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吕菲乌斯诗4首赏析

格吕菲乌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生于西里西亚的格洛高,是一名德意志抒情诗人、剧作家。原姓格赖夫(Greif),格吕菲乌斯是其拉丁文形式。1634年到但泽,学习诗歌创作。1636年受邀到弗斯霍瓦(德文名弗劳施塔特),任贵族舍恩博恩(Georg von Schönborn)的家庭教师。次年舍恩博恩死后,到莱顿继续学习,在此居住六年。后旅行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南部。1647年回到弗斯霍瓦,开始戏剧创作。1650年起任格洛高市议员,死于此。作品以忧郁和悲观情绪著称,写有五部悲剧:《列奥·阿美尼乌斯》、《卡特丽娜·冯·格奥吉恩》、《卡罗鲁斯·斯图阿尔杜斯》、《卡德尼奥和塞林德》、《帕皮尼阿努斯》,也写过《可爱的玫瑰》等三部喜剧。有时被称为“德意志的莎士比亚”。




格吕菲乌斯《悼阿特拉图姆》


你的豪奢的坟墓是用剥削来的钱,

和穷人们流出的汗水和眼泪所建,

现在被战争劈开,你那腐烂的尸骨

被一条愤怒的野狗疯狂地扯来扯去。

有人搬砖头,有人把美丽的墓碑搬走,

有人把大理石块拿去镶他的窗口。

而且说:取于众人者,众人亦必须取还。

有一位陌生人见此,不由得为你羞惭。

他哀痛:目睹你死后还不免遭此一劫,

我哀痛:在你死前没有发生这一切。


钱 春 绮 / 译


乍看题目我们会以为这是格吕菲乌斯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实际上这是一首以悼亡诗为名义的讽刺短诗。
诗歌中的大部分诗句都采用跨行诗句写成,这不仅使诗行的语词更富有表现力,而且使节奏更为接近日常口语。诗人在这首诗中是与抒情主人公合一的,而听众则分为显性的“你”和隐性的旁听者。第二人称的“你”显然是已经死去的“阿特拉图姆”。诗人对着阿特拉图姆进行直接地控诉,控诉逝者生前强奢豪夺,用尽穷人的血泪建造豪奢的坟墓。接着冷峻地将坟墓被掘,野狗撕扯暴尸,片瓦不存的“惨景”告诉他,作者在转述这让人胆战心惊的场面时却丝毫没有显示出丁点的怜悯之情,而耳畔传来的旁人的一句“取于众人者,众人亦必须取还”的呐喊自然道破了其中的缘由。原来饱受阿特拉图姆暴虐的人们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恨,但是,显然多年来所受暴君的蹂躏和掠夺所致的心头之恨,并不可能因为这一次的歇斯底里而消解。
诗歌中的点睛之句是诗歌的最后三行:“有一位陌生人见此,不由得为你羞惭。/他哀痛:目睹你死后还不免遭此一劫,/我哀痛:在你死前没有发生这一切。”在这里,诗人让隐性听众的其中一位,以毫不知情的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来导出话题,而就是在他与我的一问一答中将诗歌的讽刺意味推向了最高点。西方国家也有入土为安的社会习俗,灵魂只有在大地母亲中才能真正地安息。死后暴尸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陌生人自然会为此感到痛惜。但是,知晓事件缘由的抒情主人公就不同了,他哀痛的是人们没有能够早早地觉悟,在暴君生前就对他的暴虐进行反抗,死后的破坏坟墓并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人们应该勇敢地为自己的安定生活进行不屈的抗争。在这里,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告诫隐性的听众,亦即饱受罹难的穷人们而不是对显性的“你”——阿特拉图姆说的。
此悼诗非彼悼诗,诗人作出这样的显性和隐性听众的区分,更加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彰显了真正的写作意图。( 沈 喆 )




格吕菲乌斯《祖国之泪》


我们已受到完全、比完全更多的蹂躏!

一批批无耻的军队,疯狂吹奏的军号,

沾满了鲜血的刀剑,轰轰震响的加农炮,

把一切辛勤的果实和储存消耗净尽。

教堂已天翻地覆,塔楼被烧成灰烬,

市政厅化为废墟,壮男们把性命送掉,

少女们受到奸污,不管向何处观瞧,

火光、瘟疫和死亡,使人们胆战心惊。

这里经常有鲜血流过战壕和市内,

已经有十八个年头,我们的河里的水,

几乎被尸体堵住而不能完全畅通。

可是我还没谈到比死亡更令人恼火,

比瘟疫、大火、饥饿更加严重的后果:

许多人灵魂之宝也已被劫夺一空。


钱 春 绮 / 译


《祖国之泪》创作于1936年,是德国诗人格吕菲乌斯的不朽之作,为典型的十四行诗体。格吕菲乌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十年战争”的动荡中度过的,早年不幸的经历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的灾难使他悲愤忧戚,对遭受蹂躏的祖国的爱,对饱受罹难的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抨击,对和平的渴求,都成了诗人作品中的主要基调。
“祖国之泪”这个题目本身就有双重含义。即可以理解为人民看到自己的祖国处处生灵涂炭,自己流离失所的黯然泪流,更是祖国父亲(Vaterland)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民无枝可依,颠沛流离时的潸然泪下。
诗人正是在“祖国之泪”泣涕声中,将心中对战争的满腔悲愤化作了诗歌的控诉。“我们已受到完全、比完全更多的蹂躏!”在诗人痛心疾首的呐喊声中,耳边传来的是“疯狂吹奏的军号”和“轰轰震响的加农炮”;眼前出现的是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画面。诗歌语言强烈的影音效果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让所有的读者对此不寒而栗,战火中人们茫然四顾的胆战心惊显然已经感染了每一个受众。语言所带有的浓郁的抒情色彩是德国巴罗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诗句中众多的形容词的叠加所造成的画面的繁芜厚重之感,与实际上只剩下鲜血和灰烬两种颜色的明暗色调的冷暖对比造成的压抑无望之感亦是巴罗克文学讲究修辞的突出表现。再者,该诗所呈现的这个残酷的世界既是自然的、感官的,又是暗示的,战争给人们的精神上带来的创伤远比肉体的摧残更为严重,“许多人灵魂之宝已被劫夺一空”。诗人更多地关注的是在动荡岁月中人的命运的不稳定性,如同游戏球一般被残酷地抛来掷去,失掉了信仰,何来救赎?而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仍然将消弥战祸的希望寄托于上帝的身上,所以诗人暗示人们要在尘世的苦难中进行拯救的祈祷,在他的笔下,尘世事物一般并不存在固有价值,人只有通过灵魂的吸收方能获得永恒的神圣,通过内在的稳定性去对抗外在的不稳定性。在这里,精神上的内向性构成了巴罗克诗歌的又一个特征。对情感的倚重,修辞的讲究和精神上的内向性是这首诗歌突出体现的一部分巴罗克艺术的特征。
在此诗歌创作之时,“三十年战争”已经进行了18年,诗人也许更希望这痛彻心扉的祖国之泪能将这场战争的罪恶冲刷干净。失掉了灵魂的人们何时才能回头掬起这流尽的祖国之泪啊!( 沈 喆 )




格尔哈特《赞歌》


我的心啊,出去寻找快乐吧!

在这可爱的夏日时光

去享受上帝的赐予;

观赏那美丽花园的装潢,

看啊,它们是怎样

打扮了我,也打扮了你。

树木枝繁叶茂。

一件碧绿的锦袍

把大地的泥土覆掩;

水仙花和郁金香

穿着美丽衣裳,

赛过所罗门的绸缎。

百灵鸟翱翔在天空,

小鸽子钻出岩缝

向着森林舒展翅膀;

聪明的夜鹰啊,

把婉转啼鸣送给山川、丘陵,

送给狭谷和田间垄上。

老母鸡领着孩子悠闲散步,

鹳鸟喜迁新造的房屋,

燕子唧食哺育幼雏;

敏捷的麋鹿,轻盈的野狍

欢快地奔跑,

冲下山顶,跃向蓬蒿深处。

田野里小溪淙淙,

在沙滩上留下身影,

两岸是树影婆娑的桃金娘,

还有草场青青,

牧人赶着羊群,

清脆的吆喝声在荡漾。

忙忙碌碌的蜜蜂

飞来飞去,四处采撷

它们那珍贵的花蜜;

甜葡萄的玉液琼浆

天天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

给它们那稚嫩的儿女。

麦禾儿生长得葱葱郁郁;

看啊,老老少少欢声笑语,

赞美丰腴的收获;

人们为丰衣足食而鼓舞,

人类的热情

创造了累累硕果。

我的心啊怎能平静?

上帝的伟大创举

唤醒了我的灵感;

众生歌唱,我也歌唱,

从我心灵中流淌

赞美上帝的诗篇。


张 黎 / 译


格尔哈特的《赞歌》又名《夏日之歌》,形式朴素简明,语言简洁而不失纯度,不仅让诗歌散发着纯朴的泥土芬芳,明白易懂,而且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
这首诗歌是诗人内心爱、信任与赞美的自然流露。通过对细微的日常生活的情节的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雨水阳光的挚爱,特别是对劳动的赞美,传达出了朴素的生活内容和宗教信念。
诗人在诗歌的一开始就发出“我的心啊,出去寻找快乐吧”的呼喊,奠定了全诗轻快活泼、欢乐洋溢的基调。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诗人用轻盈而随意流淌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平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处处生机盎然,花儿尽情绽放,鸟儿自由歌唱,麋鹿欢快奔跑,溪水淙淙流淌,蜜蜂飞来飞去而人们辛勤劳作,在欢声笑语间赞美着丰腴的收获,整个行文动感十足。这样一个富足完美的世界显然不是诗人眼中的一时之景,而是异时异地的夏景连缀,诗人正是借用平日里点点滴滴的细节汇集成了这个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却又让我们触手可及的真实的世界。
这首诗歌称得上是巴罗克自然诗的代表之作,这里的自然显然是天堂的喻象,而歌颂上帝才是诗人的指归。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是隐喻、象征和寻求普遍的意义,诗人们面对自然时寻求的是隐含在表象下的深层意义,所以自然本身也就失去了其独立的意义,如同在这首诗歌中提到的夏景,虽然缺乏个性却拥有明确的象征性。因此在诗节的最后,诗人仍然不忘再次将这一切归功于上帝的伟大创作,心中流淌的满是赞美的诗篇,与诗歌的主题遥相呼应。
在整首诗中,我们完全没有看到“三十年战争”的残酷影响,虽然格尔哈特的人生经历极为坎坷,但是他的温婉的同情心和内心的痛苦却从未颓废退化成为那个时代颇为流行的多愁善感,他笃信上帝的忏悔和不绝的悲伤也没有堕落成为令人窒息的绝望。相反,诗人用自己的质朴赞美了原本就属于尘世的鲜活的生命,用忧郁的琴弦弹奏出了属于尘世的喜乐之音。虽然他的创作被称为宗教诗歌,但他的创作却实实在在地为世俗内容进入宗教歌曲打开了大门。
正如格维努斯这位严苛的作家所说:“如果17世纪中有一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明显的影响,那就是格尔哈特。他回归到了路德时代风行而正宗的诗歌创作形式,虽然他仅仅只是应环境要求而这样修正了时下的诗歌创作思路,但是他人却没有勇气这样做。”除去了矫揉造作,整首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是简单而新鲜的复活气息,一如他的思想虔诚质朴而真挚。
格尔哈特的许多诗歌后经谱曲在民间广为传唱。( 沈 喆 )




格尔哈特《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牲畜、人、田野与城,

整个世界都进入梦境;

可是你们啊,我的灵感,

起来吧!你们开始去干

你们造物主喜欢的事情。

白天已经成为过往,

金色的星儿闪闪发亮

在那湛蓝的苍穹;

是的,我也要这样伫立,

若是我的上帝

命令我离开这人间悲痛。

头脑、双手和双脚

多么快活啊,只因为辛劳

到了终结的时日;

心儿欢呼吧!你理应

摆脱这尘世的不幸

和赎罪的劳役。

你们啊,疲惫的四肢,

去吧,快躺下歇息!

你们需要的是被褥;

那样的时刻即将来临,

为了让你们安然就寝,

有人在大地上准备床铺。

还有你们,我可爱的人们,

你们今天不必担心,

既无事故,又无危险;

上帝命你们从容睡眠,

你们要把珍贵的刀剑

交给勇敢的斗士,置于床边!


张 黎 / 译

保尔·格尔哈特是德国17世纪著名的宗教诗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德语圣诗相对比较陌生。其实德语圣诗的渊源,比英语的要早得多,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首《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作于1648年,正值天主教与新教“三十年战争”结束之际。作为新教徒的格尔哈特,用这首诗纪念在“三十年战争”中不懈斗争的勇士。格尔哈特在这首诗作中用一根忧郁而和缓的琴弦奏出了一首喜乐之音,使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的第一节可以视为全诗的引文,诗人在这一节中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整首诗想要表达的主题,而是简要描写了诗人作这首诗时的环境。那是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梦境。这样的交代有两重好处,其一是诗人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却难以入眠,表现出诗人心情的不平静,也为整首诗崇高的主题埋下了伏笔;其二是在诗的一开头描写宁静的夜晚,这样就把夜晚静谧的氛围引到了诗中,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础。呼唤灵感与心灵,强调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是格尔哈特诗歌开头惯用的手法,也符合17世纪宗教文学发展的普遍倾向。诗歌的第二节承第一节之势,不仅描写了夜晚的星空,更重要的是把“上帝”和悲苦的人世引入诗中。这才有了第三、第四节中辛劳的生活和疲惫的四肢。辛劳到了终结的时日,快乐的并不仅仅是双手和双脚,还包括人高贵的头脑,这就足以反映出在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德国,束缚人的不仅是繁重的劳动,还有天主教套在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所以,摆脱尘世的不幸实际上是新的快乐的开始。天主教要求教民不断地劳动以赎罪,否则便不能进入美好的天堂。而时至今日,整整三十年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新教徒在战争中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心儿终于能摆脱重重的枷锁而欢呼歌唱。诗人借助于宗教境界,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发出了对斗争胜利的欢呼,表达对一场悲苦结束的欢欣。至此,诗人将人们劳作一生的终结与摆脱战争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巧妙的类比作用。
但是,这样的胜利的到来并非全无代价,有多少人为了争取信仰的自由而倒下了,格尔哈特并没有因为心灵的自由而忘记他们。他用歌声抚慰战士们疲惫的四肢,那个为他们在广阔的大地上准备床铺的是谁呢?应该就是仁慈的上帝吧!格尔哈特笔下的上帝,不同于以往教会所信的、威严的神,而是一位温柔可亲的,充满仁爱的慈父。正是这位慈父保护着疲惫的人们,让他们既不必担心危险,也不必担心事故,能够抛开烦恼,进入永恒的睡眠。把死亡比作睡眠,这完全符合基督教一直以来的隐喻方式。同时,他还不忘提醒他们,让他们把斗争的刀剑交给仍然在奋斗的勇士,让这些勇士去继续这场伟大的斗争。在这里,把刀剑置于床边,说明了斗争的残酷和激烈。
格尔哈特虽然没有亲手拿起刀剑去捍卫信仰的自由,但是他用手中的笔和美丽的诗歌声援着不懈斗争的人,用上帝的仁慈抚慰那些逝去的生命和高贵的灵魂。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温馨与惨烈,在神的大爱中统一。宗教的美与神圣,在宁静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也许,格尔哈特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 董 玮 )



推荐阅读:

鞠孝汶诗2首

罗俊敏诗2首

文忠成诗2首

郑澈《思美人曲》

尹善道《五友歌》

D·H·劳伦斯诗8首

贡戈拉诗3首

塞蒂纳诗2首

鲁米《同甘共苦》

阿特伍德《弃儿》

卡斯特拉诺斯《面对一块古石的默想》

马查多《给我的影子》

鲁米诗20首

阿特伍德诗4首

维加诗4首

埃斯普马克诗3首

萨利纳斯诗4首

塔伦斯《和杜甫》

卡琳·波伊《奉献》

弗勒丁《好天气》

里尔克《果园》

乌纳穆诺诗3首

海顿斯坦诗7首

艾米莉·勃朗特诗5首

正冈子规俳句选

与谢野晶子诗选

里尔克《窗》

里尔克《瓦莱四行诗》

里尔克《玫瑰集》

叶芝诗10首

北原白秋诗6首

岛崎藤村诗7首

埃德森斯文诗35首

奥哈拉诗20首

米莱诗3首

克劳德·麦凯诗5首

西德尼·拉尼尔诗3首

金内尔诗4首

杰弗斯诗4首

兰德尔·贾雷尔诗7首

米沃什《梦痕集》

兰斯顿·休斯诗16首

鲁伊斯诗3首

克维多诗6首

蒙特希诺斯诗2首

路易斯·德·莱昂诗5首

里德鲁埃霍诗2首

米格尔·埃尔南德斯诗5首

哈特·克莱恩诗10首

西蒙·阿米蒂奇诗10首

扎波洛茨基诗10首

帕斯诗7首

泰戈尔《园丁集》

贺拉斯诗7首

泰戈尔《飞鸟集》

泰戈尔《新月集》

泰戈尔《吉檀迦利》

泰戈尔《萤火虫》

索德格朗诗99首

松尾芭蕉俳句选

朗·普利迪诗18首

威廉·斯塔福德诗25首

艾德里安娜·里奇诗选

霍普金斯诗5首

詹姆斯·泰特诗5首

查尔斯·奥尔森诗选

朗费罗诗4首

斯诺德格拉斯《心的指针》

凯特·莱特诗6首

W·S·默温诗7首

W·S·默温诗13首

W·S·默温诗7首

波赫士诗6首

斯蒂芬·克兰诗10首

娜塔莎·特斯维诗10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3首

麦凯格诗8首

休·麦克迪尔米德诗3首

娜塔莎·特斯维诗15首

露易丝·格吕克诗8首

努瓦斯诗2首

穆太奈比诗3首

麦阿里诗3首

韩莎《今天等不到我所期待的梦幻》

安特拉《骑士》

盖斯诗4首

查尔斯·西米奇诗10首

查尔斯·西米奇诗12首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