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化物》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知识点: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电路工作原理:负极失去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内电路)溶液中阴阳离子发生定向移
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2.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
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3.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1)两极: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金属,另一种是非金属导体)
(2)电解质溶液:电极必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3)形成闭合回路:电极相互接触或与导线连接
特别提醒:原电池形成还有一个隐含条件: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
①氢氧燃料电池
当用碱性电解质时,电极反应为:
负极:2H2+40H—-4e—=4H20;
正极:02+2H20+4e—=40H—
总反应:2H2+02=2H2O
②锌-锰电池
两极材料是Zn、MnO2
电解质溶液是:碱性溶液
负极:Zn+2OH- -2e-=ZnO+H2O
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总反应: Zn+2MnO2+H2O=zn(OH)2+Mn2O3
③甲烷燃料电池
该电池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中作电极,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氧气;
负极:CH4+10OH- - 8e- == CO32- +7H2O
正极:2O2+8e-+4H2O === 8OH-
总反应方程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考点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考点2 理解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能够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
视频教学:
练习:
【例1】日常所用干电池的电极分别为石墨棒(上面有铜帽)和锌皮,以糊状NH4Cl和ZnCl2作电解质(其中加入MnO2吸收H2),电极反应式可简化为:Zn-2e-===Zn2+,2NH+2e-===2NH3↑+H2↑(NH3与Zn2+能生成一种稳定的物质)。根据上述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锌为正极,石墨为负极 ②锌为负极,石墨为正极
③工作时,电子由石墨极经过外电路流向锌极
④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用电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由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或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相对活泼(指金属性)的一极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一极为正极可判断出①错②对。在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故③不正确。长时间连续使用该电池,由于锌皮慢慢溶解而破损,且MnO2不断吸收H2而产生H2O,糊状物也越来越稀,故其容易流出而腐蚀用电器。故选D
【例2】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极是负极,该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b极反应是O2+4OH--4e-===2H2O
C.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答案】B
【解析】 A项,a极通H2为负极,电极反应应为2H2+4OH--4e-===4H2O,发生氧化反应;B项,b极通O2为正极,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B项不正确;C项,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得总反应为2H2+O2===2H2O;D项,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高,且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故是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对于原电池的电池名称,叙述有错误的是( )
A、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 B、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
C、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D、电流表偏向的为正极
2.下列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电解质都为稀硫酸)( )
3.下列各装置中,烧杯中盛有海水,能够形成原电池并且铁为正极的是( )
4.如图所示,两电极一为碳棒,一为铁片,若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且a极上有大量气泡生成,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B、b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C、a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
D、b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5.把a、b、c、d 4块金属片浸泡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这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 )
A、a > b> c> d B、a > c> d > b C、 c > a > b > d D、b > d > c> a
6.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
锌片:Zn-2OH--2e- = ZnO + H2O,石墨:1/2 O2+H2O +2e- = 2OH-
据次推断锌片是( )
A、负极,被氧化 B、负极,被还原 C、正极,被氧化 D、正极,被还原
7.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原电池的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原电池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课件: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部分。 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求知欲较强,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逐渐形成。
三、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理解电解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初步形成电解池工作原 理的理论模型。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教学难点:形成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思维模型。
学案导学,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分析讨论,比较对比,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回顾 旧知 | 1.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的概念。 | 回忆旧知 | 旧知 唤起记忆 |
学案检查 学习目标展示 实验 探究 据实验,讨论回答问题 概念形成 实验原理分析与讨论 概念形成 归纳总结 练习 讨论与比较 学习小结 | 你能举出我们已学过的化学课程里涉及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吗? 在电解过程中,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化学能的呢?被电解的物质又是怎样转化为生成物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通电数分钟后,观察现象。 1.上述实验装置中的能量变化是 ? 化学上把具备这种特点的装置称为 。 2.电解池的构成条件是① ② ③ ④构成闭合回路。 1.电解池概念:我们把将 ___ 2.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 (1)___________(2)__ (3)__ 3.电极名称: 阴极:与电源_____相连的电极。 阳极:与电源_____相连的电极。 1.通电前,氯化铜以什么粒子存在于溶液中?运动情况如何?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改变? 3. 当离子定向移动到电极表面时,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 4.电极反应 5.电子、电流流向;离子移动方向。 6.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电解原理 课本第46页第3题 1.原电池、电解池的比较与判断 2.电解与电离的比较 3.金属的导电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的比较 | 自主学习,个别板书化学方程式 听,了解
观察、思考、分析,猜测 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个别板书电极反应式 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画出装置图 观察整理回答 记忆 分析 阳极: 2Cl--2e- = Cl2↑(氧化反应) 阴极: 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师生共同 整理知识 做题 完成学案 | 知识回顾,创设问题情景 明确目标
从宏观上体会两级上产生的物质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对物质的认识 深化对氧化还原理论的认识。 形成概念 从微观上理解电解质导电过程就是的电解过程。 课件整理,突出重点 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帮助学生对电解原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巩固旧知,引入新知,完成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对比辨析 突破难点、易混点 |
课堂升华 | 1.利用电解原理可以制备氧气、氯气、可以制备钠镁铝,电解原理还有什么应用呢? 2.下图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NaCl溶液的装置图,反应情况又该如何呢? | 思考、期待 | 升华课堂 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 |
练习与 作业布置 | 见课件和学案 | 巩固本节内容 |
七、板书设计
苏教版 必修2 专题2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副板书) 2NaCl+2H2O 2NaOH+Cl2↑+H2 ↑ 2H2O 2H2↑+O2↑ | (主板书) 1.电解池的概念 2.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3.电极名称与电极反应 阳极: 2Cl--2e- = Cl2↑(氧化反应) 阴极: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4.电子、电流流向,离子的移动方向 5.电解的概念 6.电解原理 | (副板书) 2NaCl(熔) 2Na+Cl2↑ MgCl2(熔) Mg+Cl2↑ 2Al2O3 (熔) 4Al+3O2↑ |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