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骆慧杰 :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
他是一位85后法官,刚刚走上审判岗位时许下诺言,“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多年来,他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他就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骆慧杰。工作十年来,他全身心守护公平正义,所办案件无一起被省高院再审发回或改判,无一起引起信访问题。出色的工作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和组织的认可。2012年被评为鹤壁中院“2012年度办案标兵” 2013年被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2014年被鹤壁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
近日,记者走进鹤壁市中级人民法院,从同事的赞叹中,从群众的感激里,亲身感受了这名年轻法官公正司法、爱岗敬业、无私清廉的高尚情操。
在同事眼中:他工作勤奋敬业,办案质量高,是全院的业务尖子。
2006年6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骆慧杰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步入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大门。骆慧杰说,“从那时起我心里就装着一个信念,就是以仁爱之心为百姓奔走,以正义之剑替法律开道,当就当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进院一周后他被分配到了民一庭担任书记员。期间,不管严寒酷暑还是身体不适,他尽力配合好审判员做好每一项工作。第二年,他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2008年考取法官资格后又走上了审判岗位。在审判岗位上,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办案,在办案中学习,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很快就成了院里的业务尖子。在骆慧杰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已经被翻烂了的记事本,上面每个日期后面,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当天要见的当事人、待处理的案件、送达判决、审结案件等事项。在一整年里,骆慧杰每一天都安排了工作,甚至包括周末。
民一庭主要审理劳动争议、侵权责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均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也是矛盾突出的案件。为了提高审判质效,骆慧杰专门制作了两张表:一张是案件审理信息表,详细记录案件的收案、开庭、结案等信息,掌控案件审理进度,努力提高审判效率;二是案件信访情况登记表,审查每起案件是否存在信访问题,对可能产生的信访隐患及时采取稳控措施。在民一庭记者获得这样一组数字,“骆慧杰结案情况:2011年,98件;2012年,104件;2013年,123件。2014年,110件。2015年,126件”这是骆慧杰几年来用尽精力忙碌的工作。
民一庭庭长郭琳告诉记者:“骆慧杰作为一名年轻法官,有热情有干劲,在工作上特别认真严谨,是全院“办案标兵”。仅去年就审理一、二审民事案件126件,结案率100%。他所办案件全年无一起被省院再审发回或改判,无一起引起信访问题。”
◆ ◆ ◆ ◆ ◆
在当事人眼中:他让公正成为现实
骆慧杰办案不以结案为目的,化解当事人的矛盾是他追求的最终目标。他用自己的真诚与公正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了一个个当事人的称赞。
2013年春节前,我市一家企业处理废旧电池时发生爆炸,致使唐氏父子三人一人死亡、两人重度烧伤,不到一月仅医疗费就花了二十多万元。“马上就要过春节,这家人可怎么过?” 骆慧杰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在年前结案,给受害父子一个说法。
案件庭审中,父子三人对爆炸事故是否存在过错是案件争议的焦点。企业认为:唐氏父子三人是从事废品收购工作的,对于废旧电池可能发生短路以致爆炸应当有所了解,因此唐氏父子存在过错,因此要求唐氏父子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如果这样认定,那么唐氏父子获得的赔偿还远远不足以冲抵因爆炸造成邻家企业的财产损失。这对于唐氏父子公平吗?骆慧杰认为,该企业处置废锂电池的行为已对周围的人身、财产构成了严重危险并造成了严重事故,因此本案应定性为高度危险活动损害责任纠纷,这一观点得到了合议庭的肯定。关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法律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唐氏父子作为非专业人员,对爆炸的发生不存在重大过失和故意造成自身损害的行为,不能认定其对事故的发生存在过错,不能减轻该企业的责任,该企业应当对唐氏父子因此而产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骆慧杰连夜写好判决书,在腊月二十五把判决亲手交到了唐父的手中,见到父子三人的不幸在激烈争议中得到法院的充分保护,唐父眼含热泪地接过了判决书连声道谢。
骆慧杰常说,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的职责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的方法化解各种矛盾,使当事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权利受尊重、利益有保障,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公平正义。
在群众眼中:他洁身自好,不管别人怎么样,他得管住自己。
骆慧杰有一句口头禅:“不管别人怎么样,但我得管住自己。”这他对法律的深深敬畏。正由于有了这种敬畏意识,他十分注重慎独、慎微、洁身自好。有些当事人以反映案情为由来“表示表示”,都被他严辞拒绝。“反映案件情况可以,其他不要说。”案子秉公审判后,当事人前来表示感谢,他说:“我是依法办事,是法律保护了你的利益!”有时骆慧杰的性格在亲戚朋友和同事看来有点“独”的过分,甚至“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劝他说话别那么“硬”,处事圆滑一些,但他总是说“我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得管住自己。”
骆慧杰就这样将公平正义的理念恰如其分地融合于他的审判实践中,践行了“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