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知识点:
01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
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系,条件改变,引起平衡状态被破坏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0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同时同等程度地增大或减小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故其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03
勒夏特列原理
在密闭体系中,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或浓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视频教学:
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与气体Y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t/min | 2 | 4 | 7 | 9 |
n(Y)/mol | 0.12 | 0.11 | 0.10 | 0.10 |
A.反应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保持不变
B.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v(逆)>v(正)
C.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44
D.其他条件不变,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增大
2.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2A(s)+2B(g)⇌2C(g)+D(g) ΔH>0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交点表示建立平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其中正确的是( )
A.
C.
3.往某恒温密闭容器中加入CaCO3,发生反应:CaCO3(s)
A.K B.M(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C.ΔH D.ρ(容器内气体密度)
4.无水氯化铝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工业上由
A.增大
C.往体系中加入碳粉,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升高体系温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5.将一定质量的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NH4I(s)→NH3(g)+HI(g) ②2HI(g)→H2(g)+I2(g)
5min后达平衡时,c(H2)=05mol/L,c(HI)=4 mol/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数值为25
B.加压时反应②的平衡不会移动
C.平衡时HI的分解率为20%
D.改变反应起始固体NH4I的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时各气体浓度也发生改变
6.可逆反应
A.Q不变,K变大,O2的转化率增大 B.Q减小,K不变,O2的转化率减小
C.平衡常数越大表示该反应速率越快 D.化学计量数变为二倍则ΔH值和K值也变为原来的二倍
7.一定量混合气体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x+y<z
C.B的转化率升高 D.C的体积分数降低
课件: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移动的意义;理解外界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的原理。能利用图表来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和结果。认识化学平衡移动在化学实验中的变化和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问题化情境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养成问题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设计、现象和其他材料额分析,提高信息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平衡知识的生产、生活价值;认识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和科技价值;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循环经济的地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观念;体验化学理论在生产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设计思路】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螺旋式教学构建过程,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选择性,以分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凸显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全面收获。教学流程为: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设计】
(1)展示化学史话,如何提高合成氨工业中NH3的含量?
(2)化学平衡的特征有哪些?本质是什么?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4)展示NO2平衡球,通过什么现象判断此反应达到平衡?
(5)这样一个封闭的平衡系统,可改变什么因素来改变平衡?
(6)将NO2
(7)关节炎病因以及对关节炎病人的建议?
(8)展示FeCl3和KSCN的混合平衡系统,提供实验药品,选择其中的实验药品,如何改变其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或改变一种生成物的浓度?
(9)在实际的SO2工业中,为什么采用较高的温度以及使用过量的空气?
(10)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移动的方向?
(11)总结温度和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与“条件的改变”有什么关系?
(12)将NO2气体压缩,看到什么现象?
(13)将NO2气体拉伸到原体积的2倍,预测实验现象?判断NO2的浓度与原浓度相比变大还是变小?
(14)观察课本图2-19,如何提高合成氨工业中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
(15)观察课本图2-22,分析在现代合成氨工业中还有哪些措施可提高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其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境引入 | 化学史话引入:合成氨工艺 | 聆听 | 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温故知新 | 复习提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 在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下思考,回忆所学知识,以所给信息为载体进行复习,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 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学生的微粒观,进一步建立平衡思想。 |
核心探究 概念建构、 模型建构 | 实物展示:NO2的平衡球,提问如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 | 学生思考,回答 | 利用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浓度的变化。 |
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关节炎病因分析及建议 | 学生讨论 | 从化学的视角审视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引导学生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 |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 |
过渡到浓度的变化对平衡的影响,设计实验,让学生选择实验药品,指导学生实验。 | 学生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药品,自主实验,观察想象,汇报结论。 |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观察实验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推断能力。 | |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 学生讨论 | 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
引导学生总结温度、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学生总结回答 | 为勒夏特列原理的构建搭建脚手架。 | |
知识升华 | 提问:“化学平衡的移动”与“条件的改变”有什么关系 | 学生讨论,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如“阻碍”、“对抗”等。 | 结合表格组织讨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确保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总结:勒夏特列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平衡移动原理,并对普适性加以总结。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核心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类比生活现象,如啤酒倒入杯中冒泡、煤气中毒病人抢救方法等强化学生对平衡移动规律的理解。 | 学生聆听,感悟 | 能依据事实, 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的关系,建立认识模型,提升核心素养。用分组实验学会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 | |
过渡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预测想象 | 学生讨论,是颜色变浅还是颜色变深,到两个现象都有。 | 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加强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联系,加深概念的教学。 | |
学以致用 | 回忆、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形成共 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综合分 析、全面认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自 然界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信息处理。 | |
组织学生讨论合成氨生产条件选择的原因,用理 论指导生产实践,并及时进行点评。 提问:分别从浓度、压强、温度的角度分析合成氨 工艺条件的选择哪些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 巩固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并回答相应 问题,互相补充和评价。 | 由实践到理论, 再由理论指 导实践。发展学生能用已有 知识和方法去应用、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精神与 社会责任素养。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 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生活场景动画模拟、实验探究、平衡常数的推理论证、实验预测及检验、及时归纳总结等丰富了探究的手段, 使学生能顺利自主建构概念,自觉理解平衡移动规律。通过组织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合成氨生产条件的选择讨论等进一步强化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
上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探究方法,也帮助学生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构建了高效
课堂,又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平凡中展现了真功夫。作为授课教师, 笔者仍然觉得现场留下诸多遗憾,例如,小组讨论组织得还不够充分,便迫不及待让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些急躁;动画展示如果能用视频拍摄上课学生的镜头,那一定会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并接地气;总是担心学生会出错,所以老师明显还是说得多,有越俎代庖之嫌。本节课在学生面前“裸露”的结论“包装起来”,利用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用化学的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回到实际应用中去。化学问题来自于生产和生活,课堂中尽力帮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亲密接触化学,使化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知识迁移运用中品味化学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