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安石《元日》

北宋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 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女 悲 悼 诗 人 韩 莎

除了上面提到的诗人外,蒙昧时期还有许多诗人,他们大部分出自拉比尔部落、盖斯部落和泰米姆部落。其中有泰阿柏特·舍兰(530),他是盖斯部落的流浪诗人;和他同时的有泰米姆部落诗人阿勒盖迈·法赫勒,其诗集于1867年在莱比锡出版,后又在贝鲁特出版;还有大穆拉格什(552)和小穆拉格什(560);还有希贾兹的奥斯部落诗人赛茂埃勒·本·阿迪亚(560),其诗集于1909年在贝鲁特出版;还有穆泰拉米斯(580),他是巴林人,塔拉法的舅舅,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矜夸和讽刺;穆萨盖布·阿卜迪(587),他是拉比尔部落人,与阿慕尔·本·杏德国王过往甚密,并写诗赞颂他;欧尔沃·本·乌尔德(596),阿柏斯部落的流浪诗人,其诗集于1864年在格京根附德译本出版,随后又在贝鲁特出版;阿迪·本·宰德(604),他是希拉王国宫廷诗人;伍麦叶·本·艾比·绥勒特(624),他是塔依夫地区的盖斯部落人,极为虔诚,具有出世思想,身穿粗毛皮衣修行;哈泰姆·塔依(690),纳季德人,以慷慨出名,以至有成语说:“像哈泰姆·塔依那样慷慨”,他是诗人,也很勇敢,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矜夸、歌颂慷慨大度,其诗集于1872年在伦敦出版,以后又在贝鲁特出版。
但所有这些诗人中最著名的是韩莎和侯特埃。
恩姆·阿慕尔·突玛德尔,绰号韩莎,是姆德里族女诗人,约于575年出生于一个有权势的富裕家庭。她结过两次婚。第一次与阿卜德·欧扎结婚,生一子名欧默尔,以艾布·舍吉拉之名为人所知;第二次与米尔达斯·苏勒米结婚,生数子,都以骑士精神和诗歌著名。
韩莎的两个兄弟穆阿威叶和萨赫尔都是苏莱姆部落的骑士,后来都阵亡身死。韩莎极为悲痛,心碎欲裂,因此哭瞎双眼。她特别为萨赫尔抛洒满眶热泪,因为他生前具有阿拉伯的崇高品质:勇敢、高尚、忠诚、志向远大,对她表现出诚挚的姐弟之爱,对她体贴和大度。
韩莎活了很长时间,正赶上伊斯兰时期,她和儿子们都信奉了伊斯兰教。当穆斯林和波斯人之间的战争爆发后,她鼓励儿子们奔赴沙场,参加于638年进行的格迪西亚之战。当她听到儿子们战死疆场的消息后,欢呼道:“赞颂真主,它以他们之死给我增添了荣誉,我祈愿真主让我在天堂与他们相聚。”她约于664年去世,活了大约89岁。
韩莎有一部诗集,全是对她兄弟、特别是对萨赫尔的悲悼。1888年在贝鲁特出版。耶稣教神父路易斯·舍胡对诗集十分重视,在全文印行后,又于1895年印行了简明教学本,名为《韩莎诗注之友》。
韩莎是个内心受到很深创伤的女性。她之所以对遭到的灾祸心痛欲裂,是和她对兄弟深挚的爱,她过去对他的依靠,对他那极其可贵的品质的崇高估价是分不开的,这些品质对她整个身心发生了极大影响。他的两个兄弟,特别是萨赫尔之死,使她的伤心泪汇成了无底河,使她从心底里吟唱出挚爱、痛苦的感情之歌。
伤痛之情是韩莎诗歌的基础和源泉,而它又通过内容、想象和语言表达出来。诗中饱含着激情,她痛哭不知限度,号叫而无终极,对死者的追忆更使之有增无减,这追忆占有了韩莎的整个脑际,任何事情都使她想起萨赫尔:太阳升起,她想起萨赫尔的出击;太阳西沉,她又想起萨赫尔的好客。这种感情根深蒂固,它几乎摧垮了女诗人,如果不是周围也有许多人在悲悼她兄弟的话,她甚至会自杀。这种感情是对敌人的宣战,是女性的温柔和大丈夫气概融为一体的感情,这种融合也表现在当她提到兄弟的战斗精神和在战场上的表现时。她是一个阿拉伯妇女,对战场并不陌生,也不置身于正当的英雄气概和激情之外。总之,韩莎的感情是动人心弦的,完全发自肺腑:
我永远不能忘记你,
直到生命消殒、坟茔灭迹,
啊,不能忘记你。
离开尊贵的萨赫尔那一天,
我便失去生的欢愉和乐趣;
啊,慈母的泪,我不尽的哀思,
时时将你悼念和追忆;
难道你真的一去不返了,
日日夜夜安息在孤坟里!
韩莎的诗中,感情支配着思想,使思想具有从诗人被焚烧的心中迸发出的活力。她把全部才能用在悲悼上,而不写别的内容。尽管他也鼓动部落为她复仇,但这不过是几声哀痛欲绝的呼喊,并不脱离悲悼的范围。其次,这种感情使韩莎的思想散乱而不集中,诗中的语句似乎迸跳而出,这是她痛苦思想状况的反映,是她悲伤激愤之心的呻吟,也是她对萨赫尔可贵品质的赞叹和惋惜。她的感情限制了思想的深化,因为感情的语言不是哲理、也不是分析,只不过是呼喊、哀叹、惊惧及其他。因此,她的思想显得重复,悲惋之声也只是那几个很少变化的音调,有时也不免使人厌烦。
尽管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韩莎诗中想象的驰骋,但却因其过分夸张而使思想内容变得突出,从而突出了被描绘的景物。韩莎诗中的夸张尽管有时过分,但却可以接受,因为它乞灵于哀痛,乞灵于掩盖了一切瑕疵的对所爱不能更替的真挚手足之情。她的夸张甚至也表现在语言上,她过多使用夸张之词和表现力很强的借喻和隐喻,让自己的感情在其间沸腾,在赞赏。挚爱的旋律中将萨赫尔的品质尽情托出。
感情色彩构成了韩莎诗歌的风格。她在诗中多与双目对谈,让它尽情抛洒热泪;她也多与失去的兄弟倾谈,他的身影一直在她眼前回旋,她与它窃窃私语,数说他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美德,使人感到他具备了一个阿拉伯人必备的勇敢、高尚、助人、廉洁、智慧等品质。韩莎的语言柔和流畅,因为它是激动的、毫不矫揉造作的、充满感情的语言。总之,韩莎的诗是感情诗,它叙述、它悲泣、它哀婉、它要求复仇。
第九节 赞颂和讽刺诗人侯特埃(?-579/伊59)
哲勒沃尔·本·奥斯,绰号侯特埃,是姆德里族阿柏斯部落人,系一名叫杜腊的女奴所生。因为宗谱混乱。他归属的家族不清。他要求加入同父异母兄弟之列,但未获准,于是他便对他们进行攻击。他后来归属于一个父妾娘家朱赫尔部落的家族,在那里也不受欢迎,于是他也对他们进行攻击,此后离开了他们。
后来,侯特埃的生活就在持续不断的流浪中度过,从一个部落辗转到另一个部落,从一个家族改变为另一个家族。他内心追求荣耀和崇高境界的动力减弱了,廉耻之心也泯灭了,变得不惜一切地用诗歌追求实际利益。他颂扬馈赠者,攻击拒绝施舍者。
他生活的坎坷和奋斗的失败,似乎削弱了他内心对人们的热爱和同情。他的诗大部分是讽刺诗,以致在蒙昧时期后期他成了一个使人畏惧和疏远、令人反感的人。这也不奇怪,因为他早已变成了一个贪婪、堕落、动辄进行报复的人,他身上除了热情洋溢的诗歌才能外,几乎没剩下什么人类感情,岁月的流逝使他的诗歌更加辛辣,甚至伤害了最亲近的人。他攻击亲人,攻击他的恩人,也攻击他自己。
侯特埃曾与恩姆·穆勒凯结婚。众所周知,他对妻子和孩子们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柔情,这就证明,他的某些劣行只不过是他面对的艰难环境所造成的。侯特埃在穆罕默德在世后期信奉了伊斯兰教,但他的信仰并非出自内心。他一直在败坏着宗教的名声,态度反复无常,既没有放弃使他获得利益的讽刺,也没有停止伤害人们。所以他时而尝到获得金钱的甜头,时而遭到被监禁的惩处。侯特埃约死于679年。传说当他临死时,嘱咐将他放到驴背上,因为高贵者不能在床上死去。
侯特埃有一部诗集,其中有一些被传诗人篡改。1890年在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印行,后于1893年在莱比锡,1905年又在埃及出版。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赞颂、讽刺、矜夸、爱情等。
诗歌是侯特埃的唯一资本和谋生手段。他持诗才奔走各地,投靠有利可图的人,赞颂慷慨大度的施舍者,用讽刺诗作武器攻击使他失望的人。哈里发欧默尔·本·赫塔布曾因他讽刺的尖刻而囚禁过他,他在向哈里发求情时毫不掩饰地陈述了自己需要用诗歌谋利。
侯特埃擅长写颂诗,他在诗中写尽了能获得被颂者赏赐的内容。当他写颂诗时,就显得比较高尚。他的颂诗时而温婉动人地讨好,时而又感情热烈奔放,如果他得到了好处的话,就写像他在赞颂舍玛斯家族那样的诗。
侯特埃生性喜好嘲讽,也喜欢和人们的观点不一。他认为人们认为好的东西不好,这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就因为人们认为它好;他认为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好,这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就因为人们否定它。由于这一原因,他的观点有时反复无常,他非难从前他自己认可的美德,又颂扬以往他自己摈弃的丑行,他完全凭一时的兴趣和爱好对事物进行判断。另外,他对金钱的急切需要,也促使他对人们进行嘲讽、攻击,以便获得生活来源。人们都害怕他,给他钱以避免他的伤害。据说哈里发欧默尔·本·赫塔布曾用三千迪尔汗作代价要他停止攻击穆斯林,并警告他:“你要小心,不要攻击人们!”他回答道:“那我的一家将要饿死了,因为那是我的生活来源呀!”
侯特埃的讽刺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谋利和复仇,像对惹布尔干的讽刺;一类是满足内心需要和发泄怨恨,像他对自己,对亲人,对宾客所说的一些话。侯特埃在讽刺诗中避免使用粗鄙骂詈的话,他的语言是干净的,恰恰相反,他本人的行为却是不干净的。他使用嘲讽这个武器,抨击人们的社会品行,指斥他们的吝啬和怯懦,责备他们意志的薄弱和缺乏远大理想,同时却推崇他们的敌手。他的讽刺诗中包含着怨诉,怨诉中又有谴责和教诲,尽管他的讽刺诗并不粗鄙,然而却准确辛辣,切中要害,这是因为他具有明察弱点、擅作嘲讽诗的才能。
侯特埃属奥斯派,他的诗歌具有奥斯派的一切特征。他重视诗歌创作,对诗句反复推敲,直到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严谨工整了才把它传播出去。他虽然把诗歌作为谋生手段,但并不忽视它是一门艺术,因而对它精雕细镂,仔细琢磨。他十分欣赏祖海尔的创作风格并刻意仿效他。他的诗歌内容虽然很少革新,但还是有某些新鲜成分,这就是结构严谨,刻画细致,这使他的诗歌避免了平庸化。他多借助于直观的描绘,倾向于能使思想具体化,并真实地描写事物的现实主义方法。




推荐阅读:

张辑诗词集

元好问诗赋集⑴

元好问诗赋集⑵

元好问诗赋集⑶

刘因诗词集⑴

刘因诗词集⑵

乐府雅词⑴

乐府雅词⑵

乐府雅词⑶

张翥词集

张翥诗全集⑴

张翥诗全集⑵

杨公远诗全集

刘克庄词集

张炎词全集

王沂孙词全集

卢祖皋词集

曹冠词全集

蒋捷词全集

石孝友词集

陈允平词集

苏辙诗赋集⑴

苏辙诗赋集⑵

苏辙诗赋集⑶

魏诗

汉诗

齐诗

宋诗

梁诗

晋诗

陈诗

北魏诗

北齐诗

北周诗⑴

北周诗⑵

顾城旧体诗选

说辛弃疾词

说李清照词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长相思》

杜甫《兵车行》

杜甫《望岳》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少年行》(其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清照《如梦令》

苏轼《沁园春》

辛弃疾《念奴娇》


二更月上城 照见兜鍪光 侧身望山川 泪落百千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