
师:12×3到底是不是等于36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用什么验证合适呢?(引导学生说出小方块或小棒)
学生练习用小方块摆一摆。要求:摆的学具能让人一眼看清3个组,每组12人,一共多少人。(交流中引导学生指着学具说清:每组12人,共3个组,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一共是多少。)
学生汇报。
生:12个小方块分成10和2,3组,也就是3个10,和3个2,一共是36个。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本环节意图通过操作学具,让所有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为抽象成符号化竖式做准备。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计算3个12一共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写法,写完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展示
生1:根据乘法的意义想12×3就是表示3个12相加,即12+12+12=36。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如何列竖式呢?引导学生由一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类推列出12×3的竖式写法:先写第一个因数,再写第二个因数,写因数时应注意将一位数与另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师追问2:如何用竖式计算呢?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1)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接下来乘的顺序又是什么?
(2)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3)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4)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小组围绕探究提示讨论交流,可根据口算过程和自己所摆的方块图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将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遮住,变成了2×3,2乘3得6,也就是方块图中右边少的部分。(可以课件演示)表示6个一,写在积的个位上,
露出遮住的“1”,用3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就是用3去乘1个十得出3个十,3个十是30,也就是方块图中左边多的部分。(可以再用课件演示)最后把个位、十位乘得的积合起来,得36。
1 2
× 3
6……2×3=6
30……10×3=30
36……6+30=36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基础,竖式的形成过程要在学生初始列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总结、提升出来,而不是老师直接点出。
怎么获取配套课件完整教案习题试卷等资料?
▼
领取方法1
▼
第1步:点击关注 人工智能与教学
第2步:发送关键字【1681】 即可获取。如有疑问,请添加卿老师微信:yzy5200426。(请按照正确的关键字回复哦,不添字,不错字,不漏字,否则系统无法识别)
领取方法2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进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154.html
▼
(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