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民盟十二大,学盟史 丨 民盟的成立

2017-11-25 民盟 中国民主同盟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坚持一党专政,消灭异己,各党派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1939年9月,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和各小党派的参政员联合提出要求政府明令保障抗日党派之合法权利、结束党治、改革政治的提案,最终使参政会作出了“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和“全国人民除汉奸外,在法律上其政治地位一律平等”等决议。

各党派领导人和社会贤达认识到,没有联合,就不可能在中国真正实行民主宪政,坚持团结抗日。因此,国民参政会中一些党派领导人如黄炎培、梁漱溟、章伯钧、沈钧儒及社会贤达张澜等,开始酝酿成立国共两党以外的联合政治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

1939年11月23日,统一建国同志会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和《统一建国同志会简章》,主张实施宪政、反对内战等,选举黄炎培、张澜、章伯钧、左舜生、梁漱溟为常务干事,公推黄炎培为主席。

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

统一建国同志会简章


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密切了国共之外的抗日党派和主张抗日的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在组织上实现了各党派的初步联合,为后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打下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基础。按照后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光明报》社论的说法,统一建国同志会是民盟的前身。

国民党顽固派很快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同时对抗日党派和主张抗日的无党派人士实行高压政策,扼杀民主宪政运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非常失望,并“深感为民主与反内战而团结之必要”,遂加快联合和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1年3月19日下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民主人士鲜特生私邸)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是各党派推荐和协商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共13人。会议推选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5人为中央常务委员,黄炎培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左舜生为总书记,章伯钧为组织部长,罗隆基为宣传部长。同年10月,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由张澜接任。

参加成立大会的13名成员

(会上被确认为中央执行委员)

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  江问渔  冷  遹

乡村建设协会:

                梁漱溟

中国青年党:

                左舜生  李  璜  林可玑  杨赓陶

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

                张君劢  罗隆基(蒋匀田代)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

                章伯钧  丘  哲

社会贤达:

                 张  澜

鲜特生私宅“特园”

1942年,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按照事先的商定,派梁漱溟去香港办报,在海外建立言论机关。梁漱溟行前去曾家岩50号周公馆拜访了周恩来,周恩来介绍梁去找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廖承志,提供支持与帮助。到香港后,梁漱溟拜访了救国会的邹韬奋和中共的范长江,与在港的盟内外人士商讨筹办报纸事宜。范长江给了很多好的建议,并在经济上给予了支持。

1941年9月18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正式出版,梁漱溟为社长,萨空了为经理,俞颂华为总编辑。10月10日,《光明报》发表“启事”,宣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并公布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英、美各国在港记者予以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达到了在民盟筹建时计划的绕开蒋管区钳制,在海外建立言论机关,更好在国内外发声的目的。

《光明报》创刊号

10月10日《光明报》启事

11月16日,即国民参政会二届二次会议在重庆召开的前一天,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以主席张澜、总书记左舜生、组织部长章伯钧、宣传部长罗隆基4人的名义举行茶会,邀请国共两党代表和国民参政员出席,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民盟由秘密转为公开,以中间党派的身份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舞台上。

中国共产党一直对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给予了大量鼓励、支持和推动。

——在国统区工作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等,在重庆经常同各党派人士接触。

——1941年2月,黄炎培、张澜向周恩来、董必武转达了筹建民主政团同盟的意图、进展,得到二人支持。

——民盟成立的消息见报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于10月28日发表以《民主运动的生力军》为题的社论,称赞民主政团同盟宣布的政治纲领强调了“抗战到底,加强团结,保障人权,结束党治,革新内政的必要”,指出这是对抗战期间我国民主运动的一个新的推动。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民主宪政运动中空前活跃,大批无党派民主人士要求加入,但受到主要吸收三党三派成员的限制;同时,因中央盟务被青年党一些人所把持,引起盟内外普遍不满。民盟昆明支部于1943年向总部正式提出,改变政团联合体为民主人士个人联合体。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团体会员制,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民盟组织的名称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三党三派的联盟改为有党派与无党派的广大民主人士的联盟,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

会议拟定了《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把建立联合政府、建设民主国家作为民盟的奋斗目标。这个纲领,是民盟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正式纲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6个方面制定了46条具体主张,表达了民盟对政治建设的基本设计,体现了民盟的阶段性使命。

会议拟定的《中国民主同盟政纲(草稿)》手稿


会议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33人,中央常务委员13人,并推选张澜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左舜生为秘书长,章伯钧为组织委员会主任,罗隆基为宣传委员会主任,梁漱溟为国内关系委员会主任,张君劢为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这次会议是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也是民盟各地方支部代表第一次共同参加商讨政治路线、方针的会议,具有历史意义。

到1945年10月,全国约有盟员3000人,无党派盟员占70%以上。民盟总部组织委员会加强了对全盟组织工作的领导,在各地建立民盟地方组织。各地都有一些共产党员加入民盟,有些地方盟组织,如昆明(云南支部)、陕西(西北总支部)、广西(南方总支部)与中共组织关系密切。民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



来源:民盟中央宣传部

监制:郑洁  |  编辑:孙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