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0年,看懂心中的“一件好事”
▲新华社微电影《一件好事》
(点开大屏观看)
2021年7月6日
根据新华社报道
《穿越80年,两位25岁年轻人的无悔选择》
改编的微电影《一件好事》
正式上线!
一起来看看这件穿越80年
却依旧让人动容的故事
究竟是什么?
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一位八十多年前牺牲的红军连长
时空交汇在长坪山下
哪件好事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四川南部县长坪山
是扼守川东盐道的重要关口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3年至1935年间
红军主力数次挺进四川南部县
12000多名南部儿女
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
1933年底,为掩护部队转移
一位刘姓的红军连长留守长坪山
他带领战士
一边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一边在老百姓中宣传革命思想
刘连长曾借住陈修坤和陈韩氏夫妇家
常帮两人背水背柴……
无儿无女的陈韩氏
待刘连长如亲生儿子
红军大部队转移后
刘连长和战士们被军阀部队发现
300多人对长坪山进行围攻
刘连长与战友们激战三天三夜
不幸被军阀杀害
年仅25岁
刘连长遗体被丢在长坪山脚下示众
陈韩氏和丈夫、亲戚们
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背回遗体
埋在屋旁
并立下家规:
刘连长为百姓而死,要世代为他守墓
80多年过去
如今的长坪山,早已没有硝烟
曾经炮声隆隆的地方
现在已是成片的果园
泥泞的上山小道
变成了硬化水泥路
破旧的瓦房
被崭新的二层小楼替代
第四代“红军守墓人”冯炼
放弃了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
回到家乡做一名小学教师
继续履行家族的诺言
而在冯炼执教的班里
为了成为少先队员
“10后”小学生马虎
正想方设法“做好事”求关注
阴差阳错之下
马虎做的一件件“好事”却事与愿违
最后他有没有做成“一件好事”
如愿成为少先队员呢?
根据新华社报道
《穿越80年,两位25岁年轻人的无悔选择》
改编的微电影《一件好事》
带你在笑与泪中
共同寻找革命精神与信仰传承的答案
此前
2017年7月30日
新华社发表报道
《穿越80年,两位25岁年轻人的无悔选择》
该报道讲述了
南充市南部县长坪山
一家四代人在80年的时光里
坚持为在战争中牺牲的红军“刘连长”
守墓的真实故事
报道原文阅读
↓↓↓
盛夏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在长坪山东坡的漏米岩村,这个西距成都300多公里的小山村,迎来了新的一天。
25岁的冯炼和父亲拿着笤帚、簸箕,迎着阳光,走出了家门。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
冯炼(右)和父亲马全民准备去
打扫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紧邻着她家的是一座新修葺过的坟茔。墓里的人,来自何方,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但冯炼一家四代人已经默默守护着他,度过了80多年。
冯炼自出生起,就一直与这座坟茔相伴。
墓碑上刻着七个字:“红军刘连长之墓”。80多年前,冯炼的曾祖母在去世前,立下了遗言,要后辈世世代代为刘连长守墓。
站在墓前,冯炼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家族故事。
1933年底,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他带领战士,一边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一边在老百姓中宣传革命思想。红军战士留下的宣传标语,至今还镌刻在长坪山的石壁上。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
冯炼(右)和父亲马全民在打扫烈士陵园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居住在这里的穷苦百姓常常受到红军战士们的照顾。“当年,南部县的老百姓被地方军阀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几十种苛捐杂税,连起码的吃穿都保证不了,1932年南部县爆发了著名的升钟起义,起义队伍后来编入了川陕红军。”这些历史,在冯炼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传。
驻守长坪山的日子,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家背水背柴,凡是体力活都抢着干。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亲生儿子。
“红军大部队转移后,刘连长和战士们被军阀部队发现,300多人对长坪山进行了围攻。激战3天3夜后,刘连长身负重伤,被敌人杀害。那一年,他只有25岁。”谈起这位在自己这个年龄就牺牲的前辈,冯炼的眼里闪着泪光。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
冯炼(前)和父亲马全民在擦拭墓碑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刘连长死后,军阀部队扬言,谁若敢去收尸,处死全家。陈韩氏却不顾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里,她和丈夫、亲戚们一起,偷偷地把刘连长的遗体背回了家。
刘连长的身上除枪伤外还有7处刀伤。陈韩氏将他白布裹身,安放进原本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连夜埋在老屋背后。没有坟堆,没有墓碑,干草遮住了掩埋刘连长的新土。
发现刘连长遗体消失后,军阀部队四处搜寻,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但始终没从她嘴里得到刘连长遗体的下落。陈韩氏被放回家3个月后,便去世了。
临终前,陈韩氏叮嘱丈夫去领养一个男孩,要把刘连长墓世世代代守下去……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
冯炼(前)和父亲马全民在擦拭墓碑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陈韩氏去世时没有棺材,家人用门板钉了一个木箱安放她,葬在了刘连长的旁边。
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是80多年前在南部为中国革命战死的人们中的一部分,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
80多年来,冯炼家族中的所有成员,受到的启蒙教育都是红军的故事。
陈韩氏去世后第四年,陈修坤从冯氏家族抱养了一个男婴,起名陈忠民,寓意“忠于人民”。
1971年,陈忠民继承养父遗志,接过守墓重任。
31年后,他因病去世。同年,在广州务工的女儿女婿返回家乡,继续守墓,从此再没有离开过长坪山。
2016年,冯炼大学毕业后,开始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许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为刘连长守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别人来说,这些历史太遥远,对我来说,它就是我们家族的记忆。”她说。
“来这里祭拜英灵的人很多,可没人知道刘连长究竟是谁。”冯炼说,她一直想知道,这位客死他乡的红军连长在牺牲时,心里牵挂的方向。“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如今,刘连长的身边,不仅埋葬着她的曾祖母,还有家族里的10位成员。他们的墓碑上,有着相同的名字——红军守墓人。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
冯炼的父亲马全民在打扫墓碑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大学毕业后,冯炼曾去了一趟广州,看望青梅竹马、正在创业的男朋友。然而珠三角的繁华最终没有留住她,她告诉男友,她有一个梦,一定要回南部县去圆。
“刘连长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她说。
翻开《南部县志》,一幕幕腥风血雨的历史重现眼前。
刘连长牺牲的长坪山地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南部活动期间,南部县12000多人追随共产党,加入红军队伍,3000多人参加地方游击武装。建国后统计,幸存者仅千余人,其余大多血洒沙场,为民族解放捐躯。
如今的长坪山,早已没有硝烟。曾经枪炮声声的地方,现在已是成片的果园。冯炼与父母扫墓的身影,每日与青山相伴。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漏米岩村的烈士陵园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在冯炼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艰苦,通往村里的路是泥泞的小道,要修房子,一砖一瓦都是靠人背,一周只能吃一顿肉。2015年,在精准扶贫的识别中,她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富也好,穷也好,一家人守墓的决心从没动摇,生活却已悄悄变化。
去年,在政府补贴和亲戚的帮助下,冯炼家盖起了二层小楼。短短两年中,漏米岩村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过去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进村路,已硬化成水泥路。冯炼家的承包地里,种上了桃、李、果桑等经济作物,家里通了天然气,还接入了互联网。
干部们三天两头地往贫困户家里跑。过去坐惯了办公室的县里女干部们晒得比乡下姑娘还黑。刘连长墓前的平坝,如今也成为干部和群众讨论脱贫攻坚的“坝坝会场”。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站在刘连长墓前,南部县委书记张根生动情地说。
离墓园不远的地方,一座生态试验园已初具规模。
一位同样听着刘连长故事长大的漏米岩村村民何平,这些年来靠吃苦耐劳在成都闯出了一番天地。有了财力后,他首先想到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富起来。“当年红军为老百姓献出了生命,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不能辜负这份牺牲,要为大家做些事情。”他说。
何平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信心,投资了上千万元建设生态试验园。“这里的红色历史就是财富,将来这里一定会引来更多的人。”
这座生态试验园为当地26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冯炼的父母也在这里打工。“在党委政府和何总的帮扶下,我们这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冯炼说。
过去两年里,长坪山所在的中心乡,贫困户已经从747户减少到306户。成片的果园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了盼头。
“革命年代南部县的老百姓选择跟随共产党,如今历史雄辩地证明,共产党庄严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不负人民的选择。”张根生说,作为四川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县区之一,南部县这个拥有140万人口的国定贫困县正迎来“国检”。
7月底,冯炼通过笔试、面试等层层考核,上了南部县公招教师的录用公示榜,这让她兴奋得好几夜没有睡好。
“我一直梦想着能当一名教师,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来看看刘连长,把共产党和红军的故事讲给他们。这是我们家族的昨天,也是所有人值得铭记的昨天。家在这里,我们就要世世代代守在这里。”冯炼说。
“还有一件高兴的事,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了!”
来源 | 新华社
-❖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