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安住当下-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 我自己开了一家店,夫妻俩一起看店,虽然有人可以替换,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一股冲动,想出去逛一逛。起初我没有特别注意它,现在学习观照法门,明白那是“行蕴”的推动,要如何才能把心静下来?
师: 你试过什么方法?
生: 我用观出入息的方法摄心,有点效果。可是,因为要看店,总不能一直观出入息,停下来之后,不知不觉又开始想出去。
师: 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心不能安住在当下吗?
生: 不清楚!忙的时候,希望忙完了可以休息;等真的闲下来,又想找一些事来做!是不是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厌倦,觉得乏味,留店里,就像被困住一样,想透透气,接触新鲜的事物,是这样吧?
师: 有点接近。那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生: 这很平常吧!不是吗?
师: 就在看起来很平常之中,深入观察才有智慧啊!在新的事物中,固然可以学习、成长,但如果没有用心,也可能是一种短暂的刺激作用,不会有进步;而事实上,旧的事物中,多用心观察,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将会有新的发现!
生: 就是说,新鲜或乏味,在于自己的心,不在于事物,是吗?
师: 是的!现在,你再回想一下,当时你有没有用智慧观照,还是在攀缘、想像或无记心之中?
生: 提不起观照,只是东想西想。
师: 如果你能用智慧来观照当下,情况就会改变。
生: 怎么观照?
师: 你可以修缘起观。在不妨碍工作的情况下,观察当下的人、事、物,看到它的关系、条件、流动和变化,眼前就会呈现丰富的面貌。
生: 如果是来了一位顾客,挑三拣四,嫌东嫌西的,觉得很讨厌,要怎么观照?
师: 拿掉心里面的“框框”,用平等心,不预存固定的想法,你只是看到他脑中、口中发出负面的评语,与真实的情况未必一致。面对这样的情境,你不要卷入,了了分明地看着当下他的言辞、表情、动作的过程变化。发现这和他的高标准的要求有关,若非如此,也许场面会平和多了。等到下一位老顾客来了,双方谈笑风生,多么不同!这就是无常、因缘生的写照!
生: 其他的方法可以吗?
师: 只要能让心安住,都无妨试试!譬如:整理名单,擦拭货品,清扫地板等杂务,在做的时候注意观照自己的心,平静、祥和地活在当下,也是很好的!
生: 如果这样还会想外出呢?
师: 那就安排外出吧!不必过份压抑,但是平常摄心的功夫还是要下,这才是治本之道。只有当内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安住的时候,心才能不须压抑自然安定下来。
生: 很不容易做到!
师: 当然!这是心向外攀缘的惯性太强的缘故。它总是不断地转换粘着的对象,不容易停下来。佛法的道理容易懂,而事相上却要下功夫,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才能改变、削弱向外攀缘的惯性,这是无法取巧、速成的。
更多资讯:
http://www.aiweibang.com/m/u/330905