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读书漫谈

2017-10-17 文革 信仰之旅

开卷有益。大家都承认,读书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关于读书,中国有许多大家,如近现代以来的曾国藩、蔡元培、梁漱溟、唐君毅等都有过自己的论说。在本文中,我想和大家就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权当是激发大家更多精彩洞见的引子。

为何读书


我们究竟为什么读书呢?对于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的人来说,我想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理由。


现代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职业为中心的,因为职业总是和我们的生计问题联系在一起。如何让自己将来能够获得独立、自由的生活而无需仰赖他人,这是当代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理性规划的基础。通过读书来学习生存的技能,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养活家庭、安身立命,这是非常现实的读书目的。一个人只有养活自己之后,才能有额外的钱买书、买自己喜欢的书(甚至是“闲书”)来读。当代社会生存竞争激烈,人们找工作都需要多种技能,不仅需要专长突出,更需要有各种资格证书,这些可能都要靠不断读书来获得。如果你的家庭,无法给你提供充足的读书成本,如果你不是特殊的“二代”,那么努力读书,就是你试图向社会上层流动、跃进的必须途径。然而,读书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是很难让人“超凡入圣”的。



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后,我们也要知道,人读书也是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圣经》上说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这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人的生命不能被局限在自然本能当中。人超越于动物,在于人有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读书来获取食粮。每个人在肚腹满足后,都有追求超越的渴望,不管是宗教信徒还是非宗教信徒都是这样。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在 2009 年的演讲《哲学与人生》中提道:“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怎么理解呢?我首先是使用反证法 :人无法忍受什么?尤其是青年人,我概括为五个方面: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这种对超越性的渴望,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是一种提升人生境界的渴望,是希望灵魂与永恒相接的表现。读书是一个人建设自己精神家园的最好方式,读书能够让人超越肤浅的消费主义生活和时尚潮流来反思人生的本质,把人引到对终极关怀的专注上来。读书能让人与历世历代那些思想伟人进行对话、与哲学巨匠进行交流。通过读书,人慢慢学会了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才会维持自己人格的高贵。 


大思想家梁漱溟、贺林等都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衰落,通常总和那个民族文化的衰落有极大关系。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 奈的说法,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如果一个民族不爱读书,就会失去崇高的精神追求,而民族精神的荒芜,就会带来社会的灾难,带来集体无意识的、恶的狂欢。在这个世界上,以色列被看作是最智慧的民族,犹太人认为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吃到肚子里的食物、藏在心里的梦想、还有读进大脑中的书。然而,当 今 中国 人在世 界上,人均读书量却是最少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 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 4.3 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20 本、日本的 40 本,更别提犹太人的 64 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很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低头看手机、刷朋友圈、玩游戏的人太多,阅读的人太少。今天我们强调人人都要爱读书,这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民族的进步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读书可以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读书人是对一个民族进行一种无形的精神守望。在当今社会中,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影响极大,我们的生活,最缺乏的是人文精神和公共价值。反过来,只有不断读书,才能继续文化传承,才能扬弃传统,才能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以上三点,是从一般意义来说的,那么,对基督徒来说,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基督徒相信上帝是一切真、善、美的源头,那么,我们不断读书就是追求真理、尽智爱神的表现(可 12:33)。耶稣基督说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我们不断读书,就是寻求基督的真理在各个领域之内的有效性体现。上帝通过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向我们彰显他的真理。基督徒往往重视特殊启示,重视阅读《圣经》和其它重要的属灵书籍,但常常会忽略上帝在自然启示中、在其它学科和领域中也洒下的真理种子。基督徒对一切包含真理的书,都应该好好阅读、谦卑学习。 中国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基督徒更应该为寻求上帝的真理,而不甘人后。



对弟兄姊妹来说,读书,不仅读基督教信仰的书,也要读其它有益的书,能拓展、丰富我们对信仰 的 理 解 。这 不 仅 不 会 让 基 督 徒 落 在 一 种 基 要 主 义的蒙昧当中,反而会使基督徒更好地传扬福音、见证信仰。在与别人进行信仰交流的时候,实际是两个具有不同人生视阈的人,通过对话进行一种生命融合的过程。多读书可以让基督徒尽量多理解别人的人生视阈,能够有助于建立对话的兴趣基础和共同话题。如果基督徒只能运用自己的“圈内语言”,而 不 顾 别 人 是 否 理 解 、或 是 否 有兴 趣 ,这 样 的 信 仰交流,很显然没有什么意义,也无法继续下去。


对传道人来说,多读书更是尤为重要。多读书,不仅可以让传道人提升自身知 识修 养,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也为做好教牧工作打好基础。一个牧师讲道好不好,讲道是否有新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牧师是不是一个爱读书、学习的人。新教牧师穿的黑袍,源自大学的学位服,这告诉我们,传道人要注重学问,要通过多读书,以真理为上帝作见证。每一个传道人,都不可以自我封闭 ,自 以 为 掌 握 全 部 真 理 ,自 以 为 是 真 理 的 代 言 人 。主的使徒保罗,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上帝奥秘事的管家,但他仍然不断学习,哪怕在监狱里,也要人捎来皮卷书继续阅读。保罗说,他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他乃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地,继续寻求上帝的启示和带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 无 知 ,尤 其 是 面 对 永 恒 上 帝 时,看 到自己 的 渺 小 ,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保罗正是因为不断读书,有很好的知识功底,才能成为《新约》中写作数量最多的人。


英国的基督教复兴家约翰•卫斯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始终不忘学习的重要性,每天坚持读书。卫斯理掌握多种语言,能进行广泛阅读。他在1778 年所写的一篇日记中说自己读了五六百本书。在他看来,如果停止了读书和学习,一个传道人的灵魂就会饥饿,这样他就没有新鲜的灵粮供给信徒。在一封书信中,他曾劝勉一位同工说,如果没有阅读和学习,一个牧师的讲道虽然会很活泼,却可能因为没有思想,而失去了深刻,成为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传道人。所以,做一个传道人,必须时刻注意努力读书,学习从各个生活视角来认识、传讲上帝丰富的真理。

读什么书



谈过了读书的意义之后,我们来看看应该读一些什么样的书。


首 先 ,应 该 选 择 自 己 感 兴 趣 的 书 来 读 。 不 管 学什么、读什么、做什么,兴趣非常重要。


只有兴趣才会把人带入到更深的理解和悟性中。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知识领域,每个领域的知识都很发达。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读懂各个知识领域的书。一般来说,总是那些让人感兴趣的书籍会吸引人去读,让人愿意花时间不读完不罢休。再好的书,如果一个人不感兴趣,读起来人就会哈欠连连,这书对她 / 他也没有意义。因此,如果读书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这就为人通过读书寻求真理,设定了一个很好的开局。


其次,读书应该多选经典著作来读。书海茫茫,人的一生很有限,不可能读尽天下之书。因此读书最好选择一些经典名著来读。所谓经典,是指能够典型代表一个时代之中,某个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是能够给人们的理解或认识提供典范性模式的文本。不但如此,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经典总存在着意义的盈余(surplus of meaning),是人们无法通过客观的方法性控制,就能得出对经典的唯一正确解释的。简单地说,通常,经典具有经久不衰的地位,不同时代、处境中的人,通过阅读经典总能得到新的亮光和启迪。与经典相反的是一些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一时心理需求的应景之作,自身并没有太多的内涵和意境,虽风靡一时,不久 就会被 人 遗忘。 故 此,真爱读书的人,应该多选择经典来读。经典著作有时是需要“啃”的,这可能是因为一些经典著作中的语言比较艰深、思想比较超越、论证比较严密。刚开始读,总有读不下去的感觉,然而如果能坚持读、反复读直到读懂、读通之时,这是读者取得最大进步的时刻。此外,如果开始着手读有一定难度的书,那么后来再读其它 书, 就 会 觉 得 容 易 很 多了。


最后,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我们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读懂人性、提升人性。认识人自己,这是生存之人,要追求的最大智慧。任何阅读,如果最终和人自身的生存意义毫无相关的话,人就成了 读 书 机 器 ,是 为了 阅 读 而 阅 读 。 正 所 谓 ,死 读 书 、读 死 书 、读 书 死 。 这 样 的 读 书 人 ,难 免 会 有 些 呆 气 。与之相反的是,一个人在读书时,总要力求让书中的智慧、情感和自己产生共鸣,在对人性的理解方面,建立起一定的认同。基督教研究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它的存在,也是要帮助人认识人性、反思人性、完善人性——让人认识到,人是上帝独一的、具有灵性、悟性和感性的受造,人的存在,既离不开自身的生物性本能,更离不开和信仰相关的超越性追求。通过阅读,人的精神得以升华,人的审美得到满足,人 生的境界也得到提升。 总之,我们读书,要读到、读懂、读通作者最要拨动你心弦的地方;读书要达到的境界,是能把书中思想融贯进自己的生活中。就如唐君毅先生在《青年与学问》一书中所说的,读书的境界要能做到不仅我来读书,而且也要能让自己感觉到书曾读我 ;让主观心灵客观化于道与真理之中,也让客观化的真理与道主观化于人的心灵之中, 二者本为一。

怎样读书



古往今 来,成 就大学问的读书人,往往都 有自己的读书秘诀。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今日的读书处境、读书条件与古人并不相同,很难完全机械照搬古人。一般来说,今天我们读书,可以考虑下列这些基本原则。首先,我们读书需要立志,坚持执行每天可行的读书计划,渐渐养成习惯;其次,我们读书需要动笔,动笔标注、归纳内容和记下亮光都是促进思考的方式;第三,好书要重复读,好的经典著作读一遍是不够的,每一次重复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新的启发——“只有对思想进行思想,思想才会进深”;第四,人们可以进行实地读书,只从阅读了解宇宙人生,难免有些书本主义,如果可能,到书中所描述的地点去旅行访问,直观地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景,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第五,当代人也可以进行视听读书,很多有名的著作都被拍成了经典影片,有些 书 还 特 别 被 录 音 供 人 收 听 ,可 以 说 ,视 听 的 方 式 ,代表了阅读历史中新的突破。从古至今,读书方法是不拘一格的,然而,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 :不用功读书的人,是很难从书中有所收获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也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对基督徒来说,爱读书、多读书,是尽智爱上帝的表现。基督徒只有在真理方面多有装备,才能更好地见证信仰、传扬福音。


(作者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师)



往期精彩回顾

【祷告】路德给你一套丰富又实际的祷告指南

你相信的美好终将到来——电影《风雨哈佛路》教给我们的事

在信仰缺失的年代如何教养孩子

阅读圣经叙事时最常犯的几种解释错误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