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归说 | 都说留学有优势,但他却说这是他犯下的错!

2017-05-13 小V 新东方海威时代

认识一个人需要花费多久的时间?

一个月?两年?还是三十年?……但事实是,我们只能用一个半小时了解他(她),不能说全部,但足以清晰可见。

《海归说》栏目至今已创建近两年的时间,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没有明星大腕、行业大佬般鬼使神差的转折点,令人信服的意志力和卓越的先进思想,但我始终坚信每一位海归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或开心,或痛苦,或感恩,或奇葩……即便大多数海归都有着相似之处,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最后的结局却不尽相同。

就像这一次,我手里拿着刘琳的简历,在我联想着妙龄少女的轮廓时,却看到了右侧工科男形象的照片,顿时陷入了“僵局”。这又是怎样一段故事?会有哪些狗血的“剧情”?

刘琳

毕业于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微电子专业

在解释为什么会有一个女孩名字时,他是这样说的:“李小龙以前叫李小凤!”这是他硬解释的。当初父母起名字的时候,只是觉得男孩有个女孩的名字,可能养得更娇贵一些。可这也给这位非屌丝性格,却略带屌丝长相的他带来不少误解,最尴尬的一次就是刚入职就发给了他一身粉色衣服……

三哥(他喜欢别人这样叫他,虽然他也忘记这个名字的由来)表面安静,但内心戏十足!在采访之前的沟通中,幽默健谈,是那种喜欢把“文艺”挂在嘴边的工科男。虽然没想出自己有什么故事可以拿到桌面上让别人品头论足,但却一直强调也想和他师哥一样(海归说 | 谁在为联合国张罗中国的疾病防控工作?),有个特别的开头和结尾。理由是:“你们这个栏目不是应该有一个系列性统一的格式吗?”

Q=V表姐

A=三哥

Q:刚刚找到工作了?

A:对,刚入职不久,电子行业,在数字媒体部门做芯片深度研发。公司主要做半导体芯片,会应用在手机,多媒体电视等微电子产业中。在具体的我就不能说了(内心戏:这是我的职业操守。虽然我知道只要入了职就是“爷”,时不时会用同是HR的前女友聊天截图来提醒自己不要怕人事姐姐们,但我还是懂分寸的!)

我对这方面比较急,匆匆忙忙去上学,算是较早毕业几个人里面的一个(德国留学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每个人毕业的时间都不一样,读硕士有的人读五、六年很正常,七年的也有)。然后,急急忙忙回国就开始找工作,大概用了1个多月就找到工作了。(内心戏:就是工资有点低,比我想象的要低,应该多给我点。)

Q: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A: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刚来一看公司15层的办公楼,还有这么大的工位,我就特别开心。我挺容易知足,如果工位小,我会觉得人和人距离这么近,一定会很好相处。

至于找工作时限定的那些条件,其实都是环境造就的。就好比有的人事会问,你硕士怎么读了三年多?可能在她的印象中应该都像是英国那种一年就毕业的硕士课程,或者有的人说留学生是不是出去混日子,浪费父母钱,生活比较懒散的那种?其实这些都是环境或者一部分人导致的结果。如果遇到这类问题,不开心的时候我也会怼几句。

可能是因为我面试的都是技术岗,这个行业对男生还是比较优待的,不会有太多的坎坷。况且,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学工科很厉害,其实也没有,只要不傻谁都可以。

但别以为这样就代表情商低,我面试的时候有很多公司的技术主管真的很厉害。在技术上给你压力,在人格上还能吸引你,让你由衷的钦佩,想要去这家公司。

 


Q:从小就喜欢这个领域吗?

A:其实我的爱好偏向文科,但上高中的时候理科成绩却比文科好,从此我知道了爱好和擅长的区别,报考专业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个比较男性化的专业。

真正开始对这个专业产生兴趣还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有时候感觉情感很微妙,工作久了就会干一行爱一行,过程中也会强迫自己去喜欢这个行业。像我们这种专业,如果在工作中得不到一点点刺激的话,很难坚持。(内心戏:电路、二极管有什么意思呢?)

Q:怎么发现这其中的乐趣呢?

A:这是在德国做毕业设计的那段时间我才发现的,即便是本科毕业的时候,我都认为自己是在这个专业门口徘徊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专业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那会儿,我发现带我的博士,他真得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我曾经问过他,“你平时有什么其他的爱好”,他说“我回家也是做这个。我就喜欢这个,我能从中发现很多快乐。”

他的快乐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设计芯片的过程中他会发现其他有意思的现象。第二天就会特别激动的和我说“你知道吗?这个东西特别的厉害……”(内心戏:普通人看来,或者是我上本科的时候,一定会认为这TM有什么意思!有病吧!)

我突然发现这个专业是可以吸引人的,也可以充满激情的对待它。你会看到更聪明的人他们发现的一些东西,他们是怎么用的,慢慢就发现了一些乐趣。你解决了一个困难,至少说明你还是可以的,有种自我满足感。

Q:那你会希望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吗?

A:我曾经希望过,但发现我!不!行!我无法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那种思路和眼界,对科研的态度,可能是我永远不能达到的高度。那时候,你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他会和你说,这个就是最完美的,没有人比我再强了。(内心戏:那东西我看着都费劲,所以我还是出去工作不要再做科研了。这就是差距,他就是个天才,我就是个普通人。)

Q:在你做的项目研发中,哪一个是最有成就感的?

A:每一个都很有成就感。因为都是我做的。我周围的朋友都会和我一样,很骄傲的说这个研发都是我从头到尾一个人做的,我自己找资料,没有抄袭,文章中的每一个德语单词都是自己写的,我们很自豪。

Q:你算是标准的宅男吗?

A:我不觉得我是宅男!我算是个猎奇心比较强的人。我喜欢尝试不同的事情,但绝不是追求刺激,像蹦极、云霄飞车这种我不会去做,我只是单纯的好奇。经常会做一些比较无聊的事情。(内心戏:其他人看来可能觉得无聊,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Q:比如呢?

A:我会坐在食堂看别人吃香蕉!

主要是观察不同人扒香蕉皮的过程,香蕉有两头,一头是带辦的,一头是黑色的帽儿。我永远都是从那个黑色的帽那里扒,但是和我一起的六个人里,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扒的。那五个人都会看着我说,你为什么从这里吃香蕉?(内心戏:难道不是从这里吃的吗?)

之后,我就会观察其他人都是从哪里开始扒香蕉皮的,事实证明像我这样的人确实是少数。

Q:得到这个结论,对你有什么用?

A:我很高兴啊,我觉得这个中午过得很有意思。这可能就是每个人获得快乐的方式略有不同吧。

还有一次,有个女生从我和朋友身边走过,长相、打扮、身材都很好,就是那种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的女生,结果正巧她结了个电话,满嘴都是脏话……朋友认为这人怎么这样,一个这样的女生怎么会说脏话,但我就会觉得这姑娘还挺有意思,这叫反差萌。

Q:你是因为想要与众不同所以才会做这些在别人看来奇怪的事情吗?

A:人在青春期的时候都会想要与众不同,但是过了青春期还这样那应该就不是刻意的了。

Q:你是个从小就喜欢规划的人吗?

A: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

我的想法是每个阶段对未来都有不同的定位,小时候就会遐想以后要拯救世界。“人生不怕犯错,但最怕错过。”这可能是当下告诉自己应该如何做事情的一句话吧。

Q:说说出国对你的改变?

A:我一直都觉得不应该出国,不应该去德国,我应该老老实实在国内读研究生然后就业。

这是我犯的“错误”,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想我还是会去德国留学的。因为如果我没有去,错过了现在的经历,可能我还是会后悔的。

三年留学生活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如何正视求同存异,接受不同事物的存在。

刚去德国的时候,从校园一下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用筷子,别人用刀叉;我们洗完碗就会直接放到柜子里,而德国人却要擦干再放进去。我是这个样子,德国人是那个样子,阿拉伯人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有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对我的感触还是挺大的。这种惊讶就会慢慢变成习以为常。当别人与自己行为上存在不同的时候,就学会了包容。

很多人都会说,留学经历让自己开阔了眼界,但对于我来说,留学让我更能平静的接受一切。(内心戏:说文艺点就是,你以前看山不是山,现在看山还是山。)

而在差异中也有相同的一面,银行催钱的速度永远比你索取正常服务的速度要快,你去买东西是服务员给你的笑脸永远灿烂于退东西时的笑脸,这种情况在哪里都一样。人在面对孤独时也都是一样的。

在德国的生活,也很无聊,我相信一大部分的留学生可能和我一样,每天都是上学、吃饭、看书、看电影,被迫待久了出去运动一下。回家连点声音都没有,就去健身房打发时间。当然,也会有那种不一样的人,他们过的生活很丰富,就看你自己怎么过了。

Q:你好像还略带点伤感?

A:我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基本都是快乐的。朋友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会给他们很多意见,说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到自己就会傻眼,想很多。但我在正经事上还是比较积极,正确对待的。

Q:朋友都会怎么评价你?

A: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认识一个人决定着你对这个人的最初印象!

(内心戏:我和你是什么样的关系和距离,那么说话的时候就会带入什么状态,即便我现在脸红,恐怕你也是看不到的。)

认识一个人的契机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觉得我心地善良,比较逗。有一次在德国肯德基自己一个人吃饭,走过来一个中国女孩问我能帮她买手机卡吗?她第一天到德国,不会德语,我帮助了她。之后她对我的印象就是人很好,很靠得住。(内心戏:文艺点说就是认识每个人的契机不一样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我的思想建设。我会很愿意帮助别人,可能天生脸上就写着“好人”两个字。我曾经给情侣让座,你相信吗?我旁边有个空位,一对情侣相互让了很久。我就想如果是我,我也肯定希望男(女)朋友坐我身边,于是我就起来说你俩坐吧。这件事后来被同学嘲笑了很久。

看到路边老爷爷很可怜,就会帮他买一张车票。因为我相信如果我老的时候,也会有人愿意这样帮我。

Q:那你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吗?

A:出国!

出国不是计划之内而是冲动,不是从大一我就想出国,而是大三的时候学校有个留学项目,后来就说那就出国吧,然后就做了这样的决定。

Q:那出国没有给你带来帮助吗?

A: 我不能假设如果我没出国会是什么样子,我没有办法预知也不能重新选择。但我不觉得出国就怎么样了,怎么了你去趟德国就和别人不一样了。我同学说你是海归,海归还不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和你不一样吗?如果我不出国,我可能也和你不一样,我不理解大家的一些看法。(内心戏:我不太觉得海归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你毕业学校比人家长一点,别人不认识。我会说德语,那有些人不出国可能比我说的还好。)

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失去了我的恋人……

我自认为对女朋友还挺好的,也很重视她,出国后有7个小时的时差,我每次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买电话卡,怕女朋友找不到我。我希望能与她有个美丽的结局,但最后她离开了我。(内心戏:所以奉劝各位想留学的朋友,留学有风险,出国需谨慎!)

Q:那你有什么爱好呢?

A:从小就爱看书,尤其是小说。最早是高中那会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有一本叫做《今古传奇》的杂志,武侠版一个月有三本,我坚持看了两年,摆满了书架。也是那会儿开始近视。后来就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书也比较多,用来抵抗寂寞。

我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在不同时期看同一本书,你会发觉它可以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比如,青春期看王小波的书,《黄金时代》算是我性启蒙的教科书,那是最原始的自由和生命力。上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感觉它更像在表达荒诞环境下的苛求和追求。“一个姑娘就穿了一件裙子……”青春期就会浮想联翩,但现在觉得那是一种自由的描述。


文章中,我有意回避了三哥那段埋在心底很深的跨国恋细节。因为它很苦涩,带着一丝悔意,至今无法让他释怀。留学生活有得也有失,就像他说的那样,“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管是劫还是缘,不要因为留学而失去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这或许是他最想说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就应该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每一天,或许有奇迹等着你!



如果你也是个有故事的海归,愿意分享你的点滴生活,欢迎给我们爆料,或推荐人物线索。你可以留下联系方式,等待我们最有诚意的采访!
如果你想与所有出镜的海归们进行愉悦的交流,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海归说”加入“海归说”微信群,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