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IT Fab Lab 的奇幻创客

2016-12-31 00 开智学堂

小编的话:本文约 5000 字,阅读建议时间 8 分钟。

今年中国有 200 人多名 Fab 学习者,只有 8 人毕业,本文作者 00 就是其中之一。面对高密度地 Fab Lab 课程(一个全球性的社区课程),作者只用了周末时间就完成了需要全职投入的课程内容。 从开智学堂课程到「开智部落」,00 早已学会运用 github 仓库协同工作,建立个人网站作为知识沉淀,但这两样东西一开始就拦住不少人未完成课程。

「内在动机」、「执行意图」是「开智部落」频频现身的「黑话」。作者采取提高要求,发掘自身想要报名参加课程的内在动机,以「执行意图」顺利完成每周末从深圳—广州订机票的自动执行。也许地狱般地课程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但作者在「开智部落」习得的源头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小编为此必须点赞!

分享嘉宾简介

Fab Academy 炼狱课程探秘

Fab Lab 是 Fabrication Laboratory 的简称,它原本是 MIT 大学里一门课程,后来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课程。Fab 主要教授人们制造物品,我将它戏称为“富士康女工培训班”。在我的微信号公众上,发布了我的 Fab 系列笔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看:公众号 Hack Yourself ;博客:

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 Fab 的概念实际上遵循了制造业四个时代的发展概念:1.0 版本实现用计算机操控机器,现已普遍应用;2.0 版本希望实现用机器制造机器,也就是当下开发的热点;3.0 版本设想所有制造材料可以保存为数字资料,人们可以直接下载或上传材料的数字资料; 4.0 版本希望实现材料本身就是智能化的。Fab 的课程量巨大,会将很多大学本科一学期课程浓缩为一周,且需要做出作品。今年中国有 200 多名 Fab 学习者,其中只有 8 人毕业,5 人来自深圳,我就是其中之一。  

Fab Lab 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填鸭式课堂 。在填鸭式课堂:知识点以清单形式列出,每个清单涵盖主要名词及其参考资料链接。讲课大约需要 1.5 小时。知识密度较大,认知难度较大,开始时候让我感到比较崩溃。不过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高度浓缩知识脉络,类似主题学习,将重要名词和知识点标记出来,会比较系统了解学科构架。

在 Fab Lab 有很多有趣的经历,下面讲两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 做数控车床作业时,深圳实验室车床配置有问题。后来我们觉得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找到深圳福田外包车间,把部件切割组装。当时的外包车床车间噪音很大,还会吸入灰尘,但是感觉很深刻,有种真正处于制造业中的感觉。

第二个小故事: Fab 作品由区域老师和 Global 导师两位导师把控。必须两位老师同时批准毕业,才能毕业。我遇到一个误区是,以为只要按照区域导师意见修改应该通过毕业没有问题。但是在毕业前一周,Global 导师却给出一堆新的细节修改意见。我还得完成 Global 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且只有一周时间完成所有细节。

在修改一周后,还是剩下三个电路元件要改,在深圳实验室检测后,发现却怎么三个电路元件都通电不了,当时心情非常糟糕,但时间紧迫,周日晚上就回到广州。在回广州车上灵机一动,可能是元件中某个芯片有问题,然后回到家立刻换新的芯片,电路板立刻通电恢复正常了。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而开心。

我深刻体会是:必须把所有可能的尝试都做一遍,才可能不留遗憾。  

如何挑战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经历了如此这般的炼狱挑战,我对挑战高难度学习任务已有了一些心得。下面讲讲的我经验体会,要怎样做。

内在动机,无脑坚持。智能制造不是我熟悉领域,且 Fab 本来是全职课程,但我只有周末时间才能上课。最大的困难是,实验室在深圳,自己却在广州工作。这种异地迁移非常耗费体力和精力。那么针对这么困难的任务,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内在动机,无脑坚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强度的动机?尝试把报名要求提高一个层级,问自己还愿意不愿意参加,如果还是愿意,那就具备较为强烈的内在动机。

以终为始,作品导向。Fab 课程很容易让人陷入庞杂细节中。但在一开始如果就有对整个学习有计划有安排,让每周都有很明确的目标,那么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一般是边做边才开始学习视频资料等。因为每周有真实成果出来,所以大家比较容易坚持下去。

在群体中学习。真正让我坚持下来是这一点。在群体中学习,接受同侪压力。相互督促、帮忙、打气。小伙伴不仅能维持信心还会帮助自己保持节奏,没有偷懒的机会。 和创客做朋友的好处是,他们都是实践者,是要立刻解决问题的人。

快速启动,尽早自动化快速启动指,Fab 课程第一周就要求用 git 仓库,并建立自己网站。很多人因为这两个任务就被拦下来。但我因为之前已经掌握着这两项技能,所以启动很顺利,在刚开始对课程学习保证了信心。

尽早自动化指,我把广州往返深圳交通变成自动化。周五就查到交通路线,提前买好票,变成重复习惯,进行自动化执行。然后就不会纠结到底去不去深圳,而是重复得去深圳就行,这也是对执行意图一种实践。

面向未来的学习组织

Fab 社区和我以往参加过得社群不太一样。我也在思考它是怎样做到这种规模,且社区内部非常活跃的?它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社群/社区式学习,但是最早从大学课堂发展成为社群,而且即使在课程结束后也通过网站、邮件等进行交流。在我看来社群和社区有区别。社群是因共同兴趣而产生联系的人集合在一个组织里,相对虚拟。

社区相对与社群,地域联系度更高,也会有更高频互动,实操性比较强。我的个人体验是,在做项目时,面对面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对项目进程有很大帮助,也对社区发展有很大帮助。

它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模块化和个性化,中心和自治。 Fab Lab是由 MIT Lab 和 Local Lab 两部分构成。中心实验室和地方实验室要如何共处,要如何保持社区质量和活跃度,也是 Fab 不断探索的事。目前运行的机制是,MIT Lab 提供模板,比如需要的机器、教授的评分标准、学员的考核标准、教学案例。

Local Lab 则根据自身条件,组建本地实验室。创客精神最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可以向身边伙伴请教,也可以向 Local 社区请教,甚至发到 Global 社区请教,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自治的能力。

此外,Fab lab 还是一个多样化容器。 多样化容器指,大家背景都不太相同。这在激发社区活力方面也特别重要。可能有的同学擅长编程,有的同学擅长工程原理,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就会有火花产生,从而促进深度交流和协作。

小结

第一部分介绍了 Fab 课程设计以及我的小故事,第二部分介绍如何学习一门较难课程,第三部分介绍 Fab 社区构建。但是如果大家想参加的话,我建议是大家不用着急报名交钱,而是可以先预习网站内容和笔记资料,然后在当地寻找创客社区进行一些演练。

互动问答

Q1:我看到您是今年8-9月左右完成 Fab Academy 学习课程,那么您在今天回顾课程,认为这门课程给您带来的核心价值是?

:一个是课程本身,让我掌握了一套制造东西的「算法」和「工具」。另外是经历了一次优质、高强度的学习,对调整过往的学习方法、提升信心都有帮助。

Q2:我看到您在博文里写到,在 Fab Academy 上课时,是需要去实验室手工制作作品出来。并且看到您更新作品的频率是2天1次,请问作为一个全职工作者,您是怎么做到这么高效率的作品产出的?

:公众号里的更新是事后的事情,其实频率并没有那么高。不过,养成边做边记录的习惯(怎么做的,哪些 work,哪些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能够提升最终输出的效率,这也是课程带给我的收获之一。

Q3:对陌生领域学习需要运用哪些元认知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实时记录问题,并记录解决方案,以及还是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思路,之后自己思路会更加清楚。能够引导自己思路。

Q4:看到你在2015年书写了一系列博文,有关场景设计。其中在《场景化设计系列之四:场景化设计六步法》中提出六步法。我想问,那用户需求分析大概是隐含在六步法中的哪一步呢?

:用户需求分析主要是在开始设计之前进行。在这六步之前,就已经需要对目标人群、痛点、目标、期望等等有所了解。

进入设计环节之后,第一步场景分析里面,会包含基于真实场景的更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就是文章里面提到的: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结果怎样

当然,后面的几步也伴随着更多有关用户信息的输入,帮助我们加深对用户行为的理解。比如第六步强化行为,是在用户完成一个行动闭环的基础上,再分析更长周期内有什么需要,会不会重复使用,如何触发等等。

文章《场景化设计系列之四:场景化设计六步法》 在这里:

编辑:张诗颖、陈珊珊

- The End -

相关文章

开智部落 | 感动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科学原理?
开智部落 | 如何优化你的学习方法?
开智部落 | 如何理解和说服他人?


 戳原文,预约「开智部落」第三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