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即绝对不二的境地
科学本来是从二元对立的观念引申出来的。在佛教观念上,二元对立即此岸。善恶、爱憎、得失、生死等,所有对立的观念都是迷执的世界。相对而言,超越善恶、超越爱憎得失,脱离生死的绝对不二境地,即彼岸。“这样很好,斯为净土”是大彻安心的法悦之境。
最近,我在《花园》杂志上长期连载的《般若心经讲话》,应一家出版社的请求,准备付梓。经与编辑磋商,决定在卷首刊登《心经》现代语意译,我最感棘手的是结尾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一般译成“到了,到了,到达了彼岸。大家都到达了彼岸。觉悟成就了。”但仍感觉词不达意,我干脆译成“成了,成了,完成了。一切都完成了。这样很好。”当然这是忽然的灵感,还远远不能表达原意之万分。我想表现的是“这样很好”的法悦。
“这样很好”似乎看不到什么进步,殊不知稳健的进步只能在稳定的睿智中开启。
现代社会只有科学在快速发达,物质方面取得了飞跃的迸步,但精神方面落后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之人心失去和谐,酿成层出不穷的不安、混乱的社会现象。所以,现代人最需要的不是进步而是和谐;不是科学而是宗教吧?
科学本来是从二元对立的观念引申而来的。我对于科学完全是门外汉,甚至连批判都感觉僭越,但是有这种感觉。
在佛教观念上,二元对立即此岸。有善恶、爱憎、得失、胜负、生死。所有对立的观念都是迷执的世界,是极常识性的世界。在佛教中即此岸。
相对而言,超越善恶、超越爱憎得失,脱离生死的绝对不二境地,即彼岸。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心境。“这样很好,斯为净土”是大彻安心的法悦之境。可以说,将一切众生接引至今世的彼岸,乃佛陀的教诲。
然而,即使此岸和彼岸也已经是二元的。即使烦恼和菩提,迷惘和觉悟,也都是二元的。进步与和谐,途中和家舍,也是二元的。于是,临济禅师进一步示教:“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不在家舍亦不在途中,只有不拘泥于进步,也不拘泥于和谐的心境,才是真正的彼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