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里尔克诗3首

陈 瑛 璇 / 译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李 之 平:

解 读 里 尔 克


  不妨借用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一篇纪念里尔克的文章作为本篇的开头吧:音乐铿然引领了这个时刻,它将在音乐中流逝。话语低着恭顺的头,畏缩地走到了音乐鼓得瑟瑟作响的羽翼中间。我的话恭顺地走到了这个时刻,它恭顺地俯身于这座可敬的坟头。因为惟独音乐才可能完美地表达对于我们今天共同哀悼的那个人——赖讷。马利亚。里尔克

  是的,只有音乐。只有那完美悠扬的音乐方能代表他的话语,代表他诗句的展示。他留给世人那雄浑、深沉、内敛、卓远的诗歌在世纪的旋律中,飘扬无边,抵达永恒。

  但他的诗不仅仅可以赏听于外的旋律之音,那是一种闻之生意,味在胸中,历久不散的歌谣。那里有一种玄奥的味道,那因文字引发的意念撞击了人的感官,然后让人下身潜海底,上直追玄空,它近在眼前,又遥不可及,似进入了他的灵魂却永在他的世界外徘徊。

  作为大诗人的里尔克,不仅仅写出了象〈杜依诺哀歌〉、〈致俄尔浦斯的十四行诗〉这样的宏篇史诗巨制,倾尽一生的生命在为诗歌技艺的精进与创造上潜心钻研,在诗歌史上创造不朽功绩,成为欧洲诗歌史上,一百年来最伟大的诗人。而且他还具有极高的理性分析判断的天赋,与对事物有着全面解读与评判能力。读了他的散文与评论,对他整个人的情感取向,对他的人生修为,他的精神改造与完善之卓绝与深敏,尤使人钦佩、感动,从而更有条件理解他和他的诗了。

  

  第一部分 浅解里尔克的部分诗作

  

  最早听到里尔克这个人名是在十多年前。

  九十年代初,我报了诗刊社的诗歌函授班,每月可收到一份《诗刊》社出的函授月刊。那上面常有诗人或诗评家的文章。我在那些文章里比较多地注意到了里尔克,注意到象征主义大师这个称谓。同时,我也零零落落地读到他的诗句。虽然是掐头去尾,只能读到一首诗中的部分诗句,可那样的语言已是让我目瞪口呆了,尽管能理解到的很少。而那些诗人,比如唐晓渡、李小雨、西川、芒克等,无论在文章中还是访谈里,流露出的语气都是无上崇敬和仰慕的。也一再表示里对他们的诗作影响很大,在他们的心目中,里尔克在诗歌史上功勋卓著,在现代诗歌领域堪称泰斗,少人能及。于是我也开始更多地关注里尔克了,十分注意收集他的诗和诗集。但直到一九九七年我才在广州的书店发现了由诗歌翻译前辈绿原先生译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里尔克诗选》。当然我是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只能用一句话形容买它后的阅读:在崎岖的阅读中如醉如痴。我在书上不少地方做了笔记,好诗连续读多遍。因是象征性极强的诗句,所以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很大,迷惑也很大,只是太耐读了。。故迷惑始存,可那种诗歌境界与诗意体现的确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我一直在琢磨那样的表达是如何来的。尽管我那时已极少写诗了,可对大诗人的关注与赏阅是不能背离的。而对其中的真正理解,也是在后来读到了些关于里尔克诗作道路分析阐述的书及相应诗作注解之类的书,方能领读得全面些。比如了解到里尔克从最初的对情感与认识之传统派的直陈法诗作,到结识罗丹后切入了雕刻艺术的特征导致象征手法的形成和转变;了解到他对事物认真观察后取得的的独到视角的才能——那是用眼睛和心灵同时获得梦幻般的感知能力表达为情极而幻的象征技能。后来又通过张索时先生的《里尔克的绝唱》,对他重要诗作的解析使我能够较为全面地理解里尔克的诗。

  通过古往今来对诗的神秘性规律的考察及对里尔克的个体诗作的研究,张索时先生等对里的诗作(除那两部史诗〈杜依诺哀歌〉和〈致俄尔浦斯十四行诗〉外),基本分为十大部分:天生神秘思想,如〈致音乐〉、二、无理之理。A、处于感受的,如〈瞪羚〉;B、处于想象的,如〈别离〉;C、处于潜意识的,如〈在异国林苑〉;三、超感觉。如〈豹〉;四、隔帘花影。如〈红鹳〉;五、自幻自迷。如〈西班牙女舞蹈家〉;六、情到极时是转换。如〈死亡的经验〉、〈散步〉;七、自然境融合心境而成的幻境。如〈夏日雨前〉;八、心灵漫游的幻境。如〈旋转木马〉九、刀被耍成刀光而只见刀光不见刀。如〈黑猫〉还有被耍的刀是主述者〈公园〉(之二);十、矿苗之美。如〈墓志铭〉

  

  以下对上述部分诗作借鉴张先生的理解作简略的分析。

  

  1、且看那首被世人传为经典之作的《豹》——

  

  晃过来是铁栅栏晃过去还是,

  他的目光困倦的别无所获。

  他感觉好象有千根铁栅栏,

  而千根铁栅栏外没有世界。

  

  矫健的步伐柔和地移

  转顶小的圈,

  宛如麻木的雄心

  居中指挥的劲舞。

  

  不过偶尔眼帘悄悄

  打起——。图象映入眼来,

  穿过血脉喷张的安静——

  到了心里灭了。

  

  此诗下面附有一行字:在巴黎植物园。这首被誉为是超感觉诗作,是作者苦守笼前积数日观察写就的,是统摄全神而毕肖的写生画,也是苦闷的象征画。所以细心阅读便看得出,这里作者并非仅仅是写豹本身,我们看到了豹外之意之境。对于象征写法,超感觉问题,宋代的严羽便有言:“诗有别才,非关书也”。我们从表现的文字外看到了客观对应物——坐困愁城的英雄啦,找不到人生位置的人们啦等等,这是合二为一的图象。

  

  2、《西班牙女郎》(自迷自幻)——

  

  象手上一根硫磺火柴,

  怒燃前白灿灿的,象各方

  伸出抖动的火舌——:她开始在

  近观这圈内急促地。夺目而狂热地

  抖动身展开圆舞。

  圆舞登时完全彻底化作火焰。

  

  她挥眸点燃发丝,

  立刻以破格舞技

  把全副衣装转入火之狂欢,

  裸臂如惊蛇探出火面

  机警而嘶嘶作响。

  

  然后:仿佛觉得火够紧密了,

  将之总揽于手,旋又傲气十足、

  睥睨八方地挥开

  而望:火躺在地上发怒,

  继续燃烧不屈服——。

  她胜券在握、满怀信心地

  抬起脸面含甜蜜的表示致意的微笑

  用坚定的纤足踩灭。

  

  这首诗很明显地以一种物象征了另一种物,从而表达了诗意。面前那位欲舞的舞蹈家象一根火柴擦亮了,还没怒燃的火柴等她舞起来,然后彻底化作火焰——幻觉。始于舞蹈家开舞多魂的气势和高超的舞技,而作者站在她的对面,却起到诡异奇幻之效。这气势这迷阵纯然始于作者的自幻自谜直至舞终。舞化为活却为人幻,正可谓绝妙的舞技和如呆似痴的观赏。眩美已极。

  

  3、〈死亡的经验〉(情到极时识转幻)

  关于这场不可分享的远行,

  我们了无所知。我们没有理由,

  对死亡表示惊异好恶,

  作悲情告白戴了假面的嘴

  

  奇特地扭曲死亡原貌。

  我们所演的角色世上还多的是。

  只要我们以称不城心为意,

  死亡就披了戏衣,虽然它是不称心的。

  

  不过你走了,舞台上裂出

  你走后留下的缝隙

  造成一段真实的:绿是真绿,

  阳光是真阳光,树林是真树林。

  

  我们继续演戏。张皇艰难地背诵

  学来的台词,不时做些

  手势;但长离而逝,

  自外与我们剧本的你的存在

  有时能漫过来,对裂隙真实的

  认知沉落下去,

  以致我们一时醉心于

  戏耍生命,不作想喝彩

  

  该诗意为反讽某些活着虽生即死。一开篇为死的观念辩白说明。“我们所演的世上还多的是”——对准那些平庸的生者,生与死不应以主观意志区分即以称不称心区分,否则就不能辩明死亡的真谛(“死亡就披了戏衣”)。然后推出“你”。“裂出/你走后留下的缝隙/造成的一段真实:绿是绿的,/阳光是真阳光……”反映客观的生死标准:“长离”所空出的位置无可填补即为生。“长离而逝,/自外于我们剧本的你的存在/有时能漫过来”是对“裂隙真实”的认知‘而使情感抵达极点进而产生突发幻境。

  

  4、〈旋转木马〉(心灵漫游的幻遇)——

  和蓬顶共自己影子转了

  片刻,留恋光景,

  久久才沉落国度的

  五光十色的马队。

  诚然好多马固定在车上,

  而骑者个个面呈英豪;

  一头凶恶红狮与做同道,

  间或出现一匹白象。

  

  甚至有一只鹿,完全跟森林里一样,

  不过鹿背添了一副鞍,

  缚驮个小姑娘身着蓝。

  

  狮身上骑个白衣少年,

  空骑用激动的小手一只,

  狮子吐舌又龇齿。

  

  间或出现一匹白象。

  

  他们骑着马从旁经过,

  鲜焕的姑娘也都能

  驾驭坐骑的腾跃;

  旋转到最高处不昂首望远——

  

  间或出现一匹白象。

  

  就这样一路行去,赶奔到终程,

  转圈转身已了无目的。

  闪过红,闪过绿,闪过灰,

  勉强成形的小小一团图线——。

  有时还转出一个微笑,

  一个幸福的微笑,炫耀于虚耗于

  这紧张盲目的游戏……

  

  很显然,这是一首哲理诗。只是作为诗哲的里尔克不似歌德那样让人读了能晓畅明白,因为歌德的哲诗大都在诗尾点名哲意,但里尔克的哲诗却总蕴含双重意思,象国画中的两重墨,画中的山,却总是山水相映,山中藏有水,水里隐着山。而细看是山已非山,水已非水了。这首诗题下标有一行字:“卢森堡公园”。是有感于巴黎卢森堡公园里儿童们游戏旋转木马而作。诗中的旋转木马象征空虚的漫无目的的人生。在这“戏耍生命”的途程上,明明骑着木马却个个面呈英豪,游戏场偏偏伪装成森林模样,煞有介事地激动、腾跃、旋转、微笑。‘然而红狮虽凶也是木头做的,木头的象再大也唬不了热。诗的微讽语气暗示“紧张盲目游戏”的人生,“转圈转身而已了无目的”的人生。可怜的是不自知的人们还在留恋那堆眩美的图景中不肯离去。

  

  5、〈黑猫〉(刀被耍成刀光只见刀光不见刀)——

  鬼尚且跟实地一样,

  你的目光射过去噗地立住;

  而你最强劲的窥视落在

  这黑色毛皮上就立即溶解:

  

  恰似疯人狂怒时

  一头扎进黑暗,

  陡然撞到囚室的软面墙

  登时力绥而散。

  

  无论什么目光一旦遇见她,

  看来就此藏在身上,

  好汹汹然怒察

  和挟以入睡。

  可是突然象被惊醒,

  她转过脸直对着你的脸:

  你又遇见你的目光在她的

  琥珀黄圆瞳里

  不期而然;嵌困于中

  如绝种的昆虫。


  这就是所谓耍刀只见刀光不见刀。先从黑色毛皮入手——视线射上去立不住,比鬼还阴森恐怖,这是第一轮刀花。(见诗第一段前半部);视线射进那柔极的浓黑如囚室中的毛发,这是地二刀花(见诗一段后半部和二段);入了狱还不分昼夜饱含敌意地倍受监视,这是第三刀花(第三段前半部)。如此挥洒下来,“黑”变成地狱,“猫”就是地狱女王了“你”与“你的目光”在“琥珀黄圆瞳里”的重逢暗示,黑猫是神秘莫测的地狱女王。这是耍出的第四刀花。而“她转过脸直对着你的脸”,“你”所见到的是“你的脸”在那“琥珀黄圆瞳里”,诗里却说“你的目光”,这又耍出一轮刀花“一来暗示恐怖到连目光全不放过,二来暗示“你”一时以为被摄走了魂的惊愕,以至身如将死的昆虫。神秘莫测的女王悚然立在你面前。该首诗里被耍的刀是被咏者——“黑猫”,在此顺便看一下另一刀被耍的转变,即被耍的刀是主述者。见诗——〈公园〉

  

  淡淡倾心于

  左右两厢的一条林荫道,

  跟从某一暗示的

  招引,

  你募然踏入,

  一座向阴的喷水盂

  与夫四条石凳的

  聚会;

  

  踏入一段孑然自逝的,

  离散的时间。

  对着其上无一物的

  潮湿的盂体之颠,

  

  你长舒一口

  所望不虚的气;

  当漆黑的喷头

  射出的阴滴

  

  已引你

  为同调纵谈之际。

  而你觉出你沦入

  只听不动的石丛。

  

  左右两厢一条条的林荫道”发出暗示在招引“你”,所以倾心这是“你”被旋入第一轮刀光。“你”被招引到喷水盂与石凳的聚会,这是第二轮刀光。那喷水盂与石凳的关系似固定的“一段孑然自逝的,离散的时间”,此为第三轮刀光。由此推进随时光隧道前行,见到喷头射出的水滴,水滴引你同调纵谈起来,此为第四轮刀光。这时候听水滴纵谈的你,觉出自己也变成了那不动的石头,此为第五轮刀光。“你”的自我异化展示孤独、寂寞、怅然对似水流年的心灵状态之呈现。

  

  第二部分 文论背后的里尔克

  

  读了里尔克的诗,人们也许会认为他是位居高傲睨、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秘莫测的仙者。因为从那些如梦似幻的意象与文字里看不到他本人太清晰的思想和生活。但读了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却看到了一位真切可感、有血有肉、丰富有致、情趣盎然的活生生的文人。

  两年前,我买到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里尔克散文选》。从第一篇对伟大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艺术生命之充满激情而博远恢弘的探寻与评述文章起,这本书就长久搁置我的床头了。我一来惊诧于他的文章写作笔力竟如此细腻扎实,绝无诗人行文中惯有的虚渺飘忽;二是着实感动于他对艺术、对生命的真切感知与超凡领悟。读着这些文字,你会陷入林间山径的清幽穆然中,享受着超世的安宁和悠然的同时,更清醒地体味人生。在那本是孤寂难耐的夜里,踩

  着这文字一点点走出躁乱。也许正是这些文字感动并激励我去更深地走进他抒写他吧。

  

  1、关于评论

  

  里尔克写了很多关于艺术与文学及其作品的评论。也许跟他作为一个诗人有关,读他以那半思半哲,隽永灵动的文字写就的的评述,仿佛跟他进入艺术和文学的花园,随园中的景致由外入内,由淡入浓。貌似漫不经心轻瞟淡扫,却已然一点点领略了园中的秀雅与风姿。让人在享受艺术情趣的同时,获取了饱满的知识。

  几乎是用中篇小说的笔墨分成两部分写了这篇让人沉醉深味的《奥古斯特。罗丹》。整个文章充满浓郁的情感表达着作者对这位艺术家无上的敬意和深刻的探询。对于罗丹,我们大都通过他的那些著名雕像,如《思想者》、《塌鼻子男人》、《巴尔扎克》、《青铜时代》、《行走的人》等雕塑作品和他的艺术论来认识他的。但读了里尔克的文章,我看到了一位更富有悲悯情怀和超验天赋的艺术家,看到了他不幸的童年和贫苦而顽强学艺的少年,看到了他不断寻索又不断否定自己的艺术历程。而这位艺术伟人在艺术道路上又是如何切近入微表现雕刻语言,如何深入灵魂揭示思想和事物本质,如何在超意识的形态中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诗歌的内在张力与意蕴对他创作灵感的累积和固化(但丁诗歌和波德莱尔的诗对他有里程碑的意义)等,这都是从里尔克笔下一点点揭示了出来。而罗丹本人的一生却在节欲严谨与谦恭寡言中度过,默默感悟艺术,回报艺术给予他的快乐和幸福。这是里尔克始终感动并让读者意识到的品质。

  请看里尔克的这些描述罗丹在艺术道路上是如何思索和改造自己的文字:“这个在工场挣钱谋生的年轻人却是一个梦想家,他开始把他的梦想加以具体化……一种内在的镇静给他指点了明智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显示罗丹跟自然的深深契合。实际上,罗丹的内里有一种模糊的耐心,几乎使他变成无名的耐心,有一种默默的优越的容忍,有点象自然所具有的伟大的耐心和好意。自然从无开始,以便默默而认真地走着通往丰裕的长途的。”;“此时罗丹已发现他的艺术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发现构成他的世界的细胞,它就是面,种种伟大的种种被强调的、被严密确定的面,一切都必须由它造成……这个发现使罗丹走向了他自己的艺术之路。造型艺术的一切传统概念,对他变得无价值了”。“这些物允许他向空间的神秘几何学看了一眼这就让他领会到,一件物的轮廓,必须按几个互相对倾的平面的方向安排,借此让这物确实被空间接受,也就是说让它的宇宙独立性空间承认……那些既存的细部越来越有力地确实地汇总在强烈的面的对立统一中……”;“他的作品不能再等待了,他们必须完成。他早就预见到它们无容身之地。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它们在自身中闷死,要么就给它们争取到在群山四周的天空。这就是他的工作。划出一个巨大的苍穹,他把他的世界高举到我们的上空,把她安放在自然之中。”

  大家知道,里尔克是在接触了罗丹后,了解了雕塑艺术的深刻、立体、象限、蕴涵之美才决定跟罗丹学雕塑,从而完成了他从传统的直陈诗歌手法到象征诗歌手法的转变。所以,他对罗丹的了解和敬重是可想而知的。而从他这篇文章中,从他对人物的完整全面的追述与考察和那精确、硬朗、甚至诗意尤存的语言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感受和体会罗丹那不同凡响的艺术之路,同时更是享受着里的文字之美,强烈地领会到里尔克对艺术的思考和探寻。是的,作为诗人,他是有着独特的天赋,对诗歌有着坚定的追求与不朽的功绩。作为人,他是崇高的正直的,对美,对艺术有着无可挑剔的认识和评述。他在评述艺术亦在鉴定自身,从一种艺术中反观自身的追求,借鉴并以实现。这从他的文章《〈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导言》和〈论风景〉中对风景画的认识和评价几乎涉及了它的所有历史和技巧。对其产生、表现和美的再创造上予以

  大家知道,里尔克是在接触了罗丹后,了解了雕塑艺术的深刻、立体、象限、蕴涵之美才决定跟罗丹学雕塑,从而完成了他从传统的直陈诗歌手法到象征诗歌手法的转变。所以,他对罗丹的了解和敬重是可想而知的。而从他这篇文章中,从他对人物的完整全面的追述与考察和那精确、硬朗、甚至诗意尤存的语言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感受和体会罗丹那不同凡响的艺术之路,同时更是享受着里的文字之美,强烈地领会到里尔克对艺术的思考和探寻。是的,作为诗人,他是有着独特的天赋,对诗歌有着坚定的追求与不朽的功绩。作为人,他是崇高的正直的,对美,对艺术有着无可挑剔的认识和评述。他在评述艺术亦在鉴定自身,从一种艺术中反观自身的追求,借鉴并以实现。这从他的文章《〈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导言》和〈论风景〉中对风景画的认识和评价几乎涉及了它的所有历史和技巧。对其产生、表现和美的再创造上予以全面而独特的探讨。令人惊诧他对绘画那超凡的解析和敏锐触觉。而知识面的广博更是惊人,综述统观分层旁测,引经据典、纵横俾溘、洋洋洒洒上万字下来,不能不令人怀疑此作不为专业人士而就。而他的文字也决非业界人士那样拘谨古板,却是或精巧灵活或深邃或清幽或打趣幽默或予精彩的形象描述,所以读了如品一杯清茶,香气缓缓溢出,流漫四周,无一丝枯涩压抑之感。

  而在文学、诗歌及作家、诗人的评论上,里尔克的见解和论点更是独辟蹊径,别有意味。

  我们大家可能对莫里斯。梅特林克不甚了解。这位获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著有《智慧和命运》、《卑贱者之宝》、〈十二首歌〉、〈蓝胡子和阿里阿涅〉、〈贝亚特里斯修女〉、〈蒙娜。旺娜〉等传世之作的比利时诗人兼剧作家,他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竟是在里尔克的笔下向我揭示出来。是的,从里尔克的笔下我了解到梅特林克一生是如何向自己的文字挑战的,是如何将那些晦涩的仅为亲密的人和行家写作的文字转向大众的更明晰的文字而努力;他是如何将诗与哲相对结合起来,力求让诗歌进入大多数人的生活,使人们在精神生活提高的情况下解救自己,力图摆脱黑暗的笼罩。这便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行为--对真理的探求。而为此他在不断捕捉新的题材提高自己作品的同时完成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而将真理命题作为自己文学与生命的终极寻求,古往今来却是少见的。里尔克在感叹的同时,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一颗伟大的灵魂。而里尔克又向我们道出梅特林克的诗中更玄妙的东西那就是将死亡处于他的诗剧中,以此进入真理的核心,消除人的无知,从而进入永恒的光明。这里可将〈十二首歌〉的部分诗句摘录如下:

  

  奥拉蒙德的七个少女

  在仙女死后--她们

  奥拉蒙德的七个少女

  活跃起来去找门。

  

  她们点亮了七盏灯火,

  想走出门外逃逸,

  她们走过四百间大厅,

  一次也不见天日。

  

  进入空谷传来的洞穴,

  她们深入到洞底--

  看到一扇关着的大门,

  门上挂着金钥匙。

  

  透过门缝,见一片大海,

  对死亡害怕起来。

  她们敲打着关着的大门--

  不敢把洞门打开……


  这些不为人知却被如里尔克这样的细致了察者心怀崇敬之下,恭然揭示。里尔克说梅特林克的意图终极意义在于:给人以幸福,开发通往至今不为人知的幸福之矿脉的矿山。借用梅特林克的一句话表达里尔克的敬意:“追求生活,一直达到这个伟大的固定的真理的极限时所能做到的一切……在我们决定承认这个真理是不可更改以前,我们还必须长久地倾注一切热情做出努力,消除我们的无知,尝试一切可设想的办法,以便获悉我们是否找不到光。”

  除了对梅特林克的评述外,里尔克对歌德的诗〈流浪的人〉探寻了歌德诗作的思路与意义。通过对一流浪于意大利乡间的青年和一村妇心态与情貌的对比,我们看到歌德对浪漫情怀与生活真谛的揭示,那是幸福的人(妇人)与不断奔走,不断追求知识而使灵魂趋于完整的人(青年人)之异貌同归之象征、反衬,让我们再次有机会了解了这位大诗人的创作内涵。同时他对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午夜后一小时〉里象征的意义作了精辟的理解阐释;对里夏德。肖卡尔的〈诗选〉表达了他的见解和审美情感;在〈论述文艺复兴的新书〉中,让读者看到他新鲜深刻的评论和见地,还有他深深的崇敬之情;〈在北欧的两部小说〉中我们看到除托尔斯泰的战争小说外还有丹麦作家赫尔曼。邦克的小说〈缔涅〉和揭示生活戏剧的小说,瑞典作家〈结婚的喜剧〉。前者以一青年女性视角面对战争带了的压力和恐惧甚至灾难评述作者在小说中的特殊技巧,那就是通过记忆描述变化了的特定环境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射,反应人在战争中的情态和变化。道出作家所走的不凡道路。后一部小说里尔克评述为是一不需要第三者结束的婚姻问题的戏剧。显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原始悲剧:“作为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严肃的困难的问题,处理成为一个介入的陌生的第三者(生活中的误解和无法跨越的对立),尽管置若罔闻,却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不能不佩服里尔克用简洁语言折射出的眼光的犀利。

  还有很多不能一一道来,最后我想说一下让我感触颇深的两篇对女性文字的评述文章:〈雷温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齐斯卡〈爱伦。奥勒斯切尔涅〉〉和〈玛丽安娜阿尔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

  也许是作为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悲悯和感动吧,我十分认真地读了他的这两篇文章,读后自是唏嘘不已。

  雷温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齐斯卡(1871-1918)是德国小说家和翻译家。她很早脱离家庭,在慕尼黑过着颠沛贫寒的文人生活。里尔克于1887年与她结识。她的自传体小说〈爱伦。奥勒斯切尔涅〉与1903年在慕尼黑出版。据说里尔克是读了此书方决定写他那著名的文论集《布拉格手记》的。

  文章篇幅不长,却是以信件体的形式用设问句式饱蘸激情指向弗朗齐斯卡那孤寂、多桀、悲怆的命运。这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的伤悲、激愤甚至酸楚。他在惊异弗朗齐斯卡为何有那样不能与父母平衡的孤独凄怆的童年;为何她的青年时代不能真正享受俗世生活中的爱与欲,却惟在自我设定的,所谓孤独而至完美理论下的意想世界中挣扎心智与灵魂,为世人展演着貌似的强大充盈的躯体。这是能实现自我的途径吗?里尔克问着激动着,可他已从她的书中得到了答案了啊,那就是作者以此向人世,向他的父母向那些不能为他所爱的男人们作出的最有力的证明。可这些诘问让阅者心颤神摇,我们在与弗朗齐斯卡,与里尔克一起为孤苦的人生,流泪、滴血,在为那不可能有的自由和不能寻索到的理想世界哀叹……

  我是读了〈玛丽安娜阿尔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后内心无法平静的情况下写了那首诗〈修女的情书〉。是的,我并没有真正看到那五封情书,却是里尔克的描述让我情不可抑挥笔抒写的。试问有谁看了文章开篇的这段文字会不惊疑或不去做一些探询呢?“我们并不缺少关于感情生活的报道和传闻。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短短一瞬间的感情,也就是当它从命运的洪流中泛起,或者,在它死灭时稍许平静地横躺着漂过洪流的表面。是〈葡萄牙人书信〉在任何时代都不丧失其声誉的原因是否也许就在于此:其中的一种伟大的感情,仿佛奇迹一样,在命运之外泛溢,清晰可见,远远地可以看到而且令人难忘?我们何时有过这种机会看到爱情如此增长?哪里有过如此坚强、急切的感情,它登时再潜藏下去,变换样子,或进行改装而重新出现,使我们迷惑?”从这样激越的句式里,我们再次强烈地感到里尔克感情的激烈波动,为弱小却悲壮的人物命运感慨,为那样的一种人生经历而震撼而崇敬。

  是的,作为一名默默无闻长相平凡的小修女竟能以如此的毅力撞响爱情,长时间锲而不舍地阻止爱情的消亡,能不是一种人生的异数和奇迹?可她的行为本身该带有多么大的荒诞性?一切的差别难道仅仅是天与壤吗?他与那位军官,那叫夏米叶的伯爵之间的关系本是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的虚浮之系啊。但尽管在她心察肚明的情况下一再以她卓越的才华满足伯爵的要求,但这却更使伯爵惊异而退避导致了彻底的离去。可她却为这失灭坚强地承担。在巨大的落失与孤独中,她在坚守、在抗衡,在这些自我世界中的拼搏中,她的爱情得到了永生。那不是对应在所爱的人的意义,而是在于它产生的光华。看她终于说出了那句话:“它再也不取决于你是如何对待我。”

  对这样一个女子,里尔克毫无嘲笑之意,却惟在阐释,惟在感动,惟再敬仰。他说这就是爱的奇妙和本质。爱是不会为现实的差距而退缩的。“爱的本质并不在相爱的男女之中,而是在一个人强迫他人使其成为某种对象,无限多样的对象成为其力所能及的极品……我们是否应该想到一位妇女的生涯所能到达的极限:怀着至福的,不可阻挡的,决定的感情,仍然只有当个初学者或外行的选择?”

  这些话真是在哀其不幸啊。他为女人的不能彻底自主掌握命运而悲哀,为人类美好的情感终遭践踏而慨叹。他是在唤起什么或拯救什么呢?我们已为他的蘸情涂爱的文字蛰伤。

  

  2、关于散文、随笔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文章中从日常生活里发现和提炼的思想感情。那就是从里尔克的散文和随笔中带来的精神享受。从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一个敏感的里尔克,善良的里尔克,对人世对命运忧愤的里尔克,对生活充满感恩却又有无限的改良憧憬的里尔克。

  他的散文或散文诗及随笔基本收在《马尔泰。劳里兹。布拉格手记》中。

  里尔克的散文文笔除秀雅清丽、感情自然朴质外,思想明晰,哲思显见是其重要特点。他的散文基本取自日常生活里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己,对人生,对这个世界。而他以他敏感细腻的心灵,竟为我们呈现了生活深层的更丰富的细节和运动,让我们体验到活在那个时间地点中的人的心理和情态,并在他那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的文句和那轻点漫描的思想流露中,领悟到主题的深意。如他到巴黎后的一系列文章,虽短小却精致,貌似不经意的散写,却为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比如那篇《脸》。此文让我联想到周作人的文章,从平实的现象和普通的事物中推衍出人生百态。他把脸的各种形态和各样人对脸的态度与使用之不同做了生动的描述。看这些文字:“有些人成年挂着一张脸,当然它会用旧,会变脏,会起皱,象旅途中戴过的手套一样会撑大。这是节省、简朴的人。他们从不换脸,一次也没让他洗过。他们认为这张脸就够好了,谁能使他们相信和它相反的脸呢?他们要是有几张脸,他们用另外几张干什么呢?当然就成问题了。他们把它们保存起来。他们的孩子们会用上它们。可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的狗会戴着它们走出去。为什么不呢脸总是脸。另外一些人换他们的脸,快得令人毛骨悚然……刚到四十岁,就已经换到最后一张了。他们不习惯爱护脸,他们最后一张戴了七八天,就有窟窿,许多地方薄得象纸,渐渐露出衬底来,算不得脸了他们还戴着它到处跑。”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了他的象征诗歌。分明是在讽喻人世啊,并且其讽喻引申的主旨一贯到底,人生百态、纷杂世相尽然呈现。看看这不同的人该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脸哪。那脸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吗?一个人怎么个活法就有个怎样的脸。笔力、气韵一气呵成,爽快之极,却也回味无穷。这样精彩绝伦的文字和意趣并非常人可以写就的啊。而那篇〈祖父侍从官之死〉更是生动逼人,妙笔连篇。将他祖父临终前的不甘垂亡的歇斯底里状和整个庄园里众仆人,包括猫与狗的反应之描述真是极尽幽默之能事,而字里行间却也无不呈现作者的深切感伤。正是这种将生动外化于表现方能更有效地揭示人的情感啊。亦叙亦论的行文,或回忆或表现的铺陈,将动静之态注于阴柔之美,掩卷回味,始终毫无罗嗦烦厌之感。

  以上是关于祖父的文章,而另一偏却是在外祖父家的生活情景——《在外公家里》。这是一对一个古老家族庄园中的众人众相众心的细致分析与描述的长篇文章。里面当然是以我的视角反映在我之心与感之内之外的生活。自幼敏感多思的里尔克,通过繁复奢华环境下对人的观察与认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百年前的生活现场影片。其细致程度不亚于一个电影脚本。在那个亡母自幼生活的环境下经历、缠绵,这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的感受该有多深。任何一个笑容和手势都能成为意味。于是在这些意味中他瞪着眼睛,竖着耳朵,大张了嘴,一时笑,一时哭,一时呆坐,一时夜不能眠。亲戚们的语言和情貌特性都是一本书啊,那里有万千的蕴涵,太多的故事,丰富的人性与哲学供他不尽咀嚼。那场小住刻录了他的永恒的人生记忆,从此他懂得世道的艰辛,人情的冷暖。这一切在里尔克细腻的笔下,在那种座椅里,那样的回廊中娓娓流淌,带着丝丝辛酸

  在《被拆毁的房子。独居者的祈祷》中,他竟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以多元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描述那个被无数人居住过的即将拆毁的房子。读之直叫人心跳加快兴奋不已啊。那语言太美妙了。“可是,那些生命力还潜藏在那些镜子、画框、橱柜后面;它也藏在每一根剥落的板条里,藏在糊墙纸边缘下的潮湿泡泡里,它在扯坏的破布中摇晃,从多年前流下的令人作呕的脏斑中渗出来。。这种顽强的、惰性的,有酶味的气息,任何风也没有把它吹散。空气中弥漫着中午、疾病、人的呼吸、蓄积多年的煤烟气、从掖下散发出来的使衣服黏答答的汗气、暖气的口臭、冒气的臭脚发出的戊醇味……入学儿童恐惧不安的气味,成年男孩床上发出的闷热气味。老是吹拂在同一条街上的微弱而温顺的风也刮来各种气味……我看清楚它是件可怕的事,看清这一切,它们便立即进入我心中:他们在我心里落户了……经过这一切之后,我有点疲倦,也可以说是精疲力尽了……”而后他在狂欢节的大街上独立在快乐外,无法相融于所会的朋友,却仍然被这房子控制,他想征服它事实却不能,这构成了控制他某种生活的内容和方向。瞧瞧这是怎样的语言和涵义啊。反思一下我们国家这些年的散文,一直是自语式或平淡直观的流水帐表白,它的影响总是滞后于小说和诗歌。有人将其归为语言的弱势表现,是有一定道理的。传统的散文那短小精悍,意寓于文,形散而神不散等的理论已不适应当下读者的要求。人们想通过或长活短的文章看到生活的另一种激动和精神的某种抒情抑或知识情趣的飨获。毫无过瘾之感的文章势必会被淘汰。所以尽管里尔克的文章已过去近百年,如今读来仍是那样妙趣横生,心身俱悸,爽快之极又回味之极。当然,大师是必有他的划时代意义的。能企越者显见。

  里尔克的散文还有些神秘变换的特征。本以为是日常所见的凡人凡事,可在他的笔下竟走出预料抵达另一种结果。在《有跳跃毛病的畸人》这本是他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偶遇的一个腿有毛病的男人。一路上他跟着他,对方的种种表现细节尽显里尔克的眼里,那个怪异的人表情凶狠的人,不接受世人善意的人,惟在跟自己的腿疾挣扎,他跳跃着厌恨着对视路人,做着各种怪象。以为他终会成功走完他的那条路,在作者脱离开对他的搀扶后,那人竟故意仍开腿仗向后仰去。“他把头稍稍转向,他把目光晃晃悠悠扫过天空、房屋和水面,有点发呆,随后他听之任之了。手杖丢开了,他伸开双臂,好象要飞起来一样,痉挛象自然力一样从他体内爆发出来,迫使他的身体向前弯向后仰,迫使他点头哈腰,把舞蹈冲动力从他体内赶出来,使他当众爆发。因为有许多人向他围拢过来,我再也看不见他了。”这就是日常所见而得出的奇幻之作啊。

  从里尔克的文里,常常能读到健康的、感恩的、从精神内核深处爆发的美与力,让我们激动、欣喜、缱绻。

  是的,这样的文章真的很多。从《一封信的草稿》里看到他大滴的眼泪径自流淌。那是他面对圣女。日纳维埃尔夫的画像时的情不自禁。“我哭了。我哭了,因为一切都出乎意料地呈现在眼前。我站在画像前哭泣,没有办法不哭。在初入巴黎的种种窘境下,可以想见里尔克的感伤和寂寥。但圣女的画给了他激励和温暖。而一切有力的、美的形式都是激发物,都能使人斗志昂扬啊。这时波德莱尔的诗句正好给了他鼓舞。“我曾歌颂过的人们的灵魂啊,使我坚强起来吧。支持我吧,让世间一切腐败的臭气和谎言远远地离开我吧;而您,我的天!请大发慈悲,让我写出一些美丽的诗句,以便向我自己证明,我并不是最差的人。我也并不是低于我所瞧不起的人。”这是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第十篇〈凌晨一点钟〉之诗句。着都是给里尔克以力量和信心的外力呀。所以他写了一封不会发出去的信,惟在勉己,而发表之后或可喻人。他最后说道:“啊,这种心情,如果能分一点儿给你就好了。可是,他能持续下去吗?不,这种心情只是靠牺牲孤独换来的。”

  在〈贝多芬的音乐〉里,读到的是里尔克那毫不掩饰的钦仰与纯然感喟。不仅使我们看到金子般的心灵律动,还让我们再次被神的符音涤化熏染。“他,他内心只容纳澄明的永恒的音乐,这样就只有让没有声音的感觉给他带来一个世界,一个无声的世界,一个紧张的,跷足而待的世界,音乐尚未被创造出来的未完成的世界。世界的完成者:就象那化为雨点落到大地和江河湖海的水滴,漫不经心地落下来——比以前更茫茫然不可见而又乐于顺从永远的规律,离开大地和水面,上升、漂浮、形成云天:沉淀在我们体内的苦恼,就是这样从你那里上升,世界弥漫着音乐……可是,主啊,如果有个象处女一样未失童贞的人,竖起未被玷污的耳朵,躺在你的乐声旁边: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地死去,或者让她把你无限的音乐胎儿怀足月,她的受胎的脑子一定会爆开,迎接真正的诞生。”

  这样的文字这样情感还需我们多说什么吗?所以真挚的理解和用心的感悟,在神性的光芒中俯首帖耳,一切的韵力必将诞生。美好、爱、韶光终将永生,挥之不去。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里尔克。散发神一样光芒令人永生敬畏的里尔克;是怀揣对伟大崇高无上敬畏的谦逊的里尔克;是一生对诗艺孜孜以求严格上进渐登辉煌的里尔克;是对凡尘弱民永在哀惜,牵挂的善良的里尔克;是那样真实地活过了一生,走过了平实朴质的路线,是我们心里唾手可触永温于心的里尔克。这是种永远的敬仰,永在的探询,永存的渴望。他不仅仅是夜路的松灯,更是黎明前的启明,照亮真每一位在诗歌道路上辛勤跋涉的诗艺探索者的道路。

  因为,他是值得穷尽一生去追求的。


星期一诗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