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今读】贴近人民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2010年是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每当回想起华老的高尚品德、科学态度、为人民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他的言传身教,我都不由感慨万千。
腿残志坚 刻苦自学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寒家庭。16岁时因家境贫困辍学,此后,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9年冬,华罗庚得了伤寒症,虽经治疗好转,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他丝毫没有泄气,坚持“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终于,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改变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 早年留学美法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文章后,怎么也想不起数学界有个叫华罗庚的人,于是问系里的同事:“你们谁知道有个名叫华罗庚的人?”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教师顺口说:“我弟弟认识一个小同乡,名字倒是叫华罗庚,不过这个华罗庚不是什么大学教授、知名专家,只是我家乡金坛中学的一个庶务员。”熊庆来忙说:“如果是他写批评苏家驹的文章,那就给他写封信,请他到清华大学来当名助理员,问他愿不愿意。”
华罗庚接到唐培经的信,满心欢喜,于1931年秋只身从金坛来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月薪40元大洋。他一边做好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开始了新的自学旅程。两年过去了,他走完了一般人要用八年才能走完的路程。1933年,熊庆来和理学院院长叶企荪推荐和支持,破格允许华罗庚讲授微积分,享受助教待遇。1935年华罗庚晋升为讲师,1936年经清华大学推荐,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不求学位 勇攀高峰
1936年剑桥大学正由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主持校务。华罗庚谢绝了哈代同意他两年内可以取得博士学位的许诺,坚持不求学位而求学问的自学信念,集中精力研究数学中的难题和撰写论文。两年间,他在苏、法、德、印度等国的数学刊物上发表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令数学界的同行刮目相看。他的智慧与能力,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谢绝了苏联科学院的邀请,于1939年从英国回到祖国昆明,应聘任西南联大教授。
在1939年到1941年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当时,华罗庚与闻一多两家人共同住在一户农民家里。闻一多的思想、言行影响到华罗庚,使他步入了爱国青年学生运动行列。
1946年2月25日,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问苏联。5月25日回到昆明后,他冒着危险在昆明青年会的阳台上,向数千名大学生作访苏观感报告。此时昆明已处在白色恐怖之中,闻一多先生听了报告后说:“你把苏联的情况介绍得很详细,很好,对当前民主运动的发展很有好处。”
同年6月,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该校从事研究工作。当在火车上得知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消息时,他气愤万分,写下“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的诗句。
冲破阻挠 毅然返国
1949年2月,已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华罗庚收到在北平的大女儿华顺的来信:“北平解放了,全城一片欢腾。新中国建设需要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参加,希望父母赶快回国。”他感到无比兴奋,迅速做好准备,借假期到英国讲学的名义,设法购买到五张船票,全家从旧金山登上了驶往欧洲的邮船,绕道于1950年2月到达香港。在船上,华罗庚起草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在这封长达万言的信中,他真诚的呼唤说: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这封信。3月16日,华罗庚一家抵达北京。
回国后,他应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并担任所长,为新中国发现和培养了多位优秀的数学人才,如王元、陆启铿、陈景润、越民义、万哲先、龚升、许孔时、吴方、魏道政、严士健、潘承洞等。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对数学的追求。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陆续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如《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数论导引》、《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为世界各国数学家所瞩目。他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的创始人和组织者。由他撰写的《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数学归纳法》等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1956年华罗庚参加制定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工作,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认为应着重发展应用科学,但也绝不能放松理论科学的研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他担任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组长,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主任,为创建计算技术研究所进行开创性工作。
走出书斋 优选统筹
华罗庚一开始是研究纯数学的,上台讲的是“厚本本”、“大套套”,在书斋里钻研的是“玄而又玄”的学问,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将数学理论和应用有机统一起来的思考。1957年至1958年出现的政治运动和生产运动,对华罗庚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深感数学必须走出书斋,和工农相结合,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59年,华罗庚在《光明日报》发表《数学与应用》一文,认为:数学与应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网”,是指应用;一个是“纲”,是指理论。他说:“有纲无网,清清凉凉,有网无纲,四处奔忙。普及提高,保质保量,理论实际,要纲要网。”他一边在中国科技大学讲课,一边研究数学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中去从事统筹优选的实践。1961年他被任命为科大副校长。1963年,他鼓起勇气给毛泽东主席写了封信,内容是:60年代以来,由于国外计算机的出现,应用数学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经过比较,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可以使管理工作改变面貌,有助于提高效率,并附上他自己写的《西江月》一首,表示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1964年3月18日,他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回函:
“华罗庚先生:
诗和信已经收到。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这成为了华罗庚坚定不移地走数学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动力。他用通俗的语言写下《统筹法平话》,带领学生和助手参加成昆铁路建设,在铁路施工现场来回宣讲和推广,白天在山沟里奔波,晚上就和工人一起睡在帐篷里,被工人、解放军战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1965年初,华罗庚从西南三线回到北京,他又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讲他到三线参加生产实践的感受,同时把刚刚出版的《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一书附在信中。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主席复信给华罗庚,称赞他说:
“华罗庚同志:
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之后,他又撰写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并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全部用于“双法”的推广。
1966年秋季的一天,正在南方推广“双法”的华罗庚突然接到电报叫他立即返京,而“欢迎”他的却是宣布他要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接受批判,再不许出去推广“双法”。不久,他办公室的柜子被撬,凝聚了多年心血写成的手稿被盗走一空。他只好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希望有关方面能帮助查找,物归原主。周总理得知后,立即说:“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
此后,在总理的鼓励下,华罗庚更为专注地投身于“双法”的推广活动中。他组织的推广“双法”小分队遍及全国许多省市的工厂、农村、街道,帮助工人、农民和市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大到修铁路、办工厂的方案,小到炸油条、蒸馒头等生活问题,可以说无所不包。他常以给工人、农民“做徒工”、“递工具”来勉励自己和小分队,真正成为一位贴近人民的数学家。
宿愿以偿 壮志未酬
华罗庚1950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1985年4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把民盟看成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组织。他更高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62年春节,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己的家门口,上联是:“敢、干、赶”;下联是:“严、研、验”;横批只有一个字:“党”,足见党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这种对党虽九死而不悔的炽热情怀,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1979年6月13日,正在英国访问的华罗庚接到国内的佳音: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被批准,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1980年元旦,邓颖超同志以“老同志,新党员”勉励华罗庚。华罗庚则书《破阵子•奉答邓大姐》:
“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沙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入党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又进一步,即把数学研究和宏观经济发展结合,使数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次转变得益于胡耀邦同志启示和指导。这条路子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起来就是他归纳的12个字:“大统筹,广优选,联运输,策发展”。
从单纯理论数学研究到应用数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再到将数学与宏观经济发展结合,华老的这条研究之路,是他长期坚持科学必须创新观念的结果。他说:“不要以为纯粹数学才强调创新。创新是第一位的,对于从事应用数学的人,不论在搞普及型的还是创造型的工作,都必须有创造性。”他晚年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一创新途径争取获得诺贝尔奖,为祖国争光。但是,他的这一壮志未能实现。
1985年6月12日是华老的最后一天。下午,华老一行来到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议厅签名留念,他用英文写下了讲演题目:《理论数学及其应用》。16时12分,华罗庚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讲演。他从自己50年代的三本数学理论著作说起,一直讲到80年代把数学应用于宏观、优化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每一个年代又分为理论和普及两个方面。他开始用中文讲,由翻译译成日语,后来,在征求了会议主席和听众的意见后,改用英语讲,不用翻译,效果很好。听众反映热烈,华老的情绪也越来越高。17时许,他看了看表,向会议主席说:“演讲的时间已到,我还可以延长几分钟吗?”全场热烈鼓掌。华老很兴奋,他感到这次访日的主要任务可以胜利完成。
时针指到17时15分,华罗庚在日本的讲台上讲完了最后一句话:“谢谢大家。”演讲宣告结束。就在他将要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向后一仰,倒在讲台之上,眼镜被扬起的右手打落在地。随行医生立即赶上前去,用手按住他的脉搏,发现已无起伏。22时09分,医生宣布华罗庚因患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4岁。
华罗庚,一位人民敬仰的数学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一生勤勉、探索、开拓、创新、拼搏、奋进,支持他的力量是他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品德:把自己奉献给他所挚爱的祖国、人民、科学。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正是表达了人民对他的爱慕和思念。(本文刊登于《群言》杂志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