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小时揭开病毒“真面目” 丨她带领的新冠溯源团队再次刷新深圳速度

近几日,深圳市疾控中心的应急实验楼彻夜灯火通明。这里是深圳市疾控中心新冠溯源团队的实验场所。从1月6日晚上,拿到此次“0107”疫情的第一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开始,这支团队已经连轴转了4天5夜。


深圳市疾控中心新冠溯源团队


1月10日,深圳通报,“0107”疫情前4个病例感染的毒株均为德尔塔变异株(AY.103进化分支),且100%同源。综合分析,本起疫情源头为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土疫情,暴露于境外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深圳疾控新冠溯源团队负责人、民盟南山大学城支部盟员何雅青带领的团队仅用16小时,就查清了深圳本起疫情病例1、2感染的新冠病毒型别,较之前足足提前了8小时。



何雅青在进行病毒的溯源分析


争分夺秒 | 凌晨5点狂奔会所

时间回到1月6日。


当天晚上10点半左右,何雅青接到深圳本地的“10混1”核酸检测样本里有一个呈可疑阳性,拿到核酸初筛的荧光PCR结果图,看了几眼,凭着丰富的经验,她已基本确定深圳可能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本土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大事,必须马上进行病毒基因溯源。”何雅青脑中的警铃立马拉响,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团队相关成员,做好要回单位做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准备。何雅青立即给中心领导发了信息——“已安排:如出现阳性病例,第一时间测序”。


晚上11点半,经过实验确认,证实是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之后,第二个核酸检测可疑阳性的样本也送到市疾控中心,经实验室确认,证实出现第二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基因测序需要经过样本前处理、文库构建、测序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步骤,其中,文库构建包括RNA反转录、扩增等。团队里的朱灿身兼核酸检测和病毒溯源组的工作,7号凌晨4点,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朱灿又连忙开始了做基因测序的文库构建的第一步,进行RNA反转录。“基因测序流程一环扣一环,特别是出现了本土病例,每个人都打起了100分精神,不敢丝毫松懈。”何雅青说,在这紧张忙碌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让她感动的事。


为了尽快出结果,按何雅青几小时前的安排,1月7号凌晨5点,天还没亮,测序组的魏欣仪就已经急忙从家里赶回单位,着手测序工作。组里另一成员陈龙原定7号白天出发去甘肃提亲,得知出现本土病例需要病毒溯源后,考虑到疫情影响怕不能及时返深,7号早上五六点便打电话给何雅青,表示推迟提亲,先回所里开展工作。



基因溯源 | 让病毒来源“一锤定音”

7号早上八点多,官方公布深圳报告2例新冠确诊病例的消息后,坊间开始有谣言出现,有人说是奥密克戎,有人说是德尔塔。为了尽快出结果,堵住谣言,团队更是不敢松懈。“测序反应步骤结束下机时,拿着原始数据,组员李诗敏和卢清菊从二楼跑到四楼,第一时间把U盘插到服务器上,迅速开始拼接病毒基因序列,一秒钟都不敢耽误。” 何雅青说,“还有,学生屈雅丽在本次溯源中,也十分投入,成长很快。”


1月7日晚上8时,基因测序结果出炉,显示此次病例1和病例2感染的新冠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AY.103进化分支),两者的同源性为100%。“是德尔塔变异株,不是奥密克戎!”报告的出炉为病毒型别“一锤定音”,何雅青也大松一口气,立马把这消息向上级领导报告。


晚上11点12分,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发文“深圳2例确诊病例基因测序结果:为德尔塔变异株”。推文一出,大家纷纷转发。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消息。


何雅青告诉记者,奥密克戎相对德尔塔,传播性更强,如果是奥密克戎,深圳恐怕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相关工作人员的排查工作也会更艰巨。“更重要的是,我们此前还没有处理奥密克戎的经验,这意味着风险性也更大。”


技术护航 | 科学研判疫情

何雅青介绍,此次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使用的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二代测序技术。“2021年5月11日国家发布的第八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中有明确指出新冠病毒溯源要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我们单位一直采用这个技术进行新冠病毒的溯源实验,包括去年的‘5.21’和‘6.14’疫情。”


在何雅青看来,出现新冠病毒本土病例后,第一时间进行病毒溯源十分重要。“我们首先要确定病毒的型别,然后要确定病毒的来源。对不同型别的新冠病毒,我们划定的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以及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所不同的。其次,通过与深圳、广东省、全国输入病例以及国外的新冠病毒序列的比较,可以确定病毒的源头”,何雅青表示,通过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对,可以推断疫情的传播的源头是否是同一来源——如果病例的新冠病毒全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可以推断是同一感染来源或同一传播链。如果新冠病毒全基因序列不是同一个型别,或者同源性不高,就可以推断是不同来源的新冠病毒,这对疫情的研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轻“劲”足 | 与病毒源头抗战到底

高效溯源工作背后,是一支年轻的团队。


第一个“年轻”是成立时间短。2020年1月,何雅青工伤初愈回到所里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新冠溯源平台。“作为一个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学者,我始终觉得我们该有自己的病毒基因溯源团队。”何雅青说干就干,拟项目、组团队、买设备,深圳市疾控中心新冠溯源团队不到一个月就已成形。



第二个“年轻”是平均年龄小。何雅青组建的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也很年轻,大部分为90后,甚至还有00后。“病毒溯源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我们常常要跟病毒赛跑。”在何雅青看来,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学习快,肯吃苦,正好与基因溯源工作相契合。


自组建以来,不分白日昼夜,不分节假日,熬夜加班成了这支团队的家常便饭。平时,他们需要承担新冠病毒日常检测和确认、信息报送工作,遇到新冠病毒阳性样本报告时,便要争分夺秒地开始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每完成一次溯源工作,判断出病毒的源头,我们都会深感自豪。”何雅青说。


从“5.21”到“6.14”,再到此次的“0107”疫情,这已经是团队第三次遇到突发新冠病毒本土病例的“考试”。每一次,何雅青的团队交出的“考卷”分数都刷新高,基因测序时长从一开始的27小时到24小时,再到这次的16小时,为政府决策以及流调人员排查潜在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多争取了宝贵的8小时,保护了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来源:深圳商报,记者:袁静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