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节:互联网时代的学习

2016-05-04 阳志平 开智学堂


小编的话:如何利用互联网有效学习和工作?怎样绕开互联网的弊端,高效达到目的呢?青年节就该来点青年成长的干货,看看阳志平老师分享的学习思路吧。愿你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找到启迪思维的「燎原之火」。

互联网的好处毋庸置疑,但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使用它的初心。在海量信息面前,如何将互联网真正当成学习工具和有效获取资讯的平台,是人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主要用互联网科研、工作,与人交流。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习惯这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因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让我:

1. 能够很快介入一个领域。借助海量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科动态以及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能获得众多研究者的经验——非正式化的知识。就我个人而言,在网络心理学、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学习上,互联网都让我受益匪浅。

2. 能够直接与该领域的专家或老手交流。在网上,你甚至可以质疑、批评对方的研究。在对社会网络的探索中,我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3. 能够建立工作之外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但是,互联网在逐步打破一些游戏规则。

4. 能够较快产生成果或成果雏形。相对以往的学习方式,借助庞大的数据库和专业论坛,你能直接获得各种操作经验,缩短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

总的来看,我算是得益于这种学习方式。然而,随着硬盘里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思考东西的雏形也越来越多,我也产生了强烈的困惑,开始反思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

  1. 非线性组织的网络知识,容易让人陷入对知识本身的追求。有时候,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学习,有限的精力很容易分散。

  2. 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变短,容易使人忽视很多东西。回顾自己保存的部分雏形,虽然也很精彩,但在经历较短的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体验成就感之后,我又会连忙去做下一件事,没来得及将一个雏形或理念进一步完善、系统化。

  3. 在维护网络人际关系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同时也会挤占进一步学习、思考的时间。

既然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有诸多优点,怎样绕开其弊端,高效达到目的?我认为,至少有三种思路更值得重视。

1. 通过资料学习。

根据来源的不同,学习资料可以分为网上的零散资料和正式出版的书本资料两种。和网上的资料相比,书本上的东西往往成体系,比网上零散的资料更有用。如果仅凭网上的资料学习,用于检索、筛选、整合资料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的确远远大于通过书本学习时所占的比例。

2. 通过身边的人学习。

我比较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制约研究展开的主要因素,一是资料的获得,二是研究方法的习得。从书本上、网上获得资料并不难,但在具体操作方面,书本和网络信息的表述可能不清晰。你或许也曾因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在某件事上卡壳很久。这时候,你需要借助同事、老师、导师等身边人的帮助,直观、形象地学会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你可以学习对方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技巧是学不完的,关键是根据对方的行为风格,看对方在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巧妙方法。

3. 通过网络社区的关键人物学习。  

通过身边的人学习,存在一个缺陷,就是视野有时会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各种利益纠纷,身边人很难将真本事教给你。这时,你可以通过网络社区的关键人物学习,进入一个具体领域,尽快找到该社区的核心人员,直接与他/她打交道。这种学习富于互联网时代特征,在解决新兴问题的时候,非常有价值。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看法毫无顾忌地发在网上。于是,在网络世界的思想碰撞中,你可以看到他人还没意识到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火花对有心人来说,可能是启迪思维的「燎原之火」,一些思考中的疑惑、死角等在大火中「烟飞灰灭」,一些假象在火焰中「原形毕露」。网上讨论的这种特点,对科学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网上的信息传播带有「大众传播」的特点。即便有关一个事物全部真实特性的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它们也容易在传播中被分解。在网上,这些信息分布不平衡,对接收者来说,分布的不平衡就造成了接收的不平衡。某些特性,由于反映它的信息接收次数多,就容易被重视,反之则容易被忽视;有些重要的特征则湮没在传递强度高、反映其他特性的信息中。

作为海量信息的接收者,在处理这些有用信息时,你需要反复平衡、检查,以免在存在结构性缺陷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研究。毕竟,在处理某些领域的信息时,网上信息的「贝叶斯效应」造成的处理成本非常高,有时甚至可谓「致命」。

想获取更多的心智成长干货吗?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预约认知写作学三期课程,这里不仅教写作,更教思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