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狄布诗2首

狄布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狄布(1920-),阿尔及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主要的诗集有《守护的阴影》(1961)。他的长篇小说 《阿尔及利亚》三部曲包括 《大房子》 、《 火灾》和《织布机》,描写城市贫民、山村雇农、产业工人的贫苦生活以及他们反对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基本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至美军在北非登陆这段时期阿尔及利亚的历史。1955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在咖啡店里》,收入 7篇作品,其中有些人物和情节同《大房子》相关联。1959年被殖民主义者驱逐出阿尔及利亚,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省的穆然城居留 5年,发表小说《非洲的夏天》,反映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此外还出版诗集《守护的影子》。60年代试图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某些手法进行创作,小说《记得大海的人》、《在荒凉的岸边奔 走》 等即有隐喻和梦幻的笔法,主题模糊,难以理解。后舍弃了这种创作方法。从70年代开始,着手创作反映当前阿尔及利亚社会的新三部曲,已发表的有《巴巴里地区的神》和《打猎的能手》,描写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发生的变化。他的作品曾 6 次获奖,其中较重要的有1966年的阿尔及利亚作家协会奖和 1971年的诗歌学院奖。



疯狂的时刻


黑色的疯狂时刻

已到。它的特征是——

仇恨,叫喊和刮风,

抹去黎明的眼睛。


诞生出穴居的黑暗,

诞生出海洋的火光,

它丈量着深海的痛苦,

它重复着死亡。


要认识它并不困难,

它是黑色的。它的特征是——

浴满鲜血的葡萄藤,

黎明之叫喊与疯狂。


王 容 若 / 译



诗歌是战斗的号角,狄布的许多诗作充满了爱国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精神,这一首诗就是这样,通读全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炽热的血液在这诗中奔腾。作者用这首《疯狂的时刻》维护被压迫民族的利益,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尊严,反抗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表达了对自己的民族和祖国真挚而崇高的爱,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天才的见证。
正如喀麦隆作家蒙哥·贝齐所说:“黑非洲的第一现实,我甚至要说唯一深刻的现实,就是殖民主义及其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因此,写非洲就是反对殖民主义。”有价值的非洲文学,只能是反殖民主义的文学。《疯狂的时刻》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在二战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段时间,非洲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民族独立国家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殖民主义者难以找到一块安定的绿洲,狄布感受到了这种动荡、不安和反抗的气息,他把这一时刻比喻成“疯狂的时刻”,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疯狂”,从而把握诗歌的主题。
狄布前后期诗歌有很大的不同:前期诗歌只是哀歌民族的苦难,后期则是用血与火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罪行。前期诗歌抗议之中尚有幻想,后期则清醒地认识到掌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和人民自己的力量的强大;前期诗歌对阿尔及利亚的未来感到茫然,后期则对斗争充满信心和激情;前期诗歌只是缅怀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后期则是对站在运动第一线的新的先进人物大加歌颂。
狄布用《疯狂的时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气势雄浑、色彩壮丽的画卷。他用“黑色”这一意象形象地再现了非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生活,用“疯狂的时刻”反映了民族觉悟的提高、民族意识的进步、民族团结的加强、民族解放斗争的壮大和发展。诗人感觉到革命的时刻已经来临,它有狂卷一切的力量,它是“黑色的疯狂时刻”,这个疯狂的时刻的特征是:“仇恨,叫喊和刮风。”它要“诞生出穴居的黑暗,诞生出海洋的火光”。这个疯狂的时刻是人民愤怒的迸发,“它丈量着深海的痛苦”,而且“它重复着死亡”,这一时刻是檄压迫的人民血泪的控诉,它是“浴满鲜血的葡萄藤”,因此,人们一旦觉醒,这个时刻就变成对真正黎明的“疯狂”。
当然,或许读者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此诗,从而提供另一种解读的可能。诗歌中“疯狂的时刻”是用“黑色”这一暗色调来形容的,读者也可以把这一时刻看成是法西斯在临死之前的绝望挣扎与反扑,因为它的特征是“仇恨,叫喊和狂风”,这一“疯狂的时刻”甚至可以把象征希望的黎明扼杀,一旦这一时刻来临,那么这种“疯狂”就会造成致命的威胁与杀戮,会再一次出现“二战”时期那种大规模的“死亡”景象,从这个角度,读者更能看到诗人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
整首诗歌并不长,却有一股气势回荡其中。句子短小精悍,语调铿锵,韵律和谐,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第三段中破折号和短音的出现更赋予了诗歌一种力量,使读过这首诗的人热血沸腾,感受到革命的激情与能量,促使人民为祖国的解放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巴黎风景


彩云旋舞在黑暗笼罩的天际,

在塞纳河之上掠过命定不祥的水流,

黎明的巴黎呈现灰色与暗紫,

夜依然像灰蓝的烟雾般停留。


天空有时仍然以虚假的安宁

如此帮助我挨捱困难的白昼,

你感觉不到自己已失去原有的身份,

谁个的影子循此偷偷地开溜。


煤气喷嘴突然发出木樨草的气味……

我看见——我的天使在大地之上飘飞,

向我指示着肉眼不见的道路。


巴黎安慰你们,很快就要更近地……

我在黎明的薄冥中行走。巴黎的送奶女工

敲响着铁桶,疾速地叫卖牛乳。


王 容 若 / 译



狄布曾经被殖民主义者驱逐出阿尔及利亚,在法国居留,因此成为一位法语作家。由于身为非洲人,又有留居国外的生活体验,所以狄布的这首《巴黎风景》除了以巴黎为题,采用了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手法,表现非洲人在外国的个人生存经验之外,还有非洲本土诗歌那强烈的抒情性、巫幻性,以及行进时的节奏,显示出很强的民族性与土地性。诗歌那富有原始生命力的节奏、巫术般奇幻的诗性氛围和前卫的探索精神,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撞击下非洲人民微妙的心理历程和独特的美学趣味,表现出了迥异于欧美的另一种现代性。
全诗共分四节,第一节写得尤为精彩。作者首先选用极富色彩感的词和典型的意象从总体上勾勒了巴黎。狄布用“彩云”、“黑暗笼罩的天际”、“塞纳河”以及黑夜与黎明等几个切面来展现巴黎。诗歌选取的意象“塞纳河”堪称巴黎的生命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巴黎不断向塞纳河两岸发展,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城市之一。由于塞纳河在巴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故巴黎又被称为“塞纳河的女儿”。现在巴黎市沿塞纳河十多公里都是石砌码头和宽阔的堤岸,有三十多座身形优美的桥梁横跨河上,楼厦排列两岸,倒影入水,景色十分美丽壮观。然而,塞纳河上方的彩云却“旋舞在黑暗笼罩的天际”,这样的描写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彩色的云本来很漂亮,其轻盈与纯净应该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彩云的背景却是“黑暗笼罩的天际”,彩云与“黑暗笼罩”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对美丽的塞纳河水作者却用“命定不祥”来形容,使河水蒙上了压抑与窒息感。美好的事物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让人感觉不到光明与未来,带给人们的只能是阴郁和孤寂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写了巴黎的黎明与黑夜。黎明是光明的前奏,它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对于光明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烈的向往。可是,“黎明的巴黎呈现灰色与暗紫”,黑夜呢?“夜依然像灰蓝的烟雾般停留”。作者用一些压抑的暗色调的词语如“灰色”、“暗紫”与“灰蓝”去形容黑夜和黎明,似乎无论是黑夜或者是黎明,人们只能生活在一种黯然的色彩里无法自拔。
塞纳河、巴黎都如此阴暗,那么世界又如何呢?作者在此有意以巴黎为焦点去观察和凝视世界,巴黎其实就是世界的缩影。
诗人在第二节选择最典型的天空去加以点染,天空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见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天空有时仍然以虚假的安宁
如此帮助我挨捱困难的白昼,
你感觉不到自己已失去原有的身份,
谁个的影子循此偷偷地开溜。


这一节既是第一节的进一步展开,又与第三、第四节相呼应。即使在巴黎有安宁,那也是片刻的安宁;白昼既然如此难以挨过,又何况那无边的茫茫黑夜呢?“虚假的安宁”让人们暂时地逍遥,它让人们在虚假中麻木,在虚假中忘记困苦与不幸。
诗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 那虽是“煤气喷嘴”,但“突然发出木樨草的气味”。而这时,拯救我们的小“天使”也终于出现,她“向我指示着肉眼不见的道路”。这里没有阴暗和死寂,而是充满了清新与生机。敲响铁桶叫卖牛奶的女工形象,是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作者显然将人间的希望寄托在这样未被物质欲望汩没的普通人身上,赞赏一种纯真的人性。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灰色的意象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直抒胸臆的激情往往代替艺术的凝想,这首诗则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难能而可贵: 它意象高度凝练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党 啸 林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