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相信的美好终将到来——电影《风雨哈佛路》教给我们的事

2017-09-07 文/ 女儿蓝 信仰之旅



原文刊登于《信仰之旅》2017年第二期 



你能想象的最悲惨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父亲酗酒吸毒、母亲精神分裂并患有绝症、早年母亲离世、父亲落荒?自己从小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被同学嘲笑,被社会歧视?如果能经历其中的任意一项,那已经是足够悲惨的人生了,可有的人全都遇上了。


你能想象到的最精彩的人生又是什么样子的?考取世界顶尖学府,获得最高级别的奖学金,拥有最有前景的工作机会,经历种种苦难后,依然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感恩?同样,如果拥有其中任意一项,人生就已经充满希望了,可是有的人全部得到了。


更让人感叹的是,有人在邂逅了那些不堪后,创造了这些精彩。这样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事,真真实实地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女孩莉丝·默里(LizMurray) 的身上,她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并于2003年改编成电影《风雨哈佛路》搬上荧屏,激励了更多的人。






莉丝·默里(Liz Murray) 于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贫穷家庭,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恐怖的家庭: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双目几乎失明。莉丝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小小年纪的她,总是需要扮演成大人的角色,照顾游手好闲的父亲和精神分裂的母亲,要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


后来,母亲患上了艾滋病,身体每况愈下,带着姐姐投奔了爷爷,父亲因为吸毒不休、无力生活,被送进了收容所,十五岁的莉丝从此无家可归。她流落街头、住过收容所、睡过地铁、乞讨过,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在学校的日子,因为没有条件洗澡,她身上充满异味,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她为了逃避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开始逃学。后来,伴随着母亲去世的打击,伴随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自己的努力争取下,她得到了去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的机会。在那里,她发愤图强,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并且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现实中的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以及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特别颁发的“无所畏惧奖”,更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搬上荧幕,该片获得第55 届艾美奖三项提名。如今,莉丝在全球各地发表演说,以激励人们跨越困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赋予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永不放弃、自强不息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里,最让人感动的除了主人公莉丝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不屈不挠地和生活对抗、最终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外,更是她在极端的苦难中保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苦难的思考。现实中,当困难降临时,我们总习惯用抱怨和逃避去代替感知和思考,用愤怒和怨恨去替代理解和践行,故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人们会久久围困于自己的失败之中,我们称之为愤怒,对事物的整体视而不见,对于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以及什么是成功视而不见”。


即使在苦难中,依然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应该成为一种信仰,深深地植根在每个人的心里。在这样强大而坚定的信仰的引领下,我们即使在最不堪的状况下,依然不会迷失自己,依然可以透过绝望看到希望。





作家顾城曾经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有人在黑夜里迷失道路,有人在黑夜里寻找方向,有人在苦难中深陷迷失,有人在痛苦里得到力量和新生,重要的不是黑暗本身,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我们对它们的态度,是我们对于它们的思考。这决定了即使我们来自同一个方向,但终将去往截然不同的远方。


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的细节,即莉丝的母亲吸毒、患有精神分裂、感染艾滋病,不但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反而需要未成年的孩子去照顾患病的母亲,让她在最该被呵护的年纪里,不得不承受生活最悲惨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莉丝所遭受的这一切痛苦,全部来自她的父母,父母给了她生命,却无法承担该有的责任和义务。但在莉丝的心里,母亲依然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爱的人,她所有记忆里最温情的,是自己还年幼、母亲还健康时,母亲陪伴她度过的短暂而温情的时光。


所以,当有人问到“如果你足够幸运,要是能改变什么,你会愿意改变什么呢”的时候,她的回答是“我愿意把所有后来的幸运还回去,让我的家庭复原”。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孤独的。父母家庭的关怀和庇护,让我们有了归属,有了家;父母的教育和指引,让我们从一无所知的婴孩,长成了能读书写字、懂人情世故的独立个体。我们是父母基因的延续,也是父母爱的延续。纵然父母与父母的差别很大,有的父母给子女创造了优质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有的父母连孩子最基本的成长、生活的环境都不能提供,但父母的能力大小,并不能说明父母的爱有分别。理解了父母的无奈,也就理解了生命的重量。





最近,“原生家庭”这个词总是被提起,很多人都试图从原生家庭中寻找自己性格里的缺陷,甚至将自己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为原生家庭,因此怪罪于父母。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许多东西都来自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成长、成才多多少少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可是,原生家庭并不亏欠我们,有所欠缺的可能是自己从原生家庭中汲取营养的方式。同样的因,往往引起不同的果。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和影片中主人公莉丝有类似经历的人。又到了一年高考季,就像影片里的莉丝考入哈佛大学,从此改变了命运一样,高考对于中国孩子,尤其是中国农村孩子而言,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方式。我们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来到更广阔的舞台,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吗?纵然高考有一定的弊端和不完善之处,但到目前为止,高考为大多数中国孩子提供了最广阔、最公平的平台。许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才有机会去做更多的选择,这是他们通往远方最重要的路。


我亲眼目睹了很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我的家乡是西北的一个贫困县,那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甚至有许多人连最基本的温饱还没有解决。但是,那里的教育在全国赫赫有名,每一年高考重点上线率在全省领先。要问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从小在心里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只有读书考学才能摆脱贫困,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的世界。所以,那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有了信仰一般的坚持,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所有动人的故事里,那些有悬念的、有波折的,会更加打动人;所有美好的传说里,那些经历苦难和挫折,华丽逆袭的,才会更加鼓舞人心。而连接这个转折的、是一个叫做信仰的词——永远相信美好终将到来,这是人生永恒的信仰。


眼因流多了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只要永远相信美好的存在,那些过往的挫折,终将变成我们的财富,指引我们找到更好的自己。愿在神的庇护下,你在尘世少经受一点苦难;愿你承受的所有苦难,都会化成力量,充盈你的生命。


(作者现居北京)



订阅方式

《信仰之旅》为季刊,每季度末出版

每本7元,另加邮挂费4元,合计11元

汇款地址:北京崇文门内后沟胡同丁2号信仰之旅编辑部,邮编100005


投稿方式

信箱:xinyangzhilv@126.com

有投稿意向的弟兄姊妹可通过本公众号留下联系方式(微信号,QQ号等)

我们会与您取得联系


《信仰之旅》杂志微信号

xinyangzhilv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