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情与面子》:读懂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 开智正典

2015-12-04 范家卉 开智学堂



「面子」不能洗也不能刮,但可以「得到」,可以「丢弃」,可以「争取」,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如何才是有面子?如何才能不丢脸?人情和面子在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和道德生活中占据何种位置?一本书带你透过「面子」走进中国人的内心。

No.7 《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7.5


这本书运用最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框架;详细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二体面、绐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并以之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


作者简介


黄光国,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著有《社会科学的理路》、《知识与行动》、《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科学哲学与学术创造力》、《儒家关系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等学术专著。


推荐语


中国人生理上的面子固然很有意思,而心理上的面孔则更为迷人,值得研究。这个面孔不能洗也不能刮,但可以「得到」,可以「丢弃」,可以「争取」,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这里我们触及到了中国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社会交往最细腻的标准。

——林语堂

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情世故or世态炎凉

想了许久,要写出一个有趣而足以彰显主旨的标题,似乎怎么都不够响当当,才明白「权力的游戏」这一词本身就足够分量了。正如现下风靡世界的《权力的游戏》,西方中世纪的权力之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骑士精神,争夺王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集体主义下的中国社会却把这种「Power Game」玩到了骨子里,成为人情世故的天理大道。


细细想来,中国人对于「人情」和「面子」的玩弄和尊崇到像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定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关系」社会正是我们嵌入其中的,分割不开的。你嘲讽,你反抗,最终都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成为那或浑或浊的滚滚浪涛中一股。像《杜拉拉升职记》,像《沧浪之水》,屈原精神已经一去不复返。


然而对于「人情和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的剖析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明白这世道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作为社会机器转盘上的小小一个齿轮又该如何自处。此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夫态度倒更能让我们在这个世道如鱼在水,惬然自如了。


中国人权力游戏的社会机制


权力是指指社会交往中,一方以社会道德的说服或群体的压力加诸另一方,使其改变态度、动机或行为而表现出顺从的力量。


我们一般认为社会是以交易理论为基础的,人们生活在一起,通过交易关系达成某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社会交易或分配资源的法则有三:


  • 1. 公平法则:依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利益导向),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

  • 2. 均等法则:一律平等分摊利润及损失。(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协作),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

  • 3. 需求法则: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个别的贡献大小。(亲密,促进团体的福利和发展),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


然而这三种法则并不足以解释所有文化中令人疑惑的现象,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还有一种「人情法则」尤为明显。像过年过节的亲戚拜年、送礼;亲戚、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请求尽管不合规章总是难以拒绝;还有社会上的走后门、托关系、内定种种现象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人情有的时候竟是极大的 power,极大的资源,可以做,可以积累,可以利用。


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也就是常常要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已关系不同的人。你跟我关系近,我就各方面照着你,有好的东西想着你,什么生活、工作上的便利好处那也是自然的,你跟我什么三大姑八大姨的邻居家的表舅的关系,那谁管你呀。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既有的人情关系,我知道我帮了你,以后不管是情感上的回报还是经济上的回报,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跑不掉的。要是无关的陌生人,我费心费力地帮你,哪天你翻脸不认帐或者人跑了,那我不亏大发了。即使帮你费不了我什么资源,甚至举手之劳,但是我为啥不帮「有利可以图」的人,还可以给自已带来额外的收益呢。


所以这实际上很好理解,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是经济中的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他人(请托者)向你(作为资源支配者)寻求帮助求取某种资源时,势必会损及自身已有的一些利益,还可能遭致利益相关者的非议,甚至法律惩处(掌握的只是资源的使用权,并非所有权时)。


这时候,如果有人向你要求(作有利于他的资源分配):你就会想,对方和自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关系有多密切呢?也就是这些「人情」有多大的分量足以使自已甘冒可能的损失和风险,作出这种利他行为呢?很显然,这要基于受者回报之预期。


所以,不要觉得不公平,别人坏,为什么不帮你呢?在寻求资源时,要想清楚,我们可以拿什么作为资本,作为「谈资呢」?


黄老将人情定义为:


  • 1.情绪反应;

  • 2.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用来馈赠对方的资源(用来交易的资源,既包含具体的金钱、财货或服务,还包含抽象的情感);

  • 3.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平常:馈赠礼物、互相问好、拜会访问等方式,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贫病困厄或生活上遇到重大难题时,「不忍人之心」,同情、体谅、尽力帮助、做人情给他)。


显然人情社会更强调第二点、第三点。人情法则作为普遍性均等法则之一例,强调在差序性结构的社会关系内,维持人际和谐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既是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社会机制。


由于关系网内的人彼此都会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以「人情法则」这种均等性分配资源,可以避免人际冲突,同时也可以对回报有所预期。


而这种预期与中国文化一个核心——「报的规范」息息相关。


关系判断:支配者在权力游戏中的第一步


黄老在「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中,把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


  • 情感性关系:长久而稳定,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求;家庭、密友、朋侪团体间;使用需求法则。

  • 工具性关系:短暂而不稳定,作为获得其他物质目标的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普遍性、非个人性;生活和家庭外的其他人;使用公平法则(比较能依据客观的标准,做对自已有利的决策)。

  • 混合性关系: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关系,但又不像主要社会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同乡;使用人情法则。


这一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更为常见,它具有时间上延续性,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同时具有特殊性和个人化。关系网内的人彼此认识,交往双方不仅会预期将来再次进行情感性的交往的可能性,也会考虑到其共同关系网内的其他人也可能了解到他们交往的情形,并根据社会规范的标准加以评判。因此,这一关系是个体最有可能以「人情和面子」来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的范畴。


而这三种关系或交往法则都不一而足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报的规范」。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或是使用哪一种交往法则,人们对于交往中的对方都有「回报」的预期,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制约着社会行为。


最直接的是在工具性关系中,因为交易双方没有情感连接,可以更好地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如预期将来不会进行情感性交易),根据比较客观的标准,估计双方所掌握的资源价值,在彼此认为公平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一方交付,另一方必须立即给予回报;若有拖延,也必须明确约定回报日期。也就是「合则来,不合则去」的酷辣和人际间的果断脆爽!


而我们以为的无怨无悔,最没有计较的情感性关系实际上也是「有所求有所报的」。所谓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最能体现这一隐含的「报之规范」。中国式家庭,父母抚养子女大都竭尽所能,呕心沥血,极少考虑自已付出资源的代价,是「需求法则」发挥作用。然而这一付出并不是单向的,社会约定成俗的道德要求着子女在成人后,一样的尽自已所能承担赡养的义务。


而混合性关系兼具了情感和工具性,它的人情法则更是如此。俗语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礼尚往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假使个人不顾人情法则而开罪他人,则双方在心理上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予以报复。


所以说如果一方寻求拥有资源支配权的另一方帮忙,考虑对方可能做的各种回报,给予了特别帮助。受恩者便欠下资源支配者一份人情,必须在将来俟机回报。这时,情感关系便发挥了工具性的作用。


在恋人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方总是在强调「我都这么好了,为什么你还XXX」,想着「你」应该如何如何,这种感情上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有了工具性的成分了。如此,你还能要求什么呢,还能指责对方没有拿真心对你,抱怨你们之间的让你不舒服的工具性关系吗?


而公益之所以常常沦为作秀的原因也就在于此,报之规范作为中国文化下的一种文化惯性,甚至成为集体潜意识。公益「秀」,一是因为当下人对自身价值追求的潮流,另一个原因或许就是人们潜意识的「预期回报」。


总之,促使中国人「做人情」(人情法则)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圣贤总是在说「施人慎勿念」,「施恩拒报」。然而作为一般人的我们则是「受施慎勿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报之规范的道德律即是一般人实际行动的准绳,基于此种回报的预期,资源支配者也才愿意对别人「做人情」。


面子工夫:印象整饰


然而我们凭什么要做这份人情给「对方」呢?这就要看看对方(请托者)在我们(资源支配者)心目中权力和地位的大小了。「面子」在这里就发挥了一个大大的作用!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蕴含,它不是指一般认为的脸皮,而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它是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由三个因素组成:


  • 1.归属的地位而获得,性别、家世、祖籍等;

  • 2.个人的努力而获得:基于个人素质所获得的地位——学识、美貌、能力等;

  • 3.得自非个人因素的地位——财富、权威、社会关系等。


面子工夫作为一种印象整饰的行为,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已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通过刻意安排和别人交往时的情况背景,修饰他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举止动作,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


因此面子越大,你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就越大,你可能的回报也就越有价值。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做面子」特别虚伪,但这种行为既是对于对方的尊重,也可以为自已增加价值,获得收益。像「女为悦己者容」,像心理咨询师是西装笔挺还是一副菜市场大妈的样好呢,很显然两者的精气神就是不一样,给你带来的感觉(尊重,权威感,连带着自身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


「面子面子」当然是呈现给别人看的。所以你有的一定要把它拿到台面上展示,你没有的也可以虚张声势一下,做点「面子工程」。我们常常拿「打肿脸充胖子」说别人不自量力,但是在人情社会里,你的情境背景、服装仪容、举止动作无不在一一展现你的财富、学问、身份和美貌。

因此,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多的人,权力大的人,或者学识丰厚的,出手阔绰的,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去亲近他,结实他。也无奈人们各种自拍炫富,政府机构的「形象工程」,国家盛大的阅兵典礼,都是通过「面子工夫」来增加自已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不掩饰自已,另一方面也适度地小小夸饰一下。


像郭美美不也是靠着各种豪车、豪宅的背景来衬托自已吗?背景作用、光环效应在这里常常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一个相对缺乏确定性线索的环境中,你唯一能肯定的就是你所看见的!在这种社会情境中,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你含蓄、谦卑下的美德和能力,这种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的厚味除非你能遇见明主,否则又有谁来赏识你呢?这给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当然也不是说人就是要跟跳梁小丑似的拼命地去卖弄,而是学会如何在做了事的情况下,不藏着掖着隐着委屈了自已,既不着痕迹又能充分地把自已的能力、功劳展现给别人看。自我展示和中国人含而不露的深沉和内省,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自已谋得他人的依附追随帮助和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供给,也是职场上人情世故的一大学问。


同时,在中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面子」「面子工程」人们不仅依据个人本身的属性和他所能支配的资源来判断其权力的大小,而且还会进一步考虑他所属的关系网络。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愈大,其中有权有势的人愈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愈大。


用类似「前台行为」来显示他的人际关系,如在客厅悬挂名人字画,身上佩戴要人送的首饰品,声称和某要人的关系如何如何。也是一个极好的「争面子」的手段。所以当你没有良好的出身,靠不了爹靠不了妈的时候,当你又没有姣好的身材怡人的相貌时,读书学历也拼不过他人时,培植你尽可能大而优质的人际关系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人情世故or世态炎凉


当我们在面对他人请求时,是帮还是不帮?


如果我帮,我就可能要面临风险和损失,而对方是否回报,什么时候回报,以什么方式回报这些都是未知的。那如果我不帮呢,共同关系圈的朋友又会怎么看,对方关系网中的某些人是不是以后对我会有什么好处?这时候资源支配者就要计较自身必须付出的代价以及各种预期的得失,经过反复的权衡,掂量轻重,然后决定是否做人情给对方。


如果付出代价一定,而求情者权力很大,关系很好,预期获得回报的绝对值均远大于他所付出的代价,则他很可能接受对方的请托。反之,假设对方权力很小,又没有什么社会关系,无论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预期回报的绝对值均不大,则他便可能拒绝对方的请托。


我们常常说林黛玉过于敏感,但果真如此吗?或许可以说她是看的太过通透了。像张爱玲,她的文字总是冷到骨子里的悲凉,即使喧嚣红红绿绿的人间烟火气在她那也如同瑟瑟的秋风,寒冽而清冷。这些都和她显赫和没落的世家出身分不开的。


在中国社会,无权无势又无社会关系的人,在失意潦倒之余,常会感叹「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可是看了黄老对于「人情和面子」的剖析,发现世人的逢高踩低却也再正常不过如此。


权力的博弈,圈内人还是圈外人,情感性关系还是工具性关系,这些都是不一而论的。关键是身处「人」世,你如何运筹帷幄,钻营机巧,拓展自已的关系圈,把自已变成关系链上重重的一环。


这样无论你身世如何,性情如何,是想争名逐利一展人生抱负,还是孤高自赏专心学术,无他,要把自已变成一个重要的人,人情社会中很大的一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你就成为资源的中心,在人情世故上获得更大的自由权。


对于「人情和面子」,你说你懒,懒得钻营,你说你不屑,蝇营狗苟,可是生活在「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中的你,Power Game如此,当铁骑踏来,无一幸免。To be or not to be,从来不是一个问题,生存如此,人情如此。

一书一友

范家卉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一学生,主要方向是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学。目前在从事绘本和儿童发展有关的工作,梦想写一本书,成为一名优秀的婚姻家庭咨询师。

微信公众号:小红帽的镜中森林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开智正典」: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可惜我的小学老师不懂这些…

《自私的基因》:报告,前方没有上帝出没!

《看见成长的自己》:成长型心智的完全使用手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