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义诗论(3)
暂时撇开都市诗最新行进斑迹,先考量其从田园模式迁跃至都市模式,我们深感有以下四种因素,影响左右着它的发展。
看罗殊《在高速行进的列车》上是怎样推进速度的神话:“那座咖啡杯/与陶夜壶连接立交桥/像一个观光者/飞峙而来……/世界匆匆忙忙奔走/万物慌慌张张移置/移置/移置/而一个会飞的物体/如液态/却生不出翅膀”
就精神而言,商品化过程就是自我离异过程。都市人无法逃离期间不可避免的两难,孙文波有一段境遇,真实记录了儿子的物资欲求与自己的抗拒:
在商品重重包围以及人自身某种商品化过程,都市诗学碰上的另一关卡是,如何做出反响以及在困境中坚持某种操守,亦即如何在工业化腐蚀过程中,葆有自然人之本真诗性。
这样,一系列沉重的都市主题,便一改此前暖调,带着阴酸的疼痛,呈现在我们面前。
1罗门《都市诗的创作诗界及其意涵之探索》,见《罗门文集》第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5年版。
3肖鹰《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第166页,作家出版社96年版。
4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第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97年版。
5简政珍《现代诗和诗的都市化倾向》,见《诗的瞬间狂喜》,(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91年版。
如果说这位南方女人喜欢盘垣于形而上玄思,在冥想中自我纠缠,不露声色的张曙光则往往用缓慢语速圈绕手中形而下线团,请对读《边缘人》前后两段:
再读马文波《电影院》:童年的“性觉醒”,当今的集体色情。与以往不同,诗人的“杂耍”是将其通盘小说化:氛围,渲染,情节,心理活动,细节,应有尽有,下面是不同类型的三小段:
(先是心理活动,再接上“客观”场面,同样重视细节但倾向散文笔调)
谨此,我愿意把不太成熟的对这一诗学的美学评判先归纳写下,以便在今后新的诗歌景象冲突和对话中加以修订:
2.参见彭越、陈立胜《西方哲学初步》,第274、27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96年版。
5.参见马正平《写的智慧》第二卷第967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5年版。
8.马永波《随便谈谈──代诗观》,大型《诗》丛刊97年总第1期,作家出版社。
11.萧开愚《当代诗的叙事性:诗学,诗人和诗选》,香港《诗双月刊》97年8月
当世界沦为碎片和算计的世界,应运而生的解构思潮便"席卷"全球。风气所及,大陆和台湾的实验诗写作,亦都带上后现代色彩。
该诗异质材料的引用共计5种,有外文、符号、文言、数码、图像,在众多异质材料凑合中,插入叠字的超载堆积(醉红醉红红红红红红),数码强行嵌镶造成断裂错位,文言间杂造成语感突兀。
伊沙变本加厉,制造了新诗史上绝无仅有的缺场,不仅主体完全失踪了,连本文也不见了,全诗如下:
所指溢出能指,能指超出所指,言说自身的分裂使语言一直处于意义的无限滚动中。再看动词(二):
本文系《扇形的展开》第十五章的刊发稿(《中西诗歌》2003.2)
前几年未能在主流刊物发表,《中西诗歌》刊发时,因篇幅关系,前、后理论部分做了压缩和注释省略,题目改为《后现代诗技术摭拾》
一级精神活动中都可以充当泛化中的某种神性显明。本世纪现象学大师舍勒说得好:
事实上,整个西方的文化史,都充满着源远流长的神性诗学传统,从萨福到荷尔德林,从但丁到埃利蒂斯都一脉相承。刘小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神性诗学非主体部分自然指向“非神状态”,其重心必然关涉到现实境遇的人格塑造,故神性诗学不是飘渺的乌托邦,它的另一脚踩在结实的大地上。
不错,诗人经过终极关怀的“洗礼”,精神容易获得满足,其内心会趋于平静、向善、知足。因为在下沉或下滑的边缘,他至少找到暂时的扶手,在茫茫雾区里,他已憧憬到隐约的地平线。
近年来,不少青年诗人重返浪漫诗学的源头,以爱作为契机与归宿,投入温馨的宗情怀中,用心者如俞心焦,出自内心深处情愫的激动,本能的自卫与他护机制,不时以行吟方式呼唤被冷酷时代榨干的情感。
神性诗学在大陆诗界,虽然刚刚出场几年,尚处于张干抽枝阶段,然而显露出来的几个特征,足够发育成参天大树,应该引起大家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第三,它比较成功地消化源远流长的希伯来基督文化精华,又适当吸收浪漫诗学和生命诗学的营养,形成一种以彼岸超验精神和终极信仰为圭皋,感动和敬畏精神情怀为“氛围”的三位一体的诗学。
①②[美]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第16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④参见海德格尔《诗•思•语言》第85页、第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⑤余虹《诗与诗的对话一一海德格尔诗学引论》第27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⑥⑦沈奇《生命之旅》第214页、第218页,陕西人民社1992年
⑩汉斯•昆《做基督徒》转引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第340页,三联书店199年版。
⑾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第379页,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⑿参见[瑞士]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第87页、第101页,三联书店1994年版。
⒀⒁F-x•斯特伦《人与神》第43页、第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⒃高瑞尔、袁振园《人格论》第32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
⒄⒅⒆玛丽•爱•梅多和理查德•德•卡雹《宗教心理学》第317页、第359页、第36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⒇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第55页,三联书店1994年版。
部份原载《山东文学》1997年第8期。大型《诗》丛刊9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