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末下载打印)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改进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试管口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橡皮塞,有刺激性气味。
(2)保存方法: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
(3)使用方法:早晚使用,用土覆盖。
(4)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5)实验结束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烧杯中的石灰水倒吸,导致试管炸裂。
(6)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 ---→ 水+ 二氧化碳 + 氨气
2. 氮气
(1)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气体,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用途: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灯泡的填充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沸点低);制作氮肥。
(3)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反映性质
3. 铁生锈
(1)条件:水和氧气共同作用
(2)现象: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出现;导管内液面上升。
4.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5.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现象:石蜡熔化,发出黄白色火焰,发出热量。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用点燃的方法证明,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小颗粒
6.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1)本质区别:是否有无新物质生成
(2)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灯泡)
(3)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气球、轮胎、炸弹)
(4)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热不稳定性、毒性等
7. 能量转变
蜡烛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动植物的呼吸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
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蓄电池充电时是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是热能转化变成化学能
8.空气的组成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 O2 | N2 | CO2 | 稀有气体 | 其它气体和杂质 |
体积分数 | 21% | 78% | 0.03% | 0.94% | 0.03% |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或白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产生,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d、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推论: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液面上升大于1/5原因:
装置漏气(气密性不好); 燃烧匙伸入的太慢;
红磷量不足; 未夹紧止水夹(实验前放在水中)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橡皮塞未塞进;
未夹紧止水夹(实验前放在空气中)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 原因: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使瓶内压强几乎不变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甲烷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9. 所有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是由微粒构成的。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10、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11.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磨毛的仪器:试剂瓶、滴瓶、分液漏斗、集气瓶
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试管
(二)量筒(画图分析)
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精确度为0.1毫升。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到的仪器:对应规格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称量干燥、不潮解的药品(如食盐),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称量定物质时,应先放物质
称量定量物质时,应先放砝码(先放的不能动)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试管夹):
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口1/3处。(中上部)
加热时,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六)试剂瓶和滴瓶
广口瓶(固体药瓶)、细口瓶(液体药品)
棕色瓶:见光、受热易分解的物质
注:氢氧化钠药瓶只能用橡皮塞(强氧化钠和玻璃中的成分反应)
滴瓶:滴瓶上的胶头滴管不能洗。
单独使用的胶头滴管需要洗涤后再取用另一种药品,使用时应在外面排除胶头内的空气,滴加时应竖直悬空。
(七)玻璃棒:
溶解(反应)中作用:搅拌,加快溶解(反应)速率。
蒸发中作用: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八)蒸发皿:当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九)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能控制滴加液体药品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不摸、不尝、不直接闻(招气入鼻法)
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竖直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极少量液体: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
1. 先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内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形成稳定水柱,则装置不漏气。
2. 向长颈漏斗中加水直至浸没漏斗末端,关闭止水夹,继续向长
颈漏斗中加水,一段时间后,形成稳定的水柱,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 向长颈漏斗中加水直至浸没漏斗末端,在导管处接注射器,向外拉活塞,长颈漏斗末端产生气泡;推动活塞,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形成稳定液柱。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4.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在导管处接一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松手
后,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试管受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中,导致试管炸裂。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盛放液体时不超过1/2)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用剩的药品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12.铜绿的性质:
(1)铜绿能和盐酸反应现象:绿色固体逐渐溶解直至消失,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2)铜绿受热分解现象:绿色固体逐渐变黑,试管内壁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 水 + 二氧化碳
13.镁条的性质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较小。久置的镁条为灰黑色。
实验前用砂纸打磨,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所有金属实验前都需要打磨)
(2)镁带燃烧: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照明弹、闪光弹)
烟雾弹是磷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1.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为淡蓝色,固态氧也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
物质 | 现象 |
碳 | 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硫 | 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铁丝 |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放出热量 |
石蜡 |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
铁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将铁线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梗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为什么待火柴杆即将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
缓慢氧化:金属的锈蚀、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食物腐烂、有机肥的腐熟。
共同点:①都需要氧气 ②都放热 不同点:反应速率不同。
2.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火箭发射的助燃剂)
3.氧气的制备: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水溶液为紫红色
实验室常用6%的双氧水来制氧气
(3)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反应物的状态核反应条件)
优缺点:从节能、环保、操作难易程度去分析
收集装置: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不与水、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优缺点: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但不干燥
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干燥但是不纯净
(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略处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并堵塞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当集气瓶口有气泡由里向外冒出时,收集已满。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尽可能伸到集气瓶底部(便于较快较纯的收集气体)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则已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复燃,则为氧气。
(7)排水法收集气体不纯的原因:①一有气泡就开始收集②集气瓶内未装满水
7、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白色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2.用途:①灭火(原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不可以燃烧)
阶梯蜡烛: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舞台云雾效果
③温室肥料
④制碳酸饮料
3.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4.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不用碳酸钙粉末的原因: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收集气体
不用稀硫酸的原因:反应生成的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不纯
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一般不用排水法的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5.气体制取装置优缺点
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多孔隔板: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多功能瓶:(排空气法)密度大的下面进,密度小的上面进。
(排水法)短管进
6.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
(1)V排水=V气体
(2)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3)瓶内上方空气对测量结果无影响
(4)导管伸入量筒底部(防止液体溅出,便于液体倒吸或气体倒吸)
(5)测的体积偏大的原因:因液体的滴下占据一定体积排开气体。
改进:加一个橡皮管;Y型管
三、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2H2O= ==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3)氢气燃烧H2
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化学性质:可燃性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明矾:絮凝剂或混凝剂。吸附水中悬浮的较小颗粒形成大颗粒沉降。
活性炭:吸附剂。除去水中异色异味物质。(疏松多孔)
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如何处理:分析原因,重新过滤。
过滤速度慢的原因:①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②过滤前带过滤液未静置
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搅拌,防止由于液体受热不均,造成液滴飞溅)
(2)当蒸发皿内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
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
垫上石棉网。
杀菌消毒是化学变化:通常有液氯(Cl2)、二氧化氯(ClO2)等消毒剂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大量白色垢状物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少量或没有白色垢状物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如何鉴别氯化钙溶液和蒸馏水?①蒸发法②肥皂水
取样,滴加少量肥皂水,振荡,若无白色垢状物、大量泡沫的为蒸馏水,反之怎为氯化钙溶液。
(4)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5)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微粒的性质
性质:①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②微粒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③微粒之间有间隙,气体微粒间间隙较大易被压缩,液体固体微粒间间隙较小不易被压缩。(改变间隙,微粒本身大小不变)。
二、分子与原子
分子 | 原子 | |
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性质 |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 |
区别 |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5)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辨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一定是纯净物 (√)
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 还有原子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一定是纯净物 (×) 金刚石、石墨
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微粒构成 (×) 氯化钠
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 原 子 | 离 子 | ||
阳离子 | 阴离子 | |||
区 别 | 粒子结构 | 质子数=电子数 | 质子数>电子数 | 质子数<电子数 |
粒子电性 | 不显电性 | 显正电性 | 显负电性 | |
符 号 | 用元素符号表示 |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
常见离子:
H+(氢离子) K+(钾离子) Na+(钠离子) Ag+(银离子) NH4+(铵根离子)
Mg2+(镁离子) Ca2+(钙离子) Cu2+(铜离子) Zn2+(锌离子) Ba2+(钡离子) 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 Al3+(铝离子)F-(氟离子) Cl-(氯离子) NO3-(硝酸根离子)
OH-(氢氧根离子)O2-(氧离子) S2-(硫离子) CO32-(碳酸根离子) SO42-(硫酸根离子)
3.相对原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微粒叫原子错误)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Ca 海洋:H 空气:N
人体:O、C、H、N、Ca 人体微量元素:Fe、Cu、Mn、Zn、Co、I、Se、F
缺钙:佝偻病 缺锌:侏儒症 缺铁或钴:贫血症 缺碘:甲状腺疾病
钙过量:动脉硬化,白内障。 碘过量:甲状腺疾病 少量的硒防癌,大量的硒致癌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其他
氧化物 H2O CuO CO2
含氧化合物
其他
五、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 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化学式的含义 H2O Fe
① 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铁这种物质
② 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由铁元素组成
③ 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一个铁原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一、金属的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金属通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2、大多数活泼金属可与酸反应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Mg Al Zn Fe Cu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位于金属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3、金属能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二、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
合金
(二)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 铁的合金 | 铜合金 | 焊锡 | 钛和钛合金 | 形状记忆金属 | ||
生铁 | 钢 | 黄铜 | 青铜: | ||||
成分 | 含碳量 2%~4.3% | 含碳量 0.03%~2% | 铜锌 合金 | 铜锡 合金 | 铅锡 合金 | 钛镍合金 | |
备注 | 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 紫铜为纯铜 | 熔点低 |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Al2O3 Fe3O4 不属于合金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Ca。
3.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Ag。
4.熔点最高的金属W。
5.熔点最低的金属Hg。
6.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Fe。
7.日常生活中,用于制作导线的紫红色金属是Cu,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白色金属是Ag,
体温计中填充的金属是Hg。
8.铁制护栏的表面通常涂一层“银粉”来防锈,此“银粉”的主要成份是Al。
9.用于制造干电池的金属是Zn。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实验室炼铁原理: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药品:氧化铁、
实验前:
实验结束:
(2)工业炼铁: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六章《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6)溶液的性质:形成溶液,沸点升高;形成溶液凝固点降低;部分溶液能导电(NaCl溶液: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酒精溶液不导电。NaCl固体也不导电。)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饱和溶液上点的移动:随温度的改变,若S减小,点沿着曲线下滑;若S增大,点平移)
(8)除去A中混有的B,用 降温结晶 法;除去B中混有的A,用 蒸发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3)溶液稀释问题: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m稀×ω稀=m浓×ω浓)
加入水的质量:mH2O=m稀-m浓
(4)ω变为2ω:减少1/2原溶液质量的水
ω变为1/2ω:加等溶液质量的水
第七章《酸、碱、盐》知识点
一、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1.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呈碱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呈中性。
酚酞: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呈碱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的呈中性或酸性。
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0 7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 | pH值 | 石蕊 | 酚酞 |
酸性 | <7 | 变红色 | 无色 |
中性 | =7 | 紫色 | 无色 |
碱性 | ﹥7 | 变蓝色 | 变红色 |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5.6的雨水为酸雨
二、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一)、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 浓硫酸 | |
颜色、状态 | “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
气味 | 有刺激性气味 | 无 |
特性 |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 吸水性(物理性质) 脱水性(化学性质) 强氧化性 腐蚀性 |
用途 | 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2HCl+BaSO4↓(酸的个性)
3、三种离子的检验
试剂 | |
Cl- | AgNO3 及HNO3 |
SO42- | 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 |
CO32- |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钙 | |
颜色、状态 |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
俗名 |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 熟石灰、消石灰 |
制法 | Ca(OH)2+Na2CO3== CaCO3↓+2NaOH | CaO +H2O== Ca(OH)2 |
用途 |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建筑: ④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Ba(OH)2+Na2SO4===BaSO4↓+2NaOH(碱的个性)
注: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产生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加 热CuO +H2O 2Fe(OH)3加 热Fe2O3+3H2O
碱的化学性质中,除了与酸反应外,其余都应该是可溶性的碱
四、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实质:OH-+H+== H2O
3、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4)蚊虫叮咬。
左图是将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看起点)
a对应的物质有:NaCl、NaOH
b表示NaOH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对应的微粒有:Na+、Cl-、H2O
C对应的物质有:NaCl、HCl
五、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物质 | 俗称或主要成分 | 物理性质 | 用途 |
氯化钠 | 食盐的主要成分 | 白色粉末, 水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
| (1)作调味品(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 (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 Na+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Cl- 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
碳酸钠 Na2CO3 | 纯碱(因水溶液呈碱性)苏打 |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
碳酸氢钠 NaHCO3 | 小苏打 |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
碳酸钙 CaCO3 | 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 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生产生石灰;大理石或石灰石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工业炼铁;生产水泥; |
备注 | 2Na H CO3 △ Na2CO3+ H2O+ CO2↑ NaHCO3+HCl===NaCl+ H2O+ CO2↑ 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
盐的化学性质
1、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Al(OH)3↓Mg(OH)2↓ BaCO3↓ CaCO3↓
生成气体:H+与CO32- ; NH4+与OH- 生成水:H+与OH-
③反应实质:(离子共存问题)
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钡、氨水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都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特殊离子鉴别:
H+ 1、指示剂;2、活泼金属;3、金属氧化物;4、碱;5、某些盐:CO32-盐
OH- 1、指示剂;2、非活泼金属;3、碱;4、某些盐:Fe3+、Cu2+盐
Cl- 用Ag NO3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AgCl沉淀
SO42- 用Ba(NO3)2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 BaSO4沉淀;或用稀盐酸和BaCl2
CO32- 用稀盐酸能产生使Ca (OH)2变浑浊的气体
Fe3+ 用OH-能生成红褐色沉淀
Cu2+ 用OH-能生成蓝色沉淀
NH4+ 用OH-能生成NH4OH,不稳定,分解出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Mg2+ 用OH- 能生成白色沉淀
Ca2+ 用CO32- 能生成白色沉淀
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 (氮肥、钾肥、磷肥)营养元素含量多,种类单一,长久使用破幻土壤。
(1)氮肥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黄
常用氮肥:
①铵态氮肥:NH4HCO3、NH4NO3、(NH4)2SO4、NH4Cl
铵态氮肥防晒防潮,且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
(原因:混合使用,反应产生氨气,降低肥效)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①取样,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在试管口放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变蓝,则含有NH4+
②取样,与氢氧化钙混合研磨,若闻到刺激性气味,则含有NH4+
实质:NH4+ + OH-=NH3↑+H2O
②有机氮肥:CO(NH2)2
③液态氮肥:NH3·H2O
④硝态氮肥:NaNO3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 KCl、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 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 磷矿粉 Ca3(PO4)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 Ca(H2PO4)2
(4)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4H2PO4 (NH4)2HPO4
3、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2O、NH3、H2S、 SO2
(3)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4、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五、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氮 肥 | 钾 肥 | 磷 肥 | |
看外观 | 白 色 晶 体 | 灰白色粉末 | |
加 水 | 全 部 溶 于 水 | 大多数不溶于水 | |
灼烧 | 可燃烧,熔化起泡冒烟 | 不燃烧,跳动、爆裂声 | |
加Ca(OH)2 | 放出氨气 | 不放出氨气 |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知识点
一、有机化合物
是否含有碳元素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H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
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 有机物 有机小分子 如:CH4、C2H5OH 、CH3COOH、C6H12O6等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二、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无机盐也叫作矿物质)
(一)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
1、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2、常见的糖
(1)葡萄糖C6H12O6 ( 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呼吸作用:C6H12O6+6O2 6CO2+6H2O (消耗)
光合作用:6CO2+6H2O C6H12O6+6O2 (来源)
(2)淀粉(C6H10O5)n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酶
在人体内转化(水解):(C6H10O5)n C6H12O6
水
酿酒过程:(C6H10O5)n C6H12O6 C2H6O (适量饮酒可提供能量)
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检验淀粉:滴加碘酒或碘水,若变蓝,则含有淀粉(加碘盐中的KIO3不能用于检验淀粉)
(3)纤维素(C6H10O5)n 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食草动物可以使用并消化纤维素
(二)油脂(含有C、H、O三种元素,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分类 植物油脂:油 动物油脂:脂肪
2、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3、脂肪: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糖类和脂肪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
(三)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有些还含有S、Fe)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2、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水解)
摄入 胃肠道 尿素+CO2+H2O,放出热量 (过剩的蛋白质)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 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
5、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
CO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结合能力比与O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2)酶: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淀粉酶
例 :淀粉(能使碘变蓝)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检验蛋白质:取样、灼烧,若闻到刺烧焦羽毛气味,则为蛋白质。
7、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化学变化
引起变质的因素 高温、紫外线、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2+、Hg2+、Cu2+、Ag+等)等
蛋白质遇到浓硝酸会生成黄色沉淀。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8、蛋白质的盐析(可逆)物理变化
浓的盐溶液可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其达到饱和析出。
饱和的硫酸铵、制作豆腐时的点卤
(四)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2、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VA :夜盲症 缺VB:脚气病 缺VC :坏血症 缺VD:佝偻病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化学与能源:
能源分类: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1、传统能源: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S+O2=点燃==SO2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2SO2+O2=尘埃=2SO3 SO3+H2O===H2SO4
检验二氧化硫:将气体通入到稀的高锰酸钾溶液,若褪色,则为SO2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除了核能外其他都可再生)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来源广,热值大,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制氢问题 ② 储氢问题
3、解决能源危机
(1)节约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
①煤的干馏(化学变化)
②石油的分馏是指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从石油中分离出各种产品(汽油、柴油、液化气等),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③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
(3)开发新能源
二、新型研制的材料
1、 无机材料: 金属材料:纯金属、合金
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水泥、陶瓷
2、 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有机玻璃、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也叫合成材料) 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
合成橡胶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取样、灼烧,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反之则为聚乙烯。
(4)鉴别羊毛线、棉线和合成纤维线:
取样、灼烧,产生焦羽毛气味,为羊毛线;有烧纸气味的则为棉线;
有特殊气味、趁热可以拉成丝的为合成纤维线。
3、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机动车轮胎、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石棉网
(1)区分玻璃、有机玻璃,玻璃钢、钢化玻璃: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玻璃(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钢化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环境污染的防治
目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CO、SO2、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会造成硫酸型酸雨。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379】这3个数字获取
长按点击关注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3565.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3565.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